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章 各有各的修炼
()站在大福船第三层甲板的船首,抚摸着船舷柚木的质感,迎面吹着清爽的海风,郑锦油然而生一种海阔天空任我行的自在豪情。船破浪,风满帆,沧海波涌,惹得郑锦简直想来一首《沧海一声笑》。
对这次江南行的随同人员除了江南翩翩公子祁班孙外,还主要李光地、田信川、宝树三人。
打长泰时李光地表现得不错,郑锦已经提拔他做了近卫一师二团的副参政,现在再带他去江南历练一下。按已知历史来看,李光地二十九岁中进士步入官场,后来做到了最高的大学士文官,成为康熙的最亲信的助手和清初第一名臣。现在的李光地才十九岁,如果早些历练会不会将来成就更大?
田信川表现出来的将才也让郑锦刮目相看。这次由他以副团长的身份带领一个营前去江南,既是作为解救江南冤案犯人的主力,也是对他的一种历练,和他培养一下感情关系。
从洪门的调查得知,田信川从小生长在rì本九州岛的萨摩藩,三年前十八岁的他杀了萨摩藩大名的一个侄子,然后渡海逃亡来到了中国,投靠了郑成功的军队。田信川的娘原是织田信长的后人织田里香,爹是郑芝龙部下的一个田姓的低级军官田伯庸。
一次偶然的机会,田伯庸随军来到rì本,离营溜达时和17岁的织田里香在野外偶遇,然后织田里香未婚先孕生了了田信川。从小被骂为野种的田信川一直在屈辱中长大,不知与人打了多少架但常被群殴得鼻青脸肿,十二岁时他去跟九州岛上一个翁姓中国剑术大师苦练剑术,又和岛上的一个隐居的忍者苦练忍术,到十六岁时终于再没人敢骂他野种。
印度阿三宝树这次也随同而行。本来这次出行的计划名单中没有他的,因为动身前两天忽然收到了师父灭渡的来信,中途要去南少林一趟,宝树一直想要去南少林参观学习一下佛法,所以郑锦就带上了他。
此时在甲板上,宝树正盘腿闭目而坐,进行冥想修行。
“宝树大师,你在修行什么?”
“梵我合一”
“什么叫梵我合一?”
宝树以手指了指天,然后闭目不答。郑锦不好再打搅,又走到田信川身边。
田信川则坐在甲板上读《三国演义》,他是个三国迷。
“信川,你最喜欢三国中哪个人物?”
“回世子。末将最喜欢赵子龙,不仅是喜欢,更是崇拜。”
“那你最崇拜战国时期哪个人物?”
“哪个战国时代,两千多年前的还是百年内的?”
“百年内,rì本的。”
“作战上,最崇拜武田信玄,为人上,最崇拜织田信长。”
“你是织田信长的后人?”
“不,世子,我是中国人。”
……
李光地也在看书,不过不是兵书,而是朱熹的《近思录》。
“光地啊,我还以为你看的是《传习录》,没想到是《近思录》。”
“世子为何要那样认为?”
“王学不是正德朝后的显学吗,大家都以王学门人为荣,你怎么不看他的经典论著呢?”
“阳明公的学说太高了,反求本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光地自认达不到那样的境界。”
“看来你对阳明公有些不待见啊!”
“非也,光地之言对事不对人。阳明公作为国朝第一大贤,几于圣人,光地高山仰止,佩服不已。只是光地认为,凡人之心,生来不过一朴拙顽石,须借外物外理之火淬炼,方能得其中美玉jīng金。即使阳明公自己最后的高境界,又何尝不是几十年磨难得来。若不经学问磨炼就去返求本心,大多只能求得一个空疏狂妄,自以为是的心,流入自大狂禅反而沾沾自喜。”
“这个……你是说阳明公以绝顶高手的功夫心得去教那些刚入门的学徒?”
“嗯,世子此言好像不差。我等凡夫俗子,还是老老实实学朱子格物求理,循序渐进的功夫的好。”
“好,不打扰你了,你慢慢格物求理吧。”
……
祁班孙既没有静坐冥想,也没有像李光地、田信川那样在看书,而是临风而立,时而看看海涛汹涌的气势,时而望望海鸥飞翔的轨迹,时而又掏出怀中的一本黄庭坚的法贴观摩细看。
“孙郎,黄山谷的书法如何?你很喜欢他的风格吗?”
“山谷前辈之书,如力士撑舟,桨橹纵横,大开大合;如沙场临敌,铮铮铁骨,剑戟森然。一瞥之下即气势扑面,细观之下更妙意无穷。”
“是何妙意,孙郎不妨说说来听啊!”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滚!非要你言传几句。”
“世子还是不要强人所难的好。”
“好吧,不打扰你了。”
……
郑锦也盘腿在甲板上坐了下来,闭上了眼晴,在海阔天空中,让自己的心灵逐趋于澄澈明净的境界,想一想自己的修炼应该是什么。
渐渐的,脑海中浮起了两个人,以及他们对自己说过的一些话。
这次去江南至少会一去三个月难回厦门,临行前不仅董夫人找自己唠叨了半天,陈近南和董静瑶也找自己谈了心,并每人送了一件礼物。
陈近南送的是一本《六韬》,董静瑶送的是一本《名家诗词抄》。
陈近南说,世子可以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不能只冲锋陷阵,那是部将主要做的事;世子也可以指挥画策,运筹帷幄,但也不能只运筹帷幄,那是谋臣主要做的事;世子主要应该做的是定国策、谋大略、知人善用、聚才尊贤、赏功罚罪的君,这是部下无法取代,不能取代,必须世子亲力亲为的事。
董静瑶说,锦儿你戎马倥偬之余也要注意修身养xìng,切记不可沉迷于杀戮和权力,这样即使你光复了大明也可能要成为明太祖第二,让天下苦于一人一家,那又有何意义?所以瑶姨送你一本自己手抄的诗词,你此去江南有闲时不妨读读。
陈近南要自己强化君权,多有作为,瑶姨却要自己淡化权力,无为修身。陈近南谋的是现在,瑶姨虑的是将来,但两人的着眼点都在为君之道。
明末的近亿汉人为何反而输给了不足百万的鞑子,反被鞑子压迫统治?是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不如?还是找不出几个济尔哈朗、多铎、多尔衮、范文程那样的将相?绝对不是!
而是找不出一个能超过哈赤、皇太极、顺治那样的中等之君。有的只是几十年不上朝的“懒人皇帝”,只会怕nǎi妈做木工的“木匠皇帝”,还有临死前都说“诸臣误我,非为误天下”的刚愎自用自杀皇帝,还有一上位就派人到处捉蛤蟆做壮阳药然后以暴虐幼女为乐的南明“蛤蟆天子”,还有。。。。。。
这样的一些“君”,怎能任人唯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带领一个民族反抗侵略,走向强盛?
后世传说康熙是一代明君,老子现在自己要反清成功,岂不首先要做一个比康熙更明的君?
康熙虽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小屁孩,但小屁孩在她不简单的祖母孝庄太后的特殊训练之下会很早熟地成长,十一岁就成婚有了皇后妃子行了人事由小屁孩变成小男人,然后十三岁就当了爹,十四岁亲政,十五岁擒杀鳌拜掌朝纲,然后灭三藩、平台湾、败噶尔丹、收喀尔喀、战雅克萨,让大清的版图向四周南北扩展……
应该承认,站在鞑子的立场上来看,这样的简历也可以算是明君了。
现在还是1661年,六年之后康熙就要亲政,自己如果不能在六年之内将鞑子赶出关外并直捣他们的东北老巢,就一定要和康熙正式交手。
那么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来,主要的修炼方向是什么?
郑锦坐在楼船的甲板上,吹着海风,闭目静思起来。
其实陈近南和董静瑶送给自己的两件礼物已给了提示答案。
近南兄送自己《六韬》,就是要劝自己不要像老爹郑成功那样只做一名猛将,而是要学韬略,定国策、谋大略,知人善用,走策略路线。
瑶姨送自己手抄本的《名家诗词抄》,则是要劝自己不要权力杀戮之外毫无爱好,要学会放下权力杀戮,赏一下风花雪月吟几句诗,走文艺路线。
这两者的结合,郑锦觉得就在劝自己学一个人——曹cāo曹孟德。
原来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来主要的修炼方向就是要向cāo哥学习。
身兼yīn谋家、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猛将、文艺男的cāo哥可是自己高山仰止的人物,怎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呢?
但要是达到cāo哥一半的高度,岂不是要秒杀康熙?
好吧,现在打开《六韬》来学习,翻开第一页。
一眼瞥见一句话,郑锦顿时震惊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我靠!这话是谁说的,这么mínzhǔ的思想,也太先进了吧!
《六韬》虽然署名是姜子牙,却不是他写的,而是成书于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那可是华丽丽的两千多年前啊。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天下观,这样鲜明的反对君主的思想啊!
可是思想和现实毕竟不一样,现在的鞑子皇帝包括前朝的朱家,可曾这样想这样做?可曾真正同天下之利于天下人?但又有多少人觉得不合理群起反对?mínzhǔ思想在这两千多年间毕竟都是曲高和寡。
又看见一句震惊的话:
“大农、大工、大商,谓之君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无失其宝,其国乃昌。”
战国时代就有了农、工、商皆重的思想?这么先进?
还有这一段:
“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jiān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高,实在是高!这种王道自己现在只能高山仰止了。
……
越往后面看,越觉高深难懂,非自己能达到的境界,还是来看一看瑶姨亲手抄送给自己的诗词,来吟风弄月轻松一下吧。
翻开第一页,瑶姨手抄的浓淡适宜的墨迹映入眼帘,一股娟秀超逸之气跃然于纸上,真是看着养眼的好字!
再看看抄的是什么诗?原来开篇就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rì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yù辨己忘言。
果真是好诗,好意境,言简意赅!而且这首诗好熟悉,自己前世不知是读小学还是中学时学过的。若能喜欢上这种闲逸的田园生活,真的能对权力杀戮之心冲淡不少。不过瑶姨虽用心良苦,现在还不是过这种田园诗人生活的时候啊!
错了,错了,再细读一遍,又有新的发现!
心远地自偏!
并不是一定要身处偏僻的山林田野之中才算闲逸,如果真能有高远淡远的心胸,即使身处闹市中又何尝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潇洒闲逸,即使身在两军对垒的沙场中又何尝不能有悠然见南山的淡定自若?
高,实在是高!
……
中间阮谢王孟李杜苏黄陆元的诗词略过,郑锦直接翻到了最后一页,原来是陈子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
《九rì登楼》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函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rì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诉衷情·chūn游》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rì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这一首诗和一首词不看作者简直不相信是同一个人写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前一首诗好比是一个举屠龙宝刀在手、悲歌慷慨的壮士,后一首词就好是一个手执柳枝花下相思的美女了!
好在郑锦对陈子龙这个明末抗清殉国的名士有一些了解,他本就是个左手写词,右手舞剑,一半豪放慷慨一半风流婉约的美男子,还知道他和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有一段缠绵悱恻却终不能在一起的故事。
柳如是最终嫁给了钱谦益,国破后一劝钱谦益一起跳江自杀殉国,二劝钱谦益辞官归隐。听陈近南说,在郑家军财政最困难的时候,柳如是又曾暗中筹款接济了十万两银子支持郑成功抗清。明末清初的乱世,有几个须眉男人论气节风骨比得上柳如是这个青楼出身的巾帼红颜?
现在1661年柳如是还在,按时间推算还是四十岁左右的盛年。这次去江南要不要去慰劳谢谢柳如是?
对这次江南行的随同人员除了江南翩翩公子祁班孙外,还主要李光地、田信川、宝树三人。
打长泰时李光地表现得不错,郑锦已经提拔他做了近卫一师二团的副参政,现在再带他去江南历练一下。按已知历史来看,李光地二十九岁中进士步入官场,后来做到了最高的大学士文官,成为康熙的最亲信的助手和清初第一名臣。现在的李光地才十九岁,如果早些历练会不会将来成就更大?
田信川表现出来的将才也让郑锦刮目相看。这次由他以副团长的身份带领一个营前去江南,既是作为解救江南冤案犯人的主力,也是对他的一种历练,和他培养一下感情关系。
从洪门的调查得知,田信川从小生长在rì本九州岛的萨摩藩,三年前十八岁的他杀了萨摩藩大名的一个侄子,然后渡海逃亡来到了中国,投靠了郑成功的军队。田信川的娘原是织田信长的后人织田里香,爹是郑芝龙部下的一个田姓的低级军官田伯庸。
一次偶然的机会,田伯庸随军来到rì本,离营溜达时和17岁的织田里香在野外偶遇,然后织田里香未婚先孕生了了田信川。从小被骂为野种的田信川一直在屈辱中长大,不知与人打了多少架但常被群殴得鼻青脸肿,十二岁时他去跟九州岛上一个翁姓中国剑术大师苦练剑术,又和岛上的一个隐居的忍者苦练忍术,到十六岁时终于再没人敢骂他野种。
印度阿三宝树这次也随同而行。本来这次出行的计划名单中没有他的,因为动身前两天忽然收到了师父灭渡的来信,中途要去南少林一趟,宝树一直想要去南少林参观学习一下佛法,所以郑锦就带上了他。
此时在甲板上,宝树正盘腿闭目而坐,进行冥想修行。
“宝树大师,你在修行什么?”
“梵我合一”
“什么叫梵我合一?”
宝树以手指了指天,然后闭目不答。郑锦不好再打搅,又走到田信川身边。
田信川则坐在甲板上读《三国演义》,他是个三国迷。
“信川,你最喜欢三国中哪个人物?”
“回世子。末将最喜欢赵子龙,不仅是喜欢,更是崇拜。”
“那你最崇拜战国时期哪个人物?”
“哪个战国时代,两千多年前的还是百年内的?”
“百年内,rì本的。”
“作战上,最崇拜武田信玄,为人上,最崇拜织田信长。”
“你是织田信长的后人?”
“不,世子,我是中国人。”
……
李光地也在看书,不过不是兵书,而是朱熹的《近思录》。
“光地啊,我还以为你看的是《传习录》,没想到是《近思录》。”
“世子为何要那样认为?”
“王学不是正德朝后的显学吗,大家都以王学门人为荣,你怎么不看他的经典论著呢?”
“阳明公的学说太高了,反求本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光地自认达不到那样的境界。”
“看来你对阳明公有些不待见啊!”
“非也,光地之言对事不对人。阳明公作为国朝第一大贤,几于圣人,光地高山仰止,佩服不已。只是光地认为,凡人之心,生来不过一朴拙顽石,须借外物外理之火淬炼,方能得其中美玉jīng金。即使阳明公自己最后的高境界,又何尝不是几十年磨难得来。若不经学问磨炼就去返求本心,大多只能求得一个空疏狂妄,自以为是的心,流入自大狂禅反而沾沾自喜。”
“这个……你是说阳明公以绝顶高手的功夫心得去教那些刚入门的学徒?”
“嗯,世子此言好像不差。我等凡夫俗子,还是老老实实学朱子格物求理,循序渐进的功夫的好。”
“好,不打扰你了,你慢慢格物求理吧。”
……
祁班孙既没有静坐冥想,也没有像李光地、田信川那样在看书,而是临风而立,时而看看海涛汹涌的气势,时而望望海鸥飞翔的轨迹,时而又掏出怀中的一本黄庭坚的法贴观摩细看。
“孙郎,黄山谷的书法如何?你很喜欢他的风格吗?”
“山谷前辈之书,如力士撑舟,桨橹纵横,大开大合;如沙场临敌,铮铮铁骨,剑戟森然。一瞥之下即气势扑面,细观之下更妙意无穷。”
“是何妙意,孙郎不妨说说来听啊!”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滚!非要你言传几句。”
“世子还是不要强人所难的好。”
“好吧,不打扰你了。”
……
郑锦也盘腿在甲板上坐了下来,闭上了眼晴,在海阔天空中,让自己的心灵逐趋于澄澈明净的境界,想一想自己的修炼应该是什么。
渐渐的,脑海中浮起了两个人,以及他们对自己说过的一些话。
这次去江南至少会一去三个月难回厦门,临行前不仅董夫人找自己唠叨了半天,陈近南和董静瑶也找自己谈了心,并每人送了一件礼物。
陈近南送的是一本《六韬》,董静瑶送的是一本《名家诗词抄》。
陈近南说,世子可以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不能只冲锋陷阵,那是部将主要做的事;世子也可以指挥画策,运筹帷幄,但也不能只运筹帷幄,那是谋臣主要做的事;世子主要应该做的是定国策、谋大略、知人善用、聚才尊贤、赏功罚罪的君,这是部下无法取代,不能取代,必须世子亲力亲为的事。
董静瑶说,锦儿你戎马倥偬之余也要注意修身养xìng,切记不可沉迷于杀戮和权力,这样即使你光复了大明也可能要成为明太祖第二,让天下苦于一人一家,那又有何意义?所以瑶姨送你一本自己手抄的诗词,你此去江南有闲时不妨读读。
陈近南要自己强化君权,多有作为,瑶姨却要自己淡化权力,无为修身。陈近南谋的是现在,瑶姨虑的是将来,但两人的着眼点都在为君之道。
明末的近亿汉人为何反而输给了不足百万的鞑子,反被鞑子压迫统治?是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不如?还是找不出几个济尔哈朗、多铎、多尔衮、范文程那样的将相?绝对不是!
而是找不出一个能超过哈赤、皇太极、顺治那样的中等之君。有的只是几十年不上朝的“懒人皇帝”,只会怕nǎi妈做木工的“木匠皇帝”,还有临死前都说“诸臣误我,非为误天下”的刚愎自用自杀皇帝,还有一上位就派人到处捉蛤蟆做壮阳药然后以暴虐幼女为乐的南明“蛤蟆天子”,还有。。。。。。
这样的一些“君”,怎能任人唯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带领一个民族反抗侵略,走向强盛?
后世传说康熙是一代明君,老子现在自己要反清成功,岂不首先要做一个比康熙更明的君?
康熙虽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小屁孩,但小屁孩在她不简单的祖母孝庄太后的特殊训练之下会很早熟地成长,十一岁就成婚有了皇后妃子行了人事由小屁孩变成小男人,然后十三岁就当了爹,十四岁亲政,十五岁擒杀鳌拜掌朝纲,然后灭三藩、平台湾、败噶尔丹、收喀尔喀、战雅克萨,让大清的版图向四周南北扩展……
应该承认,站在鞑子的立场上来看,这样的简历也可以算是明君了。
现在还是1661年,六年之后康熙就要亲政,自己如果不能在六年之内将鞑子赶出关外并直捣他们的东北老巢,就一定要和康熙正式交手。
那么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来,主要的修炼方向是什么?
郑锦坐在楼船的甲板上,吹着海风,闭目静思起来。
其实陈近南和董静瑶送给自己的两件礼物已给了提示答案。
近南兄送自己《六韬》,就是要劝自己不要像老爹郑成功那样只做一名猛将,而是要学韬略,定国策、谋大略,知人善用,走策略路线。
瑶姨送自己手抄本的《名家诗词抄》,则是要劝自己不要权力杀戮之外毫无爱好,要学会放下权力杀戮,赏一下风花雪月吟几句诗,走文艺路线。
这两者的结合,郑锦觉得就在劝自己学一个人——曹cāo曹孟德。
原来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来主要的修炼方向就是要向cāo哥学习。
身兼yīn谋家、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猛将、文艺男的cāo哥可是自己高山仰止的人物,怎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呢?
但要是达到cāo哥一半的高度,岂不是要秒杀康熙?
好吧,现在打开《六韬》来学习,翻开第一页。
一眼瞥见一句话,郑锦顿时震惊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我靠!这话是谁说的,这么mínzhǔ的思想,也太先进了吧!
《六韬》虽然署名是姜子牙,却不是他写的,而是成书于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那可是华丽丽的两千多年前啊。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的天下观,这样鲜明的反对君主的思想啊!
可是思想和现实毕竟不一样,现在的鞑子皇帝包括前朝的朱家,可曾这样想这样做?可曾真正同天下之利于天下人?但又有多少人觉得不合理群起反对?mínzhǔ思想在这两千多年间毕竟都是曲高和寡。
又看见一句震惊的话:
“大农、大工、大商,谓之君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无失其宝,其国乃昌。”
战国时代就有了农、工、商皆重的思想?这么先进?
还有这一段:
“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jiān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高,实在是高!这种王道自己现在只能高山仰止了。
……
越往后面看,越觉高深难懂,非自己能达到的境界,还是来看一看瑶姨亲手抄送给自己的诗词,来吟风弄月轻松一下吧。
翻开第一页,瑶姨手抄的浓淡适宜的墨迹映入眼帘,一股娟秀超逸之气跃然于纸上,真是看着养眼的好字!
再看看抄的是什么诗?原来开篇就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rì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yù辨己忘言。
果真是好诗,好意境,言简意赅!而且这首诗好熟悉,自己前世不知是读小学还是中学时学过的。若能喜欢上这种闲逸的田园生活,真的能对权力杀戮之心冲淡不少。不过瑶姨虽用心良苦,现在还不是过这种田园诗人生活的时候啊!
错了,错了,再细读一遍,又有新的发现!
心远地自偏!
并不是一定要身处偏僻的山林田野之中才算闲逸,如果真能有高远淡远的心胸,即使身处闹市中又何尝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潇洒闲逸,即使身在两军对垒的沙场中又何尝不能有悠然见南山的淡定自若?
高,实在是高!
……
中间阮谢王孟李杜苏黄陆元的诗词略过,郑锦直接翻到了最后一页,原来是陈子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
《九rì登楼》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云麓半函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rì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诉衷情·chūn游》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rì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这一首诗和一首词不看作者简直不相信是同一个人写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前一首诗好比是一个举屠龙宝刀在手、悲歌慷慨的壮士,后一首词就好是一个手执柳枝花下相思的美女了!
好在郑锦对陈子龙这个明末抗清殉国的名士有一些了解,他本就是个左手写词,右手舞剑,一半豪放慷慨一半风流婉约的美男子,还知道他和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有一段缠绵悱恻却终不能在一起的故事。
柳如是最终嫁给了钱谦益,国破后一劝钱谦益一起跳江自杀殉国,二劝钱谦益辞官归隐。听陈近南说,在郑家军财政最困难的时候,柳如是又曾暗中筹款接济了十万两银子支持郑成功抗清。明末清初的乱世,有几个须眉男人论气节风骨比得上柳如是这个青楼出身的巾帼红颜?
现在1661年柳如是还在,按时间推算还是四十岁左右的盛年。这次去江南要不要去慰劳谢谢柳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