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尘归尘,土归土2
魏忠贤终于彻底放下心了,可能皇上的确是觉得客氏应该离宫了。客氏走了就走了吧,自己没什么事就行。
突然有一天(天启七年九月十五日):
“皇上有旨,魏忠贤、王体乾、崔呈秀……等爱卿为国尽忠,深得朕心,堪称国之栋梁,特赐厚赏,望众卿日后更加尽心,兢兢业业,共保我大明江山永固。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下朝后,魏忠贤洋洋得意:“皇上赏赐我等如此丰厚,看来是十分器重咱们,咱们以后也要忠心耿耿,否则对不起皇上。”
众位阉党骨干低头认同:“九千岁所言极是。”
当晚魏忠贤大摆家宴,所有家丁都在席间相互祝贺,魏忠贤更是心花怒放。不管怎么说,崇祯那边他是很放心很放心了。
第二天,当魏忠贤堆满脸上的笑容还没有完全收回去的时候。
“臣都察院副都御史杨所修启奏皇上,臣要弹劾兵部尚书崔呈秀,太仆寺少卿陈殷,巡抚朱童蒙,工部尚书李养德四人,无视我大明王法,不事父母,违背纲常,四人在职期间皆遇父母西行而未丁忧,此夺情之为有违孝道,臣恭请陛下惩处!”
杨所修一番义愤填膺的话,让魏忠贤毛骨悚然。
万历年间,著名辅臣张居正就是由于为了维护当时的政治空气稳定,没有回去为已经去世的父亲守孝,导致自己后来家破人亡。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重,违背传统忠义、仁孝伦理道德纲常的事情是绝对惨绝人寰,违背整个社会的。当年贬低孔子的著名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是这么死的。
完了,这回是真完了。这样大逆不道的罪名,这四个主心骨不得死得很惨啊?
“杨所修,你可有真凭实据啊?”崇祯很认真地问道。
“回皇上,四人所为,路人皆知。”杨所修字正腔圆地答道。
“那好,待朕回去后细细看来,将奏折呈上。”崇祯说。
“是!”杨所修递上奏折。
伴着崇祯的一声“退朝”,魏忠贤很忐忑地走出了大殿。
一定是有幕后,可是,会是谁呢?
魏忠贤左思右想也想不通。等明天吧。
但是魏忠贤不知如何是好,崔呈秀他们确是另有打算。
崇祯正在批阅奏折,却被贴身太监徐应元打断了思路;“皇上,崔呈秀等四人在外面求见,说有要事要禀奏皇上。”
崇祯呵呵一笑:“他们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不躲在家里避嫌,跑到朕这里做什么?让他们进来吧。”
徐应元应声道:“是。”随后拂尘一挥,唱道:“宣崔呈秀、陈殷、朱童蒙、李养德觐见!”
四人快步走进来跪下请安:“臣等参见皇上!”
崇祯微笑着问他们:“怎么,你们是来申冤的?”
崔呈秀带头说:“皇上误会了,臣等是来告老还乡的。臣等确实为效仿万历年间张首辅,为了不耽误国事,没有及时回乡丁忧,实在有悖纲常。所以请陛下恩准,让我等回去……”
“杨所修一家之言不足放在心上,众位爱卿也不必多虑,朕还是体谅你们的。不过,既然众位爱卿回乡心切,此乃人之常情,那朕就恩准你们回去颐养天年。不过崔大人不能走,这些年来您的功绩朕都看在眼里,没了您,朕一个人可撑不起这大明江山啊!”
崔呈秀很疑惑:“皇上……这……”
崇祯一摆手制止了他:“哎!您就听朕的,再留几年,成不?算朕求您的!”
崔呈秀受宠若惊急忙磕头:“皇上不敢当不敢当!臣福薄命薄,能为皇上分忧乃是几世修来的福。既然皇上如此器重,微臣定不会辜负了皇上!”
崇祯闻言大笑:“哈哈哈!好!好!”
剩下的三个人有些嫉妒地看着崔呈秀,凭什么他的命这么好?
第二天,崇祯疾步走到龙椅前坐了下来,神情很严肃。
“杨所修!”只听崇祯大喝。
杨所修战战兢兢地出班跪倒:“皇上?”
“所言不实,无辜诬陷朝廷大臣,该当何罪?”崇祯一手将奏折扔了下去。
“皇上!微臣所言句句属实绝无半点虚假!望皇上明察!”杨所修急地连连磕头。
“哼!朕不会明察吗?还用你来教训!”崇祯一脸怒火。
“皇上!臣岂敢啊!”杨所修十分焦急。
“哼!念在你也是忠于朕的份上,只罚俸两年!”
“谢……皇上……”杨所修有气无力地叩头谢恩。
在场内一片慌乱的时候,场外有一个人暗自舒了口气。一切都结束了。
没结束。
天启朝九月二十四日晚,崇祯翻出了一本奏折。
“徐应元啊。”崇祯唤道。
“皇上,老奴在呢!”徐应元应声答道。
“国子监朱三俊弹劾监生陆万龄结党营私,篡权乱政。你说……”
“皇上,这国家大事,老奴可没资格干预啊!”徐应元低头打断了崇祯的话。
“魏忠贤都那么大的排场,你怎么就说内监不得干政呢?”崇祯带着调侃的口气问道。
徐应元小心翼翼地回答:“回皇上,魏忠贤是魏忠贤,老奴是老奴。魏忠贤野心路人皆知,而老奴只是一心效忠皇上,只求皇上平安。皇上高兴,老奴就快乐。”
崇祯笑了:“好!这可是你说的!不提这事了。来人!立刻将陆万龄逮捕,交于刑部会审!”
一个时辰后,徐应元急急忙忙地走了进来:“皇上,魏忠贤求见。”
“他来的倒是够快。让他进来吧!”
“老奴参见皇上!”
“魏大总管深更半夜的有何贵干啊?”
“皇上折煞老奴了!老奴这次来只是想告诉皇上,希望皇上不要有任何顾虑,只管按照我大明律例对陆万龄严加惩处。”
崇祯笑道:“这个不用劳烦魏公公亲自来告诫,不过魏公公的一片苦心朕倒是心领了。公公回去好好休息便是。”
“那老奴告退了。”
看着魏忠贤走出寝宫,崇祯一连轻蔑地笑了:“他可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魏忠贤在李朝钦的搀扶下,一步步艰难地挪回了自己的屋子。躺到床上后,可谓沾枕就着。
接着是第二天早朝,徐应元给崇祯递上了一份折子,说是江西巡抚杨邦宪奏请皇上再为魏忠贤修建两座生祠。
魏忠贤一听,顿时泪流满面,哭丧着脸跪下来冲着崇祯直磕头:“皇上!老奴平生一直谦虚谨慎,从来没想过要和万世师表孔圣人齐名,都是老奴平时疏于管教这帮猢狲,让他们在下面凭借老奴的名声胡作非为!皇上恕罪啊皇上!”
崇祯呵呵一笑:“魏大总管,这话怎么说啊!魏总管贵为三朝元老,又是先帝顾命元臣,劳苦功高忠心耿耿,日月可鉴!修建生祠表彰功绩理所应当!依朕看,这生祠不但不能废,还要继续建!建得越多越好!”
魏忠贤这下彻底瘫软了:“谢皇上……谢……皇……上……”他心里清楚得很,这只是年轻皇帝的权宜之计罢了。
“哈哈哈哈!刚才魏忠贤在朝堂上的样子,真是好笑啊!”忍了一路的崇祯皇帝此刻终于放声大笑起来。
“是啊,老奴想想他刚才的胆怯样子就忍俊不禁啊!”徐应元也在旁边笑容满面。
“哎徐应元,朕又有了新的点子,回宫后与你细说。”笑过之后,小皇帝的脸上浮现了一丝狡黠。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突然有一天(天启七年九月十五日):
“皇上有旨,魏忠贤、王体乾、崔呈秀……等爱卿为国尽忠,深得朕心,堪称国之栋梁,特赐厚赏,望众卿日后更加尽心,兢兢业业,共保我大明江山永固。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下朝后,魏忠贤洋洋得意:“皇上赏赐我等如此丰厚,看来是十分器重咱们,咱们以后也要忠心耿耿,否则对不起皇上。”
众位阉党骨干低头认同:“九千岁所言极是。”
当晚魏忠贤大摆家宴,所有家丁都在席间相互祝贺,魏忠贤更是心花怒放。不管怎么说,崇祯那边他是很放心很放心了。
第二天,当魏忠贤堆满脸上的笑容还没有完全收回去的时候。
“臣都察院副都御史杨所修启奏皇上,臣要弹劾兵部尚书崔呈秀,太仆寺少卿陈殷,巡抚朱童蒙,工部尚书李养德四人,无视我大明王法,不事父母,违背纲常,四人在职期间皆遇父母西行而未丁忧,此夺情之为有违孝道,臣恭请陛下惩处!”
杨所修一番义愤填膺的话,让魏忠贤毛骨悚然。
万历年间,著名辅臣张居正就是由于为了维护当时的政治空气稳定,没有回去为已经去世的父亲守孝,导致自己后来家破人亡。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重,违背传统忠义、仁孝伦理道德纲常的事情是绝对惨绝人寰,违背整个社会的。当年贬低孔子的著名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是这么死的。
完了,这回是真完了。这样大逆不道的罪名,这四个主心骨不得死得很惨啊?
“杨所修,你可有真凭实据啊?”崇祯很认真地问道。
“回皇上,四人所为,路人皆知。”杨所修字正腔圆地答道。
“那好,待朕回去后细细看来,将奏折呈上。”崇祯说。
“是!”杨所修递上奏折。
伴着崇祯的一声“退朝”,魏忠贤很忐忑地走出了大殿。
一定是有幕后,可是,会是谁呢?
魏忠贤左思右想也想不通。等明天吧。
但是魏忠贤不知如何是好,崔呈秀他们确是另有打算。
崇祯正在批阅奏折,却被贴身太监徐应元打断了思路;“皇上,崔呈秀等四人在外面求见,说有要事要禀奏皇上。”
崇祯呵呵一笑:“他们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不躲在家里避嫌,跑到朕这里做什么?让他们进来吧。”
徐应元应声道:“是。”随后拂尘一挥,唱道:“宣崔呈秀、陈殷、朱童蒙、李养德觐见!”
四人快步走进来跪下请安:“臣等参见皇上!”
崇祯微笑着问他们:“怎么,你们是来申冤的?”
崔呈秀带头说:“皇上误会了,臣等是来告老还乡的。臣等确实为效仿万历年间张首辅,为了不耽误国事,没有及时回乡丁忧,实在有悖纲常。所以请陛下恩准,让我等回去……”
“杨所修一家之言不足放在心上,众位爱卿也不必多虑,朕还是体谅你们的。不过,既然众位爱卿回乡心切,此乃人之常情,那朕就恩准你们回去颐养天年。不过崔大人不能走,这些年来您的功绩朕都看在眼里,没了您,朕一个人可撑不起这大明江山啊!”
崔呈秀很疑惑:“皇上……这……”
崇祯一摆手制止了他:“哎!您就听朕的,再留几年,成不?算朕求您的!”
崔呈秀受宠若惊急忙磕头:“皇上不敢当不敢当!臣福薄命薄,能为皇上分忧乃是几世修来的福。既然皇上如此器重,微臣定不会辜负了皇上!”
崇祯闻言大笑:“哈哈哈!好!好!”
剩下的三个人有些嫉妒地看着崔呈秀,凭什么他的命这么好?
第二天,崇祯疾步走到龙椅前坐了下来,神情很严肃。
“杨所修!”只听崇祯大喝。
杨所修战战兢兢地出班跪倒:“皇上?”
“所言不实,无辜诬陷朝廷大臣,该当何罪?”崇祯一手将奏折扔了下去。
“皇上!微臣所言句句属实绝无半点虚假!望皇上明察!”杨所修急地连连磕头。
“哼!朕不会明察吗?还用你来教训!”崇祯一脸怒火。
“皇上!臣岂敢啊!”杨所修十分焦急。
“哼!念在你也是忠于朕的份上,只罚俸两年!”
“谢……皇上……”杨所修有气无力地叩头谢恩。
在场内一片慌乱的时候,场外有一个人暗自舒了口气。一切都结束了。
没结束。
天启朝九月二十四日晚,崇祯翻出了一本奏折。
“徐应元啊。”崇祯唤道。
“皇上,老奴在呢!”徐应元应声答道。
“国子监朱三俊弹劾监生陆万龄结党营私,篡权乱政。你说……”
“皇上,这国家大事,老奴可没资格干预啊!”徐应元低头打断了崇祯的话。
“魏忠贤都那么大的排场,你怎么就说内监不得干政呢?”崇祯带着调侃的口气问道。
徐应元小心翼翼地回答:“回皇上,魏忠贤是魏忠贤,老奴是老奴。魏忠贤野心路人皆知,而老奴只是一心效忠皇上,只求皇上平安。皇上高兴,老奴就快乐。”
崇祯笑了:“好!这可是你说的!不提这事了。来人!立刻将陆万龄逮捕,交于刑部会审!”
一个时辰后,徐应元急急忙忙地走了进来:“皇上,魏忠贤求见。”
“他来的倒是够快。让他进来吧!”
“老奴参见皇上!”
“魏大总管深更半夜的有何贵干啊?”
“皇上折煞老奴了!老奴这次来只是想告诉皇上,希望皇上不要有任何顾虑,只管按照我大明律例对陆万龄严加惩处。”
崇祯笑道:“这个不用劳烦魏公公亲自来告诫,不过魏公公的一片苦心朕倒是心领了。公公回去好好休息便是。”
“那老奴告退了。”
看着魏忠贤走出寝宫,崇祯一连轻蔑地笑了:“他可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魏忠贤在李朝钦的搀扶下,一步步艰难地挪回了自己的屋子。躺到床上后,可谓沾枕就着。
接着是第二天早朝,徐应元给崇祯递上了一份折子,说是江西巡抚杨邦宪奏请皇上再为魏忠贤修建两座生祠。
魏忠贤一听,顿时泪流满面,哭丧着脸跪下来冲着崇祯直磕头:“皇上!老奴平生一直谦虚谨慎,从来没想过要和万世师表孔圣人齐名,都是老奴平时疏于管教这帮猢狲,让他们在下面凭借老奴的名声胡作非为!皇上恕罪啊皇上!”
崇祯呵呵一笑:“魏大总管,这话怎么说啊!魏总管贵为三朝元老,又是先帝顾命元臣,劳苦功高忠心耿耿,日月可鉴!修建生祠表彰功绩理所应当!依朕看,这生祠不但不能废,还要继续建!建得越多越好!”
魏忠贤这下彻底瘫软了:“谢皇上……谢……皇……上……”他心里清楚得很,这只是年轻皇帝的权宜之计罢了。
“哈哈哈哈!刚才魏忠贤在朝堂上的样子,真是好笑啊!”忍了一路的崇祯皇帝此刻终于放声大笑起来。
“是啊,老奴想想他刚才的胆怯样子就忍俊不禁啊!”徐应元也在旁边笑容满面。
“哎徐应元,朕又有了新的点子,回宫后与你细说。”笑过之后,小皇帝的脸上浮现了一丝狡黠。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