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人才挖角
()“恩里克.费米先生,鉴于我们目前财政的困境,莱顿研究所的各项主要研究项目不得不面临无限期的中止,希望您理解。”
“你们不能这么干!你难道不知道这些研究已经投入了很大的经费和jīng力了么,就此放弃实在是太可惜了!”
“正是因为投入太多了,在现在这种时候,我们难道不该把有限的资金应用到更加有价值的地方么?那些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出成果的项目,不是我们现在需要的,皇家科学院必须把宝贵的拨款留给其他更有价值的项目不是么。”
莱顿研究所的负责人没有再给恩里克费米更多开口申辩的机会。只是面无表情的宣告了项目资金的彻底冻结。荷兰人有优秀的商业传统,但是没有优秀的科研传统,在这个国家,一旦发生萧条的时候,很多不够短平快的项目就会被批量的砍掉,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从郁金香泡沫到南海危机再到现在,那些浓郁的小商贩气息让他们在面对危机的时候缺乏远见。
恩里克费米失神的走在路上,寻思着自己的出路,本来他曾经想过,如果欧洲没有人欣赏他,他就去美国寻找投资者支持他的研究项目,但是现在美国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危机非常深重,现在去的话肯定找不到什么好的机会,如果蹉跎数年的话,说不定对自己将来的名声有损——毕竟资本家在决定一个项目是否有投资价值的时候,往往要先看对方的口碑和历史业绩,追涨杀跌,一个多年都不被人待见的科学家,很难在那个逐利的国度找到什么好机会,当年的尼古拉特斯拉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听说德国新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已经带领德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了,难道自己要重新回德国碰碰运气么?作为一个意大利人,他在比萨大学毕业后曾经去德国工作过将近十年,但是那里的竞争太激烈了,玻恩、卡门等前辈德高望重,还有爱因斯坦和普朗克这些理论界的泰斗存在。自己作为一个后进之人很难得到出头的机会,而荷兰因为没有人在原子物理方面的牛人存在,刚刚来的时候,他曾经很是享受了一阵时无英雄竖子成名的爽点。现在再回到德国他肯定是不甘心的。
“您好,请问您是恩里克.费米先生吧。我是玻恩研究院的,非常冒昧上门拜访。”一个男人从费米刚刚离开的莱顿研究院追了出来,拦住了他。
“是玻恩导师派你来的么?”
“是的,波恩教授知道您最近在荷兰不太顺利,希望重新邀请您回到德国去工作。”
“我不想去波恩研究院,我没脸见导师了。”
“当然,不去波恩研究院也可以……我们可以推荐新的研究院,希特勒元首最近对高能物理研究投入非常巨大,斥资上亿马克建立了全套的新能源科研院所,玻恩教授特地邀请您可以赏光参加。而且你个人每月可以得到两万马克研究津贴的待遇。”
“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可不是为了钱。”
“啊。是我说错话了,您这样高风亮节的科学家怎么会在乎那些俗物呢。但是,那里肯定是最容易实现你的理想的。”
那个男人又悉心劝说了一番后,本就动摇了的恩里克费米没能把持住,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德国发展。
之后几天,费米被德国方面派来的人接到了佩内明德的新研究基地后,费米大吃一惊,因为他在这里见到了普朗克、爱因斯坦等前辈泰斗,以及玻恩导师和齐格弗里德.福吉博士。简直可以说是群星荟萃,他简直无法想象这些前辈科学家是怎么被网罗到一起的。
佩内明德高能物理研究院目前被分为两个分院,第一个是理论物理分院,由普朗克领衔,爱因斯坦、玻恩、费米等人都在该分院分管各自的研究领域。第二个是高能物理应用技术分院,由沃纳.海森堡管理,奥托.哈恩与齐格弗里德.福吉博士都隶属于该院。目前为止,政腐方面的拨款单位还没有给他们指定强制xìng的研究方向,只是提供一些基础发现xìng的研究。
…………
与基础理论研究一样,另外一个经济危机状态下的科研停滞重灾区在于材料科学。材料科学是一种实验科学,只有通过高消耗地反复试验去采集足够的数据,没有任何道理可言——这一点就和维勒安让伊莉雅组织的筛选霉菌菌株一样。可以碰运气,但是没有捷径可以走——只不过相对于基础理论研究,材料科学的投资者以尖端企业为主而不是研究院,对这些人才进行挖角的也不是别国的科研院所,而是维勒安这些忙着抄底的无良商人。
纽波特纽斯和巴斯钢铁公司1929年的时候就曾经收到过美国海军部关于研制新型16英寸舰炮的材料的招标书,为两家公司预支部分经费开始研发新式主炮。上一次大战末期。美国人已经建造过了使用双联装炮塔的16英寸舰炮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可是那种战舰的主炮实在太过沉重,粗厚的炮管每根重达三百多吨,而倍径数只有40倍。在1920年代末,当英法都开始研制shè程达到30公里的14英寸新式主炮后,MK2这种力大臂短的笨家伙就开始被美国海军嫌弃了。终于到了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夜,海军部憋不住了想趁着手头有点闲钱干一票。
不过这一票不是那么好干的,当年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算是赶上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末班车,1921年下水,1923年服役,此后条约生效后各国的战列舰都被限制在了3万5千吨级和14英寸主炮口径,所以即使新式的16英寸长程3联装主炮完成了暂时也不能拿出来用。本来在钱多烧包的时候,这种提前技术储备也是无所谓的。可是现在海军部从1929年底开始就基本上处于彻底断粮状态了,给巴斯钢铁公司和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研发经费也断顿了一年多,两家大厂在自掏腰包垫资进去几十万美元后就撑不住了,纷纷砍掉了这些项目——反正他们之前狗急跳墙也通过贿路海军部装备处的官员,对方已经给他们透底过了,新战舰的规划起码要到1936年海军条约失效后才开始,建造则需要再延后两年,等到战舰舾装需要主炮则还需要更多两年——一来一去基本上就是十年过去了,巴斯钢铁和纽波特纽斯的人在听说这个准信后基本上上吊的心都有了,因为现在投下去的钱没个十年根本看不到订单。一时之间舰炮研发组的人员被纷纷裁撤,核心专家走了一半,外围研发人员则几乎全部作鸟兽散。我们的维勒安殿下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进行了挖角工作,包括巴斯钢铁和纽波特纽斯在内,整整十几个项目组的研发人员被维勒安从美国各大骨干造船厂挖走了,大部分被弄回德国进行材料的前期研究,一小部分德裔血统,并且经过考验的人则带去委内瑞拉新建一个实验基地,作为维勒安殿下未来的秘密技术储备。
维勒安不光挖人,也疯狂地吸收美英的技术研究储备。材料科学的技术储备不同于别的应用科学,在电子、机械这些领域,往往一项工程研发完毕后,只要得到了正确高效的成果以及推导方法和实现手段就足够了,至于那些研发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则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材料工程因为是一个纯实验xìng学科,每一次实验的数据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对于另一个有技术断层从头开始的国家或者研究机构,有别人的数据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一百次实验的数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百次实验所消耗地各种人力物力。在这个危机的时刻,美国的造船企业和金属加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也非常涣散,维勒安根本不用自己出面,只要给那些被挖角来的技术研发人员一笔“商业秘咪悬赏”——如果你在跳槽来莫比亚斯集团的时候,能够带来一些原来公司工作时取得的实验数据,哪怕是失败的数据,也可以换到足够一家老小人吃马嚼半年的工资,那些穷疯了的工程师们就很自发地开始层层贿路自己原来公司的主管人员们。
金钱的力量是无穷的,维勒安殿下总共花出去了数以千万计的美元,但是也把美英等国过去十年的材料科学的技术实验积累换了个七七八八——这对于德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在潜艇、舰船、航空、装甲领域的材料研究基本上都是空白,有了这些试验数据,也许德国人将来只要两年的时间就能把这十几年的空白断档带来的劣势弥补回来。
除了高能物理和材料研究领域以外,在其他一些经济危机时无法产生短期效益的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也在重复着这样的现象。在萧条开始后,那些之前把美国当做乐土的工程技术人员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象,那就是美国的经济体制也不是万能的,无法给与他们足够的保障,如果没有维勒安的出现,在四年之间美国会有超过10万名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还有超过50万的技师从美国移民去苏联。这些人对苏联的价值远远高过苏联这几年抄底得到的资金和设备。
史达林在后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干部决定一切。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带来了足够的资金、厂房和设备,但是苏联却没有足够的技术干部去组织协调把这个庞大的工业体系运作起来,以至于闹出了设计rì产6080辆拖拉机的史达林格勒拖拉机厂实际产能只有3台,直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培养了足够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才把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工业产能全部运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移民苏联的那几十万工程师和技师起到的作用居功至伟,几乎可以说是苏联人才建设的火种。
但是现在,随着苏联人在乌克兰进行的枪毙式征粮和残酷压迫少数MM政策和压制公民信仰言论zìyóu的行径被及时曝光在全世界眼前。数以万计的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技术人才不由因此顾虑再三裹足不前。
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既然留在本国不足以支持其研究,也没法养活自己的家人,移民就势在必行了。此时,希特勒高调宣布已经带领德国人民彻底走出经济危机,把社会生产力恢复到比1928年更高的水平,这极大的吸引了那些迷惘失措的美国工程师们。而且德国与苏联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之间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移民的发生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新的一股移民cháo出现了,只不过与之前几个世纪之前那种欧洲一遇动乱人们就纷纷往世外乐土美国跑不同。这一次的移民cháo正好相反,在此后的三年内为德国吸引了美国国内超过两百万的工程人员和技术工人,此外还有超过五百万的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德裔公民放弃了在美洲继续发展,选择了回归欧洲之路。希特勒依靠这些人才扩充了超过一千个大型工程企业和研发单位,为后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你们不能这么干!你难道不知道这些研究已经投入了很大的经费和jīng力了么,就此放弃实在是太可惜了!”
“正是因为投入太多了,在现在这种时候,我们难道不该把有限的资金应用到更加有价值的地方么?那些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出成果的项目,不是我们现在需要的,皇家科学院必须把宝贵的拨款留给其他更有价值的项目不是么。”
莱顿研究所的负责人没有再给恩里克费米更多开口申辩的机会。只是面无表情的宣告了项目资金的彻底冻结。荷兰人有优秀的商业传统,但是没有优秀的科研传统,在这个国家,一旦发生萧条的时候,很多不够短平快的项目就会被批量的砍掉,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从郁金香泡沫到南海危机再到现在,那些浓郁的小商贩气息让他们在面对危机的时候缺乏远见。
恩里克费米失神的走在路上,寻思着自己的出路,本来他曾经想过,如果欧洲没有人欣赏他,他就去美国寻找投资者支持他的研究项目,但是现在美国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危机非常深重,现在去的话肯定找不到什么好的机会,如果蹉跎数年的话,说不定对自己将来的名声有损——毕竟资本家在决定一个项目是否有投资价值的时候,往往要先看对方的口碑和历史业绩,追涨杀跌,一个多年都不被人待见的科学家,很难在那个逐利的国度找到什么好机会,当年的尼古拉特斯拉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听说德国新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已经带领德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了,难道自己要重新回德国碰碰运气么?作为一个意大利人,他在比萨大学毕业后曾经去德国工作过将近十年,但是那里的竞争太激烈了,玻恩、卡门等前辈德高望重,还有爱因斯坦和普朗克这些理论界的泰斗存在。自己作为一个后进之人很难得到出头的机会,而荷兰因为没有人在原子物理方面的牛人存在,刚刚来的时候,他曾经很是享受了一阵时无英雄竖子成名的爽点。现在再回到德国他肯定是不甘心的。
“您好,请问您是恩里克.费米先生吧。我是玻恩研究院的,非常冒昧上门拜访。”一个男人从费米刚刚离开的莱顿研究院追了出来,拦住了他。
“是玻恩导师派你来的么?”
“是的,波恩教授知道您最近在荷兰不太顺利,希望重新邀请您回到德国去工作。”
“我不想去波恩研究院,我没脸见导师了。”
“当然,不去波恩研究院也可以……我们可以推荐新的研究院,希特勒元首最近对高能物理研究投入非常巨大,斥资上亿马克建立了全套的新能源科研院所,玻恩教授特地邀请您可以赏光参加。而且你个人每月可以得到两万马克研究津贴的待遇。”
“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可不是为了钱。”
“啊。是我说错话了,您这样高风亮节的科学家怎么会在乎那些俗物呢。但是,那里肯定是最容易实现你的理想的。”
那个男人又悉心劝说了一番后,本就动摇了的恩里克费米没能把持住,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德国发展。
之后几天,费米被德国方面派来的人接到了佩内明德的新研究基地后,费米大吃一惊,因为他在这里见到了普朗克、爱因斯坦等前辈泰斗,以及玻恩导师和齐格弗里德.福吉博士。简直可以说是群星荟萃,他简直无法想象这些前辈科学家是怎么被网罗到一起的。
佩内明德高能物理研究院目前被分为两个分院,第一个是理论物理分院,由普朗克领衔,爱因斯坦、玻恩、费米等人都在该分院分管各自的研究领域。第二个是高能物理应用技术分院,由沃纳.海森堡管理,奥托.哈恩与齐格弗里德.福吉博士都隶属于该院。目前为止,政腐方面的拨款单位还没有给他们指定强制xìng的研究方向,只是提供一些基础发现xìng的研究。
…………
与基础理论研究一样,另外一个经济危机状态下的科研停滞重灾区在于材料科学。材料科学是一种实验科学,只有通过高消耗地反复试验去采集足够的数据,没有任何道理可言——这一点就和维勒安让伊莉雅组织的筛选霉菌菌株一样。可以碰运气,但是没有捷径可以走——只不过相对于基础理论研究,材料科学的投资者以尖端企业为主而不是研究院,对这些人才进行挖角的也不是别国的科研院所,而是维勒安这些忙着抄底的无良商人。
纽波特纽斯和巴斯钢铁公司1929年的时候就曾经收到过美国海军部关于研制新型16英寸舰炮的材料的招标书,为两家公司预支部分经费开始研发新式主炮。上一次大战末期。美国人已经建造过了使用双联装炮塔的16英寸舰炮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可是那种战舰的主炮实在太过沉重,粗厚的炮管每根重达三百多吨,而倍径数只有40倍。在1920年代末,当英法都开始研制shè程达到30公里的14英寸新式主炮后,MK2这种力大臂短的笨家伙就开始被美国海军嫌弃了。终于到了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夜,海军部憋不住了想趁着手头有点闲钱干一票。
不过这一票不是那么好干的,当年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算是赶上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末班车,1921年下水,1923年服役,此后条约生效后各国的战列舰都被限制在了3万5千吨级和14英寸主炮口径,所以即使新式的16英寸长程3联装主炮完成了暂时也不能拿出来用。本来在钱多烧包的时候,这种提前技术储备也是无所谓的。可是现在海军部从1929年底开始就基本上处于彻底断粮状态了,给巴斯钢铁公司和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研发经费也断顿了一年多,两家大厂在自掏腰包垫资进去几十万美元后就撑不住了,纷纷砍掉了这些项目——反正他们之前狗急跳墙也通过贿路海军部装备处的官员,对方已经给他们透底过了,新战舰的规划起码要到1936年海军条约失效后才开始,建造则需要再延后两年,等到战舰舾装需要主炮则还需要更多两年——一来一去基本上就是十年过去了,巴斯钢铁和纽波特纽斯的人在听说这个准信后基本上上吊的心都有了,因为现在投下去的钱没个十年根本看不到订单。一时之间舰炮研发组的人员被纷纷裁撤,核心专家走了一半,外围研发人员则几乎全部作鸟兽散。我们的维勒安殿下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进行了挖角工作,包括巴斯钢铁和纽波特纽斯在内,整整十几个项目组的研发人员被维勒安从美国各大骨干造船厂挖走了,大部分被弄回德国进行材料的前期研究,一小部分德裔血统,并且经过考验的人则带去委内瑞拉新建一个实验基地,作为维勒安殿下未来的秘密技术储备。
维勒安不光挖人,也疯狂地吸收美英的技术研究储备。材料科学的技术储备不同于别的应用科学,在电子、机械这些领域,往往一项工程研发完毕后,只要得到了正确高效的成果以及推导方法和实现手段就足够了,至于那些研发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则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材料工程因为是一个纯实验xìng学科,每一次实验的数据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对于另一个有技术断层从头开始的国家或者研究机构,有别人的数据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一百次实验的数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百次实验所消耗地各种人力物力。在这个危机的时刻,美国的造船企业和金属加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也非常涣散,维勒安根本不用自己出面,只要给那些被挖角来的技术研发人员一笔“商业秘咪悬赏”——如果你在跳槽来莫比亚斯集团的时候,能够带来一些原来公司工作时取得的实验数据,哪怕是失败的数据,也可以换到足够一家老小人吃马嚼半年的工资,那些穷疯了的工程师们就很自发地开始层层贿路自己原来公司的主管人员们。
金钱的力量是无穷的,维勒安殿下总共花出去了数以千万计的美元,但是也把美英等国过去十年的材料科学的技术实验积累换了个七七八八——这对于德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在潜艇、舰船、航空、装甲领域的材料研究基本上都是空白,有了这些试验数据,也许德国人将来只要两年的时间就能把这十几年的空白断档带来的劣势弥补回来。
除了高能物理和材料研究领域以外,在其他一些经济危机时无法产生短期效益的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也在重复着这样的现象。在萧条开始后,那些之前把美国当做乐土的工程技术人员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象,那就是美国的经济体制也不是万能的,无法给与他们足够的保障,如果没有维勒安的出现,在四年之间美国会有超过10万名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还有超过50万的技师从美国移民去苏联。这些人对苏联的价值远远高过苏联这几年抄底得到的资金和设备。
史达林在后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干部决定一切。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带来了足够的资金、厂房和设备,但是苏联却没有足够的技术干部去组织协调把这个庞大的工业体系运作起来,以至于闹出了设计rì产6080辆拖拉机的史达林格勒拖拉机厂实际产能只有3台,直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培养了足够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才把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工业产能全部运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移民苏联的那几十万工程师和技师起到的作用居功至伟,几乎可以说是苏联人才建设的火种。
但是现在,随着苏联人在乌克兰进行的枪毙式征粮和残酷压迫少数MM政策和压制公民信仰言论zìyóu的行径被及时曝光在全世界眼前。数以万计的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技术人才不由因此顾虑再三裹足不前。
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既然留在本国不足以支持其研究,也没法养活自己的家人,移民就势在必行了。此时,希特勒高调宣布已经带领德国人民彻底走出经济危机,把社会生产力恢复到比1928年更高的水平,这极大的吸引了那些迷惘失措的美国工程师们。而且德国与苏联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之间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移民的发生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新的一股移民cháo出现了,只不过与之前几个世纪之前那种欧洲一遇动乱人们就纷纷往世外乐土美国跑不同。这一次的移民cháo正好相反,在此后的三年内为德国吸引了美国国内超过两百万的工程人员和技术工人,此外还有超过五百万的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德裔公民放弃了在美洲继续发展,选择了回归欧洲之路。希特勒依靠这些人才扩充了超过一千个大型工程企业和研发单位,为后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