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我的家庭和出生
我叫何小磊,父亲总是喜欢把我的名字写成何晓蕾,他说这样可以让人看到这名字就觉得是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可惜我有负父望,因为我从来都不喜欢,不喜欢春晓,也对芭蕾不来电更与文文静静的性格绝缘,却钟情于简单就好,所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的所有作业本封面上以及考试卷上都写的是何小磊,以至于我的三本毕业证书上也写的是这三个字
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和所有人都玩得来的大大咧咧的假小子;在家人眼里,我却是个半生不熟的疯丫头,之所以说是个半生不熟的疯丫头,是因为我总是会懂事又不懂事的做出一堆事情让他们欢喜又让他们忧;在伙伴们眼里,我就是个十足的娃娃头,每逢礼拜天或是放学归来,总会拉帮结派的率领着一群孩子(当然了,都是些个比我小或者是同龄的孩子(*__*)嘻嘻……)漫山遍野的跑,春天时采大把大把的迎春花回家,然后找个瓶子灌满水把花插进去看迎春花的鲜艳照亮贫穷的家里;夏天的时候背着大人们带个小瓶子灌半瓶子水去河边玩水摸鱼然后把那些蝌蚪般大小的鱼儿灌进瓶子里逗它们游来游去然后乐得屁颠屁颠;夏末秋初的时候,又成群结队的拎个小竹篮爬上河那边后面的半山坡,漫山遍野的采摘洋槐花,然后回家让母亲煮熟了再和上点玉米面蒸了来用手抓着吃;冬天的时候呢,我们大家伙儿就在村子里碾辣子的磨房那边扎成堆打雪仗堆雪人亦或者是三两成群的互相拉着从磨房门口的小坡上滑上滑下的乐此不疲……
想起那段日子,自己就会不自主的傻笑个不停,因为娃娃头,也因为贪玩惹事,曾招来不少皮肉之苦,比如上小学二年级放暑假的时候带着我的“虾兵蟹将”们在桃子成熟的时候潜入村边老佟叔的桃园里摘桃吃不料被老佟叔发现后我们一帮子孩子抱着桃子逃之夭夭,最后还是被大人们告知母亲,母亲当即就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攥着竹棍打我带着孩子们没学好,打得我哭爹喊娘的那个撕心裂肺啊,那真叫个惨!也因为大人们常说了,棍子底下出人才,不打记不住啊!从那以后我也真的再就没敢再带着我的“虾兵蟹将”们去老佟叔的桃园子里摘桃吃,再后来老佟叔还在桃子收获的时候给我们一帮子孩子分桃子吃,当时桃子那个甜啊,甜得早已经把那顿痛彻心扉的打给忘记了O(∩_∩)O~。但还是贪玩还是会惹事生非打还是照样没少挨,后来随着挨打事件的增多我练就了一身快跑功力,一见母亲拿竹棍或者笤帚我就撒丫子开跑,等到估摸着母亲气消的差不多了的时候背着一背篓草或者一捆子晒干了的玉米杆子回家“负荆请罪”,要知道当时家里养的那几头大肥猪可都有一半是吃着我挨打后的一背篓又一背篓的草才长得那般强壮的,而家里做饭烧炕的柴火也就一半归功于我挨打后的那一捆又一捆子晒干了的玉米秆子咯O(∩_∩)O~。也就是在那时候就因为这些我又特别受村子里大叔大妈爷爷奶奶的夸奖,每逢见了母亲都会夸上几句我的懂事和能干,这般懂事也确实让家人以我为豪感到欣慰。所以才会说在家人眼里,我是个半生不熟让他们欢喜又让他们忧的疯丫头,~(≧▽≦)/~啦O(∩_∩)O哈哈~
而就我自己来说呢,我其实是个很懂事只是安静不下来的的女孩子罢了,一点都不文静也不知道淑女是何物,反而很男孩子气般的淘气让家人不省心,为此母亲老是念叨我要是和哥哥打个调换就好了呵呵,因为哥哥很腼腆我却很疯哈哈,下来那就说一说我的家庭和我的出生吧
我呢,出生在八十年代中旬的八七年,降临于一个多口之家,亲生父亲是个退伍军人,母亲是邻村一户退伍军人人家的女子,两人经媒人牵线认识结婚,然后建立家庭,本想一结婚就有个大胖儿子的那个父亲却未曾想到前面两胎都是女儿,到我们这一胎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在我未出生时率先商议决定要再是个女孩就送人,因为当时的家庭状况实在不能再允许多出一张嗷嗷待哺的嘴了!而后来我就降生了,那是八七三年过年的当儿,大年刚过没几天母亲就感觉不适被急急的送进了县医院,在八七年初九凌晨一点多的时候,我就降生了,和我一起呱呱坠地的,还有一个男孩,就是尾随我后来到这个世界的我的龙凤胎弟弟……
父亲当时看见我们时估计把我当空气般光顾瞅着弟弟兴奋了,因为终于有个儿子了,对于当时的传统思想来说终于有后了!而我呢,在兴奋之后,还是因为计划生育以及家庭状况他们承受不起多出来的我这一张嗷嗷待哺的小嘴,所以,在初九天还没大亮的时候我就被住在另一个乡上的同样是农民的一户人家直接从医院抱走了,养父和亲身父亲是一起参军的老战友。于是,从一出生,我就成了他们的女儿,他们就成了我的父母亲,这里,就成了我一直的家。
在我家里,我属老小,上面有个姐姐大我十岁,还有个哥哥,大我五岁,当时我们家条件也很差,因为父亲的出生几乎和我相似;他是另一个镇上的一户人家的儿子,因为在他出生前家里已经有两个女儿,后来又有了个儿子,再后来又有了个他,家里养活不起再加上计划生育追的紧让他们如坐针毡……而我现在的爷爷,也就是我现在的父亲的父亲,是我们村子里的一个老地主,名叫何有财,家里别的不说就是很有钱,但老婆却一连生了三胎都是女儿,也许是为了以防绝后吧,他托人就和我现在的父亲的亲身父亲商议抱养了我的父亲做他的儿子。从此,父亲就成了我们镇上我们村子里的一份子,和我一样与生他的地方从一出生就被急急的被脱离了关系,而他的养父养母,就是那个老地主和他的老婆,在一开始的一年多里,对他也是疼爱有加,简直视为掌上明珠,还给他起名叫何庆来,寓意就是庆祝他的到来。甚至连他的三个姐姐都嫉妒他了,父亲也过得很开心,但这一切还是在后来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一九五三年三月,也就是在父亲刚满一岁不久,何有财的老婆又怀孕了,他们似乎还是有点不甘心吧,想浑水摸鱼般盼着能有个亲生儿子降临……终于,如他们所愿,但老天同时也玩弄了这些因为计划生育而被遗弃的孩子们,包括我的父亲何庆来!
老地主何有财的老婆在一九五四年初春,我的父亲何庆来不到两岁时,他们如愿顺利产下一名男婴,老地主当即就给他的亲生儿子起名叫何庆生,寓意很明了,庆祝他的出生!
从此,我的父亲何庆来的的生活也就换了轨道,所有的疼爱都被归还给那个后来降临的弟弟何庆生身上。而父亲也被老地主家的佣人和那三个姐姐一起半生不熟的养大,甚至有很多时候还会被三个姐姐欺负,说他是野孩子,不是她们家的人,没有人跟他玩,村子里的伙伴也笑他,他还小,他搞不懂这是为什么,他也无人哭诉,只能安静的待在佣人王妈身边不说话。就这样,父亲庆来在别人的村子里在别人的家里在别人的笑声里孤独的长大着……
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姐姐们一个个都入学了,看着姐姐们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情景他心里偷偷的幻想着自己的那一天,可老地主没想过让他上学,他只能呆在家里做家务带弟弟。后来在佣人王妈的劝说下,老地主终于同意了让他也去上学,但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在放学回家后跟佣人王妈一起做完晚饭刷完锅洗完所有的衣服才能回王妈房子里做功课睡觉。当然,这些都是老地主的老婆唆使老地主这么让他做的,在生了弟弟庆生后,我的父亲庆来对她来说简直就好比眼中钉鱼中刺,再加上不是亲身的有了亲身的更不会对他又什么感情可言了吧……反倒佣人王妈待父亲庆来特别好,像待亲身儿子一般呵护有加,也正是因为王妈,庆来才在这个家里感觉到丁点温暖入心,暖暖的流,源远流长……所以能上学对父亲来说已经很知足了,他开心极了,上学很用功,成绩也很好,总是在班里排第一名,他在心里发誓他一定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并不比别人差!但上天又一次捉弄了他……
父亲出生的时候新中国刚解放不久正处于改革开放后期,在早期推行土地革命之后在全国范围开始打击地主阶级,那时候有个说法叫”打土豪分田地”,毛主席号召人人平等,地主阶级的土地循序渐进全部被平分给农民,等于地主被贬为了庶民,老地主何有财当然也包括在内无法幸免。但家厚财厚的何有财还是早就给自己留了一手,那些底子也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过下半辈子了,但顾及到花销,王妈还是被何有财辞退回家了,而我的父亲庆来,也因此被何有财勒令退学回家代替王妈的工作。就这样,庆来,又一次回到孤独中坚强的成长……
风不能把阳光吹散,终于,在一九六六年中旬父亲何庆来十四岁过半的时候,遇到了不再孤独成长的理由——我的母亲杜妮儿。
改革开放以后,五十年代初开始到七十年代末里,人们的传统观念还很浓,尤其是农村人,还很守旧,观念更是一成不变,当时对于婚嫁来说,都是大人做主,媒人牵线,在儿女十四五岁时由父母做主给儿女挑选门当户对的如意伴侣,再由男方上门提亲然后大人做主订下娃娃亲,等男女双方到了指定年龄就登记结婚。而当时的指定年龄是男方必须满二十三岁,女方必须满二十二岁。
我的母亲杜妮儿,和父亲一样出生在五十年代初,只是小父亲大半岁,相对父亲来说,母亲的出生能好一点,但却好景不长…
母亲出生在我们村对面的杜家庄,出生后被外公外婆视为掌心里的宝,宠爱有加,虽然家境迥然但却从不减少对母亲的关爱,后来又有了舅舅,外公外婆更欢喜的不得了,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就这样,母亲在外公外婆的疼爱中在贫寒的家境里阳光的长大着,然后上学。只是,在母亲上到四年级时,噩梦就降临到母亲头上……
外公是拉货司机,给公家开车,在一次开车途中因为刹车失灵情急之下为了避让不伤及无辜狠打方向盘撞到路边一棵老槐树上不醒人世,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了呼吸。外婆带着母亲和只有半腿高的舅舅急急的赶去时也没能见上外公最后一面……
一切来的太突然,突然到还没有来得及等母亲长大成人。。。看着病倒的外婆,还有刚学会走路的弟弟,母亲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感觉这个家突然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了方向……但母亲不能倒,她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像外公外婆教她的一样坚强不倒!没有了家庭支柱,母亲也恋恋不舍的辍学了,辍了只读到四年级的学,帮外婆做家务看弟弟,到再大一点时就跟着村子里的大人们去干活挣工分,开始承担起养活这个家的重担,只是她的肩膀还太稚嫩,刚开始时会因为拉不动一架子车土而偷偷的抹眼泪……再大一点,她干的活完全能顶一个小伙子了,挣的工分也终于可以养活这个家了,她抹着满是汗的脸会心的笑了。
而外婆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女儿真的很懂事。村里人也很照顾她们一家子,母亲觉得很知足,只是总会在某些时候想起小时候在外公怀里拔外公胡茬儿被外公溺爱的场景然后心里狠狠的落泪,越长大,母亲就越感觉到孤单。
而就在不久后,也就是母亲十四岁那一年的夏末秋初,一天晌午,村里的刘媒婆到她们家来了,母亲和外婆都在,刘媒婆跟外婆说对面村子一家老地主的儿子也到订亲的年纪了,她跟老地主家通气了,看看两家人的意见,看好的话找个日子把这门亲事给订下来。那一年,是一九六七年,母亲妮儿过了十四岁不久,而父亲庆来快满十五岁。
后来没过几天老地主就找了个日子安排母亲妮儿和父亲何庆来在他们家里见了个面,两家人围着一张掉了一大半漆的红桌子坐在一起拉着有的没有的闲话,,那是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的见面,这两个羞涩的孩子远远的坐在对面一起偷看着对方心里羞涩又紧张的有些手足无措,两人的脸蛋都红扑扑的心里也跟小鹿般乱撞。而娃娃亲的事情,也就这样被大人们订了下来。
从那以后父亲一有时间便会去看母亲,很纯真的感情,两个孩子一起干活,一起挣工分,累了,就一起坐在地头上休息,看太阳底下刺眼的景象,就像一张美丽的油画在沐浴着阳光。。。
一九七零年,父亲满了十八岁,到了参军的年纪,简单的收拾了行囊,去找母亲,两个人坐在杜家庄村尾的地头上安静的待了很久很久。父亲说等退伍回来就娶她,母亲红了脸颊羞涩的低下头,微微的点了点头。没有拥抱,没有亲吻,但这句话却成了父亲和母亲五年亘古不变的信念!
就这样父亲走了,成了一名军人,总会定期给母亲寄回来一张张照片。照片上父亲变得更瘦更黑了,但也变得更成熟健壮了,母亲每天都把照片随身带着,累了看看父亲寄回来的那些照片她就甜甜的笑了。因为他们知道,在心里最深处,他们也开始不再孤独……
五年后,一九七五年年底,父亲退伍归来,在一切都稍作安顿下来之后,和母亲举行了简陋的婚礼,然后两人一起憧憬着开始一起的新的生活,但却在一开始就被来了当头一棒……
老地主何有财一等父亲庆来结了婚就把父亲和母亲单另了出去,只把村口那间磨房分给了他们还强拆去了一半,拉走了半边的房梁和瓦再就什么都没有留下。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坏的这么绝,也许,真的是人越有钱就会变得越小气的视钱如命越狠心越坏得彻底吧,更何况,是对一个非亲生的儿子……
父亲觉得很对不起母亲,母亲也像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眼泪又一次如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仿佛一下子就被打回到了外公去世那年的场景,一切,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好像突然就没了方向。
村里人都在议论在笑他们……是啊,有谁会沦落到这般地步呢,一结婚就被公公婆婆单另了出去。但哭过之后,他们还是互相勉励着前行了,开始一件一件的组装这个家。他们一起发下重誓,一定要让别人看到他们过起好日子的那天!而且要在别人前面过上更好点的日子!!一定要!!!
在那半间磨房里的日子,是母亲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晴天还能好过些。每逢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中雨,到处滴滴答答的响,锅就在露天里撑着,雨停了,锅里却满是雨水,灶台和灶火里也是一样,生火半天都生不起来,哪里都是潮气一片,更可恨的是当初单另的时候老地主说了做饭可以用他们家麦草堆子上的麦草,有次下雨实在没得点火的母亲就顶着雨去老地主家的麦草堆子上撕麦草,农村人都知道点火只需要一两把麦草就够的,可偏偏就正好被出来上厕所的何有财他老婆给看见了,二话没说上来就跟我母亲急眼了,说我母亲偷他们家麦草揪着母亲死活不放吆喝着村里人让来抓小偷,嘴里还念念叨叨的骂个不停,后来被几个村里人看不过强行拉开才不了了之了。诸如此类的鸡毛蒜皮在后来还遇到过好多好多……母亲偷偷的抹泪了好多回,但日子还是得过,她不想就这样屈服!那时候夏天的时候相对还好过一点,秋天就开始有点冷了,可冬天的时候更冷更难过,用木板顶着风口然后用破麻袋盖上一层又一层…那时候他们就想这种日子他们都能过下来了,后面还会有什么困难能压得倒他们呢……
就这样,父亲和母亲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在外面干活挣一点一点的挣工分然后再一点一点的积攒。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就在村子里批了一片地方盖起了一间土坯子房,再后来母亲怀孕了不能经常跟着父亲早出晚归,就一个人在家里一边安顿家务一边忙地里的活儿,一九七七年九月初七姐姐出生了,没读多少书没多少文化的父亲母亲在开心过后小心的想了很久,给姐姐起了名字叫何宁,母亲照顾了姐姐半年多等姐姐过了半岁就把姐姐送到外婆那里寄养,而她,又跟着父亲一起早出晚归了……因为贫穷的家里多了一张嗷嗷待哺的小嘴花销更大了些他们要更努力才是。所以姐姐打小就被寄养在外婆家里由外婆照顾,直到一九八二年腊月十九晚上姐姐五岁那年母亲生下了哥哥何刚,母亲才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到家里照顾两个孩子,留下父亲一个人早出晚归的养活这个家。哥哥何刚出生的第二年,姐姐何宁七岁了,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亲给姐姐报了名,他们想他们当年没能读成书没文化,他们不想孩子跟他们一样没有文化。就这样,这个家,一切慢慢的上了轨道,直到哥哥四岁的那年,我们家才终于又加盖了一间土胚子房和小厨房。虽然贫穷依旧,但总算看见了些许希望,所以四口之家,其乐融融。
直到一九八六年年底亲身父亲跟父亲商议说如果老婆再生是个女儿的话就抱来给父亲母亲领养,父亲听了,吧嗒吧嗒的抽着自己卷的烟,想起了他的出生和那一路,心里咯噔了一下,他不想老天像遗弃他一样遗弃了又一个生命……所以,就跟母亲商量了,善良的母亲读懂了父亲,也答应了,也许勾起了父亲童年的辛酸吧,虽然已经知道了身世但他不想再想,只有坚强。更或许也牵动了母亲的某一根心铉吧…说到母亲的那根心弦这里还有一个事情不得不讲一下,母亲生姐姐何宁的时候因为难产而做的剖腹产,而就在剖腹产后没过几个月母亲又怀孕了,第二年生产的时候还是难产医生说只能做剖腹产,但鉴于母亲上一胎剖腹产刚满一年时间不长如果继续做剖腹产的话风险会很大,所以为了确保大人和孩子的安全让父亲赶紧带母亲去市里的大医院做,就这样母亲又被父亲辗转送去了市里的医院,而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以及种种原因导致那个胎儿已经在母亲腹中多待了两天多了…结果很坏,是个男孩,被剖腹产手术取出来时已经窒息了。为此,母亲揪心了很久很久,因为她很爱很爱她的孩子,她的每一个孩子,包括那个没有出生就已经离开了的孩子。母亲的善良贤惠和对孩子的疼爱常常让父亲觉得很知足,而我的出生也是在进入社会后一次回家后偶然中才不得而知的,当然,这些也就成了后话……
当然了,除了我的出生其他的以上这些都是后来我从外婆那里听来的,所以,从小我就是听着外婆讲的这些事情中长大的。
所以,我和父亲一样的出生,一样的一出生就被家人急急的脱离了关系送来了这里,但,我要说的心情却只有一句话:
一九八七年正月初九,我终于来到了我永远的家!!!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和所有人都玩得来的大大咧咧的假小子;在家人眼里,我却是个半生不熟的疯丫头,之所以说是个半生不熟的疯丫头,是因为我总是会懂事又不懂事的做出一堆事情让他们欢喜又让他们忧;在伙伴们眼里,我就是个十足的娃娃头,每逢礼拜天或是放学归来,总会拉帮结派的率领着一群孩子(当然了,都是些个比我小或者是同龄的孩子(*__*)嘻嘻……)漫山遍野的跑,春天时采大把大把的迎春花回家,然后找个瓶子灌满水把花插进去看迎春花的鲜艳照亮贫穷的家里;夏天的时候背着大人们带个小瓶子灌半瓶子水去河边玩水摸鱼然后把那些蝌蚪般大小的鱼儿灌进瓶子里逗它们游来游去然后乐得屁颠屁颠;夏末秋初的时候,又成群结队的拎个小竹篮爬上河那边后面的半山坡,漫山遍野的采摘洋槐花,然后回家让母亲煮熟了再和上点玉米面蒸了来用手抓着吃;冬天的时候呢,我们大家伙儿就在村子里碾辣子的磨房那边扎成堆打雪仗堆雪人亦或者是三两成群的互相拉着从磨房门口的小坡上滑上滑下的乐此不疲……
想起那段日子,自己就会不自主的傻笑个不停,因为娃娃头,也因为贪玩惹事,曾招来不少皮肉之苦,比如上小学二年级放暑假的时候带着我的“虾兵蟹将”们在桃子成熟的时候潜入村边老佟叔的桃园里摘桃吃不料被老佟叔发现后我们一帮子孩子抱着桃子逃之夭夭,最后还是被大人们告知母亲,母亲当即就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攥着竹棍打我带着孩子们没学好,打得我哭爹喊娘的那个撕心裂肺啊,那真叫个惨!也因为大人们常说了,棍子底下出人才,不打记不住啊!从那以后我也真的再就没敢再带着我的“虾兵蟹将”们去老佟叔的桃园子里摘桃吃,再后来老佟叔还在桃子收获的时候给我们一帮子孩子分桃子吃,当时桃子那个甜啊,甜得早已经把那顿痛彻心扉的打给忘记了O(∩_∩)O~。但还是贪玩还是会惹事生非打还是照样没少挨,后来随着挨打事件的增多我练就了一身快跑功力,一见母亲拿竹棍或者笤帚我就撒丫子开跑,等到估摸着母亲气消的差不多了的时候背着一背篓草或者一捆子晒干了的玉米杆子回家“负荆请罪”,要知道当时家里养的那几头大肥猪可都有一半是吃着我挨打后的一背篓又一背篓的草才长得那般强壮的,而家里做饭烧炕的柴火也就一半归功于我挨打后的那一捆又一捆子晒干了的玉米秆子咯O(∩_∩)O~。也就是在那时候就因为这些我又特别受村子里大叔大妈爷爷奶奶的夸奖,每逢见了母亲都会夸上几句我的懂事和能干,这般懂事也确实让家人以我为豪感到欣慰。所以才会说在家人眼里,我是个半生不熟让他们欢喜又让他们忧的疯丫头,~(≧▽≦)/~啦O(∩_∩)O哈哈~
而就我自己来说呢,我其实是个很懂事只是安静不下来的的女孩子罢了,一点都不文静也不知道淑女是何物,反而很男孩子气般的淘气让家人不省心,为此母亲老是念叨我要是和哥哥打个调换就好了呵呵,因为哥哥很腼腆我却很疯哈哈,下来那就说一说我的家庭和我的出生吧
我呢,出生在八十年代中旬的八七年,降临于一个多口之家,亲生父亲是个退伍军人,母亲是邻村一户退伍军人人家的女子,两人经媒人牵线认识结婚,然后建立家庭,本想一结婚就有个大胖儿子的那个父亲却未曾想到前面两胎都是女儿,到我们这一胎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在我未出生时率先商议决定要再是个女孩就送人,因为当时的家庭状况实在不能再允许多出一张嗷嗷待哺的嘴了!而后来我就降生了,那是八七三年过年的当儿,大年刚过没几天母亲就感觉不适被急急的送进了县医院,在八七年初九凌晨一点多的时候,我就降生了,和我一起呱呱坠地的,还有一个男孩,就是尾随我后来到这个世界的我的龙凤胎弟弟……
父亲当时看见我们时估计把我当空气般光顾瞅着弟弟兴奋了,因为终于有个儿子了,对于当时的传统思想来说终于有后了!而我呢,在兴奋之后,还是因为计划生育以及家庭状况他们承受不起多出来的我这一张嗷嗷待哺的小嘴,所以,在初九天还没大亮的时候我就被住在另一个乡上的同样是农民的一户人家直接从医院抱走了,养父和亲身父亲是一起参军的老战友。于是,从一出生,我就成了他们的女儿,他们就成了我的父母亲,这里,就成了我一直的家。
在我家里,我属老小,上面有个姐姐大我十岁,还有个哥哥,大我五岁,当时我们家条件也很差,因为父亲的出生几乎和我相似;他是另一个镇上的一户人家的儿子,因为在他出生前家里已经有两个女儿,后来又有了个儿子,再后来又有了个他,家里养活不起再加上计划生育追的紧让他们如坐针毡……而我现在的爷爷,也就是我现在的父亲的父亲,是我们村子里的一个老地主,名叫何有财,家里别的不说就是很有钱,但老婆却一连生了三胎都是女儿,也许是为了以防绝后吧,他托人就和我现在的父亲的亲身父亲商议抱养了我的父亲做他的儿子。从此,父亲就成了我们镇上我们村子里的一份子,和我一样与生他的地方从一出生就被急急的被脱离了关系,而他的养父养母,就是那个老地主和他的老婆,在一开始的一年多里,对他也是疼爱有加,简直视为掌上明珠,还给他起名叫何庆来,寓意就是庆祝他的到来。甚至连他的三个姐姐都嫉妒他了,父亲也过得很开心,但这一切还是在后来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一九五三年三月,也就是在父亲刚满一岁不久,何有财的老婆又怀孕了,他们似乎还是有点不甘心吧,想浑水摸鱼般盼着能有个亲生儿子降临……终于,如他们所愿,但老天同时也玩弄了这些因为计划生育而被遗弃的孩子们,包括我的父亲何庆来!
老地主何有财的老婆在一九五四年初春,我的父亲何庆来不到两岁时,他们如愿顺利产下一名男婴,老地主当即就给他的亲生儿子起名叫何庆生,寓意很明了,庆祝他的出生!
从此,我的父亲何庆来的的生活也就换了轨道,所有的疼爱都被归还给那个后来降临的弟弟何庆生身上。而父亲也被老地主家的佣人和那三个姐姐一起半生不熟的养大,甚至有很多时候还会被三个姐姐欺负,说他是野孩子,不是她们家的人,没有人跟他玩,村子里的伙伴也笑他,他还小,他搞不懂这是为什么,他也无人哭诉,只能安静的待在佣人王妈身边不说话。就这样,父亲庆来在别人的村子里在别人的家里在别人的笑声里孤独的长大着……
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姐姐们一个个都入学了,看着姐姐们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情景他心里偷偷的幻想着自己的那一天,可老地主没想过让他上学,他只能呆在家里做家务带弟弟。后来在佣人王妈的劝说下,老地主终于同意了让他也去上学,但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在放学回家后跟佣人王妈一起做完晚饭刷完锅洗完所有的衣服才能回王妈房子里做功课睡觉。当然,这些都是老地主的老婆唆使老地主这么让他做的,在生了弟弟庆生后,我的父亲庆来对她来说简直就好比眼中钉鱼中刺,再加上不是亲身的有了亲身的更不会对他又什么感情可言了吧……反倒佣人王妈待父亲庆来特别好,像待亲身儿子一般呵护有加,也正是因为王妈,庆来才在这个家里感觉到丁点温暖入心,暖暖的流,源远流长……所以能上学对父亲来说已经很知足了,他开心极了,上学很用功,成绩也很好,总是在班里排第一名,他在心里发誓他一定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并不比别人差!但上天又一次捉弄了他……
父亲出生的时候新中国刚解放不久正处于改革开放后期,在早期推行土地革命之后在全国范围开始打击地主阶级,那时候有个说法叫”打土豪分田地”,毛主席号召人人平等,地主阶级的土地循序渐进全部被平分给农民,等于地主被贬为了庶民,老地主何有财当然也包括在内无法幸免。但家厚财厚的何有财还是早就给自己留了一手,那些底子也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过下半辈子了,但顾及到花销,王妈还是被何有财辞退回家了,而我的父亲庆来,也因此被何有财勒令退学回家代替王妈的工作。就这样,庆来,又一次回到孤独中坚强的成长……
风不能把阳光吹散,终于,在一九六六年中旬父亲何庆来十四岁过半的时候,遇到了不再孤独成长的理由——我的母亲杜妮儿。
改革开放以后,五十年代初开始到七十年代末里,人们的传统观念还很浓,尤其是农村人,还很守旧,观念更是一成不变,当时对于婚嫁来说,都是大人做主,媒人牵线,在儿女十四五岁时由父母做主给儿女挑选门当户对的如意伴侣,再由男方上门提亲然后大人做主订下娃娃亲,等男女双方到了指定年龄就登记结婚。而当时的指定年龄是男方必须满二十三岁,女方必须满二十二岁。
我的母亲杜妮儿,和父亲一样出生在五十年代初,只是小父亲大半岁,相对父亲来说,母亲的出生能好一点,但却好景不长…
母亲出生在我们村对面的杜家庄,出生后被外公外婆视为掌心里的宝,宠爱有加,虽然家境迥然但却从不减少对母亲的关爱,后来又有了舅舅,外公外婆更欢喜的不得了,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就这样,母亲在外公外婆的疼爱中在贫寒的家境里阳光的长大着,然后上学。只是,在母亲上到四年级时,噩梦就降临到母亲头上……
外公是拉货司机,给公家开车,在一次开车途中因为刹车失灵情急之下为了避让不伤及无辜狠打方向盘撞到路边一棵老槐树上不醒人世,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了呼吸。外婆带着母亲和只有半腿高的舅舅急急的赶去时也没能见上外公最后一面……
一切来的太突然,突然到还没有来得及等母亲长大成人。。。看着病倒的外婆,还有刚学会走路的弟弟,母亲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感觉这个家突然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了方向……但母亲不能倒,她告诉自己要坚强,要像外公外婆教她的一样坚强不倒!没有了家庭支柱,母亲也恋恋不舍的辍学了,辍了只读到四年级的学,帮外婆做家务看弟弟,到再大一点时就跟着村子里的大人们去干活挣工分,开始承担起养活这个家的重担,只是她的肩膀还太稚嫩,刚开始时会因为拉不动一架子车土而偷偷的抹眼泪……再大一点,她干的活完全能顶一个小伙子了,挣的工分也终于可以养活这个家了,她抹着满是汗的脸会心的笑了。
而外婆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女儿真的很懂事。村里人也很照顾她们一家子,母亲觉得很知足,只是总会在某些时候想起小时候在外公怀里拔外公胡茬儿被外公溺爱的场景然后心里狠狠的落泪,越长大,母亲就越感觉到孤单。
而就在不久后,也就是母亲十四岁那一年的夏末秋初,一天晌午,村里的刘媒婆到她们家来了,母亲和外婆都在,刘媒婆跟外婆说对面村子一家老地主的儿子也到订亲的年纪了,她跟老地主家通气了,看看两家人的意见,看好的话找个日子把这门亲事给订下来。那一年,是一九六七年,母亲妮儿过了十四岁不久,而父亲庆来快满十五岁。
后来没过几天老地主就找了个日子安排母亲妮儿和父亲何庆来在他们家里见了个面,两家人围着一张掉了一大半漆的红桌子坐在一起拉着有的没有的闲话,,那是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的见面,这两个羞涩的孩子远远的坐在对面一起偷看着对方心里羞涩又紧张的有些手足无措,两人的脸蛋都红扑扑的心里也跟小鹿般乱撞。而娃娃亲的事情,也就这样被大人们订了下来。
从那以后父亲一有时间便会去看母亲,很纯真的感情,两个孩子一起干活,一起挣工分,累了,就一起坐在地头上休息,看太阳底下刺眼的景象,就像一张美丽的油画在沐浴着阳光。。。
一九七零年,父亲满了十八岁,到了参军的年纪,简单的收拾了行囊,去找母亲,两个人坐在杜家庄村尾的地头上安静的待了很久很久。父亲说等退伍回来就娶她,母亲红了脸颊羞涩的低下头,微微的点了点头。没有拥抱,没有亲吻,但这句话却成了父亲和母亲五年亘古不变的信念!
就这样父亲走了,成了一名军人,总会定期给母亲寄回来一张张照片。照片上父亲变得更瘦更黑了,但也变得更成熟健壮了,母亲每天都把照片随身带着,累了看看父亲寄回来的那些照片她就甜甜的笑了。因为他们知道,在心里最深处,他们也开始不再孤独……
五年后,一九七五年年底,父亲退伍归来,在一切都稍作安顿下来之后,和母亲举行了简陋的婚礼,然后两人一起憧憬着开始一起的新的生活,但却在一开始就被来了当头一棒……
老地主何有财一等父亲庆来结了婚就把父亲和母亲单另了出去,只把村口那间磨房分给了他们还强拆去了一半,拉走了半边的房梁和瓦再就什么都没有留下。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坏的这么绝,也许,真的是人越有钱就会变得越小气的视钱如命越狠心越坏得彻底吧,更何况,是对一个非亲生的儿子……
父亲觉得很对不起母亲,母亲也像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眼泪又一次如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仿佛一下子就被打回到了外公去世那年的场景,一切,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好像突然就没了方向。
村里人都在议论在笑他们……是啊,有谁会沦落到这般地步呢,一结婚就被公公婆婆单另了出去。但哭过之后,他们还是互相勉励着前行了,开始一件一件的组装这个家。他们一起发下重誓,一定要让别人看到他们过起好日子的那天!而且要在别人前面过上更好点的日子!!一定要!!!
在那半间磨房里的日子,是母亲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晴天还能好过些。每逢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中雨,到处滴滴答答的响,锅就在露天里撑着,雨停了,锅里却满是雨水,灶台和灶火里也是一样,生火半天都生不起来,哪里都是潮气一片,更可恨的是当初单另的时候老地主说了做饭可以用他们家麦草堆子上的麦草,有次下雨实在没得点火的母亲就顶着雨去老地主家的麦草堆子上撕麦草,农村人都知道点火只需要一两把麦草就够的,可偏偏就正好被出来上厕所的何有财他老婆给看见了,二话没说上来就跟我母亲急眼了,说我母亲偷他们家麦草揪着母亲死活不放吆喝着村里人让来抓小偷,嘴里还念念叨叨的骂个不停,后来被几个村里人看不过强行拉开才不了了之了。诸如此类的鸡毛蒜皮在后来还遇到过好多好多……母亲偷偷的抹泪了好多回,但日子还是得过,她不想就这样屈服!那时候夏天的时候相对还好过一点,秋天就开始有点冷了,可冬天的时候更冷更难过,用木板顶着风口然后用破麻袋盖上一层又一层…那时候他们就想这种日子他们都能过下来了,后面还会有什么困难能压得倒他们呢……
就这样,父亲和母亲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在外面干活挣一点一点的挣工分然后再一点一点的积攒。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就在村子里批了一片地方盖起了一间土坯子房,再后来母亲怀孕了不能经常跟着父亲早出晚归,就一个人在家里一边安顿家务一边忙地里的活儿,一九七七年九月初七姐姐出生了,没读多少书没多少文化的父亲母亲在开心过后小心的想了很久,给姐姐起了名字叫何宁,母亲照顾了姐姐半年多等姐姐过了半岁就把姐姐送到外婆那里寄养,而她,又跟着父亲一起早出晚归了……因为贫穷的家里多了一张嗷嗷待哺的小嘴花销更大了些他们要更努力才是。所以姐姐打小就被寄养在外婆家里由外婆照顾,直到一九八二年腊月十九晚上姐姐五岁那年母亲生下了哥哥何刚,母亲才不得不全身心的投入到家里照顾两个孩子,留下父亲一个人早出晚归的养活这个家。哥哥何刚出生的第二年,姐姐何宁七岁了,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亲给姐姐报了名,他们想他们当年没能读成书没文化,他们不想孩子跟他们一样没有文化。就这样,这个家,一切慢慢的上了轨道,直到哥哥四岁的那年,我们家才终于又加盖了一间土胚子房和小厨房。虽然贫穷依旧,但总算看见了些许希望,所以四口之家,其乐融融。
直到一九八六年年底亲身父亲跟父亲商议说如果老婆再生是个女儿的话就抱来给父亲母亲领养,父亲听了,吧嗒吧嗒的抽着自己卷的烟,想起了他的出生和那一路,心里咯噔了一下,他不想老天像遗弃他一样遗弃了又一个生命……所以,就跟母亲商量了,善良的母亲读懂了父亲,也答应了,也许勾起了父亲童年的辛酸吧,虽然已经知道了身世但他不想再想,只有坚强。更或许也牵动了母亲的某一根心铉吧…说到母亲的那根心弦这里还有一个事情不得不讲一下,母亲生姐姐何宁的时候因为难产而做的剖腹产,而就在剖腹产后没过几个月母亲又怀孕了,第二年生产的时候还是难产医生说只能做剖腹产,但鉴于母亲上一胎剖腹产刚满一年时间不长如果继续做剖腹产的话风险会很大,所以为了确保大人和孩子的安全让父亲赶紧带母亲去市里的大医院做,就这样母亲又被父亲辗转送去了市里的医院,而那个时候的交通工具以及种种原因导致那个胎儿已经在母亲腹中多待了两天多了…结果很坏,是个男孩,被剖腹产手术取出来时已经窒息了。为此,母亲揪心了很久很久,因为她很爱很爱她的孩子,她的每一个孩子,包括那个没有出生就已经离开了的孩子。母亲的善良贤惠和对孩子的疼爱常常让父亲觉得很知足,而我的出生也是在进入社会后一次回家后偶然中才不得而知的,当然,这些也就成了后话……
当然了,除了我的出生其他的以上这些都是后来我从外婆那里听来的,所以,从小我就是听着外婆讲的这些事情中长大的。
所以,我和父亲一样的出生,一样的一出生就被家人急急的脱离了关系送来了这里,但,我要说的心情却只有一句话:
一九八七年正月初九,我终于来到了我永远的家!!!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