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各方反应
面对广州之乱局,国内各方势力的倾向和举动都是截然不同的。孙文和黄兴是反对龙济光进军广州的,他们更希望由福建的陈敬云或者是江西的李钧烈出兵平定广州兵乱,因为这两个人目前表面上都是属于国民党的高层人员,在国内诸人看来陈敬云也是同盟会或者是国民党的一份子,普通人甚至把陈敬云的闽浙两省都包含进了国民党的势力范围。李钧烈的话更是革命党的元老,深得孙文信任的他在年初上任江西都督之后,大力整顿江西,甚至发动了数场对江西内部的小规模战争,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把江西内的大小军zhèngfǔ分府给铲除掉,收编了不少部队。南京临时zhèngfǔ没有经费维持的时候,李钧烈愣是在贫瘠的江西搜刮了不少钱,然后大部分用来养军之外都是送到了南京临时zhèngfǔ那边。可以讲这个人是孙文的死忠下属。然而江西的李钧烈手里的部队主力基本都集中在江西北部以及省城,在江西和广东的交界处根本就没有部署多少部队,所以说要让江西李钧烈的部队前往广州平定兵乱的话,没十天半个月的根本就到达不了,于此同时陈敬云的国民军在cháo州却是有一个第三师。如此一对比,就能很清晰的知道孙文和黄兴为什么支持陈敬云出兵广州了。
很多时候做出的选择并不会太具有明显的对与错,是与非的区别,更多的是平衡了各种各样的利弊后做出的妥协选择。
孙文和黄新如此,袁世凯也如此。
他不但直接下令龙济光进军广州城,甚至还给了龙济光汇去了数十万元的军费,这从自己口袋林掏钱替别人养军的事还是袁世凯的头一回。这放在以前是断然不会接受的,但是袁世凯为了拉拢龙济光,为了在福建的南部腹地插上龙济光这么一把刀子,所以他不但给龙济光升了军衔,甚至还给了龙济光军费。
而当袁世凯得知陈敬云也紧随龙济光后面也出兵广州后,立即就是召见了段祺瑞,冯国璋等几个北洋高级将领。
老头子把南边的情况一说然后道:“你们说说,现今这个事该怎么解决?”
段祺瑞和冯国璋几个人考虑来考虑去后,段祺瑞道:“大总统,按照我的看法,那就是先给陈敬云去一封措辞强烈一些的反对电文,如果陈敬云还是固执己见的话,那么我认为苏北那边的部队也可以适当动一动!”
不过,一边的冯国璋却是出口道:“苏北的部队轻易动不得,第五师和第八师都是肩负重任的,是容不得任何半点闪失。而现在南京周边还有黄兴的三个师呢,有这三个师挡在前头,我方就是略有举动他陈敬云估计都不会正眼瞧一眼!”
段祺瑞道:“不动一动难道就任由他陈敬云进军广州?别人看了还能把我们zhōngyāngzhèngfǔ看在眼里吗?”
“难道还真的打下去?”冯国璋翻了个白眼:“财政部那边仓库里都能跑老鼠,如果有钱我们还浪费什么功夫去弄善后大借款啊!”
段祺瑞和冯国璋之间的矛盾自武昌起义后就越来越大,尤其是袁世凯把冯国璋从第一军总统官撤回,调任段祺瑞前往担任第一军总统官后,冯国璋和段祺瑞两人就已经从暗斗变成了明斗,不说在人员安排,嫡系军官提升等问题上给对方设置障碍,甚至在袁世凯面前都是表露了出来。
偏偏袁世凯对这个情况并没有去改变的意思,而是默认了段祺瑞和冯国璋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个自然就是袁世凯的平衡手法,自从段祺瑞当上第一军总统官之后,这段祺瑞的声势大涨,袁世凯已经觉得有必要压一压段祺瑞了,不然到时候冯国璋和段祺瑞两人的关系就是会失去平衡,同样的也会让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掌控失去平衡。
几个人一商议过后,最好还是决定先用电文发表抗议通电再说,至于以后的政策得看广州那边的发展。
所以陈敬云听到的也只是北洋的反对电报了,但是徐州和清江浦的北洋军却没有任何的举动,甚至连战备都没有。
这样的结果让一大群国民军的军官们放下了心来,尤其是浙江的第一师和第二师的军官士兵们,更是感到那股能逼死人的压力消除了。自从广州兵乱后,国民军司令部就命在在浙江的几个师加强战备,而当陈敬云决定出兵广州之后,浙北地区的第一师,第二师更是如临大敌,从之前的常规驻扎变为了战备值班状态,士兵全部取消休假,取消高强度训练科目,保证士兵们在任何时候都有着充沛的体能,而军官们也全部取消休假,少数回到福州休假的军官都是乘坐高速客轮赶回部队。后勤部更是紧急向前线地区运送了大批量的军用物资,孙广亮扬言假如真的有战事发生,后勤部在浙北地区囤积的军用物资足以支撑第一师第二师半年作战之用,而且在浙北地区准备了大量的牛马驴骡畜力,随时能够为进行远距离机动作战的部队提供补给。
只要北洋军有着大举南下的动向,那么这两个师的部队就会按照目前作战司制定的计划迅速北上支援黄兴的三个师,夺取上海然后在苏南一带依靠南京为中心进行阻击作战。后续的国民军也会陆续北上,比如第七师,第四师,战略目标就是将北洋军挡在长江以北,避免北洋军进入浙江。
当浙北地区的国民军第一师、第二师处以战备状态,准备着随时迎接北洋军的大举南下时,北边的袁世凯却是没有大举南下的心思,最后只是发了几封抗议电报了事。这让国民军的大批军官们放下了心来。
别看现在的国民军也有七八个师了,少说也有十万之数的总兵力,之前也打过一场杭州的战事,那一场持续了近十天的战事让国民军得到了大规模作战的经验,这一场上万人规模的大战让国民军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战争。战后国民军第一师的伤亡虽然很大,但是为了将第一师的作战经验推广到全军,除了将实战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要点编练成册外,陈敬云还特地抽调了相当多部分的第一师军官到福州军校中担任教官,然后又抽调了相当部分的军官乃至士官到其他部队当中,用以加强其他部队的战斗力。
可即便这样,国民军的战斗力也不是说有多强了,面对朱瑞这样的地方军阀部队都感觉到如此吃力,假如对上北洋军这支国内第一强军,那么能不能打下去就是个问题了,至少绝大多数的国民军军官自己都不认为国民军能够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击败北洋军,更别说以少击多之类的了,作战司制定战略的时候都是按照10比7,乃是10比5去考虑的,下属的第一师和第二师内部制定的多种作战预案中,也是把集中优势兵力当成了第一考虑之要求,任何进攻都必须确保兵力两倍于北洋军。
民国初年的北洋军给国内诸多军阀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是后世人无法想象的,尤其是袁世凯刚当上总统的这年,北洋军完全还在巅峰状态。这也是之前陈敬云为什么一直极力和袁世凯避免冲突的原因,甚至当时都考虑过投向袁世凯哪一边。只是事情的变化总是出人意料的,陈敬云想低调,但是偏偏低调不了,浙江里的杭州一战彻底暴露了国民军的实力,更加暴露了陈敬云的野心。
现在陈敬云和蔡锷一样,都被袁世凯当成了心腹大患,还是那种不除不快的那种。
不过这时候,手里没钱,还等着善后大借款的袁世凯还是得先忍一忍,所以面对陈敬云在广东方面的进军,他只是发表了电报谴责一二,但是并没有在苏北地区做出相应的军事举动。
不过,袁世凯也好像是被刺激到了一样,还不等部署在河南的北洋军第九师成军,就迫不及待的宣布组建第十师、第十一师两个师。
这两个师和之前扩编的几个师不一样,之前新编的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都是从原有的部队升格而成,顶多就是补充了相当部分的新兵和军械而已,但是主体还是原来的部队,比如第八师的主体就是张勋的江防军,第九师就是原来的河南新军,而第七师则是直隶混成协,充其量只能说是扩编,而不能说是新编。
然而这个第十师和第十一师却是不一样,之前并没有主体部队,而是袁世凯从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十六师中抽调军官和部队资深士兵为骨架搭建起来的。而且这也不是大编制抽掉,而是最多也只有营一级别的抽掉,避免让新编的第十师和第十一师受到原来部队的影响,而且诸多的基层军官都是直接抽掉的保定军校在校生。
袁世凯之所以费心思新组建这两个师,一方面是因为南边的压力,而另外一个方面嘛,则是北洋内部的关系。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来,他发现下面的部队似乎有些不太听话了,一些将领在外头待久了似乎xìng子也是变坏了,虽然现在说还能指挥的动,他老袁说句话别人还得听,但是谁也不知道rì后会怎么不是,所以为了防患未来之变故,老袁就准备新建两个师了。
袁世凯对陈敬云在广东的举动没做出什么实际xìng的反应,而孙文则是支持陈敬云出兵广州。然而南方的其他军阀反应却是不一。
很多时候做出的选择并不会太具有明显的对与错,是与非的区别,更多的是平衡了各种各样的利弊后做出的妥协选择。
孙文和黄新如此,袁世凯也如此。
他不但直接下令龙济光进军广州城,甚至还给了龙济光汇去了数十万元的军费,这从自己口袋林掏钱替别人养军的事还是袁世凯的头一回。这放在以前是断然不会接受的,但是袁世凯为了拉拢龙济光,为了在福建的南部腹地插上龙济光这么一把刀子,所以他不但给龙济光升了军衔,甚至还给了龙济光军费。
而当袁世凯得知陈敬云也紧随龙济光后面也出兵广州后,立即就是召见了段祺瑞,冯国璋等几个北洋高级将领。
老头子把南边的情况一说然后道:“你们说说,现今这个事该怎么解决?”
段祺瑞和冯国璋几个人考虑来考虑去后,段祺瑞道:“大总统,按照我的看法,那就是先给陈敬云去一封措辞强烈一些的反对电文,如果陈敬云还是固执己见的话,那么我认为苏北那边的部队也可以适当动一动!”
不过,一边的冯国璋却是出口道:“苏北的部队轻易动不得,第五师和第八师都是肩负重任的,是容不得任何半点闪失。而现在南京周边还有黄兴的三个师呢,有这三个师挡在前头,我方就是略有举动他陈敬云估计都不会正眼瞧一眼!”
段祺瑞道:“不动一动难道就任由他陈敬云进军广州?别人看了还能把我们zhōngyāngzhèngfǔ看在眼里吗?”
“难道还真的打下去?”冯国璋翻了个白眼:“财政部那边仓库里都能跑老鼠,如果有钱我们还浪费什么功夫去弄善后大借款啊!”
段祺瑞和冯国璋之间的矛盾自武昌起义后就越来越大,尤其是袁世凯把冯国璋从第一军总统官撤回,调任段祺瑞前往担任第一军总统官后,冯国璋和段祺瑞两人就已经从暗斗变成了明斗,不说在人员安排,嫡系军官提升等问题上给对方设置障碍,甚至在袁世凯面前都是表露了出来。
偏偏袁世凯对这个情况并没有去改变的意思,而是默认了段祺瑞和冯国璋的矛盾越来越大。这个自然就是袁世凯的平衡手法,自从段祺瑞当上第一军总统官之后,这段祺瑞的声势大涨,袁世凯已经觉得有必要压一压段祺瑞了,不然到时候冯国璋和段祺瑞两人的关系就是会失去平衡,同样的也会让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掌控失去平衡。
几个人一商议过后,最好还是决定先用电文发表抗议通电再说,至于以后的政策得看广州那边的发展。
所以陈敬云听到的也只是北洋的反对电报了,但是徐州和清江浦的北洋军却没有任何的举动,甚至连战备都没有。
这样的结果让一大群国民军的军官们放下了心来,尤其是浙江的第一师和第二师的军官士兵们,更是感到那股能逼死人的压力消除了。自从广州兵乱后,国民军司令部就命在在浙江的几个师加强战备,而当陈敬云决定出兵广州之后,浙北地区的第一师,第二师更是如临大敌,从之前的常规驻扎变为了战备值班状态,士兵全部取消休假,取消高强度训练科目,保证士兵们在任何时候都有着充沛的体能,而军官们也全部取消休假,少数回到福州休假的军官都是乘坐高速客轮赶回部队。后勤部更是紧急向前线地区运送了大批量的军用物资,孙广亮扬言假如真的有战事发生,后勤部在浙北地区囤积的军用物资足以支撑第一师第二师半年作战之用,而且在浙北地区准备了大量的牛马驴骡畜力,随时能够为进行远距离机动作战的部队提供补给。
只要北洋军有着大举南下的动向,那么这两个师的部队就会按照目前作战司制定的计划迅速北上支援黄兴的三个师,夺取上海然后在苏南一带依靠南京为中心进行阻击作战。后续的国民军也会陆续北上,比如第七师,第四师,战略目标就是将北洋军挡在长江以北,避免北洋军进入浙江。
当浙北地区的国民军第一师、第二师处以战备状态,准备着随时迎接北洋军的大举南下时,北边的袁世凯却是没有大举南下的心思,最后只是发了几封抗议电报了事。这让国民军的大批军官们放下了心来。
别看现在的国民军也有七八个师了,少说也有十万之数的总兵力,之前也打过一场杭州的战事,那一场持续了近十天的战事让国民军得到了大规模作战的经验,这一场上万人规模的大战让国民军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战争。战后国民军第一师的伤亡虽然很大,但是为了将第一师的作战经验推广到全军,除了将实战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要点编练成册外,陈敬云还特地抽调了相当多部分的第一师军官到福州军校中担任教官,然后又抽调了相当部分的军官乃至士官到其他部队当中,用以加强其他部队的战斗力。
可即便这样,国民军的战斗力也不是说有多强了,面对朱瑞这样的地方军阀部队都感觉到如此吃力,假如对上北洋军这支国内第一强军,那么能不能打下去就是个问题了,至少绝大多数的国民军军官自己都不认为国民军能够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击败北洋军,更别说以少击多之类的了,作战司制定战略的时候都是按照10比7,乃是10比5去考虑的,下属的第一师和第二师内部制定的多种作战预案中,也是把集中优势兵力当成了第一考虑之要求,任何进攻都必须确保兵力两倍于北洋军。
民国初年的北洋军给国内诸多军阀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是后世人无法想象的,尤其是袁世凯刚当上总统的这年,北洋军完全还在巅峰状态。这也是之前陈敬云为什么一直极力和袁世凯避免冲突的原因,甚至当时都考虑过投向袁世凯哪一边。只是事情的变化总是出人意料的,陈敬云想低调,但是偏偏低调不了,浙江里的杭州一战彻底暴露了国民军的实力,更加暴露了陈敬云的野心。
现在陈敬云和蔡锷一样,都被袁世凯当成了心腹大患,还是那种不除不快的那种。
不过这时候,手里没钱,还等着善后大借款的袁世凯还是得先忍一忍,所以面对陈敬云在广东方面的进军,他只是发表了电报谴责一二,但是并没有在苏北地区做出相应的军事举动。
不过,袁世凯也好像是被刺激到了一样,还不等部署在河南的北洋军第九师成军,就迫不及待的宣布组建第十师、第十一师两个师。
这两个师和之前扩编的几个师不一样,之前新编的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都是从原有的部队升格而成,顶多就是补充了相当部分的新兵和军械而已,但是主体还是原来的部队,比如第八师的主体就是张勋的江防军,第九师就是原来的河南新军,而第七师则是直隶混成协,充其量只能说是扩编,而不能说是新编。
然而这个第十师和第十一师却是不一样,之前并没有主体部队,而是袁世凯从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十六师中抽调军官和部队资深士兵为骨架搭建起来的。而且这也不是大编制抽掉,而是最多也只有营一级别的抽掉,避免让新编的第十师和第十一师受到原来部队的影响,而且诸多的基层军官都是直接抽掉的保定军校在校生。
袁世凯之所以费心思新组建这两个师,一方面是因为南边的压力,而另外一个方面嘛,则是北洋内部的关系。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来,他发现下面的部队似乎有些不太听话了,一些将领在外头待久了似乎xìng子也是变坏了,虽然现在说还能指挥的动,他老袁说句话别人还得听,但是谁也不知道rì后会怎么不是,所以为了防患未来之变故,老袁就准备新建两个师了。
袁世凯对陈敬云在广东的举动没做出什么实际xìng的反应,而孙文则是支持陈敬云出兵广州。然而南方的其他军阀反应却是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