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727.深涧洞府
这是古昆仑北面的山麓,海拔极高,且地势险恶。积雪常年不化。有大量的冰裂缝,冰塔林,冰陡坡,甚至有刃脊。人类在雪山之上,渺小如蝼蚁一般。每年除了有极少数的登山队会来,几乎罕有人至。
皑皑白雪,山势巍峨。此时已是阳春四月,北麓冻土层之上鲜花盛开,牧草如茵,晴空万里。南麓却依旧寒风凌冽,冰冷刺骨。 阵阵凛冽寒风呼啸而过,刮在人的脸上,有如刀割。上山的路线更是曲曲折折,两旁都是数百丈深的冰川裂缝,忽上忽下,稍不留意就会跌落山崖,普通人更是不会来此。
而少年郎似乎对此毫不在意。不过是普通的羽绒服,高山靴,雪镜。在陡峭狭窄的山缝中跳跃挪腾,轻灵有若猿猴。他似乎对此地极为熟悉,沿着岩缝冰道缓缓而上。
大约一刻钟左右,眼前忽然出现一条十余丈宽的深涧,在层层雾气的终年遮掩下,深不见底。底层不时的有寒风刮过,凌冽刮骨,让人不敢深望。少年却不惊反喜,不假思索便纵身一跃而下,让人误以为他是不小心一脚踩空,发出可惜的叹息。但少年却在离地十几丈处猛然停住,双臂展开,徐徐下落,飘然若一片轻云,姿态优雅。
眼前的景象当真让人眼前一亮!
深涧之中竟是别有洞天。总面积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周围片雪不见,也无刺骨寒风。四周竟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山势峥嵘,形态多奇,怪石嶙峋。有的石峰像群象、苍龙、卧虎,还有的溶沟形状如甬道、走廊、长亭。
而在这形态各异的溶洞之中,却藏有一处天然的洞府。以苍龙石峰为基,人力开凿而成的一处修炼所在,洞门竟是用一整块的青石筑就。
少年刚行至门口,便大声喊:“哥,我回来了!”
随着少年兴奋的喊声,蒲团上闭目修炼的男子睁开了双眼。浓黑的眉毛下,那是一双子夜般的眼睛,如漆如石,如湖水般清澈,又仿若月夜般宁静。乌黑的长发如锦缎一般,用一根浅紫色的缎带随意的束在脑后。身上却穿着白色羊绒衫和休闲裤,外罩一件白色羽绒服,让人有一种不协调的古怪之感。
这个男子便是离开京都已经两年的叶明睿了,修行无岁月。他并不常下山,也就少有机会修剪头发,加上境界突破的缘故,头发生长的极快,此时已经及腰了。
当初离开京都时,叶明睿最终还是不放心叶明朗一个人,尤其担心他的变身问题,便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游历。
离开京都第一站两人便直奔新疆和田,本想借助玉石群的蓬勃灵气,一举突破第四层。最终却未能如愿。倒是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来到青海,在玉虚峰下得到突破了第四层。当真应了那句古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时在和田呆了大半年,每日里和叶明朗一起在冰川采玉,半年时间挖了将近百万块玉石 。下山又补充了大量的生活物品。两人才一路辗转南下,一边修炼一边观赏沿途风光。最终来到青海,在古昆仑北麓长期修炼。
这个洞府便是那时筑成的,以两人的法术,开辟一个洞府倒也不难。上山之时便已做了充分的准备,购买了不少石料木料和青砖,以及上好的精铁,再加上流云城本来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一切自然很快就打点好了。包括洞府的青石大门就是叶明睿利用控火术炼制而成的,而开凿岩壁则是叶明朗变身之后大显神威的结果。
山上的生活平静而淡然,每日里一心修炼,加上叶明朗的陪伴,倒也并不寂寞。如此高的海拔自然没有信号,两人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叶明睿除了刚开始在和田的时候,跟顾彬联系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未开过手机了。
山上虽然冰天雪地,清冷至极。但对叶明睿两人来说并不是问题,叶明睿自修炼小有所成以来,就不再惧怕寒冷,而叶明朗以妖修之体更是寒暑不侵,对现在的两人来说,衣服的作用更多的是装饰,避免身体裸-露 ,而并非御寒。
洞府的空间并不大,约莫九十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里间是卧室兼修炼的静室,地上铺了青砖,又加了双层的防潮垫,最上层又是一层雪白的地毯。外间则是生活区和临时书房,只是用青砖铺地。两人都是极为讲究生活情趣之人,既然常住,自然把常用的东西都整齐的放在屋子里,而并未收入流云城。
屋内极为暖和。外屋里隔着一个小间是厨房,垒着一个镶瓷砖的灶台,连着中间的火墙。既能把厨房的油烟隔开,也不挡光。因着上山之前在流云城里存了不少的煤,便可劲儿的烧着,灶台上的火一天都不灭。总是烧着一大壶水,滋滋的往外冒着热气。
屋子里宽宽大大,家具却并不多。里屋只放着一张kingsize的大床,这是原本叶明朗房间的床,出远门之时,便直接放进了流云城,便正好派上了用场。外屋则是一张八仙桌加两把椅子,以及一个小几,墙角的架子上放着一箱常看的书。
桌子上摆着一个青瓷的碟子,放着一小碟金桔,整个屋里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果香。
左右墙上各安着一个铁制的支架,架子上放着两盏煤油灯。加上唯一的窗户里反进来外面的天光,整个屋里颇为明亮,显得颇为温馨。
叶明睿取过紫砂壶,煎了清茶。一挥手隔空摄过两米外小几上的茶杯,缓缓的把煎好的茶水倒了进去。
隔空摄物,更正规一点的应该叫控物术。这是他突破第四层之后,得到的新法术,不论多远,只要将神念附着在想要的东西上,默念口诀,便可隔空取物。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擒龙功和控鹤功一类的,只是靠的是灵气而非内力。当然前提是神念足够强大,延伸的足够远。随着第四层的突破,叶明睿的神念也随之成倍的增加。以他现在的神念范围,掌控身边十米范围之内的东西都不再是问题了,其他的也就是熟能生巧罢了。
叶明睿率先端起茶杯微笑道:“ 尝尝看,这次是什么茶?”
他原来对品茶并无多大兴趣。但随着修炼的深入,以及对天道和自然的体悟,整个人似乎变得沉静了许多,渐渐迷上了经史子集和茶道。而叶明朗大约是天生高贵,他向来喜欢食用鲜果和果酒,一直便对这些精致优雅的技艺一点就透,灵性十足,也很懂煎茶和茗茶。在外这两年,闲暇之余,两人倒是常常一起品茗对弈,看看前人的著作诗篇,练练毛笔字。这两年间两人几乎看遍了叶明睿放进流云城的书籍。
叶明朗并不推辞,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方道:“隽永醇厚,这是用昆仑泉的水煎,三分火煎制而成,是成年的普洱。哥,我说的可对?”
昆仑泉又称珍珠泉,在昆仑河北岸著名的小镇纳赤台正中,是一泓优良的天然矿泉。泉水很旺,日夜不停地向外喷涌。相传,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带着一宗释迦摩尼坐像,当大队人马到了纳赤台,人马缺水之际,一眼晶莹的泉水喷涌而出,淙淙流淌。虔诚信佛的公主为了表达对佛祖的敬意,把自己身上的一串珍珠抛在泉眼里,泉水变得更加清凉甘甜。由此,后人便把昆仑泉称为“珍珠泉”。
泉池四周由花岗石板砌成的多边形图案,中央一股清泉从池地蓦然喷涌而出,形成一个晶莹透明的蘑菇状,将无数片碧玉般的花瓣抛向四周,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又似无声四溅的碎玉落入一泓清池。传说是创造神凡摩赴昆仑山瑶池之畔的西王母寿宴后归途中,饮兴未艾,信手把樽畅饮西王母馈赠的瑶池琼浆,金樽掷地,琼浆四溢。其乘坐的莲花神龛化为赤台群山,溢出琼浆化为昆仑泉。晶莹透明,甘甜醇美。
两人的修炼洞府虽然离珍珠泉很远,但以叶明睿身负流云城,加上如今的法术和身体速度,取水自然不是问题,用当初在云南刻的木桶,每隔几天便去接一些泉水,两人平时无论洗漱还是做饭都用这种水。
叶明睿看到叶明朗神色有些挣扎,忙问道:“这次出去遇到什么事了吗?”
叶明朗每隔几个月都会飞出昆仑,翱翔万里,这是他的天性所决定的,叶明睿也从不阻止他。有时候,也买一些东西上山,他们在上山之前,虽然也买了不少吃的用的,但毕竟初次离开如此之久,很多东西未必能想得到,总需要不断的补充。
“山下好像出事了。”叶明朗咬了咬唇,犹豫了片刻,到底还是讲出了自己所知的情况。
皑皑白雪,山势巍峨。此时已是阳春四月,北麓冻土层之上鲜花盛开,牧草如茵,晴空万里。南麓却依旧寒风凌冽,冰冷刺骨。 阵阵凛冽寒风呼啸而过,刮在人的脸上,有如刀割。上山的路线更是曲曲折折,两旁都是数百丈深的冰川裂缝,忽上忽下,稍不留意就会跌落山崖,普通人更是不会来此。
而少年郎似乎对此毫不在意。不过是普通的羽绒服,高山靴,雪镜。在陡峭狭窄的山缝中跳跃挪腾,轻灵有若猿猴。他似乎对此地极为熟悉,沿着岩缝冰道缓缓而上。
大约一刻钟左右,眼前忽然出现一条十余丈宽的深涧,在层层雾气的终年遮掩下,深不见底。底层不时的有寒风刮过,凌冽刮骨,让人不敢深望。少年却不惊反喜,不假思索便纵身一跃而下,让人误以为他是不小心一脚踩空,发出可惜的叹息。但少年却在离地十几丈处猛然停住,双臂展开,徐徐下落,飘然若一片轻云,姿态优雅。
眼前的景象当真让人眼前一亮!
深涧之中竟是别有洞天。总面积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周围片雪不见,也无刺骨寒风。四周竟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山势峥嵘,形态多奇,怪石嶙峋。有的石峰像群象、苍龙、卧虎,还有的溶沟形状如甬道、走廊、长亭。
而在这形态各异的溶洞之中,却藏有一处天然的洞府。以苍龙石峰为基,人力开凿而成的一处修炼所在,洞门竟是用一整块的青石筑就。
少年刚行至门口,便大声喊:“哥,我回来了!”
随着少年兴奋的喊声,蒲团上闭目修炼的男子睁开了双眼。浓黑的眉毛下,那是一双子夜般的眼睛,如漆如石,如湖水般清澈,又仿若月夜般宁静。乌黑的长发如锦缎一般,用一根浅紫色的缎带随意的束在脑后。身上却穿着白色羊绒衫和休闲裤,外罩一件白色羽绒服,让人有一种不协调的古怪之感。
这个男子便是离开京都已经两年的叶明睿了,修行无岁月。他并不常下山,也就少有机会修剪头发,加上境界突破的缘故,头发生长的极快,此时已经及腰了。
当初离开京都时,叶明睿最终还是不放心叶明朗一个人,尤其担心他的变身问题,便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游历。
离开京都第一站两人便直奔新疆和田,本想借助玉石群的蓬勃灵气,一举突破第四层。最终却未能如愿。倒是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来到青海,在玉虚峰下得到突破了第四层。当真应了那句古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时在和田呆了大半年,每日里和叶明朗一起在冰川采玉,半年时间挖了将近百万块玉石 。下山又补充了大量的生活物品。两人才一路辗转南下,一边修炼一边观赏沿途风光。最终来到青海,在古昆仑北麓长期修炼。
这个洞府便是那时筑成的,以两人的法术,开辟一个洞府倒也不难。上山之时便已做了充分的准备,购买了不少石料木料和青砖,以及上好的精铁,再加上流云城本来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一切自然很快就打点好了。包括洞府的青石大门就是叶明睿利用控火术炼制而成的,而开凿岩壁则是叶明朗变身之后大显神威的结果。
山上的生活平静而淡然,每日里一心修炼,加上叶明朗的陪伴,倒也并不寂寞。如此高的海拔自然没有信号,两人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叶明睿除了刚开始在和田的时候,跟顾彬联系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未开过手机了。
山上虽然冰天雪地,清冷至极。但对叶明睿两人来说并不是问题,叶明睿自修炼小有所成以来,就不再惧怕寒冷,而叶明朗以妖修之体更是寒暑不侵,对现在的两人来说,衣服的作用更多的是装饰,避免身体裸-露 ,而并非御寒。
洞府的空间并不大,约莫九十个平方,分为里外两间,里间是卧室兼修炼的静室,地上铺了青砖,又加了双层的防潮垫,最上层又是一层雪白的地毯。外间则是生活区和临时书房,只是用青砖铺地。两人都是极为讲究生活情趣之人,既然常住,自然把常用的东西都整齐的放在屋子里,而并未收入流云城。
屋内极为暖和。外屋里隔着一个小间是厨房,垒着一个镶瓷砖的灶台,连着中间的火墙。既能把厨房的油烟隔开,也不挡光。因着上山之前在流云城里存了不少的煤,便可劲儿的烧着,灶台上的火一天都不灭。总是烧着一大壶水,滋滋的往外冒着热气。
屋子里宽宽大大,家具却并不多。里屋只放着一张kingsize的大床,这是原本叶明朗房间的床,出远门之时,便直接放进了流云城,便正好派上了用场。外屋则是一张八仙桌加两把椅子,以及一个小几,墙角的架子上放着一箱常看的书。
桌子上摆着一个青瓷的碟子,放着一小碟金桔,整个屋里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果香。
左右墙上各安着一个铁制的支架,架子上放着两盏煤油灯。加上唯一的窗户里反进来外面的天光,整个屋里颇为明亮,显得颇为温馨。
叶明睿取过紫砂壶,煎了清茶。一挥手隔空摄过两米外小几上的茶杯,缓缓的把煎好的茶水倒了进去。
隔空摄物,更正规一点的应该叫控物术。这是他突破第四层之后,得到的新法术,不论多远,只要将神念附着在想要的东西上,默念口诀,便可隔空取物。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擒龙功和控鹤功一类的,只是靠的是灵气而非内力。当然前提是神念足够强大,延伸的足够远。随着第四层的突破,叶明睿的神念也随之成倍的增加。以他现在的神念范围,掌控身边十米范围之内的东西都不再是问题了,其他的也就是熟能生巧罢了。
叶明睿率先端起茶杯微笑道:“ 尝尝看,这次是什么茶?”
他原来对品茶并无多大兴趣。但随着修炼的深入,以及对天道和自然的体悟,整个人似乎变得沉静了许多,渐渐迷上了经史子集和茶道。而叶明朗大约是天生高贵,他向来喜欢食用鲜果和果酒,一直便对这些精致优雅的技艺一点就透,灵性十足,也很懂煎茶和茗茶。在外这两年,闲暇之余,两人倒是常常一起品茗对弈,看看前人的著作诗篇,练练毛笔字。这两年间两人几乎看遍了叶明睿放进流云城的书籍。
叶明朗并不推辞,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方道:“隽永醇厚,这是用昆仑泉的水煎,三分火煎制而成,是成年的普洱。哥,我说的可对?”
昆仑泉又称珍珠泉,在昆仑河北岸著名的小镇纳赤台正中,是一泓优良的天然矿泉。泉水很旺,日夜不停地向外喷涌。相传,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带着一宗释迦摩尼坐像,当大队人马到了纳赤台,人马缺水之际,一眼晶莹的泉水喷涌而出,淙淙流淌。虔诚信佛的公主为了表达对佛祖的敬意,把自己身上的一串珍珠抛在泉眼里,泉水变得更加清凉甘甜。由此,后人便把昆仑泉称为“珍珠泉”。
泉池四周由花岗石板砌成的多边形图案,中央一股清泉从池地蓦然喷涌而出,形成一个晶莹透明的蘑菇状,将无数片碧玉般的花瓣抛向四周,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又似无声四溅的碎玉落入一泓清池。传说是创造神凡摩赴昆仑山瑶池之畔的西王母寿宴后归途中,饮兴未艾,信手把樽畅饮西王母馈赠的瑶池琼浆,金樽掷地,琼浆四溢。其乘坐的莲花神龛化为赤台群山,溢出琼浆化为昆仑泉。晶莹透明,甘甜醇美。
两人的修炼洞府虽然离珍珠泉很远,但以叶明睿身负流云城,加上如今的法术和身体速度,取水自然不是问题,用当初在云南刻的木桶,每隔几天便去接一些泉水,两人平时无论洗漱还是做饭都用这种水。
叶明睿看到叶明朗神色有些挣扎,忙问道:“这次出去遇到什么事了吗?”
叶明朗每隔几个月都会飞出昆仑,翱翔万里,这是他的天性所决定的,叶明睿也从不阻止他。有时候,也买一些东西上山,他们在上山之前,虽然也买了不少吃的用的,但毕竟初次离开如此之久,很多东西未必能想得到,总需要不断的补充。
“山下好像出事了。”叶明朗咬了咬唇,犹豫了片刻,到底还是讲出了自己所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