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 总兵级管带
()两位朝廷大员莅临学堂,学堂当局高度重视,那晋要求上至总办下至厨师,全部坚守岗位,一概不得请假,。
那晋也搞不明白李鸿章和翁同龢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有一点那晋是清楚的,两位大员前来,不管是什么目的,总是要考校一下学员的,哪怕是走个过场。
那晋不想放过这个走过场的机会。李鸿章和翁同龢都是朝廷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周宪章如果得到两人当中任何一人的赏识,就有希望把周宪章搞到国子监去。
所以,原本要上到晚上十一点的国学课,刚到9点,那晋下了课,要周宪章回宿舍好好准备,一定要在两位朝廷大员面前充分展示实力。
当然,那晋对周宪章的军事成绩不抱任何幻想,他只是希望周宪章能写一篇好策论,让两位大员看看。
对于明天的考校,周宪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反正就是乱答题,这八个月,他每次考试都是这样做的,最后的成绩都是六十分。至于策论,他已经背熟了一篇,到时候背出来交上去就行了。
自从进了学堂,那晋对周宪章管束很严,生怕他这个门生不学无术,坏了他的名声,每天晚上的国学科要上到11点,11点就是宿舍吹熄灯号的时间,周宪章必须赶回宿舍,否则要受到处分。所以,这么长时间,周宪章从来没有在好好欣赏过学堂的夜sè。
今天晚上难得闲暇,周宪章不想这么早回宿舍,信步游走,不知不觉走到了池塘边。
池塘是一个人工湖,引海河水而成,是学堂开设出来训练架设军用桥梁的。池塘周边杨柳依依,花木繁盛,水池中心有座小岛,一座木桥与岸相通,倒也有几分景sè,池塘便成了学员们的游憩之地。
周宪章踏着月sè来到池塘边,但见月光如练,波光粼粼,水面上飘浮着几叶残荷,岸边新柳新绿,随风摇曳,悄无人声,恍如梦境。
在他的记忆中,湘西也有这样的月sè,只是,到了现在。周宪章实在搞不明白,究竟眼前的月sè是梦,还是湘西的月sè是梦!
周宪章想起那晋教过的庄生梦蝶的故事,便学着那晋的样子,摇头晃脑吟咏起来:“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
忽听柳荫深处,响起一声尖利的呵斥:“什么人!”
周宪章没想到池塘边还有别人,吓了一跳,循声望去,只见柳荫下,走出一高一矮两个人来。
那两人都是一身戎装,但是,与天津武备学堂的军服完全不同。
两人头戴黑sè呢帽,蓝sè中式马褂,马褂下摆绣着镶边和云头图案,腰间系着棕sè皮带,脚上穿着长筒皮靴。
那是北洋水师的军服!
大清军队,不管是八旗、绿营还是湘淮军,号服上都有一个标志xìng的大圆圈,如同是一个个活靶子。北洋水师虽然仍然延续了大清军队的马褂,但摒弃了那活靶子一般的圆圈,服装面料颜sè也十分考究,不再是皱巴巴灰不溜秋的粗布,而是仿造西洋海军,采用了海蓝sè的呢料,穿在身上很是jīng神。
大清军队官兵号服几乎没有差别,只有各营营官配重甲,显示与士兵不同。
而北洋水师的军服,却能一眼看出职位高下。
北洋水师模仿西洋人的军衔制,结合大清国的国情,搞了一套自己的“军衔”。
军服的每边袖口有3个空心云头图案,图案内绣有不同字体的“寿”字,寿字的字体和数目,决定了主人的职位高低。简单来说,水师提督有9个寿,管带有7个,大副6个,依次递减。
那两人当中,右边的一位身材瘦小,瓜子脸,面sè白净,柳眉大眼,很是秀气,袖口上的云头里,一个寿字都没有,看来是个普通水兵。
左边那一位却是身材魁梧,年纪四十左右,袖口云头里竟然有7个寿字!
这表明,他至少是一位管带!
而且,不是一般炮舰的管带,至少是铁甲巡洋舰的管带。
铁甲巡洋舰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装甲厚,吨位大,航速快,炮火强劲,是海上巨无霸。
大清国铁甲巡洋舰管带的品位相当于总兵,那是仅次于提督的从二品高级将领!
周宪章大为诧异。
在大清军队里,天津武备学堂和北洋水师是李鸿章手里的两张王牌,也是朝廷的两大支柱,两者都是朝廷的宠儿,都有些跋扈,不过,两者之间倒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今天晚上,天津武备学堂里突然冒出来两个北洋水师的人,而且,其中一人还是一位总兵级的管带。
只听管带身边的小兵厉声喝道,声音尖利:“喂,你深更半夜不回营房,跑到这里想干什么!是不是要谋图不轨!老实交待!”
北洋水师是大清国用银子堆出来,是大清国的高科技军种,官兵的军饷比大清的湘淮军高得多,就连八旗军也望尘莫及。军官全都是留洋学生,整体素质比陆军高出一大截,北洋水师官兵普遍看不起陆军,又有朝廷撑腰,吃的不一样,穿的不一样,说话的口气也不一样。一个小兵也敢喝斥人!
周宪章心头有气,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兵,享受的是把总千总待遇,按常理,小兵应该给他请安,这下可好,一个小兵竟敢喝斥起把总!
周宪章想要斥责那小兵几句,却见那位袖口上有7个寿字的管带大人巍然而立,不怒自威,那可是一位总兵级的大员!
周宪章只得强压火气,冲着管带敬了一个西式军礼:“第四期步兵科学员周宪章,见过管带大人!”
小兵剑眉倒竖,厉声喝道:“大胆!既然知道是管带大人,还不下跪!你想造反吗?”
周宪章不亢不卑地说到:“对不起,天津武备学堂实行西式军礼,不行跪拜礼!”
其实,天津武备学堂实行的是双礼。德国教习强烈要求行西式军礼,而学堂管理层大多是满清亲贵,对跪拜礼情有独钟,尤其是会办那晋,把行礼之事看得极重,在他看来,行什么样的礼,关乎纲常伦理,他甚至把跪拜礼看成是守卫华夏文明的一道防线,如果废除了跪拜礼,那就是礼乐崩坏,国将不国了!
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授课训练cāo演的时候,一律行西式军礼,而在其他场合,尤其是非正式场合,学员向中国官员和教习行跪拜礼,向德国教习行西式军礼。
当然,不论是什么场合,德国教习向中国官员一概行西式军礼。大清国官员的对此的解释是,德国人的膝盖不能打弯。这个解释,算是给大清国的官员们找回些面子。
按照这一规矩,现在不是训练,周宪章面前又是一位大清国的总兵级管带,周宪章应该向这位管带行跪拜礼。
周宪章本来就对跪拜礼很是不以为然,见那小兵一副趾高气扬,心头更是有气。所以,周宪章干脆来一个假传圣旨,声称学堂里不行跪拜礼。反正,这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土政策,料想北洋水师的人也搞不懂。
“胡说!”小兵喝道:“我且问你,天津武备学堂是不是咱大清的天下!”
“当然是了。”
“既然是大清的天下,就应该守我大清的规矩!不守规矩就要砍头!”
又是砍头。周宪章心头苦笑,大清国的官喜欢砍头,连个小兵也动不动就要砍头,老百姓有几颗头让他们砍。
“大清国也有不磕头的规矩!”周宪章昂然说道。
“什么规矩?”小兵的个头刚到周宪章的肩头,却是一副要和周宪章一争高低的劲头。
“甲胄在身,不便行礼!”周宪章想起了戏台上的词。
“甲胄?你那一身洋鬼子的东西也叫甲胄?不要辱没了祖宗!”小兵一脸的讥讽:“我们北洋水师的军服,威风凛凛,上下齐整,那才叫甲胄!”
其实,大清队当中,制服与众不同的不仅仅是北洋水师,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兵穿的也不是传统号服,而是仿制德国陆军的军服。只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制服,朝廷是不承认的,仅仅限于学堂内部,学员毕业后,就得脱掉这身洋鬼子的东西,穿上传统号服去各营服役。
只有北洋水师,可以堂而皇之地穿着他们独有的军服登堂入室。
“军服就是甲胄!”周宪章不服:“这身甲胄穿着便利,行军打仗很是轻便,一点也不碍手碍脚,你们北洋水师的甲胄看着光鲜,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就是把颜sè料子改了,还是宽袍大袖,到了海上,是要兜风的……”
小兵一声冷笑:“既然你的甲胄一点也不碍手碍脚,那你就更该利利落落地给管带大人磕个头,还说什么甲胄在身不便行礼。我看你分明就是谋图不轨,以下犯上!”
小兵倒也是伶牙俐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周宪章顿时张口结舌。
那晋也搞不明白李鸿章和翁同龢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有一点那晋是清楚的,两位大员前来,不管是什么目的,总是要考校一下学员的,哪怕是走个过场。
那晋不想放过这个走过场的机会。李鸿章和翁同龢都是朝廷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周宪章如果得到两人当中任何一人的赏识,就有希望把周宪章搞到国子监去。
所以,原本要上到晚上十一点的国学课,刚到9点,那晋下了课,要周宪章回宿舍好好准备,一定要在两位朝廷大员面前充分展示实力。
当然,那晋对周宪章的军事成绩不抱任何幻想,他只是希望周宪章能写一篇好策论,让两位大员看看。
对于明天的考校,周宪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反正就是乱答题,这八个月,他每次考试都是这样做的,最后的成绩都是六十分。至于策论,他已经背熟了一篇,到时候背出来交上去就行了。
自从进了学堂,那晋对周宪章管束很严,生怕他这个门生不学无术,坏了他的名声,每天晚上的国学科要上到11点,11点就是宿舍吹熄灯号的时间,周宪章必须赶回宿舍,否则要受到处分。所以,这么长时间,周宪章从来没有在好好欣赏过学堂的夜sè。
今天晚上难得闲暇,周宪章不想这么早回宿舍,信步游走,不知不觉走到了池塘边。
池塘是一个人工湖,引海河水而成,是学堂开设出来训练架设军用桥梁的。池塘周边杨柳依依,花木繁盛,水池中心有座小岛,一座木桥与岸相通,倒也有几分景sè,池塘便成了学员们的游憩之地。
周宪章踏着月sè来到池塘边,但见月光如练,波光粼粼,水面上飘浮着几叶残荷,岸边新柳新绿,随风摇曳,悄无人声,恍如梦境。
在他的记忆中,湘西也有这样的月sè,只是,到了现在。周宪章实在搞不明白,究竟眼前的月sè是梦,还是湘西的月sè是梦!
周宪章想起那晋教过的庄生梦蝶的故事,便学着那晋的样子,摇头晃脑吟咏起来:“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
忽听柳荫深处,响起一声尖利的呵斥:“什么人!”
周宪章没想到池塘边还有别人,吓了一跳,循声望去,只见柳荫下,走出一高一矮两个人来。
那两人都是一身戎装,但是,与天津武备学堂的军服完全不同。
两人头戴黑sè呢帽,蓝sè中式马褂,马褂下摆绣着镶边和云头图案,腰间系着棕sè皮带,脚上穿着长筒皮靴。
那是北洋水师的军服!
大清军队,不管是八旗、绿营还是湘淮军,号服上都有一个标志xìng的大圆圈,如同是一个个活靶子。北洋水师虽然仍然延续了大清军队的马褂,但摒弃了那活靶子一般的圆圈,服装面料颜sè也十分考究,不再是皱巴巴灰不溜秋的粗布,而是仿造西洋海军,采用了海蓝sè的呢料,穿在身上很是jīng神。
大清军队官兵号服几乎没有差别,只有各营营官配重甲,显示与士兵不同。
而北洋水师的军服,却能一眼看出职位高下。
北洋水师模仿西洋人的军衔制,结合大清国的国情,搞了一套自己的“军衔”。
军服的每边袖口有3个空心云头图案,图案内绣有不同字体的“寿”字,寿字的字体和数目,决定了主人的职位高低。简单来说,水师提督有9个寿,管带有7个,大副6个,依次递减。
那两人当中,右边的一位身材瘦小,瓜子脸,面sè白净,柳眉大眼,很是秀气,袖口上的云头里,一个寿字都没有,看来是个普通水兵。
左边那一位却是身材魁梧,年纪四十左右,袖口云头里竟然有7个寿字!
这表明,他至少是一位管带!
而且,不是一般炮舰的管带,至少是铁甲巡洋舰的管带。
铁甲巡洋舰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装甲厚,吨位大,航速快,炮火强劲,是海上巨无霸。
大清国铁甲巡洋舰管带的品位相当于总兵,那是仅次于提督的从二品高级将领!
周宪章大为诧异。
在大清军队里,天津武备学堂和北洋水师是李鸿章手里的两张王牌,也是朝廷的两大支柱,两者都是朝廷的宠儿,都有些跋扈,不过,两者之间倒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今天晚上,天津武备学堂里突然冒出来两个北洋水师的人,而且,其中一人还是一位总兵级的管带。
只听管带身边的小兵厉声喝道,声音尖利:“喂,你深更半夜不回营房,跑到这里想干什么!是不是要谋图不轨!老实交待!”
北洋水师是大清国用银子堆出来,是大清国的高科技军种,官兵的军饷比大清的湘淮军高得多,就连八旗军也望尘莫及。军官全都是留洋学生,整体素质比陆军高出一大截,北洋水师官兵普遍看不起陆军,又有朝廷撑腰,吃的不一样,穿的不一样,说话的口气也不一样。一个小兵也敢喝斥人!
周宪章心头有气,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兵,享受的是把总千总待遇,按常理,小兵应该给他请安,这下可好,一个小兵竟敢喝斥起把总!
周宪章想要斥责那小兵几句,却见那位袖口上有7个寿字的管带大人巍然而立,不怒自威,那可是一位总兵级的大员!
周宪章只得强压火气,冲着管带敬了一个西式军礼:“第四期步兵科学员周宪章,见过管带大人!”
小兵剑眉倒竖,厉声喝道:“大胆!既然知道是管带大人,还不下跪!你想造反吗?”
周宪章不亢不卑地说到:“对不起,天津武备学堂实行西式军礼,不行跪拜礼!”
其实,天津武备学堂实行的是双礼。德国教习强烈要求行西式军礼,而学堂管理层大多是满清亲贵,对跪拜礼情有独钟,尤其是会办那晋,把行礼之事看得极重,在他看来,行什么样的礼,关乎纲常伦理,他甚至把跪拜礼看成是守卫华夏文明的一道防线,如果废除了跪拜礼,那就是礼乐崩坏,国将不国了!
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授课训练cāo演的时候,一律行西式军礼,而在其他场合,尤其是非正式场合,学员向中国官员和教习行跪拜礼,向德国教习行西式军礼。
当然,不论是什么场合,德国教习向中国官员一概行西式军礼。大清国官员的对此的解释是,德国人的膝盖不能打弯。这个解释,算是给大清国的官员们找回些面子。
按照这一规矩,现在不是训练,周宪章面前又是一位大清国的总兵级管带,周宪章应该向这位管带行跪拜礼。
周宪章本来就对跪拜礼很是不以为然,见那小兵一副趾高气扬,心头更是有气。所以,周宪章干脆来一个假传圣旨,声称学堂里不行跪拜礼。反正,这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土政策,料想北洋水师的人也搞不懂。
“胡说!”小兵喝道:“我且问你,天津武备学堂是不是咱大清的天下!”
“当然是了。”
“既然是大清的天下,就应该守我大清的规矩!不守规矩就要砍头!”
又是砍头。周宪章心头苦笑,大清国的官喜欢砍头,连个小兵也动不动就要砍头,老百姓有几颗头让他们砍。
“大清国也有不磕头的规矩!”周宪章昂然说道。
“什么规矩?”小兵的个头刚到周宪章的肩头,却是一副要和周宪章一争高低的劲头。
“甲胄在身,不便行礼!”周宪章想起了戏台上的词。
“甲胄?你那一身洋鬼子的东西也叫甲胄?不要辱没了祖宗!”小兵一脸的讥讽:“我们北洋水师的军服,威风凛凛,上下齐整,那才叫甲胄!”
其实,大清队当中,制服与众不同的不仅仅是北洋水师,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兵穿的也不是传统号服,而是仿制德国陆军的军服。只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制服,朝廷是不承认的,仅仅限于学堂内部,学员毕业后,就得脱掉这身洋鬼子的东西,穿上传统号服去各营服役。
只有北洋水师,可以堂而皇之地穿着他们独有的军服登堂入室。
“军服就是甲胄!”周宪章不服:“这身甲胄穿着便利,行军打仗很是轻便,一点也不碍手碍脚,你们北洋水师的甲胄看着光鲜,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就是把颜sè料子改了,还是宽袍大袖,到了海上,是要兜风的……”
小兵一声冷笑:“既然你的甲胄一点也不碍手碍脚,那你就更该利利落落地给管带大人磕个头,还说什么甲胄在身不便行礼。我看你分明就是谋图不轨,以下犯上!”
小兵倒也是伶牙俐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周宪章顿时张口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