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辽将叛变
孙承宗收拾了一下心情,把皇上的意思顺了顺,开始给辽东将士写信谈判。这信孙承宗写的已经是相当的慎重了,其措辞相当的严谨,既把皇上的意思清楚的表达了出来,又顾及到了辽东将士的一些感受,毕竟自己也和他们呆过一段时间,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
但事实再如何的粉饰,也是事实,把他们从军事编制中剃除出去,发配到河套地区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待辽东将士接到这样的信函之时,立刻是一阵大哗。现在莽古尔泰就在右屯那边等着,但皇上的意图就是这样的,让辽东将士情何之堪呢?
皇上让他们去蒙古,这当然没二句,吃着皇粮当然要听命令出征,这是作为一个将军战士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注意了那是吃着皇粮的前提下才可以听命令服从指挥的。现在皇上让自己去蒙古,但言下之意是一人给个五十亩草原上的田地,然后就不管不问了。五十亩地是什么概念?第一并不是皇上自己的,那是处在蒙古人的控制区之内的,皇上去了,打了几个胜仗而已。在哪里种地,和在辽东种地基本是一样的,都得整天的提心吊胆的想着会不会有人来抢,面临着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第二,都慷他人之慨了,还就给区区的五十亩,这也太抠门了,还不如别让自己走,直接出个一千亩的辽东地给自己呢。第三,草原本身就是半干旱地区。虽然是塞上江南,但也是塞上,那里的沃野千里,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的开垦,这样的活计是辽东将士们不愿意干的,如此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日没夜的开垦,怎么比得吃着皇粮那样的痛快。
这就是辽东将士是主要的心理,他们想到的是皇上为什么让他们上蒙古去,那是利用他们去打蒙古、去屯田的,那就是还用着他们。但皇上还不管吃喝、不发粮饷。这自古以来都是皇上不差饿兵。他老人家倒好,弄个五十亩地把自己打发了,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又想好又想巧,卖头老牛还不想让吃草。简直是欺人太甚!越是议论越来越出离愤怒。大骂皇上的刻薄寡恩。让前线的战士流血又流泪,如今有了大撤退守山海关的决策就把他们象个包袱似的抛弃到了蒙古,坚持不同意。简直是欺人太甚了!
在他们的眼里,他们是受了大明几世几代的军饷之家族,怎么能容忍一脚就被踢出这个体系,如今为了弥补前一段时间犯下的辽饷过错,已经放低放低再放低身段了,又是拿钱又是负荆请罪,但换来的却是如此结局,这是他们实在没法接受的。
皇上这一把他们扔到蒙古的策略,让辽东将士深深的感到了屈辱。假设皇上就是让他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来个卸甲归田,光荣退伍,然后入关自谋生路,这已经是他们这段时间做的最坏打算了。但就这样把他们扔到蒙古利用了他们还不给钱,这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朱由校做出这个决定的前提是什么?是他们已经在出卖了国家利益的情况之下,仅仅是假沦陷一事,就死了多少非辽籍的将士,造成了全国多大的恐慌。更不谈他们浪费国家这么长时间的辽饷,让多少老百姓省吃俭用的省了钱‘给’他们。所以辽将与皇上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出发点也是大不相同,根本是无法调和的。
现在莽古尔泰又从盖州折返而回,仍然在以前的右屯大捷的位置,扬言阿敏的耻辱,要在袁可立身上重新找回来。可能是为了配合莽古尔泰的嚣张,袁可立真的没有再来。但辽将们却不得不面对着莽古尔泰的催促,墙头草的特性让他们没敢给莽古尔泰有什么失礼之处,语言上保持着客气,行动上也是比较礼貌,就差没有过营劳军了。
莽古尔泰也是表达着客气,投降的条件不变,虽然是催促不断,但没出一句恶言。这样郎有情妾有义的交流直到现在。
现在辽将们在皇上如此回应之下,又要面临一次选择了,这个选择虽然难了点,一经作出,将没有任何后悔或者回头的路。皇上那边没有给他们留路,让他们背井离乡远赴蒙古,还要衣食无着。这条绑在大明战车之上的路子已经被皇上堵死了,皇上再厉害,也不会对他们有什么照拂。俗话说,你不仁我不义,所以,他们抛弃了那份对皇上兵力的恐怖感。道不同不相为谋,怕了你了,远远的躲开就是。所以他们转身面向了他们的新主子——建奴。
但有一个条件,为了不与故主大明发生矛盾,所以请降后,能够移师金朝边线,不与大明相争。这样辽将们的聪明之处,既然皇上的战力非凡,为什么还要硬抗呢?惹不起,咱躲得起吧。
此事不是莽古尔泰一人能够决定的,本来辽将们的投降,都是以后参与作战的前提,不管作战的对象是大明还是蒙古还是朝鲜,否则养兵何用,对作战对象还推三阻四的,这种兵将哪个敢要。但对方提出了这个谈判的重大条件,却让他不得不回报沈阳。
大金对此次的辽将投降相当的重视,黄台吉更是从政治层面、军事层面出发做了深入彻底的研究。因为只要这些辽将投降了,政治因素且不谈,仅就地盘上,就将直接贴地了山海关,再无任何缓冲。更何况在军事层面上,此消彼长,把大明最精锐的辽将体系全盘拿下,变为已用,与大明的力量对比那是相当明显的,如此可见这帮辽将的重要性了。况且大金的朝鲜功略马上开始,有这帮人的冲锋陷阵,也可以减少大金的军事力量投放。基于此,黄台吉同意了这个意见。那剩下的就是具体小问题了。
就这样,在大明国内尚不知情的前提之下,辽东将士毫无悬念的投降了建奴。
九月十日,岱海,看着、听着老虎山方向不断传来、修路、驿站建设的进度消息,朱由校还是相当高兴的。但朝政的琐事也是相当之多。但总结了一个字,钱。
因为税收制度的取缔,各地官府的公务费用出现了告急,什么这家的官衙漏雨了,那家的走水,这边没有钱去办公差了,那边连贴告示的钱都没了,等等等等,当然也不都要小钱,还有要大钱的,比如说宗室子弟钱粮的发放。
伟大的太祖朱元璋,这小农意识的确不浅,所定的各种祖制也是遗祸不少,最厉害的,当然是他的宗室制度了。天真无邪的他,认为宋元之灭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皇室的宗室不强,受大臣的左右。就是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宗室藩屏。如果能够宗室满天下,那宋元就不会被灭。所以他必须打造一个大明no.1宗室,于是在有目的有预谋的前提之下,开始了他的宗室种马计划。太祖之所以成为太祖,并不是因为他多英明睿智,但军事能力的确是超一流的大家,但治世的经济能力等却无限的接近于草包,这点不仅是明太宗,许多的太宗均有如此,(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如此精明强干之人,军事能力强悍如斯,竟然被一个才智平庸的弟弟宋光军干掉了,被人家抢走了江山。直接导致了整个大宋的先天不足,元朝、清朝那能力不提也罢。(接着的例子大家自己去想想。)
老朱家的种马计划从开始到最后都是相当成功的,质量暂且不谈,但数量上的确是世界上绝对的第一,这点可说是无人能及。即便是晋唐的十姓加起来都不一定是老朱家的对手。
朱元璋本人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这也算是一炮走红,为朱家屹立在世界之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晋王府的庆成王朱济炫,则多达100多个儿子,且全部成活,接着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因为历史上没有统计过,到底是周文王的百子多,还有刘备的十三先祖刘胜中山王,也生了120个儿子,这三个人都是超级种马的人物,但到底最儿子最多,历史上也是争论不休。全老朱家的人多那么肯定的了,如此到了朱由校这里,已经是数不过来了。
徐光启对明朝宗室人口进行研究后说:“洪武中(约公元1382年)亲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乐(约公元1412年)而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隆庆初(约公元1567年)隶属籍者四万五千,而见存者二万八千;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隶属籍者十万三千,而见存者六万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顷岁甲辰(公元1604年)隶属籍者十三万,而见存者不下八万,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如今这种几何数的发展,早已突破了二十万户的大关,这绝对符合太祖‘人多力量大’的要求了。估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真会比敌人造的箭支都多,如此家族宗室无论到了哪里,都是一支绝对的力量。
但事实再如何的粉饰,也是事实,把他们从军事编制中剃除出去,发配到河套地区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待辽东将士接到这样的信函之时,立刻是一阵大哗。现在莽古尔泰就在右屯那边等着,但皇上的意图就是这样的,让辽东将士情何之堪呢?
皇上让他们去蒙古,这当然没二句,吃着皇粮当然要听命令出征,这是作为一个将军战士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注意了那是吃着皇粮的前提下才可以听命令服从指挥的。现在皇上让自己去蒙古,但言下之意是一人给个五十亩草原上的田地,然后就不管不问了。五十亩地是什么概念?第一并不是皇上自己的,那是处在蒙古人的控制区之内的,皇上去了,打了几个胜仗而已。在哪里种地,和在辽东种地基本是一样的,都得整天的提心吊胆的想着会不会有人来抢,面临着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第二,都慷他人之慨了,还就给区区的五十亩,这也太抠门了,还不如别让自己走,直接出个一千亩的辽东地给自己呢。第三,草原本身就是半干旱地区。虽然是塞上江南,但也是塞上,那里的沃野千里,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的开垦,这样的活计是辽东将士们不愿意干的,如此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日没夜的开垦,怎么比得吃着皇粮那样的痛快。
这就是辽东将士是主要的心理,他们想到的是皇上为什么让他们上蒙古去,那是利用他们去打蒙古、去屯田的,那就是还用着他们。但皇上还不管吃喝、不发粮饷。这自古以来都是皇上不差饿兵。他老人家倒好,弄个五十亩地把自己打发了,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又想好又想巧,卖头老牛还不想让吃草。简直是欺人太甚!越是议论越来越出离愤怒。大骂皇上的刻薄寡恩。让前线的战士流血又流泪,如今有了大撤退守山海关的决策就把他们象个包袱似的抛弃到了蒙古,坚持不同意。简直是欺人太甚了!
在他们的眼里,他们是受了大明几世几代的军饷之家族,怎么能容忍一脚就被踢出这个体系,如今为了弥补前一段时间犯下的辽饷过错,已经放低放低再放低身段了,又是拿钱又是负荆请罪,但换来的却是如此结局,这是他们实在没法接受的。
皇上这一把他们扔到蒙古的策略,让辽东将士深深的感到了屈辱。假设皇上就是让他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来个卸甲归田,光荣退伍,然后入关自谋生路,这已经是他们这段时间做的最坏打算了。但就这样把他们扔到蒙古利用了他们还不给钱,这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朱由校做出这个决定的前提是什么?是他们已经在出卖了国家利益的情况之下,仅仅是假沦陷一事,就死了多少非辽籍的将士,造成了全国多大的恐慌。更不谈他们浪费国家这么长时间的辽饷,让多少老百姓省吃俭用的省了钱‘给’他们。所以辽将与皇上的矛盾实在是太大了,出发点也是大不相同,根本是无法调和的。
现在莽古尔泰又从盖州折返而回,仍然在以前的右屯大捷的位置,扬言阿敏的耻辱,要在袁可立身上重新找回来。可能是为了配合莽古尔泰的嚣张,袁可立真的没有再来。但辽将们却不得不面对着莽古尔泰的催促,墙头草的特性让他们没敢给莽古尔泰有什么失礼之处,语言上保持着客气,行动上也是比较礼貌,就差没有过营劳军了。
莽古尔泰也是表达着客气,投降的条件不变,虽然是催促不断,但没出一句恶言。这样郎有情妾有义的交流直到现在。
现在辽将们在皇上如此回应之下,又要面临一次选择了,这个选择虽然难了点,一经作出,将没有任何后悔或者回头的路。皇上那边没有给他们留路,让他们背井离乡远赴蒙古,还要衣食无着。这条绑在大明战车之上的路子已经被皇上堵死了,皇上再厉害,也不会对他们有什么照拂。俗话说,你不仁我不义,所以,他们抛弃了那份对皇上兵力的恐怖感。道不同不相为谋,怕了你了,远远的躲开就是。所以他们转身面向了他们的新主子——建奴。
但有一个条件,为了不与故主大明发生矛盾,所以请降后,能够移师金朝边线,不与大明相争。这样辽将们的聪明之处,既然皇上的战力非凡,为什么还要硬抗呢?惹不起,咱躲得起吧。
此事不是莽古尔泰一人能够决定的,本来辽将们的投降,都是以后参与作战的前提,不管作战的对象是大明还是蒙古还是朝鲜,否则养兵何用,对作战对象还推三阻四的,这种兵将哪个敢要。但对方提出了这个谈判的重大条件,却让他不得不回报沈阳。
大金对此次的辽将投降相当的重视,黄台吉更是从政治层面、军事层面出发做了深入彻底的研究。因为只要这些辽将投降了,政治因素且不谈,仅就地盘上,就将直接贴地了山海关,再无任何缓冲。更何况在军事层面上,此消彼长,把大明最精锐的辽将体系全盘拿下,变为已用,与大明的力量对比那是相当明显的,如此可见这帮辽将的重要性了。况且大金的朝鲜功略马上开始,有这帮人的冲锋陷阵,也可以减少大金的军事力量投放。基于此,黄台吉同意了这个意见。那剩下的就是具体小问题了。
就这样,在大明国内尚不知情的前提之下,辽东将士毫无悬念的投降了建奴。
九月十日,岱海,看着、听着老虎山方向不断传来、修路、驿站建设的进度消息,朱由校还是相当高兴的。但朝政的琐事也是相当之多。但总结了一个字,钱。
因为税收制度的取缔,各地官府的公务费用出现了告急,什么这家的官衙漏雨了,那家的走水,这边没有钱去办公差了,那边连贴告示的钱都没了,等等等等,当然也不都要小钱,还有要大钱的,比如说宗室子弟钱粮的发放。
伟大的太祖朱元璋,这小农意识的确不浅,所定的各种祖制也是遗祸不少,最厉害的,当然是他的宗室制度了。天真无邪的他,认为宋元之灭一个重要的原因竟然是,皇室的宗室不强,受大臣的左右。就是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宗室藩屏。如果能够宗室满天下,那宋元就不会被灭。所以他必须打造一个大明no.1宗室,于是在有目的有预谋的前提之下,开始了他的宗室种马计划。太祖之所以成为太祖,并不是因为他多英明睿智,但军事能力的确是超一流的大家,但治世的经济能力等却无限的接近于草包,这点不仅是明太宗,许多的太宗均有如此,(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如此精明强干之人,军事能力强悍如斯,竟然被一个才智平庸的弟弟宋光军干掉了,被人家抢走了江山。直接导致了整个大宋的先天不足,元朝、清朝那能力不提也罢。(接着的例子大家自己去想想。)
老朱家的种马计划从开始到最后都是相当成功的,质量暂且不谈,但数量上的确是世界上绝对的第一,这点可说是无人能及。即便是晋唐的十姓加起来都不一定是老朱家的对手。
朱元璋本人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这也算是一炮走红,为朱家屹立在世界之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晋王府的庆成王朱济炫,则多达100多个儿子,且全部成活,接着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因为历史上没有统计过,到底是周文王的百子多,还有刘备的十三先祖刘胜中山王,也生了120个儿子,这三个人都是超级种马的人物,但到底最儿子最多,历史上也是争论不休。全老朱家的人多那么肯定的了,如此到了朱由校这里,已经是数不过来了。
徐光启对明朝宗室人口进行研究后说:“洪武中(约公元1382年)亲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至永乐(约公元1412年)而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隆庆初(约公元1567年)隶属籍者四万五千,而见存者二万八千;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隶属籍者十万三千,而见存者六万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顷岁甲辰(公元1604年)隶属籍者十三万,而见存者不下八万,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如今这种几何数的发展,早已突破了二十万户的大关,这绝对符合太祖‘人多力量大’的要求了。估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真会比敌人造的箭支都多,如此家族宗室无论到了哪里,都是一支绝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