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磨砺88

正文 30

    一个勤奋敬业的战士,一员难得的将才,中侨委如论如何是舍不得放开的,何香凝、廖承志等几位主任一再挽留,同僚们、学员们难舍难分。但执意要走的傅克,是八条老牛也拉不回头的。在傅克的一再要求下,1955年7月6日,廖承志主任勉强批准了傅克的请求。

    离开侨委,对于傅克来讲,也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五年多的侨务工作和华侨补校工作使他非常热爱这项工作。他对侨委大院是恋恋不舍的,对一手创建的华侨补校有着很深的感情,特别是舍不得离开那些风华正茂、积极向上的华侨学生。但是,因为那些不痛快的事和不愉快的官场争论,特别是来自上面的压力和给他眼中塞进的那一把沙子,让他如骨鲠在喉。他无法改变形势,也无法改变自己,也就只能选择离开。

    对于地位和待遇,傅克从来就不去考虑,他需要的是顺气和开心的工作环境,需要的是能为祖国建设出力流汗的工作条件,。因此,他觉得,生产一线可能更适应他这种性格的人。

    当时,对国家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对大山子地区718厂(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的筹建,傅克是经过一些了解的。他知道,718联合厂建成后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对电子工业的建设、国防建设、通信工业的发展,都是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其先头作用将会永远载入了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史册。因此说,新的工作岗位虽说是企业,但其热火朝天的魅力却一直紧紧地吸引着他。

    1955年7月1日,傅克满怀战士重上战场的激情,拿着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调令,离开了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来到了全国157项重点工程之一的高科技军工企业——“718”厂。

    718是为新中国军事装备之急需所建,解放初期,我国无线电元件(当时电子元件主要用于无线电产品,故称无线电元件或无线电器材)生产尚属空白。鉴于军事装备生产之急需,1951年10月29日,中央军委通信兵部主任王诤(后任电子工业部部长)向周恩来总理请示,在北京建立首家电子元件厂。为了很快发展新中国的无线电事业,周总理当天便批复同意,批示在大山子地区筹建新中国第一个电子工业基地。包括718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738厂(北京有线电总厂)、774厂(北京电子管厂)三个巨型电子园区。

    7字头的工厂,在当时是 “进厂必须查三代”的神秘工厂,进718的人,首先必须“根红苗正”, 工厂没有名称只有代号。里面的几个研究所,也是全用代号称呼,外人根本听不明白。

    718远离北京市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的大山子地区。这里是一块64万平方米的洼地,基本上没有什么建筑。1954年9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在王铮将军的努力下,718厂在大山子的这块洼地上破土动工了。

    718厂总投资1.46亿元,约占“一五”期间全国电子工业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当时,即使在苏联,此类规模的元件厂也属罕见。就是在电子工业特别先进的民主德国,也没有如此规模的工厂。

    718联合厂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援建项目之一。由于在这个阵营中电子工业的领先地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赋予了建设联合厂的重任。当时,东德副总理厄斯纳亲自挂帅,利用全东德的技术、专家和设备生产线,完成了这项工程。因为东德不存在同等规模的工厂,所以厄斯纳组织了东德44个院所与工厂的权威专家成立了一个718联合厂工程后援小组,最后集全东德的电子工业力量,包括技术、专家、设备生产线,才完成了这项带有乌托邦理想的盛大工程。116.19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及其建筑工艺在当时的亚洲可以说是首屈一指。718联合厂的厂长李瑞曾说:“我看过德国20多个厂,其中没有单独一厂具有如此规模的。据我所知,在苏联和社会主义其他阵营的国家中,此类规模的工厂也实属罕见。”

    虽说718是由民主德国援建,但却列入到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因为建厂资金来源是来自民主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赔款。

    这么宏大的重点项目,领导的人选非常重要。中央经认真考察,调时任张家口市副市长的李瑞回京,担任了718厂的厂长。李瑞(河北望都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望都县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县敌工站副站长、中共望都县委宣传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张家口市委工业部部长,张家口市副市长,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厂长、第四工业机械部局长、副部长兼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局长、电子工业部顾问。)性格豪爽,敢说敢干,勤于学习,善于用人,且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工作能力很强。到任以后,李瑞立刻特聘了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罗沛霖博士担任技术总监,并马上组织了赴民主德国的专业考察团。李瑞亲自带队,到东德访问了20多个大型企业,学习了那些大型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东德考察期间,李瑞还聘请了150名建筑专家、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到718来参加建厂。从德国考察回来之后,李瑞立即动手,组织中外专家进行了大会战。

    傅克进入718的时候,基本建设刚刚开始不久,围墙刚圈起来,地基刚刚平整完毕,道路还没有开始修,厂区到处堆满了砖瓦、沙石和泥土。厂区唯一建成的建筑是“41”和“42”两个高大、宽敞、明亮的包豪斯厂房。

    当时厂里没有办公场所,718厂的领导机关就设在“42”车间的二楼。

    傅克到办公室报到以后,厂领导根据傅克的履历和特长,先安排他担任了42车间的党支部书记。42车间是第一批建成的车间,42车间党支部是718厂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傅克受命于艰苦的创业之际。此时此刻,傅克原本对侨委大院的那些留恋已经抛在了九霄云外。

    创业是艰苦的,这里的一切都刚刚开始,所有条件都是非常差的。一天,刚刚上任的傅克正在和42车间工会主席刘格(女)在办公室研究工作,突然办公室门被撞开了。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人闯了进来,看到办公室的傅克和刘格,脸上出现的是一副吃惊的样子。他左右环顾了一下办公室,流露出了一脸的无奈,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太难了!”然后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莫名奇妙的傅克看了刘格一眼,说道:“莫名其妙,他是什么意思?”刘格顺着傅克的话语,也顺口自问自答道:“什么意思?不明白!”片刻,反应敏捷的刘格突然咯咯大笑。傅克还没有回过神来,刘格用手指了一下办公桌的下边。傅克低下头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办公桌的下面是茅坑,那个戴眼镜的是进来找厕所的。

    第二天,傅克便认识了那个戴深度近视镜的人,知道他是李瑞厂长特聘的厂里唯一的技术权威罗沛霖。

    (罗沛霖,两院院士。天津市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的前身)电机工程系。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特荣誉级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产业部高级工程师。1951年到1953年负责引进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并参与工厂设计,以后为建厂技术总负责人。多次参加主持编制国家科技规划的电子学部分。曾主持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国产最早系列化电子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工作及组织工作。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做出重要带头及奠基性贡献。在学术与技术方面,对雷达、信息论、电子电路、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电机、电器、工艺评估方法学、经济财政数理分析以及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等有创造性成果。获2000年度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及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建会百年纪念奖。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士)。

    <!-- 作者有话说 -->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

    <div class="like_box">

    <div id="likeTips" style="visibility:hidden;line-height:21px;padding:5px;border:1px solid #f8dc98;background:#ffffc5;font-size:12px;width:200px;margin:auto;margin-bottom:10px;">&nnsp;</div>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1" id="voteTo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2729,0);">0</a>

    <a class="like_btns like_btn2" id="voteStep" href="javascript:;" onclick="_.book.chapterVote(this.id,10512729,1);">0</a>

    </div>

    <!-- 0116增加踩顶按钮 en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