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长 相 思
第17章 长 相 思
再次打开拼图,分析其中的每一个元素。如果是文字,大概40个元素里能破译的符号现在就多了六个字:“向故园行千丈(帐)”,加上先前分析过的象形字“山水风雨(雪)”和四个“一”字,就是有十四个元素了。
凭借一人之力去破解悬疑,感觉是不可能的伟大工程。不过用网络搜索说不定会有所收获。顾耽将分割的元素再组合起来,用排列组合的老办法进行大海捞针式的搜索,一切只看天意了。
在顾耽这种执著刻苦的态度下,他搜到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答案,那就是纳兰词里面的《长相思》。
《长相思》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已知元素与这首纳兰词匹配度最高,也最有可能是答案。如果是正确答案,那么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首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纳兰性德的始祖本是蒙古人,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继承父位;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纳兰氏的后裔又为后金及清屡立战功,最终成为满洲正黄旗人。
纳兰性德之父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声威显赫。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
纳兰性德武全才,工诗文、擅骑射,参加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乾清门侍卫三等侍卫官职,武官正三品。
纳兰词,清朝皇族词人作品,西夏时期当然没有。刻字之人必然是清朝纳兰词出现以后的人,而且必然与西夏国有联系,不然肯定不会刻出6个西夏文字。
在研究纳兰性德之前,还不能在空间上做出定论,就是纳兰性德是不是也来过N省?纳兰性德与蒙古有关,蒙古灭西夏,两者是有联系的。和N省有联系的吗?答案是有的。看纳兰词《蝶恋花》: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词句里的萧关:就是古代通往西北边地的冲要之地,在今N省南部一带。
在Y川宁园内有一块石碑《横城堡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北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康熙帝莅临兴庆府。在离开路过黄河时,看到这金沙、绿原、长城、古堡、烽燧、长河的塞外美景,于是在横城堡的一面墙上即兴写下这首诗。
康熙帝由山西到陕西已经渡过一次黄河,这次在横城堡又渡黄河,可就是“再渡河”了。诗中对N省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赞誉有加。今人在这里修建了“康熙古渡口”和“康熙渡河碑”,供人们凭吊。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随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纳兰性德来过Y川。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能找到的也是沧海一粟。
顾耽感觉越来越迷惑了。
现在可以分析一下刻碑之人。
熟悉中国文字中的甲骨文、象形字(或有能力知道)。
熟悉西夏文字,熟知西夏历史(或有能力知道)。
熟悉纳兰词(或有能力知道)。
共性的东西就这三点,以下是两点假设后的推理:
一是和传说有关;二是和传说无关。
哪一种最有可能,先不要定论。
如果和传说有关:
纳兰性德知道西夏灭亡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只是没法破解。
西夏灭族以后,有西夏皇族幸存者知道这一秘密,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以此方式给西夏后人留下的线索。
哪一个更合理?
如果和传说无关:
那就是有人用这些字符和我们开了个涉及5个朝代的大玩笑。这个人历史典籍之烂熟,诗词造诣之深刻,推理幻想之诡异估计千年也难出一位。
最为诡异的是这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太惟妙惟肖了。
诡异的声音是哪里来的?
我国山海关附近有一片森林。一天夜晚,露宿在林间开阔地里的地质勘探队,忽然听见帐篷外杀声震天,刀剑的撞击声和战马的嘶叫声交织一片。但是到天亮一看,这里依然是野草青青,古树森森,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第二天,又出现了这种现象。后来他们从史书上看到记载,原来这个地方曾是一个数百年前的古战场。
顾耽又找到一点资料,介绍这种奇怪的声音。应该是通过大自然的雷电现象,产生的磁场,将某一个时刻的声音记录下来,就像是录音机一样的原理。然后每当条件出现与当时相同情景的时候,这段声音便会不断地重复播放出来。
那么。公主岩在留下录音的那个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再次打开拼图,分析其中的每一个元素。如果是文字,大概40个元素里能破译的符号现在就多了六个字:“向故园行千丈(帐)”,加上先前分析过的象形字“山水风雨(雪)”和四个“一”字,就是有十四个元素了。
凭借一人之力去破解悬疑,感觉是不可能的伟大工程。不过用网络搜索说不定会有所收获。顾耽将分割的元素再组合起来,用排列组合的老办法进行大海捞针式的搜索,一切只看天意了。
在顾耽这种执著刻苦的态度下,他搜到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答案,那就是纳兰词里面的《长相思》。
《长相思》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已知元素与这首纳兰词匹配度最高,也最有可能是答案。如果是正确答案,那么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首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纳兰性德的始祖本是蒙古人,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继承父位;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纳兰氏的后裔又为后金及清屡立战功,最终成为满洲正黄旗人。
纳兰性德之父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声威显赫。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
纳兰性德武全才,工诗文、擅骑射,参加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乾清门侍卫三等侍卫官职,武官正三品。
纳兰词,清朝皇族词人作品,西夏时期当然没有。刻字之人必然是清朝纳兰词出现以后的人,而且必然与西夏国有联系,不然肯定不会刻出6个西夏文字。
在研究纳兰性德之前,还不能在空间上做出定论,就是纳兰性德是不是也来过N省?纳兰性德与蒙古有关,蒙古灭西夏,两者是有联系的。和N省有联系的吗?答案是有的。看纳兰词《蝶恋花》: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词句里的萧关:就是古代通往西北边地的冲要之地,在今N省南部一带。
在Y川宁园内有一块石碑《横城堡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北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康熙帝莅临兴庆府。在离开路过黄河时,看到这金沙、绿原、长城、古堡、烽燧、长河的塞外美景,于是在横城堡的一面墙上即兴写下这首诗。
康熙帝由山西到陕西已经渡过一次黄河,这次在横城堡又渡黄河,可就是“再渡河”了。诗中对N省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赞誉有加。今人在这里修建了“康熙古渡口”和“康熙渡河碑”,供人们凭吊。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随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纳兰性德来过Y川。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能找到的也是沧海一粟。
顾耽感觉越来越迷惑了。
现在可以分析一下刻碑之人。
熟悉中国文字中的甲骨文、象形字(或有能力知道)。
熟悉西夏文字,熟知西夏历史(或有能力知道)。
熟悉纳兰词(或有能力知道)。
共性的东西就这三点,以下是两点假设后的推理:
一是和传说有关;二是和传说无关。
哪一种最有可能,先不要定论。
如果和传说有关:
纳兰性德知道西夏灭亡后有一个惊天的秘密,只是没法破解。
西夏灭族以后,有西夏皇族幸存者知道这一秘密,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以此方式给西夏后人留下的线索。
哪一个更合理?
如果和传说无关:
那就是有人用这些字符和我们开了个涉及5个朝代的大玩笑。这个人历史典籍之烂熟,诗词造诣之深刻,推理幻想之诡异估计千年也难出一位。
最为诡异的是这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太惟妙惟肖了。
诡异的声音是哪里来的?
我国山海关附近有一片森林。一天夜晚,露宿在林间开阔地里的地质勘探队,忽然听见帐篷外杀声震天,刀剑的撞击声和战马的嘶叫声交织一片。但是到天亮一看,这里依然是野草青青,古树森森,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第二天,又出现了这种现象。后来他们从史书上看到记载,原来这个地方曾是一个数百年前的古战场。
顾耽又找到一点资料,介绍这种奇怪的声音。应该是通过大自然的雷电现象,产生的磁场,将某一个时刻的声音记录下来,就像是录音机一样的原理。然后每当条件出现与当时相同情景的时候,这段声音便会不断地重复播放出来。
那么。公主岩在留下录音的那个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