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0
“冀州是个要地,陶侯自小在那里长大,将他改封到那里比较好。再说冀州的地盘很大,又历经战乱,百废待兴,非得有一个才德兼备的贵戚重臣才行,只有象陶侯尧这样的人,才最为合适。”
“甚好,就改封他为唐侯吧。但你是我的亲信,这一次一定要封一个地方。愿封何地,尽可自择,不要自谦。”
驩兜听了心中窃喜,却装成一种局促不安的样子说道:
“承帝如此厚爱,臣肝脑涂地,无以为报。帝能给臣封地,已是破例恩赐。还敢奢求善地!听说荆的南部民最难治,臣愿去为帝分忧。”
帝挚大喜,说道:“你忠忱可嘉,既然这样,就把你封到那里。”
“臣谢过帝恩。”獾兜赶紧跪拜。
次日升朝,帝挚降诏,改封陶侯于唐,封驩兜于荆、扬二邑南部。
一日,陶侯正在和他的臣子们商讨治理陶邑的新方略,突然接到了帝挚的册封。当他看到帝将他改封于唐的时候,心里有些纳闷。他在陶邑呆得好好的,不知何故帝要改封,一时不得其解。但是,不管怎样,帝诏既下,就必须照办。于是,他一面上表谢恩,一面开始做一些迁徙的准备。
(尧,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在唐陟帝位,史称为唐尧。《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被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杜预注曰:“唐虞及夏周处冀州”,即今晋南一带。)
此去冀州,建城于何处?尧的心中还没谱。于是,便将羿、务成子及弃、契二位兄长召集起来,一起商议建城、迁徙事宜。
大家到齐之后,陶侯便说道:
“帝将我改封于唐。目下,首当其冲的大事就是选择建城之地。建城于何处,我却心中还没有数。故请诸位来商量一下。”
陶侯尧说罢,务成子首先开了腔,他建议道:
“冀州之地,当数雷首山最好。那雷首山南临华山,北靠涿鹿山,为二山之首,故名雷首。山下有泽,泽中水兽吼声如雷,称之为雷泽,因雷泽和首山之故取名雷首山。雷首山西边是浩瀚的山海,西南两方环水,是个风水极佳之地。再者,那一带耕稼有丘陵平原,狩猎有丘陵高山,捕鱼有浩瀚的山海,北边有盐湖,是个生存环境的极佳之地。我觉得城邑建在那里最好,老将以为如何?”
“太好了!我也想到了那里,却被你先说了出来。雷首山的确是个风水最佳的好地方。历代先圣、列祖列宗都曾在那一带生息繁衍,建都立业。女娲皇祖、伏羲老祖在那里繁衍了我们人类,他们的陵墓就在雷首山南端的凤凰嘴上。轩辕黄帝在那里消灭了蚩尤,又和炎帝打了三仗,部落合并以后,他将城邑建在了凤凰嘴上。风后上相殁后,天师岐伯在帝城东边选了最好的风水宝地,将上相葬在了那里。咱们把城邑建在雷首山上,确实再好不过。”老将一口气说了好多,那里的情况只有他和老仙师最最清楚,陶侯听罢,心里很乐意。于是高兴地说道:
“这些历史我还不大清楚,那么好地方,我一直没有去过。既然如此,咱们就决定在雷首山修建城邑吧。”
陶侯心里很高兴,老前辈的用处就是大。没有费劲,城址大事就确定下来了。年老之人有经验,阅历丰富,日后遇事一定要多与他们商量。于是就爽快地确定下来。
过了一会儿,陶侯尧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对务成子说道:
“我看还得要老仙师再辛苦一趟。”
“有何事陶侯尽管吩咐。”
“到雷首山建城,具体城址定在哪里?我觉得只有到实地才能确定。还劳老仙师辛苦一趟,到雷首山将具体建城地点定下来。”
“好吧!城邑大事,马虎不得。我亲自去看一下。”
大事确定以后,尧便差人把三哥叫来。
契进来以后,尧说道:
“三哥,帝命我到冀州赴任,城邑建设首当其冲。老仙师和老将建议将城邑建在雷首山,三哥以为如何?”
“不错,那个地方确实好,我曾去过一趟,很有帝王气势!”
“建城之事,还得三哥辛苦一番。老仙师看过风水以后,你带人夫具体施工。一切务求简朴。”
契领命以后,即带工匠人夫,偕同老仙师到了雷首山。
老仙师顺着山梁自南而北看了一遍,最后在雷首山上一块平坦的塬上选好了城址的最佳位置。
契带领工匠人夫经过了几个月的施工,很快就建成了一座城池。
新城建好以后,尧便让仙师选了吉日,开始向雷首山迁徙。
陶侯要走的消息传出以后,陶邑的百姓非常震惊。他们扶老携幼,纷纷前去挽留。尧非常感激,对大家说道:
“陶邑父老至诚挽留,放勋感激不尽。但君命难违,还望大家谅解!”
陶邑百姓百般挽留,但无济于事,只好作罢。
吉日一到,陶侯尧奉了姜源、简狄、庆都,带上务成子、大羿等众,动身迁往新邑。
为了避免惊扰庶民,陶侯尧一行起了一大早。没有想到,陶邑的人竟比他们还起得早。庶民们扶老携幼,都来送行。感动得陶侯流下了眼泪。
百姓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十多里以外,还是恋恋不舍。尧再三辞谢,众人才哭拜回家。
晓行夜宿,尧带上一行人众,不几日便到了雷首山下。
老将用手往山上一指,说道:
“城邑就在上边,你看如何?”
尧望着山脉顶端的城邑,心里非常纳闷:山的顶端如何能建城?活动的地方是不是太小了?这些疑虑使他心里很不满意。可是,城址是老仙师选定的,肯定有他的道理。算了,到了地方再说吧!
第一印象不好,心里一路闷闷不乐。老仙师看在眼里,却不去给他解释。大约走了半个时辰时间,众人便上到了山顶。
“哦!太美了!”
尧站在城头,不由自主的赞叹道。
上到山的顶端以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奇峰突凹,而是一片很大的丘陵平塬!
这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景!巍峨的城邑镶嵌在山头之上,居高临下,四望辽阔。山脚之下,海水滔滔。气势雄伟,让人心旷神怡!
“太美了!刚才我的心里还在纳闷,将城邑建在山头之上,没有活动场地怎么能行。没有想到,山的上边竟然这样开阔!难怪祖先们要生存在这个地方。的确是块风水宝地。”
契等人在前边领路,尧王一行进驻了新城。
尧王进城以后,四处看了看,心里很满意。新城建设全是草寮。土、石墙、木架、草顶。虽然简朴一些,但却整洁宏伟(那个时候的建筑就是那种形式。人们将尧王住的草寮称作“王寮”,到了后世,尧城所在地的那个村子也就叫了王寮村。)。
尧王到了唐邑以后,人们便不再叫他陶侯了,而是称他叫陶唐侯。
迁邑就绪以后,陶唐侯开始治理唐邑。当时的主要政务一是农业,二是狩猎,三是军务。弃还是做他的大由之官,主持农耕:老将羿主持军务,为了便于操练,老将将兵营驻扎在了雷首山脚下,尧王时常到兵营去点兵。(尧王点兵的地方后来住了人家,那个村子就叫了王点村。)雷首山一带便成是尧王狩猎的场所。所以,雷首山亦称尧山。(《隋志》:“《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守敬按:《寰宇记》,尧山在河东县南二十八里。)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守敬按:《元和志》,故尧城在河东县南二十八里。阚る曰:蒲坂,尧都。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守敬按:《郊祀志》首山,晋灼曰,《地理志》,首山属河东蒲坂。此《志》作首山之切证 勃氏谓雷首俗亦谓之尧山,是以雷首为即尧山,而《汉志》则明标二山。故钱坫云,尧山在今蒲州府城东南十五里,首山在府城南三十里。王先谦曰,《志》云有二祠,首山盖祠夷齐,尧山即祠尧矣。)雷首山在南。”)
(《通典》:“尧旧都在蒲”,《水经注》:“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阚骃曰:蒲阪,尧都。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阚骃十三州记》:“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蒲州府志》:<尚书> “所谓壶口之雷首中条山,俗亦称之为尧山。山上有故城,世之曰尧城。”《西汉史》、《晋魏志》:首山雷首不及中条,中条之名概起后世。若水经注,雷首山临大河,北去蒲阪三十里,俗亦谓之尧山,尧山上有尧城。尧昔都此是雷首,又有尧山之名。《班固地理志》:蒲阪有尧山,雷首山在南侧,雷首与尧明分二山,似亦未得,即以尧山为雷首也。)
不提陶唐侯冀州治理,却说那冀州北边的少咸山上 出了一怪兽,那怪兽生得牛身、人面、马尾、虎爪,凶猛异常。经常从深山里跑出来伤害周围百姓。一段时间,竟将那里吃得路断人稀。
<!-- 作者有话说 -->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
<div class="like_box">
<div id="likeTips" style="visibility:hidden;line-height:21px;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f8dc98;background:#ffffc5;font-size:12px;width:200px;margin:auto;margin-bottom:10px;">&nnsp;</div>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1" id="voteTo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2038,0);">0</a>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2" id="voteSte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2038,1);">0</a>
</div>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end-->
“甚好,就改封他为唐侯吧。但你是我的亲信,这一次一定要封一个地方。愿封何地,尽可自择,不要自谦。”
驩兜听了心中窃喜,却装成一种局促不安的样子说道:
“承帝如此厚爱,臣肝脑涂地,无以为报。帝能给臣封地,已是破例恩赐。还敢奢求善地!听说荆的南部民最难治,臣愿去为帝分忧。”
帝挚大喜,说道:“你忠忱可嘉,既然这样,就把你封到那里。”
“臣谢过帝恩。”獾兜赶紧跪拜。
次日升朝,帝挚降诏,改封陶侯于唐,封驩兜于荆、扬二邑南部。
一日,陶侯正在和他的臣子们商讨治理陶邑的新方略,突然接到了帝挚的册封。当他看到帝将他改封于唐的时候,心里有些纳闷。他在陶邑呆得好好的,不知何故帝要改封,一时不得其解。但是,不管怎样,帝诏既下,就必须照办。于是,他一面上表谢恩,一面开始做一些迁徙的准备。
(尧,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在唐陟帝位,史称为唐尧。《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被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杜预注曰:“唐虞及夏周处冀州”,即今晋南一带。)
此去冀州,建城于何处?尧的心中还没谱。于是,便将羿、务成子及弃、契二位兄长召集起来,一起商议建城、迁徙事宜。
大家到齐之后,陶侯便说道:
“帝将我改封于唐。目下,首当其冲的大事就是选择建城之地。建城于何处,我却心中还没有数。故请诸位来商量一下。”
陶侯尧说罢,务成子首先开了腔,他建议道:
“冀州之地,当数雷首山最好。那雷首山南临华山,北靠涿鹿山,为二山之首,故名雷首。山下有泽,泽中水兽吼声如雷,称之为雷泽,因雷泽和首山之故取名雷首山。雷首山西边是浩瀚的山海,西南两方环水,是个风水极佳之地。再者,那一带耕稼有丘陵平原,狩猎有丘陵高山,捕鱼有浩瀚的山海,北边有盐湖,是个生存环境的极佳之地。我觉得城邑建在那里最好,老将以为如何?”
“太好了!我也想到了那里,却被你先说了出来。雷首山的确是个风水最佳的好地方。历代先圣、列祖列宗都曾在那一带生息繁衍,建都立业。女娲皇祖、伏羲老祖在那里繁衍了我们人类,他们的陵墓就在雷首山南端的凤凰嘴上。轩辕黄帝在那里消灭了蚩尤,又和炎帝打了三仗,部落合并以后,他将城邑建在了凤凰嘴上。风后上相殁后,天师岐伯在帝城东边选了最好的风水宝地,将上相葬在了那里。咱们把城邑建在雷首山上,确实再好不过。”老将一口气说了好多,那里的情况只有他和老仙师最最清楚,陶侯听罢,心里很乐意。于是高兴地说道:
“这些历史我还不大清楚,那么好地方,我一直没有去过。既然如此,咱们就决定在雷首山修建城邑吧。”
陶侯心里很高兴,老前辈的用处就是大。没有费劲,城址大事就确定下来了。年老之人有经验,阅历丰富,日后遇事一定要多与他们商量。于是就爽快地确定下来。
过了一会儿,陶侯尧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对务成子说道:
“我看还得要老仙师再辛苦一趟。”
“有何事陶侯尽管吩咐。”
“到雷首山建城,具体城址定在哪里?我觉得只有到实地才能确定。还劳老仙师辛苦一趟,到雷首山将具体建城地点定下来。”
“好吧!城邑大事,马虎不得。我亲自去看一下。”
大事确定以后,尧便差人把三哥叫来。
契进来以后,尧说道:
“三哥,帝命我到冀州赴任,城邑建设首当其冲。老仙师和老将建议将城邑建在雷首山,三哥以为如何?”
“不错,那个地方确实好,我曾去过一趟,很有帝王气势!”
“建城之事,还得三哥辛苦一番。老仙师看过风水以后,你带人夫具体施工。一切务求简朴。”
契领命以后,即带工匠人夫,偕同老仙师到了雷首山。
老仙师顺着山梁自南而北看了一遍,最后在雷首山上一块平坦的塬上选好了城址的最佳位置。
契带领工匠人夫经过了几个月的施工,很快就建成了一座城池。
新城建好以后,尧便让仙师选了吉日,开始向雷首山迁徙。
陶侯要走的消息传出以后,陶邑的百姓非常震惊。他们扶老携幼,纷纷前去挽留。尧非常感激,对大家说道:
“陶邑父老至诚挽留,放勋感激不尽。但君命难违,还望大家谅解!”
陶邑百姓百般挽留,但无济于事,只好作罢。
吉日一到,陶侯尧奉了姜源、简狄、庆都,带上务成子、大羿等众,动身迁往新邑。
为了避免惊扰庶民,陶侯尧一行起了一大早。没有想到,陶邑的人竟比他们还起得早。庶民们扶老携幼,都来送行。感动得陶侯流下了眼泪。
百姓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十多里以外,还是恋恋不舍。尧再三辞谢,众人才哭拜回家。
晓行夜宿,尧带上一行人众,不几日便到了雷首山下。
老将用手往山上一指,说道:
“城邑就在上边,你看如何?”
尧望着山脉顶端的城邑,心里非常纳闷:山的顶端如何能建城?活动的地方是不是太小了?这些疑虑使他心里很不满意。可是,城址是老仙师选定的,肯定有他的道理。算了,到了地方再说吧!
第一印象不好,心里一路闷闷不乐。老仙师看在眼里,却不去给他解释。大约走了半个时辰时间,众人便上到了山顶。
“哦!太美了!”
尧站在城头,不由自主的赞叹道。
上到山的顶端以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奇峰突凹,而是一片很大的丘陵平塬!
这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景!巍峨的城邑镶嵌在山头之上,居高临下,四望辽阔。山脚之下,海水滔滔。气势雄伟,让人心旷神怡!
“太美了!刚才我的心里还在纳闷,将城邑建在山头之上,没有活动场地怎么能行。没有想到,山的上边竟然这样开阔!难怪祖先们要生存在这个地方。的确是块风水宝地。”
契等人在前边领路,尧王一行进驻了新城。
尧王进城以后,四处看了看,心里很满意。新城建设全是草寮。土、石墙、木架、草顶。虽然简朴一些,但却整洁宏伟(那个时候的建筑就是那种形式。人们将尧王住的草寮称作“王寮”,到了后世,尧城所在地的那个村子也就叫了王寮村。)。
尧王到了唐邑以后,人们便不再叫他陶侯了,而是称他叫陶唐侯。
迁邑就绪以后,陶唐侯开始治理唐邑。当时的主要政务一是农业,二是狩猎,三是军务。弃还是做他的大由之官,主持农耕:老将羿主持军务,为了便于操练,老将将兵营驻扎在了雷首山脚下,尧王时常到兵营去点兵。(尧王点兵的地方后来住了人家,那个村子就叫了王点村。)雷首山一带便成是尧王狩猎的场所。所以,雷首山亦称尧山。(《隋志》:“《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守敬按:《寰宇记》,尧山在河东县南二十八里。)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守敬按:《元和志》,故尧城在河东县南二十八里。阚る曰:蒲坂,尧都。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守敬按:《郊祀志》首山,晋灼曰,《地理志》,首山属河东蒲坂。此《志》作首山之切证 勃氏谓雷首俗亦谓之尧山,是以雷首为即尧山,而《汉志》则明标二山。故钱坫云,尧山在今蒲州府城东南十五里,首山在府城南三十里。王先谦曰,《志》云有二祠,首山盖祠夷齐,尧山即祠尧矣。)雷首山在南。”)
(《通典》:“尧旧都在蒲”,《水经注》:“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阚骃曰:蒲阪,尧都。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阚骃十三州记》:“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蒲州府志》:<尚书> “所谓壶口之雷首中条山,俗亦称之为尧山。山上有故城,世之曰尧城。”《西汉史》、《晋魏志》:首山雷首不及中条,中条之名概起后世。若水经注,雷首山临大河,北去蒲阪三十里,俗亦谓之尧山,尧山上有尧城。尧昔都此是雷首,又有尧山之名。《班固地理志》:蒲阪有尧山,雷首山在南侧,雷首与尧明分二山,似亦未得,即以尧山为雷首也。)
不提陶唐侯冀州治理,却说那冀州北边的少咸山上 出了一怪兽,那怪兽生得牛身、人面、马尾、虎爪,凶猛异常。经常从深山里跑出来伤害周围百姓。一段时间,竟将那里吃得路断人稀。
<!-- 作者有话说 -->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
<div class="like_box">
<div id="likeTips" style="visibility:hidden;line-height:21px;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f8dc98;background:#ffffc5;font-size:12px;width:200px;margin:auto;margin-bottom:10px;">&nnsp;</div>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1" id="voteTo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2038,0);">0</a>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2" id="voteSte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2038,1);">0</a>
</div>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