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读书人的第二条出路
“这和国子监没落的原因有关。<”
崇祯皇帝对于钟进卫这回答感到很是奇怪,他不由得问道:“钟师傅,国子监没落不是因为朝廷拿它来敛财的原因么?现在朕既然已知道这情况了,就绝不会再这么做。”
只见钟进卫微笑着摇摇头,然后才回答道:“陛下,国子监没落,虽然纳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科举的兴起,所有高官,甚至是较低一级的职位,也都要进士科出身的读人才能出任,这是国子监没落的最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国子监出身的读人,在开国几十年之后,慢慢地其地位越来越低,最后只能去做小吏。看不到从国子监出身后的希望,有才能的读人自然就摈弃了就读国子监。”
崇祯皇帝听得眉头一皱,马上反驳道:“不对,就算国子监出身,也一样可以来考进士,从而谋求一份出身啊!”
钟进卫听了,嘴角一裂,无声地笑了下,才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还没说完。”
“是朕着急了,钟师傅接着说。”崇祯皇帝一听,有点不好意思,脸色微红道。
他在心中暗自再次告诫自己,做君主的一定要沉住气。不过好像每次和钟师傅谈起事情,就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陛下,之所以读人不走国子监这条路,是因为有了一条更好的路可以走。在大明开国几十上百年之后,民间的就渐渐兴起。臣查了下资料,到万历年间建立的共有一千四百三十五所之多。也就是说,大明的府州县大约有九层以上都有。”
钟进卫说到这里,赞了句道:“大明的之多,哪怕唐、宋都远远不及,真是了不起!”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微微有点自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继续认真地听着钟进卫说话。
“到了后来,官府开始参与进这些中。有些地方的山长直接由朝廷任命,地方的考试甚至由当地县令来阅卷。各地从一开始包囊万象的讲学变成了专门研究科举,因此有志科举的读人都去选择了而非教育质量日益差下去的国子监。”
钟进卫说着,崇祯皇帝听着。这些事情,应该是他这个主人来讲给穿越而来的钟进卫听。现在却是相反,他是越听越惭愧。
在解释了崇祯皇帝刚才的问题之后,钟进卫把话题又拉了回来,接着道:“因此,如果要重新按照以前的模式重振国子监的话,就不现实了,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有才能的读人因为有更好的选择,因此他们不会选择国子监,这国子监生源的质量就是一个问题。”
“二,就算国子监里面的监生在恢复积分和历事制度后,能达到了要求到吏部去听调做官,还是只能做一个小吏,这显然不是有才能的读人所希望的。”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试探着问道:“钟师傅,那要是朕下旨吏部选官不得歧视国子监出身呢?”
钟进卫一笑,摇了摇头道:“陛下,经过这么多年的科举,进士出身的人已非常多了。而官位有限,进士出身的人都在排队等着。如果陛下下了这么一个圣旨,必然会被内阁驳回。就算内阁不驳回,六科给事中也会驳回的。朝廷中现在所有衙门,有点权力的官员全都是进士出身,这阻力太大了!”
崇祯皇帝听得默认,他做了四年多的皇帝,已经明白皇帝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君权不像开国初那么强大。也就是说,钟师傅说得这些情况,肯定会出现。
钟进卫怕崇祯皇帝想多了伤心,就马上继续说话,引开他的注意道:“因此,臣给国子监找了新的生源和出路,和科举并不冲突。这么一来,阻力必然不大,可以容易地实施下去。”
崇祯皇帝一听,脸上露出喜意,连忙问道:“钟师傅快说。”
钟进卫见成功引开崇祯皇帝的注意,就连忙继续道:“陛下,读人考科举,说得难听点,就是为了权。但人生的追求,除了权之外,还有财。臣的主意,就是给读人一条体面的财路。”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一动,眉毛一扬,惊喜地问钟进卫道:“可是研究所?”
钟进卫听得无语,好像一涉及到财这事上,崇祯皇帝的脑子就无比灵活,这活脱脱就是一个财迷啊!
这一点,其实是他冤枉了崇祯皇帝。因为在当家人的位置上,所要考虑的事情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一个“财”字。有财才能去做其他事情,这是基础。也是因此,崇祯皇帝才会对“财”字特别敏感。
“正是,臣的主意就是让国子监出身的人,担任研究员。这么一来,身份有了,就是各级散官头衔,让他们在人前不必对科举出身的人卑躬屈膝。平时有国企所发的俸禄,研究出成果后,还有巨额财富的分红。这足以吸引相当大的一部分读人走上这条路了!”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兴奋地说道:“不错,朕看行!”
“陛下,幼学是基础,大明所有百姓都要进幼学学习。然后可以进行选择,愿意科举仕途的就进那些原本的;愿意进各类研究所的则走国子监这条路。另外在国策上,还可以进行一些倾斜。”
“怎么倾斜?”崇祯皇帝已经听得很开心了,一听钟进卫还有要说的,就连忙再问道。
“让研究从其下属的研究所分红中,抽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各类奖学金,给那些愿意走向研究所之路的优秀学生提供求学补助。”钟进卫把后世的这招搬了出来。
崇祯皇帝听了,稍微一想,顿时拍了御桌连声道:“钟师傅,此招甚妙,甚妙啊!”
钟进卫一听,不知道崇祯皇帝想到了什么,不由问道:“陛下,妙从何来?”
“钟师傅是有意考较朕了!好,朕就说给钟师傅听听。”崇祯皇帝笑着指着钟进卫说道。
崇祯皇帝对于钟进卫这回答感到很是奇怪,他不由得问道:“钟师傅,国子监没落不是因为朝廷拿它来敛财的原因么?现在朕既然已知道这情况了,就绝不会再这么做。”
只见钟进卫微笑着摇摇头,然后才回答道:“陛下,国子监没落,虽然纳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科举的兴起,所有高官,甚至是较低一级的职位,也都要进士科出身的读人才能出任,这是国子监没落的最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国子监出身的读人,在开国几十年之后,慢慢地其地位越来越低,最后只能去做小吏。看不到从国子监出身后的希望,有才能的读人自然就摈弃了就读国子监。”
崇祯皇帝听得眉头一皱,马上反驳道:“不对,就算国子监出身,也一样可以来考进士,从而谋求一份出身啊!”
钟进卫听了,嘴角一裂,无声地笑了下,才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还没说完。”
“是朕着急了,钟师傅接着说。”崇祯皇帝一听,有点不好意思,脸色微红道。
他在心中暗自再次告诫自己,做君主的一定要沉住气。不过好像每次和钟师傅谈起事情,就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陛下,之所以读人不走国子监这条路,是因为有了一条更好的路可以走。在大明开国几十上百年之后,民间的就渐渐兴起。臣查了下资料,到万历年间建立的共有一千四百三十五所之多。也就是说,大明的府州县大约有九层以上都有。”
钟进卫说到这里,赞了句道:“大明的之多,哪怕唐、宋都远远不及,真是了不起!”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微微有点自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继续认真地听着钟进卫说话。
“到了后来,官府开始参与进这些中。有些地方的山长直接由朝廷任命,地方的考试甚至由当地县令来阅卷。各地从一开始包囊万象的讲学变成了专门研究科举,因此有志科举的读人都去选择了而非教育质量日益差下去的国子监。”
钟进卫说着,崇祯皇帝听着。这些事情,应该是他这个主人来讲给穿越而来的钟进卫听。现在却是相反,他是越听越惭愧。
在解释了崇祯皇帝刚才的问题之后,钟进卫把话题又拉了回来,接着道:“因此,如果要重新按照以前的模式重振国子监的话,就不现实了,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有才能的读人因为有更好的选择,因此他们不会选择国子监,这国子监生源的质量就是一个问题。”
“二,就算国子监里面的监生在恢复积分和历事制度后,能达到了要求到吏部去听调做官,还是只能做一个小吏,这显然不是有才能的读人所希望的。”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试探着问道:“钟师傅,那要是朕下旨吏部选官不得歧视国子监出身呢?”
钟进卫一笑,摇了摇头道:“陛下,经过这么多年的科举,进士出身的人已非常多了。而官位有限,进士出身的人都在排队等着。如果陛下下了这么一个圣旨,必然会被内阁驳回。就算内阁不驳回,六科给事中也会驳回的。朝廷中现在所有衙门,有点权力的官员全都是进士出身,这阻力太大了!”
崇祯皇帝听得默认,他做了四年多的皇帝,已经明白皇帝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君权不像开国初那么强大。也就是说,钟师傅说得这些情况,肯定会出现。
钟进卫怕崇祯皇帝想多了伤心,就马上继续说话,引开他的注意道:“因此,臣给国子监找了新的生源和出路,和科举并不冲突。这么一来,阻力必然不大,可以容易地实施下去。”
崇祯皇帝一听,脸上露出喜意,连忙问道:“钟师傅快说。”
钟进卫见成功引开崇祯皇帝的注意,就连忙继续道:“陛下,读人考科举,说得难听点,就是为了权。但人生的追求,除了权之外,还有财。臣的主意,就是给读人一条体面的财路。”
崇祯皇帝听了心中一动,眉毛一扬,惊喜地问钟进卫道:“可是研究所?”
钟进卫听得无语,好像一涉及到财这事上,崇祯皇帝的脑子就无比灵活,这活脱脱就是一个财迷啊!
这一点,其实是他冤枉了崇祯皇帝。因为在当家人的位置上,所要考虑的事情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一个“财”字。有财才能去做其他事情,这是基础。也是因此,崇祯皇帝才会对“财”字特别敏感。
“正是,臣的主意就是让国子监出身的人,担任研究员。这么一来,身份有了,就是各级散官头衔,让他们在人前不必对科举出身的人卑躬屈膝。平时有国企所发的俸禄,研究出成果后,还有巨额财富的分红。这足以吸引相当大的一部分读人走上这条路了!”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兴奋地说道:“不错,朕看行!”
“陛下,幼学是基础,大明所有百姓都要进幼学学习。然后可以进行选择,愿意科举仕途的就进那些原本的;愿意进各类研究所的则走国子监这条路。另外在国策上,还可以进行一些倾斜。”
“怎么倾斜?”崇祯皇帝已经听得很开心了,一听钟进卫还有要说的,就连忙再问道。
“让研究从其下属的研究所分红中,抽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各类奖学金,给那些愿意走向研究所之路的优秀学生提供求学补助。”钟进卫把后世的这招搬了出来。
崇祯皇帝听了,稍微一想,顿时拍了御桌连声道:“钟师傅,此招甚妙,甚妙啊!”
钟进卫一听,不知道崇祯皇帝想到了什么,不由问道:“陛下,妙从何来?”
“钟师傅是有意考较朕了!好,朕就说给钟师傅听听。”崇祯皇帝笑着指着钟进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