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汉朝在线

正文 第十八章:做说客的技巧

    十八、东山再起

    (1) 做说客的技巧

    随何和萧何只差一字,两人的地位和身份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然而正是刘邦在选说服英布人选时,他挺身而出,使得这个原本被埋没的演说家有了一展自我才华的机会。

    他说服英布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引为后人典范。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随何这次九江之行吧。

    随何兴匆匆来到九江后,英布命太宰(古代一般指大臣,在秦汉时指专管膳食和宴会的官员)招待他,自己避而不见。

    一连三天过去了,随何再也等不住了,他对负责接待他的太宰说话了。

    他说我来这里已经三天了,大王连见都不肯见我,他心里分明是认为楚强汉弱,心里很矛盾,不能做最后的决断。但我既然来到了这里,好歹也得见上一面吧,谈的拢就谈,谈不拢就拉倒,这样托着总不是办法吧。

    太宰只好向英布去请示,英布想想也有道理,既然如此,那就见面吧,在自己的地盘上,还怕谁不成?

    于是,英布接见了汉朝特派使臣随何一行,并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进行了面对面的会唔。

    这次会唔充分展示了随何“演讲师”的风采,请大家注意随何说话的技巧,堪称精典。

    “汉王派我到此,想看看大王近来贵体安康?”随何的语气很柔和,必要的客套还是要的。

    “我一直好好的。”英布没料到他已经在下套了,实话实说。

    “那为什么我到了大王这里,大王却托故不见呢?”随何单刀直入。

    “我最近很忙。”英布一脸难色。

    “忙着与楚王亲近?顺便问一句,大王只与楚王亲近,却不与汉王亲近这是为何?”随何咄咄逼人。

    “本王曾是楚王部下,这九江王亦是他分封于我的,我怎能不跟他亲近?”英布的脸色有点凝重,却并没有动怒。

    “你亲近是假,想找个依托是真吧。”随何说话太不“随何”了。

    “呃,那个……”英布张大了嘴。

    “但具在下所知,你并不甘心真正实意归于他。”随何开始发威了。

    随后,他指出了英布对楚王不真心的两点理由:

    1、 当初项王亲自带兵去齐地“剿匪”时,按理说你应该亲自带兵去当先锋,但当时你却只拨了四千人马就算把这件事打发了。

    2、 不久前汉王带领众联军向彭城进发时,项王在齐地远水解不了近渴,你离彭城最近,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彭城被破,而不发兵去救援呢?

    这两点“不相信的理由”说和英布无言以对。

    随何知道自己的话已击中了敌人的最软处,继续往下攻。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你的不忠心,项羽自然会心中有数,一旦他迁怒于你,派兵来声讨你,到时候你只怕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英布此时已彻底变成了哑巴,随何的话句句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但要彻底说服他,还得使出最猛烈的药。

    随何知道最后要攻掉的也就是要消除英布潜意识里的“楚强汉弱”观点,让他放心大胆的归降汉王。于是,接着进行“个人表演”。

    他说楚军的强大只是暂时的,而汉军虽然较弱却可以在楚汉相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他的话粗粗一看,似乎有点违背逻辑,汉军为什么能在劣势中处于不败之地呢?

    随何随后便进行了解释。

    第一、汉王所占的地里位置很有利,汉中关中无不是易守难攻的交通要道,现屯兵荥阳占据军事要点,可以很轻松就阻止楚军的西进。而楚军攻汉势必劳师动众,一旦失利又没有险峻的交勇要道可守。从这里来看,汉王几乎已立于不败之地了。

    第二、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楚军能打下汉军的军事重地荥阳,向西挺进,但其它各路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不得不联合起来对付项羽,这样他胜利了反而是祸害。

    这两点一分析后,他的精彩演说也接近了尾声,最后他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你是把自己托护给必胜的汉王,还是把自己托护给必败的项王呢?

    随何演说一结束,英布抱以了热烈的掌声,他终于说话了:“我选择,我喜欢!必胜的汉王。”

    就在英布对汉王心动,正要采取实际行动时,这个时候事情突然峰回路转,项羽也派使者来了。

    他的目标很明确,催促九江王英布助楚军去攻汉。

    这样以来,在小小的九江,刘邦和项羽展开了人才争夺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充满了火药味。

    只是这场人才争夺战还没有打,项羽这一方就已经处于了下风。

    原因有二:

    1、 刘邦派出的使者随何比项羽的使者稍稍快了那么几天,但这几天却决定了整个战局,随何在项羽的使者来之前已把英布的心给虏俘过来了。

    2、 刘邦派出的是智勇双全,巧舌如簧的随何出战。而项羽却是随随便便派了几个粗鲁的武士充当使者。明义上是请他助楚攻汉,实际上却是“命令”的意思了。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项羽明显对对手估计不足,他甚至没有考虑到第三方刘邦会介入。

    单从这两点来看,项羽已注定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种下失败的苦果了。

    下面我们还是来看随何的个人表演秀吧。

    就在英布和楚国的使者进行单方面的会唔时,随何不请自来,他出现在了会客大厅。

    他目标直指楚国使者:九江王已是我大汉的人了,你楚国的人还来这里干什么?

    随何语出惊人,包括英布在内的人都惊住了。

    楚使呆了半晌才回过神来,突然叫了一句:“我的妈呀,原来你们早就勾搭上了,那我岂不是身陷虎口啊。”

    关键时候,楚使个人素质不过硬暴露无疑,他没有在弄清楚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英布并没有正式表态他已是汉臣了),就单方面相信了随何所说的话是真的。并且选择了赶紧逃命这个极其错误的举动。

    他起身离座一气吭成,然后拔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厅外跑。应该说他跑步的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但问题是他忘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这里的地盘英布的,他跑的再快也逃不出人家的手掌心。

    楚使的所作所为,把还有点摇摆不定的英布逼上了绝路,他只能将错就错了,把这个楚使给解决了。

    解决楚使后,英布哪里还有选择的余地。他只得宣布归汉,共同伐楚。

    这样一来,随何凭着一张利嘴和胆实光荣的完成了这项说服任务。其说服过程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2) 刘邦的待人之道

    英布杀楚使归降汉王的事,项羽很快就知道了。一怒之下,派出了手下项声和龙且两员猛将带三万大军去兴师问罪。

    值得一提的项声也是项氏家族的人,和项庄、项它一样都是威不可挡的猛将。项氏家族里只有项伯免强称得上谋士,其它包括项羽在类都是“重武派”的。

    请注意项羽此番调给项声和龙且的兵马,不多不少,又是三万大军。三万对项羽来说是超吉利的数据,曾几何时,他率三万精兵一夜之间打败了刘邦的几十万大军,一举刷新了以少胜多人数对比的历史记录,并且这项记录后人一直没有人能打破。

    也正是因为这样,英布一听说项声和龙且带了三万精兵来了,吓的四肢无力腿脚发软,吃饭饭不香喝茶茶不凉,连夜只带了几个亲信就逃向了刘邦所在的根据地——荥阳。

    到了荥阳后,英布首先要去见他的新主子了。

    为了给新主子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英布还象姑娘相亲一样,描眉画眼打扮的花枝招展,这才去汉王府。

    汉王接见他的地点不是大厅,而是在内室里。

    选择内室来见客,这在当时是很没礼貌的事,粗粗一看,MS这似乎不符合表面功夫一流的刘邦的“礼贤下士”的风格啊。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刘邦已经喝醉酒了。

    醉了酒,失态也就难免。

    英布见到汉王时,他此时正红着脸吹着酒气让一位妙龄少女给他洗脚呢?(晕,又是洗脚,当年郦食其求见刘邦时也是在洗脚。看来这刘邦“泡脚”领路人啊。)

    这样怠慢的待客之道,英布自然感到不爽了,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爽归不爽,他还是很恭敬的向刘邦请了安。

    刘邦在酒精的帮助下,随便问了他几句常长话,然后手一挥,叫随何安排他去歇息。

    出了内室,英布不干了,对当初逼他上贼船的随何一阵吹胡子瞪眼,嘴里唠叨着说“汉王怎么能这么对他”之类的话,然而便要拔剑自刎,幸好随何及时阻拦,才免去一场血光之灾。

    接下来,随何充分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特长,对刘邦的“罪刑”进行了滔滔不绝的解释和辨论。

    事实上随何的“废话连篇”这个时候为留住英布起到了“延时”的重要作用。

    要知道当时英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九江王的身份,但对刘邦和项羽任何一方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法码,甚至可以说他将决定楚汉之争最终走向。

    英布的重要性,醉酒后的刘邦给忘了,因此他即将面临这个举足轻重人物流失的严重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煮熟的鸭子又将飞了,张良宏伟的三步走计划最重要的一步“搞定英布”将功亏一箦,楚汉之争胜利的天公将完全倾向项羽那边去。

    关键时候,还是得看张良的。张良是三步走计划的策划人,英布的重要性明摆着嘛,他自然不会让到手的鸭子飞走了。

    由于随何的“延时”,张良马上为英布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为了拉拢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张良可是花了不少功夫。首先安排两排威武的士兵跪着迎接九江王的到来,这极大的满足了英布的虚荣心。

    然后张良亲自出场了,他说道:我先替汉王为大王接风洗礼。(注意他说这句话时极力维护了汉王的面子问题,省略了一句:汉王因为喝醉了酒。)

    接下来大摆宴席,张良自知酒量有限,拉上了陈平,充分发挥了东道主的优势,两人你一杯我一杯抡流敬英布。

    山珍海味美味佳羹不说,还有歌女作伴,这下可正对YD的英布的胃口了,他的眼睛从此就再也没有从那些美女身离开过。

    张良和陈平接待工作做完后,后半夜的事就交给两个被英布看上的绝色宫女去做了。

    就这样,张良首先把英布“稳”住在了汉营中,这给第二天刘邦彻底收服英布嬴得到了时间。

    果然,第二天,刘邦把虚情假义的一贯作风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亲自接见英布后,对他喧寒问暖关怀之至,还信誓旦旦的表示要马上派人到九江把他的家眷接来,以防卑鄙小人项羽下毒手。

    总之,对于刘邦的这次接见,英布心里只有两个字:感动。

    就这样,英布算是基本被刘邦搞定了。(考虑到各大藩王见风使舵变幻无常,只能说基本了)而彻底帮刘邦把英布搞定的人不是别人,而是项羽。

    因为这个时候,项羽在九江把英布的全家老少来了个“死啦死啦”的。

    这下,项羽算是帮了刘邦的大忙了,英布对他恨之入骨,誓死血债血还。从此死心踏地的跟随汉王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彭越也早就被刘邦收服过来。这样张良提出的三步走计划,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全部实现了。

    韩信、彭越、英布三大旷世奇才的积聚刘邦身边,在经过彭城惨败后,他又有了可以和项羽抗衡的资本了。

    楚汉之争的第二阶段进入紧急奋战状态,真正的决战一触即发。

    (3) 刘邦的小动作

    在刘邦和项羽第二阶段战争开打前。我们先来看看随何在说服英布这段时间里,刘邦的几个小动作。

    动作虽小,却对日后整个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动作一:

    为了向天下人展示其夺天下的决心,刘邦听从萧何(久末露面的萧何该露脸了)的建意,把那个在逃难过程中被他用“化骨锦掌”推下车N次的刘盈封为太子,很好的稳住了人心。

    并且根据形势所需,他还把对抗楚军的军事根据地建在了荥阳,他亲自坐镇荥阳指挥军马调动。

    而萧何依然留在栎阳,服待年幼的太子,处理朝廷的事务,制定各种的制度,设立各级的郡县,负责粮军马草的征集,进行兵器衣食的运输,为刘邦在前线的部队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

    单从这一点来看,刘邦用人的确是一流的。

    萧何没有行军打仗冲锋陷阵的军事才能,却有很好的组织策划才能。让他管理国家内政和后勤,正是知人而用。

    而善于出谋划策的张良和韩信在前线出谋的出谋带兵打战的打战,各事其责,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和潜能,难怪后人公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

    正如刘邦自己所说。

    在帷帐中运筹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

    运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都用不好,这是他所以被我擒杀的原因。

    扯远了,还是先来看看刘邦在荥阳的第二个小动作吧。

    小动作二:平定魏王。

    如果说第一个小动作是对内,那么第二个小动作就是对外了。

    前面已经说过,彭城一败后,原先归降刘邦的殷王司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又重新回到了项羽的怀抱。

    这里面还漏了一个人:魏王魏豹。

    原来魏王魏豹被刘邦黏在身边,一直找不到离开的理由,所以迟迟没有对刘邦忍痛割爱。

    眼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楚国现在太强大了,哪一天攻过来,自己也会受牵连,将死无葬身之地了,魏豹便向刘邦打了个“老母有病,须得探望”的小报告。

    母子情深,无可厚非,这样的事总不能拒绝吧,刘邦想也没想就批准了。

    哪知魏豹前脚刚走出刘营,后脚就转投向了项营。

    刘邦这下急了,眼下正是用人之计,自己少了个魏王就少了一份力量,而项羽那边多了个魏王就多一份力量,此消彼长,这让原本就处于劣势中的他感到了危机感。

    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离自己而去啊,得劝他回心转意啊。

    这个时候“外交官”郦其食该出场了。只是他这一次外交却以失败告终,魏豹心意已决,根本就不想再“回心转意”了。

    郦其食打破其外交失利零记录后,刘邦不干了,决定立即起兵去摆平这个魏豹再说。

    行军打仗的事该韩信出场了。

    韩信领命后,二话不说,带着曹参和灌婴就出发了,他们很快就抵达了晋津。

    到了这里就没有再走了,因为前面就有一条黄河挡住了去路,而黄河那边就是魏王魏豹的地盘,也是他们此行将要去征服的地方。

    那边魏豹知道刘邦想来征服他,便派兵在黄河对岸步步为营严加防守。因此,如何渡河成了摆在韩信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来看韩信的精彩表演了。

    到了晋津后,韩信并没有急着率兵渡河(那样伤亡肯定惨重,而且还不一定能渡过去),而是在黄河边上四处转悠起来,别看他转悠的很清闲,却也是有目的的,他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渠道考查和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河对岸的魏军防守很是严密,只有上游的夏阳守兵甚少,是个空当。

    看官看到这里也许会问,为什么魏王在关键的夏阳却疏于防守呢?原因是这样的。夏阳一带因地理位置特殊,这一带根本就没什么树木,船只很少很少,想渡河几乎是插翅也难飞过来。

    魏王认为这夏阳是安全的地方,所以只派了少量的兵马来守。

    但对韩信来说,只要魏军在河对岸防守有空当就行。

    不信?你就看看他的神奇风采了。

    他手下两员大将,曹参被派去带人到山里采木材,当砍柴的樵夫去了。灌婴被派到附近集市上去收购瓦罂,当了一回采购员。

    两大将军不明所以,晕乎乎地办好各自的事后,韩信依然在玩深沉,他二话不说递给他们两个一个锦囊。

    锦囊里叮嘱他们用木材和瓦罂造木罂。

    其实木罂的造法很简单,就是木桩夹住罂底,四周捆成方格,然后里放在罂,最后再把木罂连合起来,在水中便风吹不散雨打不落了。

    此时的先觉条件是,渡河的船都已准备好了,现在还来造木罂,是不是白天点灯多此一举呢?

    纳闷归纳闷,两大将军还是按时完成了任务。

    韩信对木罂验收合格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渡河行动开始了。

    他首先令灌婴一些老残病残的士兵们摇旗呐喊,做出要抢渡黄河的准备。吸引河对岸魏军的注意力。然后带领大部队抬着木罂乘夜向夏阳进发。

    到了夏阳他令众人放下木罂,士兵们坐进木罂里,在夜色的掩护下,向黄河对岸使去。

    此时魏军的注意力都被灌婴在晋津佯装渡河的精彩表演给吸引过去了。可等了半天,只见河对岸呐喊声并没有其它的动静,正当他们纳闷时,此时韩信的大部早已坐上木罂在夏阳一带悄然登陆了。

    悄然登陆后,韩信便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夏阳几乎没有用吹灰之力就夺下来了。安邑也是磨磨刀而已就被夺下来了。

    连下两城,汉军士气大振,接下来马不停蹄向魏王的都城平阳进军。

    直到这个时候魏豹才知道韩信已打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来了,他想与其被攻不如主动出击,他没有等在晋津的力部将柏直回都支援的情况下,就出城去效外的曲阳迎敌。

    问题是他的那点连三脚猫的功夫怎么能和刘邦的悍将曹参来比呢?两人只打了几个回合他就开始逃命了。

    曹参不是吃素的,你逃到哪里,我就追到了哪里,然后还把他团团围在一座叫东垣的小城里。

    曹参正要对已困在笼子里的魏豹进行强攻,这时候韩信说话了:狗逼急了会跳墙,不如让他自己乖乖来投降吧。

    果然,魏豹眼见自己已无路可走,在部将强烈要求活命的条件下,只得向韩信投降。

    后来他的部将个个都得到了嘉奖,而唯有“二进宫”的魏豹及家人还被进行了游行示众,最后落得个“废官为奴”,没砍他的脑袋,这样的惩罚算是很轻的了。

    这个小动着看似小,其次却很大,魏王对刘邦和项羽来说是“此消彼长”的分水岭。他的平定极大削弱了项羽的力量。

    这里还有一个小疑问:项羽发兵攻叛变归降汉王的英布时,人家刘邦派兵又派将,最后为了英布的安危,直接叫他连夜逃到了他的根据地荥阳,总算保住了这个不 可多得的人才。

    而已主动归降项羽的魏王,在韩信对他动武的这段期间,却没有发一兵一卒来相助。难道项羽也恼怒魏王的出尔反尔?抑或是他根本就对刘邦的这些“小动作”不屑一顾?

    不管怎么样,项羽在楚汉之争的第二阶段的备战期,他的迟钝和傲慢使得自己的实力开始滑落,让原本彻底倾向他的天平开始趋于平衡,这也让他的最终失利埋下了恶果。

    (4) 相逢一笑抿恩仇

    得饶人处且饶人,怨怨相报何时了,相逢一笑抿恩仇。这是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经常看到的对个人恩怨的一种释解。

    张耳和陈余的事前面已说过了。他们两个自从巨鹿之战反目成仇后,便水火不相融,从原本最亲密的两兄弟一下子变成了最仇恨的两个死对头。

    当初陈余辞去兵权时,张耳没等赵王点头,他就自作主张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这是陈余和张耳决裂的开始。

    后来项羽在“英雄大会”分封各大王时,唯劳苦功高的陈余(写信劝降章邯出了不少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分封,后来经人提醒项羽才给了陈余南皮三县来敷衍他。

    而他的死对头张耳却被项羽封为常山王,这让他极为不平衡,于是在第一个扯反叛大旗田荣的主动友好的“秋波”暗示下,两人结为百年“秦晋”之交。

    有了田荣的帮助,陈余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了。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对付令他仇恨的张耳。

    那张耳眼见事情不妙,赶紧脚底抹油,选择了逃跑这条路,并且选择了刘邦做为自己的保护伞。

    从此,张耳恼怒陈余夺了他的地盘,这样一来,两人的个人恩怨进一步升级。

    后来刘邦西进抵达洛阳,向各英雄发出《发使告诸侯书》时,声讨项羽逆杀义帝,陈余自然也免费收到一本书了。

    当时陈余说叫他出兵相助是可以,但必须有一个条件。 那就是杀了张耳。

    人家信任自己而投靠到自己这里来,刘邦又怎么愿意杀了张耳呢?但为了陈余能发兵相助,刘邦捉磨来捉磨去,最后终于捉磨出一个好主意。为张耳找个替身。

    送了一颗血肉模糊的假人头给张耳后,张耳信以为真,以为汉王杀了张耳,于是派了一部兵马随汉王攻去打彭城。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陈余的部下在和刘邦部下亲密接触时,知道了张耳假死的事,这样他盛怒之下彻底和汉王决裂了。

    顺便还要说一句,赵王赵歇一直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只要自己能当大王就行,对于张耳和陈余谁做自己的大臣,他满不在乎。张耳在时,赵国的一切权力都交给张耳,当张耳被陈余赶走赵地后,他便拜陈余为成安君,把一切生杀大权给了陈余。

    张耳和刘邦决裂后。刘邦就不干了,他想,和我做对的魏王魏豹那么嚣张都自食其苦果了,你小子不服我是吧,那好,我就让你尝尝被彻底征服的滋味。

    征服的事此次也离不开大将军韩信。

    他此次又是率曹参、灌婴两员猛将出发了,一到赵地,首先便用“诱敌深入”之计将赵的大将(也是陈余最倚重的大将)夏说引入自己设好的包围圈内,全歼了他的部队。

    首战告捷后,这下赵王急了,他令陈余全权负责前方的战事,调兵遣将的事可以自作主张不用请奏了。

    当时赵国兵马也有二十多万,对前来进攻的汉军来说多很多。但问题是赵国只有陈余一个人支撑着。冲锋陷阵出谋划策都是他一个,打个不好听的比喻,陈余就是既当爹又当妈。这样的军队怎么能跟谋士大将数不胜数的汉军相比呢?

    更何况陈余文没有超人之文,武又没有过人之武。

    由此可见陈余虽然拥军二十万之众,却也是乌合之众,因此面对韩信的大兵压境,陈余很是犯愁起来。

    正在这时,一个叫李左车的奇人异士出现在陈余面前,你不是愁手下没有好谋士吗?眼前这个便是啊。

    李左车出场后,他首先分析了两军的形势:我军现在扎住的井陉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军要想来攻,就必须通过进井陉口前这条很狭窄的山路,这条山路车队不能通行,人马不能并行,行起军来肯定会连绵几百里,这样一来他们的粮草肯定会落在大部队后面,这便是他们的唯一破绽,这个破绽却是致命的。

    然后,李左车也不再拐弯抹角了,直接向陈余提出了精密的破敌之策,四个字:断粮、坚守。

    断粮很简单,就是派人去切断汉军的粮草,让他们军队没有饭吃。(这一招很绝,人是铁饭是钢,没有吃的意味着什么?)

    坚持也很简单,就是坚清壁野,守在城里不出战。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汉军进退无路,不攻自败。

    应该说李左车的计划相当完美,堪称精典。然而当时陈余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陈余光明磊落正直不阿,怎么能象刘邦那样使用这样的阴谋诡计呢?”

    自古兵场兵无厌诈,想不到陈余竟这样CJ,这真是令人费解。

    李左车只得含笑退了。

    就这样,陈余错过了一举歼灭敌人的大好机会。

    你错过了机会的同时,人家韩信可没有闲着,他先派一万余人的先头部队渡过了佛水,陈余见敌兵甚少,对自己说道:先等等。

    等韩信的第二批万余人的部队过河来时,他还是说道:还等等。

    等韩信的第三批万余人的部队过河来时,他仍然说道:再等等。

    其实我们也不能太责备CJ的陈余了,他此时已产生了YD的想法:要全歼韩信的大军。

    等韩信的军队全部过河来时,陈余终于下手了,他等的就是这个时机,他率军倾巢出动,和韩信、张耳在井陉关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韩信带着汉军边战边退,退至佛水河边时,他下达了反击的命令。汉军眼见身后已无路可退,身处绝境中他们便个个向前杀去。

    光脚的哪怕穿鞋的,汉军个个血红着双眼,以一敌十,拚命向前,这样一来陈余的大军顿时感到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袭来,陈平一看架式不妙啊,赶紧下令收兵回城。

    可当他回到城下一看,顿时惊呆了,城上居然插满了汉军的旗帜。城头换大旗,这意味着什么?

    他手下的士兵开始溃逃了。陈余又是呼喊又是砍人,就是不能阻止自己一方的兵败如山倒。

    原来韩信在和陈余交战之前,命最先渡河的先头部队先埋伏了几千人在城边的隐蔽处,他们不参与和陈余的交战,等韩信把陈余引到佛水河边时,他们就悄悄到敌人营中换上了汉军的大旗,以至于陈余手下的士兵以为井陉关已被汉军成功拿下了。

    根据各大战史经验,到了这个时候一般是无力回天了。陈余也是这样,士兵溃逃时,他也陷入了汉军的重重包围中。

    正在这个时候张耳出现了,两人好久没有这么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了,两人就这样深情地对视几秒钟后,张耳不再迟疑,一刀就把陈余的头颅给砍下来了。

    至此,陈余和张耳之间的恩怨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句话,只是这样血腥的结局多少有点令人唏嘘。

    都说相逢一笑泯恩仇,张耳却以这种“血债血还”的方式结束了两人这间的恩怨。他在挥刀的那一刹那,是否想过两人在参加革命前相知相伴纵马江湖的纯情时代呢?

    陈余一死,赵王也随及被抓住,随及被处死。

    就这样,赵国算是完完全全搞定了。

    值得一提的李左车这个人,陈余不肯听他的计谋是导致自己最终兵败的原因。因此,韩信听说陈余手下有这样的奇人异士后,在收拾战利品时,特地命人把他带来见他。

    当捆的严严实实的李左车被带上来时,大家请注意韩信的一举一动吧。他迅速下座,替他松了绑,然后请他上坐,热茶招待后,便开始说一些 “久仰”之类的客套话,并给他了很高的评价,说如果陈耳采用他的计谋,现在身为阶下囚的人便是他了。

    这个时候谁都会感动的,更何况是一个是阶下囚呢?李左车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当韩信向他求教下一步是该“北上攻打燕国,还是东下伐齐国”时,李左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居然给韩信上了一节生动的政治课。

    列位看官也许通过韩信平魏定赵,可以看出他在行军打仗出谋划策等方面的超人才华。

    问题是你的计用的再好,仗打的再好,终究还是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啊。

    这个时候李左车对韩信献的计谋很简单也很实惠:不战而屈人。

    他说如果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叛王都派兵去征讨的话,苦了广大百姓不说,士兵也会累的够呛。你这支军队已在短短的二三个月时间里连征服了两大王,这样密集的军事行动使得士兵们已是在超负荷运转了。如果再去征讨其它地方,势必会给士兵们造成“审美疲劳”,到时候这样一只疲劳之师只怕很难攻下燕国和齐国。一旦和他们耗下去,最终得利的是以逸待劳的楚国啊。

    他还说在接连平定两大藩王的大好局面下,对燕国和齐国表面上做出架式要攻,暗地里派能说会道的人去说服他们归降。先礼后兵,事半功倍,何乐而不违呢?

    看来果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连胸藏百万兵韬的韩信此时也忍不住对他赞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后来,事情果然不出李左车所料,汉军大造声势后,在形势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燕王臧荼最终选择投降了汉王。

    致此天下几大对刘邦不服的诸侯国都被刘邦搞定了。

    九江王英布和燕王臧荼归降刘邦,魏王魏豹成了阶下囚,赵王赵歇被处死。

    除了三个反复无常的殷王司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归项羽外,刘邦和项羽在这一系列人才拉据战中,刘邦大获全胜。

    因为这一系列战役中,刘邦得到了两个死心塌地的九江王英布和燕王臧荼。而项羽只得到了名义上归附于他的殷王司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王。鉴于上述三人一贯的变幻无常作风,哪边一强又会投靠哪边,项羽实际上只是得到了一个空壳子而已。

    人才拉据战期间,项羽和刘邦之间真正的硬对硬很少,粗粗一看楚汉之间已日趋平静嘛,但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就象黎明前那一段黑暗一样,迎接他们的将是怎样的暴风骤雨呢?

    <!-- 作者有话说 -->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

    <div class="like_box">

    <div id="likeTips" style="visibility:hidden;line-height:21px;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f8dc98;background:#ffffc5;font-size:12px;width:200px;margin:auto;margin-bottom:10px;">&nnsp;</div>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1" id="voteTo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954701,0);">0</a>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2" id="voteSte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954701,1);">0</a>

    </div>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en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