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密访延安(下)
自古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说法,指的是黄河中上游两岸平原、高原地区,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又习惯称为前套、后套、西套。()
前套范围大致为包头、归绥(呼和浩特)一带,后套为乌拉山以西至巴彦淖尔之间平原,西套则是绥远磴口至宁夏青铜峡之间地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既是前套地区。
放在后世而言,前后套地区是富庶、发达的黄灌区,但此时是战乱频仍时期,八百里灌区不过十余万人口,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提供太多物资供给抗日队伍。
若不是意外介入,几年后傅作义部将效仿八路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此进行屯垦以解决均需短缺。
吴毅仗着“先知先觉”,又不是瞎叽歪的“文化人”,当然不至于指望“外星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家地理条件、人力资源。
冀东、热南、关外带着队伍跟日伪斗,没忘密集建议中央做好各项屯垦建设准备工作。
老辈并非“文化人”瞎囔囔那样“不懂经济”,密电往来并不太具体的粗略建议,却触发时代、历史所局限的阀门。
西安事变之际,中央红军主力一部,在伊克昭盟(毛乌素沙地)各族群众掩护下,进驻五原一带的后套平原。
国共合作提前达成,促使意在巩固绥北、察北控制区的傅将军决定,效仿东北军让出延安一样将五原城交与八路军,双方约定以乌拉山为界,也就是大致各以前后套平原为防区。
这样,外蒙库伦(乌兰巴托)经土谢图汗南下至包头、五原的东西两条路线,两部各拥有一条,极大地方便了八路军接收苏方之前允诺的非军事援助机械、物资。
*等中央领导结合诸葛亮屯田五丈原的历史事例,指示各地撤离的党组织发干部动群众,加入到边区抗日政府中来。
二十多万来自陕南、河南、山西,甚至是山东、安徽、江西等地的干部群众陆续抵达,立即与当地原有干部群众一起,全力投入到开渠、拓荒、春耕中。
八路军一一五、一二九两个师三万余人,一面加紧军事训练准备随时投入抗日战争,一面展开大规模筑路工程沟通五原经毛乌素沙地至陕北靖边。
苏方援助的二百余台履带拖拉机、卡车,不仅加快屯垦建设、筑路工程进度,而且培养出大量能够熟练驾驭、维修的人才。
后半晌,外蒙方向飞来三架飞机,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正在黄河边与苏方援建人员一道勘察浮桥工地。
抬头看了看,扭头冲一位参谋乐着道:“朱芳青,发报告诉主席,愣子同志过五原了。”
“是!”年轻的参谋满脸兴奋地大声应答,转身冲向一旁通讯车,滴滴滴地发报。
这边只有他们两个知道此事,边上的干部战士,还有那些苏方援建人员都不知道他们乐些什么。
延安特设的机要室接到电报,立即转呈几位首长。
拿着“愣子同志过五原”的简短电文,劝导其他同志莫急的*,自己却有些焦急地说:“大清早出发,快天黑了才过五原,这飞机速度也不快嘛!呵,是我们自己着急了。愣子同志说过,这飞机每小时只不过二三百公里,看来让图波切夫同志今后设计更快的飞机,确实很必要……”
主席与首长们等待中焦急,吴毅却将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下,饶有兴致地趴在飞机舷窗口俯视大地,等望见延安宝塔不由得长舒一口气。
机上不仅有图波切夫同志这个宝贝疙瘩与他的家人,同时还有机械化工与农牧方面的佼佼者,可以说是满载希望。
谨慎起见,前边二千余公里航程,全在外蒙空域飞行,免得经过国民政府军各派系控制区,冤枉地挨上一通防空炮火或是截击。
尽管有斯大林同志的允诺,也通报了驻外蒙苏军,可沿途不是遭地面电台查问,就是不停地被紧急起飞的军机拦截纠缠,没完没了地追问。
要不是早已安排能够熟练使用俄语的通讯人员进行应对,很可能就被来个迫降接受对方的检查,什么苏军顾问团可就露馅了。
斯大林同志要是获知图波切夫等同志以及家眷在机上,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用脚趾头想都知道!
暮色中,飞机在地面灯火指引下着陆、滑跑,慢慢地停稳,由早已准备好的车辆牵引至一旁停机坪。
吴毅拉开舱门一跃而下,整整着装以队列动作向停机坪一旁候着的人群跑去,标准地敬个徒手礼,声音宏亮地报告:“主席同志,八路军特别勤务旅旅长吴毅,奉命护送专家组及家属回延安。不辱使命、胜利抵达,请主席、首长们指示!”
“呵,指示什么啊!累了吧?恩来啊,我们的愣子同志,学会繁文缛节喽!”主席却乐呵呵地伸手拉着吴毅,就像长辈接到回家的子侄。
似乎有些不放心,又出难题地问:“愣子同志啊,看看他们都是哪几个……”
“朱总司令!周副主席……贺大姐、康大姐、邓大姐……”这都是些谁啊,还能认不出?吴毅怀着敬仰的心情,借着灯光准确地敬礼问好。
“壮实了不少!哟,还长高了些……”周副主席伸手比划一下,微笑中带着父辈般的慈爱——真正的吴楞子可以说是他呵护成长的烈士遗孤!
吴毅觉得,穿越后的那种孤独感,完全在老辈们热切的迎接中消散无形,陪着他们一一介绍图波切夫等同志。
这趟至关重要的行程是极其保密的,隆重而又简短的欢迎仪式在延安波澜不惊的夜色中完成,立即登车往早就准备好的专家组驻地去。
驻地选址在距离中央领导驻地不很远的一处幽静山谷中,虽说也是陕北民居特色的窑洞,但里头特地按照俄罗斯人生活习惯布置。
不仅有单独的灶间、浴室、书房、卧房,有面包炉、西式餐具,还有从外蒙购进的几十头奶牛分别拴在各家院子中。
会俄语的翻译人员热情地带他们熟悉各自的新家,安抚他们有些惊慌的情绪,并告诉他们,还需要些什么,组织上会尽量帮助解决。
前套范围大致为包头、归绥(呼和浩特)一带,后套为乌拉山以西至巴彦淖尔之间平原,西套则是绥远磴口至宁夏青铜峡之间地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既是前套地区。
放在后世而言,前后套地区是富庶、发达的黄灌区,但此时是战乱频仍时期,八百里灌区不过十余万人口,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提供太多物资供给抗日队伍。
若不是意外介入,几年后傅作义部将效仿八路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此进行屯垦以解决均需短缺。
吴毅仗着“先知先觉”,又不是瞎叽歪的“文化人”,当然不至于指望“外星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家地理条件、人力资源。
冀东、热南、关外带着队伍跟日伪斗,没忘密集建议中央做好各项屯垦建设准备工作。
老辈并非“文化人”瞎囔囔那样“不懂经济”,密电往来并不太具体的粗略建议,却触发时代、历史所局限的阀门。
西安事变之际,中央红军主力一部,在伊克昭盟(毛乌素沙地)各族群众掩护下,进驻五原一带的后套平原。
国共合作提前达成,促使意在巩固绥北、察北控制区的傅将军决定,效仿东北军让出延安一样将五原城交与八路军,双方约定以乌拉山为界,也就是大致各以前后套平原为防区。
这样,外蒙库伦(乌兰巴托)经土谢图汗南下至包头、五原的东西两条路线,两部各拥有一条,极大地方便了八路军接收苏方之前允诺的非军事援助机械、物资。
*等中央领导结合诸葛亮屯田五丈原的历史事例,指示各地撤离的党组织发干部动群众,加入到边区抗日政府中来。
二十多万来自陕南、河南、山西,甚至是山东、安徽、江西等地的干部群众陆续抵达,立即与当地原有干部群众一起,全力投入到开渠、拓荒、春耕中。
八路军一一五、一二九两个师三万余人,一面加紧军事训练准备随时投入抗日战争,一面展开大规模筑路工程沟通五原经毛乌素沙地至陕北靖边。
苏方援助的二百余台履带拖拉机、卡车,不仅加快屯垦建设、筑路工程进度,而且培养出大量能够熟练驾驭、维修的人才。
后半晌,外蒙方向飞来三架飞机,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正在黄河边与苏方援建人员一道勘察浮桥工地。
抬头看了看,扭头冲一位参谋乐着道:“朱芳青,发报告诉主席,愣子同志过五原了。”
“是!”年轻的参谋满脸兴奋地大声应答,转身冲向一旁通讯车,滴滴滴地发报。
这边只有他们两个知道此事,边上的干部战士,还有那些苏方援建人员都不知道他们乐些什么。
延安特设的机要室接到电报,立即转呈几位首长。
拿着“愣子同志过五原”的简短电文,劝导其他同志莫急的*,自己却有些焦急地说:“大清早出发,快天黑了才过五原,这飞机速度也不快嘛!呵,是我们自己着急了。愣子同志说过,这飞机每小时只不过二三百公里,看来让图波切夫同志今后设计更快的飞机,确实很必要……”
主席与首长们等待中焦急,吴毅却将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下,饶有兴致地趴在飞机舷窗口俯视大地,等望见延安宝塔不由得长舒一口气。
机上不仅有图波切夫同志这个宝贝疙瘩与他的家人,同时还有机械化工与农牧方面的佼佼者,可以说是满载希望。
谨慎起见,前边二千余公里航程,全在外蒙空域飞行,免得经过国民政府军各派系控制区,冤枉地挨上一通防空炮火或是截击。
尽管有斯大林同志的允诺,也通报了驻外蒙苏军,可沿途不是遭地面电台查问,就是不停地被紧急起飞的军机拦截纠缠,没完没了地追问。
要不是早已安排能够熟练使用俄语的通讯人员进行应对,很可能就被来个迫降接受对方的检查,什么苏军顾问团可就露馅了。
斯大林同志要是获知图波切夫等同志以及家眷在机上,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用脚趾头想都知道!
暮色中,飞机在地面灯火指引下着陆、滑跑,慢慢地停稳,由早已准备好的车辆牵引至一旁停机坪。
吴毅拉开舱门一跃而下,整整着装以队列动作向停机坪一旁候着的人群跑去,标准地敬个徒手礼,声音宏亮地报告:“主席同志,八路军特别勤务旅旅长吴毅,奉命护送专家组及家属回延安。不辱使命、胜利抵达,请主席、首长们指示!”
“呵,指示什么啊!累了吧?恩来啊,我们的愣子同志,学会繁文缛节喽!”主席却乐呵呵地伸手拉着吴毅,就像长辈接到回家的子侄。
似乎有些不放心,又出难题地问:“愣子同志啊,看看他们都是哪几个……”
“朱总司令!周副主席……贺大姐、康大姐、邓大姐……”这都是些谁啊,还能认不出?吴毅怀着敬仰的心情,借着灯光准确地敬礼问好。
“壮实了不少!哟,还长高了些……”周副主席伸手比划一下,微笑中带着父辈般的慈爱——真正的吴楞子可以说是他呵护成长的烈士遗孤!
吴毅觉得,穿越后的那种孤独感,完全在老辈们热切的迎接中消散无形,陪着他们一一介绍图波切夫等同志。
这趟至关重要的行程是极其保密的,隆重而又简短的欢迎仪式在延安波澜不惊的夜色中完成,立即登车往早就准备好的专家组驻地去。
驻地选址在距离中央领导驻地不很远的一处幽静山谷中,虽说也是陕北民居特色的窑洞,但里头特地按照俄罗斯人生活习惯布置。
不仅有单独的灶间、浴室、书房、卧房,有面包炉、西式餐具,还有从外蒙购进的几十头奶牛分别拴在各家院子中。
会俄语的翻译人员热情地带他们熟悉各自的新家,安抚他们有些惊慌的情绪,并告诉他们,还需要些什么,组织上会尽量帮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