第060章 生与死
013-11-21
太后决心已定,只是一时半会想不出一个完全之策。
以周宪章现在的地位和名望,慈溪太后万万不能公开动手,而要暗地里动手,又怕纸包不住火。
就在这个时候,叶志超回京述职,来到颐和园,面见太后。
按照大清国与ri达成的协议,朝鲜以临津江为界,南北分治,ri继续控制朝鲜南部,而大清国控制朝鲜北部,双方都不承认以闵兹瑛为首的平壤政权,这个政权的后台是俄国人。
叶志超的五万大军留在了朝鲜北部。叶志超最为头疼的,倒不是闵兹瑛的光复军,而是章军。
周宪章还活着的消息传到朝鲜后,章军的四个团立即表示继续效忠于周宪章,就连张勋也明确表态,希望周宪章回朝鲜主持大局。叶志超知道,一旦周宪章回到朝鲜,章军就会在周宪章的大旗下,重新凝聚成一支无坚不摧的力量,到那个时候,那他在朝鲜就呆不下去了。
所以,叶志超这次回京,就是想劝说朝廷,无论如何不能让周宪章回到朝鲜。
而慈禧太后则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周宪章回到京城!
于是,叶志超向慈禧太后献计,借北洋水师之手,除掉周宪章。
慈禧太后大悦!
叶志超此计,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计。
北洋水师同样是慈禧太后的一块心病,在战争后期,丁汝昌不顾朝命,私自率舰队出击,这身就犯了朝廷的大忌,而丁汝昌这么做,是为了策应旅顺的周宪章,这更是犯了太后的大忌。而且,北洋水师大败联合舰队,气焰熏天,太后一时半会也拿这个丁汝昌没办法。
如果让丁汝昌下手,干掉周宪章,一则,可以除掉周宪章这个祸害,二则,北洋水师与章军之间就结了一道梁子,这两支汉人军人就不可能联合。如果有一天,事情败露,慈禧太后可以把一切都推到丁汝昌头上,顺便解决掉丁汝昌!
于是,太后老佛爷命端郡王载漪以犒劳将士为名,来到威海卫,秘密接见丁汝昌,封官许愿,诱使丁汝昌出手。同时,启动了慈禧太后安插在北洋水师的眼线吕天庆,命他配合行动。
丁汝昌心绪复杂。当初,在张佩纶的劝说下,丁汝昌豪赌了一把,结果赌赢了,他成了大清国的大功臣,光绪皇帝对他格外器重,太后也发来了表彰信,丁汝昌不仅保住了脑袋,地位也ri渐尊荣。
可是,丁汝昌也知道,慈禧太后绝不会忘记这件事!他现在唯一依靠的就是皇上,如果皇上再出个什么差池,太后老佛爷翻过手来,还是要收拾他。
端郡王载漪向丁汝昌保证,只要他肯做这件事,就是将功折罪,ri后,太后一定不计前嫌,不仅如此,太后还会大大重用他。
这是一个脚踏两只船的好机会!
能在太后和皇帝中间左右逢源,丁汝昌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况且,丁汝昌也没有胆子当面回绝端郡王。
于是,丁汝昌同意了端郡王的计划:派出吕天庆的镇北号炮舰,假意送周宪章去朝鲜,在茫茫大海上,彻底解决掉周宪章。
吕天庆已经向丁汝昌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丁汝昌顺势就把这件事直接交给吕天庆,一则,这件事,交给谁都不放心;二则,丁汝昌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一旦事情败露,他也可以把这件事推到太后老佛爷身上。
丁汝昌和慈溪太后都是心怀鬼胎,都在为自己留后路。
就这样,端郡王载漪按计划把周宪章骗上了镇北号。吕天庆的亲信手下把郭二杆灌醉,吕天庆把周宪章哄骗到卧舱中。而周宪章毫无防备,昏沉沉睡着了。
趁着周宪章和郭二杆不备,吕天庆命镇北号掉转船头,向南行驶,快到舟山群岛海域后,吕天庆命人砸了轮机室里的航海设备,使镇北号失去动力,除掉了镇北号上的龙旗,悬挂上一面ri的太阳旗,然后,带着人上了救生艇,扬长而去。
丁汝昌一直乘坐定远舰,在远处监视镇北号,很快,吕天庆坐着救生艇上了定远舰,丁汝昌随即命令定远向镇北号开炮。
定远舰上的官兵看着眼前的战舰眼熟,很像是镇北号,可那艘军舰上飘着ri海军的军旗,大家不明内情,只得遵令开火。
海面上,归于平静,太阳早已落到了海平面之下,一轮弯月,升上幽蓝的天空。
丁汝昌举着望远镜,盯着镇北号沉没的地方,视野里,隐隐可见散落的碎片,在海水中飘摇。
吕天庆站在丁汝昌的身边,说道“提督大人,您可要看仔细了,可不能留下一个活物。”他手里没有望远镜,又不敢要丁汝昌手里的望远镜,只要眼巴巴地看着丁汝昌。
丁汝昌放下了望远镜,说道:“返航!”
“要不,咱们再派几只小艇过去看看。”吕天庆还是不放心。
丁汝昌斜了吕天庆一眼,说道:“天sè不早了,海面上要起风,定远必须赶紧回港避风。吕大人,这定远可是大清国的镇国之宝,如果出了什么差池,你我都不好向太后交待。”
“可是……”
“定远舰的炮火能够摧毁松岛,那艘小小的炮舰已经成了粉末,不会有人活着的!”丁汝昌有些不耐烦:“况且,就算有人活着,他也活不到明天,海上马上要起风了!”
“提督大人,毕竟这事非同小可!”
“吕大人,你是信不过提督了!”丁汝昌提高了语气:“返航!”
吕天庆看了看昏暗的海面,只得悻悻闭嘴。
定远舰掉转船头,开足马力,向北疾驰而去,渐渐消失在北方的海面。
半个小时后,乌云遮住了月亮,狂风大作,海面上涌起了巨浪。
丁汝昌坐在自己的卧舱里,听着外面海浪的呼啸,把手里的望远镜,狠狠地砸在了甲板上。
就在刚才,通过这个望远镜,他看见了自己不应该看到的东西。
镇北号沉没的海面上,一根飘浮的木板上,有两个模糊的黑影。
就在那一瞬间,丁汝昌下达了返航的命令。
至少在那个时刻,周宪章没死!
不过,他也活不了多久了,东南风骤起,狂风巨浪会吞没掉周宪章!
这样,周宪章就不是死在丁汝昌的手里,丁汝昌的良心,还好受一些。
丁汝昌呆呆地坐在卧榻上,心绪繁杂。
他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周宪章活着或是死亡,对于丁汝昌的命运,都是吉凶难料。
他知道,太后老佛爷的承诺,是不保险的!
丁汝昌隐隐觉得,周宪章活着,似乎对他更为有利一些。
周宪章不幸遇难的消息,传遍了大清国。
朝廷向全国宣布,周宪章乘坐镇北号炮船,奉朝廷之命前往朝鲜安州招抚章军,不幸遭遇台风,船毁人亡。
朝廷追封周宪章为世袭忠勇伯,当然,周宪章是个孤儿,赵巧儿也没有为他生子,为了体现皇恩浩荡,皇上恩赐叶赫那拉那晋的一个两岁的小孙子过继给周宪章为子,承袭周宪章的爵位。
那晋家里没来由得了一个忠勇伯,阖家喜庆。只有老头子那晋一个人寻死觅活,要跟着爱徒周宪章而去,闹得一塌糊涂,最后,家人好说歹说,总算劝住了那晋。那晋倒也不再寻死觅活了,一个人跑到běi jing城外的大觉寺,要出家当和尚。
那晋是礼部侍郎,朝廷大员,又是有名的大儒,大觉寺的主持不敢给他剃度,这老头就赖在寺庙里不走。庙里的和尚没奈何,只得好茶好饭伺候着,小心问安,不敢有丝毫差池,那晋在大觉寺里,倒也逍遥自在。
朝廷为周宪章举行国葬。光绪皇帝责成户部尚书翁同龢,华阁大学士李鸿章负责周宪章的葬礼。
在这之前,光绪皇帝按照先前的承诺,将帽儿胡同的一座宅院赐予周宪章,翁同龢亲笔题了匾额——忠勇伯府,吴佩孚护送秦氏老太太、赵巧儿和柳英淑来到běi jing,住进了忠勇伯府。章军大小将校也从朝鲜、辽东等地来到běi jing,为他们敬爱的师长送葬。
葬礼就在忠勇伯府内举行,按照皇帝的意思,京城二品以上官员、京城的大小衙门都要派人前往吊唁。消息传开,不仅官员们争相前往,běi jing城里的士绅百姓、举子学人、三教九流有感于周宪章忠义,也是纷纷前来致哀,此外,辽东、山东等地官员、北洋水师、以及其他各路部队将领要么亲自前来,要么派人前来。忠勇伯府门庭喧闹,盛况空前。
所有的人进了忠勇伯府,见到周宪章的牌位,都是放声嚎哭。赵巧儿却是面带微笑,向各路吊唁的人等鞠躬致意,落落大方,举止端庄、气度非凡,所有见到赵巧儿的人,都不禁被这位诰命夫人的稳重豁达所折服,都猜想这位诰命夫人不知是哪家高官缙绅家的小姐,谁也没想到,赵巧儿原是东北农村穷人家的一个小丫头。
太后决心已定,只是一时半会想不出一个完全之策。
以周宪章现在的地位和名望,慈溪太后万万不能公开动手,而要暗地里动手,又怕纸包不住火。
就在这个时候,叶志超回京述职,来到颐和园,面见太后。
按照大清国与ri达成的协议,朝鲜以临津江为界,南北分治,ri继续控制朝鲜南部,而大清国控制朝鲜北部,双方都不承认以闵兹瑛为首的平壤政权,这个政权的后台是俄国人。
叶志超的五万大军留在了朝鲜北部。叶志超最为头疼的,倒不是闵兹瑛的光复军,而是章军。
周宪章还活着的消息传到朝鲜后,章军的四个团立即表示继续效忠于周宪章,就连张勋也明确表态,希望周宪章回朝鲜主持大局。叶志超知道,一旦周宪章回到朝鲜,章军就会在周宪章的大旗下,重新凝聚成一支无坚不摧的力量,到那个时候,那他在朝鲜就呆不下去了。
所以,叶志超这次回京,就是想劝说朝廷,无论如何不能让周宪章回到朝鲜。
而慈禧太后则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周宪章回到京城!
于是,叶志超向慈禧太后献计,借北洋水师之手,除掉周宪章。
慈禧太后大悦!
叶志超此计,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计。
北洋水师同样是慈禧太后的一块心病,在战争后期,丁汝昌不顾朝命,私自率舰队出击,这身就犯了朝廷的大忌,而丁汝昌这么做,是为了策应旅顺的周宪章,这更是犯了太后的大忌。而且,北洋水师大败联合舰队,气焰熏天,太后一时半会也拿这个丁汝昌没办法。
如果让丁汝昌下手,干掉周宪章,一则,可以除掉周宪章这个祸害,二则,北洋水师与章军之间就结了一道梁子,这两支汉人军人就不可能联合。如果有一天,事情败露,慈禧太后可以把一切都推到丁汝昌头上,顺便解决掉丁汝昌!
于是,太后老佛爷命端郡王载漪以犒劳将士为名,来到威海卫,秘密接见丁汝昌,封官许愿,诱使丁汝昌出手。同时,启动了慈禧太后安插在北洋水师的眼线吕天庆,命他配合行动。
丁汝昌心绪复杂。当初,在张佩纶的劝说下,丁汝昌豪赌了一把,结果赌赢了,他成了大清国的大功臣,光绪皇帝对他格外器重,太后也发来了表彰信,丁汝昌不仅保住了脑袋,地位也ri渐尊荣。
可是,丁汝昌也知道,慈禧太后绝不会忘记这件事!他现在唯一依靠的就是皇上,如果皇上再出个什么差池,太后老佛爷翻过手来,还是要收拾他。
端郡王载漪向丁汝昌保证,只要他肯做这件事,就是将功折罪,ri后,太后一定不计前嫌,不仅如此,太后还会大大重用他。
这是一个脚踏两只船的好机会!
能在太后和皇帝中间左右逢源,丁汝昌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况且,丁汝昌也没有胆子当面回绝端郡王。
于是,丁汝昌同意了端郡王的计划:派出吕天庆的镇北号炮舰,假意送周宪章去朝鲜,在茫茫大海上,彻底解决掉周宪章。
吕天庆已经向丁汝昌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丁汝昌顺势就把这件事直接交给吕天庆,一则,这件事,交给谁都不放心;二则,丁汝昌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一旦事情败露,他也可以把这件事推到太后老佛爷身上。
丁汝昌和慈溪太后都是心怀鬼胎,都在为自己留后路。
就这样,端郡王载漪按计划把周宪章骗上了镇北号。吕天庆的亲信手下把郭二杆灌醉,吕天庆把周宪章哄骗到卧舱中。而周宪章毫无防备,昏沉沉睡着了。
趁着周宪章和郭二杆不备,吕天庆命镇北号掉转船头,向南行驶,快到舟山群岛海域后,吕天庆命人砸了轮机室里的航海设备,使镇北号失去动力,除掉了镇北号上的龙旗,悬挂上一面ri的太阳旗,然后,带着人上了救生艇,扬长而去。
丁汝昌一直乘坐定远舰,在远处监视镇北号,很快,吕天庆坐着救生艇上了定远舰,丁汝昌随即命令定远向镇北号开炮。
定远舰上的官兵看着眼前的战舰眼熟,很像是镇北号,可那艘军舰上飘着ri海军的军旗,大家不明内情,只得遵令开火。
海面上,归于平静,太阳早已落到了海平面之下,一轮弯月,升上幽蓝的天空。
丁汝昌举着望远镜,盯着镇北号沉没的地方,视野里,隐隐可见散落的碎片,在海水中飘摇。
吕天庆站在丁汝昌的身边,说道“提督大人,您可要看仔细了,可不能留下一个活物。”他手里没有望远镜,又不敢要丁汝昌手里的望远镜,只要眼巴巴地看着丁汝昌。
丁汝昌放下了望远镜,说道:“返航!”
“要不,咱们再派几只小艇过去看看。”吕天庆还是不放心。
丁汝昌斜了吕天庆一眼,说道:“天sè不早了,海面上要起风,定远必须赶紧回港避风。吕大人,这定远可是大清国的镇国之宝,如果出了什么差池,你我都不好向太后交待。”
“可是……”
“定远舰的炮火能够摧毁松岛,那艘小小的炮舰已经成了粉末,不会有人活着的!”丁汝昌有些不耐烦:“况且,就算有人活着,他也活不到明天,海上马上要起风了!”
“提督大人,毕竟这事非同小可!”
“吕大人,你是信不过提督了!”丁汝昌提高了语气:“返航!”
吕天庆看了看昏暗的海面,只得悻悻闭嘴。
定远舰掉转船头,开足马力,向北疾驰而去,渐渐消失在北方的海面。
半个小时后,乌云遮住了月亮,狂风大作,海面上涌起了巨浪。
丁汝昌坐在自己的卧舱里,听着外面海浪的呼啸,把手里的望远镜,狠狠地砸在了甲板上。
就在刚才,通过这个望远镜,他看见了自己不应该看到的东西。
镇北号沉没的海面上,一根飘浮的木板上,有两个模糊的黑影。
就在那一瞬间,丁汝昌下达了返航的命令。
至少在那个时刻,周宪章没死!
不过,他也活不了多久了,东南风骤起,狂风巨浪会吞没掉周宪章!
这样,周宪章就不是死在丁汝昌的手里,丁汝昌的良心,还好受一些。
丁汝昌呆呆地坐在卧榻上,心绪繁杂。
他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是否正确。
周宪章活着或是死亡,对于丁汝昌的命运,都是吉凶难料。
他知道,太后老佛爷的承诺,是不保险的!
丁汝昌隐隐觉得,周宪章活着,似乎对他更为有利一些。
周宪章不幸遇难的消息,传遍了大清国。
朝廷向全国宣布,周宪章乘坐镇北号炮船,奉朝廷之命前往朝鲜安州招抚章军,不幸遭遇台风,船毁人亡。
朝廷追封周宪章为世袭忠勇伯,当然,周宪章是个孤儿,赵巧儿也没有为他生子,为了体现皇恩浩荡,皇上恩赐叶赫那拉那晋的一个两岁的小孙子过继给周宪章为子,承袭周宪章的爵位。
那晋家里没来由得了一个忠勇伯,阖家喜庆。只有老头子那晋一个人寻死觅活,要跟着爱徒周宪章而去,闹得一塌糊涂,最后,家人好说歹说,总算劝住了那晋。那晋倒也不再寻死觅活了,一个人跑到běi jing城外的大觉寺,要出家当和尚。
那晋是礼部侍郎,朝廷大员,又是有名的大儒,大觉寺的主持不敢给他剃度,这老头就赖在寺庙里不走。庙里的和尚没奈何,只得好茶好饭伺候着,小心问安,不敢有丝毫差池,那晋在大觉寺里,倒也逍遥自在。
朝廷为周宪章举行国葬。光绪皇帝责成户部尚书翁同龢,华阁大学士李鸿章负责周宪章的葬礼。
在这之前,光绪皇帝按照先前的承诺,将帽儿胡同的一座宅院赐予周宪章,翁同龢亲笔题了匾额——忠勇伯府,吴佩孚护送秦氏老太太、赵巧儿和柳英淑来到běi jing,住进了忠勇伯府。章军大小将校也从朝鲜、辽东等地来到běi jing,为他们敬爱的师长送葬。
葬礼就在忠勇伯府内举行,按照皇帝的意思,京城二品以上官员、京城的大小衙门都要派人前往吊唁。消息传开,不仅官员们争相前往,běi jing城里的士绅百姓、举子学人、三教九流有感于周宪章忠义,也是纷纷前来致哀,此外,辽东、山东等地官员、北洋水师、以及其他各路部队将领要么亲自前来,要么派人前来。忠勇伯府门庭喧闹,盛况空前。
所有的人进了忠勇伯府,见到周宪章的牌位,都是放声嚎哭。赵巧儿却是面带微笑,向各路吊唁的人等鞠躬致意,落落大方,举止端庄、气度非凡,所有见到赵巧儿的人,都不禁被这位诰命夫人的稳重豁达所折服,都猜想这位诰命夫人不知是哪家高官缙绅家的小姐,谁也没想到,赵巧儿原是东北农村穷人家的一个小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