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千江有月(上)
和“千江有月”说话,他总是不搭理,发个信息询问,一个陌生的号打回来,他说:“那个号又被盗了,加我的新号吧!”好久没通过话了,声音听着有点奇怪,不象以前那么活力四射,我有一点诧异,也许真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用QQ聊吧!他的提议让更让我诧异,他很健谈,打字却不快,以前聊天他总希望语音,我总嘲笑他打字象蜗牛,那些稿子不知道是怎么爬出来的。
“我中风了!”看着他发来的信息,我大吃一惊。
“中风,那你现在在哪里啊?”
“单位呢。”
“中风了还上班,赶紧去医院啊!”我说。
“没事,就是嘴有点歪,不说话不明显,怨自己,晚上睡觉没关窗户。。。”他说。
我想象着他歪嘴的样子,忍不住大笑起来:“原来是受风啊,吓了我一大跳,做几次针灸就没事了。对了,有件事和你说一下,我在写小说。。。”
“好啊,想写就写吧,把那些想发生又没发生的事情也写出来,呵呵,我的名字就叫‘我心对月’,月是我,心是你!”他歪着嘴果然说不出正经话来。
“你现在叫‘嘴歪眼斜’或者‘心口不一’更确切,你每次亮相都这么惊艳,呵呵!”我忍不住打趣他。
第一次聊天,他说了慌,巧的是他说的城市恰是我住的地方,我有点紧张,因为老公有好几个同学在电视台工作,那些家伙平时都不占便宜不说话,要是撞上他们可惨了。我说:“我也是那里的,还有必要聊吗?”他大笑,“我和你在网上是一个城市,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地方,放心聊吧!”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他把正写的一些稿子发过来,都是他所在城市的新闻报道。
他是一个地方电视台的小记者,所以开始和他聊天我很戒备,总觉得记者猎奇心太强,很怕一不小心成了他笔下的新闻。他也坦言,自己的确有职业病,刚上网时每天都疯狂加人,不管男女老少,不论东南西北,不看身份职业,加上就聊,而且他极具亲和力,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于是那些单身的,离异的、出轨的,被抛弃的、堕入风尘的、同性恋的人都来向他倾诉,他过足了采访的瘾。他说这些人聊过就删,很少聊再见第二次,所以他的QQ里除了熟人和同事,很少有固定的好友。
我当然要问,准备什么时候把我删除啊?他当然回答,怎么会呢,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谈得来的朋友---我想他这句话不知道重复多少遍了,但删起人来却从没手软过。好在他写的东西既不风花也不雪月,不是我特别崇拜的那种文友,所以不太在意是否被删。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兴趣,我对他的生活感兴趣,两个都想“采访”对方,于是一直聊下去。
他是一个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人,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题材涉猎方方面面,年年台里采编的新闻80%以上都是他写的,省里的“好新闻”评奖也经常榜上有名,所以我叫他“小记者”他有点遗憾,说自己其实是为大都市而生的,喜欢喧闹、繁华、创业、竞争、精力充沛、斗志昂扬,可是偏偏落在了一个小地方,若不是手里还有一支笔,生活真是要多乏味就有多乏味了。
他整日忙得象个陀螺,不在线时去采访,在线时就是写稿,白天写,晚上写。写完单位的任务稿,还替别人写人情稿。所以我们见面大多时候只是互道问候,然后各忙各的。他帮我改过几个信息,专业人士果然出手不凡,平平淡淡的一件事,经他一渲染,就很有新闻价值了。他也时常把自己写的东西发过来,文笔当然是极出色,内容却不合我的胃口,为了表示看得认真,我就故意从鸡蛋里挑出几块骨头来。他如同发现了新大陆,把我大大的恭维了一番,然后不断拿出文章让我批评指正,开始我很得意,以为很被重视,后来发现他其实是抓了一个义工来校稿,所以我坚决罢工。每次他一问:“姐姐忙不忙?”我立刻大叫:“我忙,我忙死了,别让我改什么文章!”他呵呵一笑,并不记仇,我的文章还是照样帮着修改的。
他每个月要值两次班,这时候我们聊得就很多,他总是说:“语音吧,打字打得手都软了!”
听他说话比看他文章有意思多了,我孤陋寡闻,他见多识广,所以大多时候都是他在说,我在听,西双版纳的热带风情,周庄的古风遗韵,九寨沟的美丽神奇,在他的描绘里如在眼前,听得我口水真流。“你这样感性的人应该出去走走,一定会触发更多的写作灵感!”每次他都么说。“见景不如听景,也许到了那里感觉还没有听着好呢!”我用嘴硬来掩饰遗憾。
他不只说风光,也说自己,这些事情听起来更生动。他对成都情有独钟,我说因为那个小妹妹吧!他说只有一部分原因,据他说,固定的女网友只有我和那个成都的小妹妹,这个当然不足信,不过他那个小妹妹还是存在的,他经常给她写信,也给我看那些信,热情洋溢,文采飞扬。我问他是不是也有过奢望,他说,那小妹妹长的真是漂亮,可是人家那么小,还在上大学,又那么信任依赖你,什么事情都和你说,你只能当绅士,当好人,男人也不总是那么色狼的!小妹妹高兴时是想不起来他的,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才会向他诉苦。有一次小妹妹失恋了,在视频里哭得梨花带雨,弄得网吧里的人都去看。“看着真是心疼啊,我恨不能坐飞机去揍那小子一顿!”他愤愤的说。冲冠一怒为红颜啊,我取笑他。他说的确是把她当成了亲妹妹一样,男女之间肯定可以有纯粹的友谊。我也相信,只是觉得在生活中不好把握,人们对网络要相对宽松一些。
他说对成都印象深,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次远行就去了那里。那可不是去采访也不是去旅游,而是被骗去的。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用QQ聊吧!他的提议让更让我诧异,他很健谈,打字却不快,以前聊天他总希望语音,我总嘲笑他打字象蜗牛,那些稿子不知道是怎么爬出来的。
“我中风了!”看着他发来的信息,我大吃一惊。
“中风,那你现在在哪里啊?”
“单位呢。”
“中风了还上班,赶紧去医院啊!”我说。
“没事,就是嘴有点歪,不说话不明显,怨自己,晚上睡觉没关窗户。。。”他说。
我想象着他歪嘴的样子,忍不住大笑起来:“原来是受风啊,吓了我一大跳,做几次针灸就没事了。对了,有件事和你说一下,我在写小说。。。”
“好啊,想写就写吧,把那些想发生又没发生的事情也写出来,呵呵,我的名字就叫‘我心对月’,月是我,心是你!”他歪着嘴果然说不出正经话来。
“你现在叫‘嘴歪眼斜’或者‘心口不一’更确切,你每次亮相都这么惊艳,呵呵!”我忍不住打趣他。
第一次聊天,他说了慌,巧的是他说的城市恰是我住的地方,我有点紧张,因为老公有好几个同学在电视台工作,那些家伙平时都不占便宜不说话,要是撞上他们可惨了。我说:“我也是那里的,还有必要聊吗?”他大笑,“我和你在网上是一个城市,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地方,放心聊吧!”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他把正写的一些稿子发过来,都是他所在城市的新闻报道。
他是一个地方电视台的小记者,所以开始和他聊天我很戒备,总觉得记者猎奇心太强,很怕一不小心成了他笔下的新闻。他也坦言,自己的确有职业病,刚上网时每天都疯狂加人,不管男女老少,不论东南西北,不看身份职业,加上就聊,而且他极具亲和力,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于是那些单身的,离异的、出轨的,被抛弃的、堕入风尘的、同性恋的人都来向他倾诉,他过足了采访的瘾。他说这些人聊过就删,很少聊再见第二次,所以他的QQ里除了熟人和同事,很少有固定的好友。
我当然要问,准备什么时候把我删除啊?他当然回答,怎么会呢,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谈得来的朋友---我想他这句话不知道重复多少遍了,但删起人来却从没手软过。好在他写的东西既不风花也不雪月,不是我特别崇拜的那种文友,所以不太在意是否被删。他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兴趣,我对他的生活感兴趣,两个都想“采访”对方,于是一直聊下去。
他是一个不知疲倦,永不懈怠的人,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题材涉猎方方面面,年年台里采编的新闻80%以上都是他写的,省里的“好新闻”评奖也经常榜上有名,所以我叫他“小记者”他有点遗憾,说自己其实是为大都市而生的,喜欢喧闹、繁华、创业、竞争、精力充沛、斗志昂扬,可是偏偏落在了一个小地方,若不是手里还有一支笔,生活真是要多乏味就有多乏味了。
他整日忙得象个陀螺,不在线时去采访,在线时就是写稿,白天写,晚上写。写完单位的任务稿,还替别人写人情稿。所以我们见面大多时候只是互道问候,然后各忙各的。他帮我改过几个信息,专业人士果然出手不凡,平平淡淡的一件事,经他一渲染,就很有新闻价值了。他也时常把自己写的东西发过来,文笔当然是极出色,内容却不合我的胃口,为了表示看得认真,我就故意从鸡蛋里挑出几块骨头来。他如同发现了新大陆,把我大大的恭维了一番,然后不断拿出文章让我批评指正,开始我很得意,以为很被重视,后来发现他其实是抓了一个义工来校稿,所以我坚决罢工。每次他一问:“姐姐忙不忙?”我立刻大叫:“我忙,我忙死了,别让我改什么文章!”他呵呵一笑,并不记仇,我的文章还是照样帮着修改的。
他每个月要值两次班,这时候我们聊得就很多,他总是说:“语音吧,打字打得手都软了!”
听他说话比看他文章有意思多了,我孤陋寡闻,他见多识广,所以大多时候都是他在说,我在听,西双版纳的热带风情,周庄的古风遗韵,九寨沟的美丽神奇,在他的描绘里如在眼前,听得我口水真流。“你这样感性的人应该出去走走,一定会触发更多的写作灵感!”每次他都么说。“见景不如听景,也许到了那里感觉还没有听着好呢!”我用嘴硬来掩饰遗憾。
他不只说风光,也说自己,这些事情听起来更生动。他对成都情有独钟,我说因为那个小妹妹吧!他说只有一部分原因,据他说,固定的女网友只有我和那个成都的小妹妹,这个当然不足信,不过他那个小妹妹还是存在的,他经常给她写信,也给我看那些信,热情洋溢,文采飞扬。我问他是不是也有过奢望,他说,那小妹妹长的真是漂亮,可是人家那么小,还在上大学,又那么信任依赖你,什么事情都和你说,你只能当绅士,当好人,男人也不总是那么色狼的!小妹妹高兴时是想不起来他的,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才会向他诉苦。有一次小妹妹失恋了,在视频里哭得梨花带雨,弄得网吧里的人都去看。“看着真是心疼啊,我恨不能坐飞机去揍那小子一顿!”他愤愤的说。冲冠一怒为红颜啊,我取笑他。他说的确是把她当成了亲妹妹一样,男女之间肯定可以有纯粹的友谊。我也相信,只是觉得在生活中不好把握,人们对网络要相对宽松一些。
他说对成都印象深,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次远行就去了那里。那可不是去采访也不是去旅游,而是被骗去的。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