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章 年号曰天启
郑贵妃神色激动地打开圣旨,弯着嘴角准备诵读她早已铭记于心的内容,然而入目的景象却让她迅速的变了脸色,那速度怎一个快字了得,看的众人一时莫名,只听她尖声喊道:“怎么会这样!怎么可能会这样!”
其实也怪不得郑贵妃大吃一惊,她一直将这传位诏书奉若至宝,会经常把锦匣拿出来擦拭,唯恐会出什么意外,这样她还不放心,昨晚睡前还拿出来看了一遍诏书,若说一夜之间被蠹虫咬了就已经很奇怪,可更怪的是,被咬的地方单单是她儿子朱常洵的“洵”字,这让郑贵妃如何接受的了。
她不相信诏书被咬是天意,更不相信他儿子无法继承大统是天意,郑贵妃坚定地认为,她苦心经营这么多年,老天不会不站在她这边的,一定是有人暗中动了手脚,郑贵妃突然转过身,咬牙切齿的望着朱由校。
朱由校对她凶狠的目光视而不见,反而微笑着问道:“既然遗诏都打开了,郑贵妃不防给大家看一看,你刚刚那一声惊呼,可是把大家的好奇心都吊起来了。”
郑贵妃下意识的把诏书放往身后,她可不想让人看到这个状况,那会让她的胜算大打折扣,可事情的发展哪是她能控制的了得。
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悄声走到郑贵妃的身边,看到皇上向他点头示意后,轻而易举的将郑贵妃背在身后的圣旨夺下来,恭敬地交给朱由校。
朱由校看到那个破损之处时忍不住笑了,这个崔文升倒也是有点意思,办大事很可能一事无成,但在耍些小阴谋诡计上倒是表现的出色。不再思考崔文升到底是怎样把这事做成功的,朱由校示意李安将这所谓的“传位诏书”交给百官看。
在梃击太子失败后,郑贵妃查出了庞保和刘成两个叛徒,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就算是自己人也是需要拉拢的,郑贵妃一直把崔文升当成是心腹之人,为了让崔文升更忠心的为自己卖命,她去找了已是皇帝的朱常洛,为崔文升讨要了御药房管事之职。
这种情况下,郑贵妃哪里还会花心思多加防备身后,她以为身后站着崔文升就会万无一失,等到诏书被夺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竟养了一只白眼狼!
想着先前庞保刘成直到死都在声呼自己冤枉,郑贵妃忽然明白了,早在梃击一案亦或是更早的时候,崔文升就背叛了自己,难怪今天的诏书会出了问题,郑贵妃恨不得将崔文升碎尸万段,可是她已经没有了机会。
“来人,将这个意图谋朝篡位的女人拉下去!”
看到想要发飙的郑贵妃,朱由校高声下了命令,不论是沉稳有力的声音,还是不可侵犯的气势,都将帝王威严尽显无疑。
这突如其来的帝王之威,震慑的一干大臣们纷纷闭上了争议不止的嘴巴,看着自己因验对“诏书”而站的乱七八糟的队伍,登时觉得十分心虚,恭敬地站回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登基大典此时又恢复了先前的庄严神圣,且充斥着一丝紧张诡异的气氛。
首辅方从哲将手里的诏书仍在地上,情绪有些激动的诉说它不足以取信,并道出郑贵妃意图谋朝篡位的不良居心,请求皇上将一干人等严惩。
方从哲认为新帝登基已成定局,再者先皇服用红丸驾崩一事让他有些心虚,因为当时他就在场,这些年的首辅日子不是白过的,他知道这事早晚会被人揪着不放,想将功补过的他就赶在百官开口之前有了这番言论。
有了方从哲的带头,其他人也就跟着附和,不过也有反对的,更有一些不动声色的。
郑贵妃谋算了这么多年,在朝中也不是无人可用,先前她的叔叔郑承恩和兄长郑国泰已经联络好了一些官员,并以高官厚禄允诺之。
虽然得罪新君的风险很大,可等到福王继位,那他们这些劳苦功高的人可就飞黄腾达了,所谓富贵险中求,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自然还是有人心动。
现在就有不怕死的站出来,只见礼部右侍郎顾秉谦高声说道:“这份诏书不论是字迹还是印章都是真的,这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帝位只有一个,神宗皇帝在世时不可能留有两份传位诏书,既然这份诏书是真的,那么先前……”虽然他很想把下半句说完,可先皇尸骨未寒,现在就是再借他一个胆子,他也不敢说出这话,不过他心里也明白,话虽没说完,可他把意思表达清楚了。
唯恐功劳被顾秉谦一人抢走了,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官员就立刻站出来说道:“第三个字是没了不错,可就是因为没了,谁都不能证明他不是福王的名讳!方大人,您能证明吗?”
“如此无理取闹之语,简直是有辱斯文!”方从哲气得想跳脚,这样无赖的说法都有!
随后,双方越辩越激烈,一时间场面变的是十分混乱,朱由校认真的打量着众人的表情,将他们的言行举止一一记在心里,在这种时候,他居然还能分出心思想着其它的事情,朱由校猜想,若是奶娘知道了这种情形,肯定会说这是朱由校版的指鹿为马。
孙承宗趁着与人辩论的间隙,偷偷的打量了一下朱由校,见他笑眯眯的望着众人,他当然不会认为自己的学生这是被吓傻了,那便是胸有成竹万事早有圣断了!
看着朝堂三三两两站着,争的面红耳赤的同僚们,孙承宗心下一惊,额头上冷汗都要冒出来了,他此时万分庆幸自己没有结党营私。
孙承宗知道这个身份高贵的学生资质甚高,可他总以为那是在学识上面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一直无人问津的长孙殿下会有如此的心计谋略,孙承宗没有再开口,他知道这件事很快就有圣断,他此时心潮澎湃,不知是为整个大明兴奋,还是兴奋自己将以帝师的身份同这个不凡天子一起名垂千古。
这个时候没人在意孙承宗,大家越吵越凶,眼见着杨涟和顾秉谦就要打起来了,旁边还立着各自帮衬的人。
“都给朕闭嘴!这跟市井泼皮有何区别!”朱由校站起身,对着大家呵斥一声。
话音刚落,就见郑百川领着两排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急速而入,刷的一声齐齐抽出腰间佩戴的绣春刀,将所有的大臣都给包围起来。
看到大家都闭嘴后,郑百川沉声责问道:“在登基大典上乱成一团,你们眼里还有没有皇上?还有没有王法?这是想要造反吗?”
“你是个什么东西!皇长子都没发话,你在这乱吠什么!”顾秉谦虽有些发怵这些锦衣卫,可他断定那些人不敢在大殿上对他怎样,先前他已经选择了阵营,现在只能硬着头皮走到底了,虽然心里越来越没谱,可他不断地用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未来给自己打气。
郑百川没有回答他,只迅速的抬手挥刀,刀光瞬间掠过,齐齐的割掉了这位礼部右侍郎的眉毛。
顾秉谦惨叫一声跌坐在地,一时脚软的起不了身,刚刚他是真的以为这个莽夫会挖了自己的眼睛。
“皇上所言即是圣旨。”看着吓得快要尿裤子的顾秉谦,郑百川冷冷的说道,然后恭敬地向皇上弯腰请示。
“先将它们几人带下去。”朱由校面色不改,指了指刚刚帮着这贵妃说话的八个人。
锦衣卫们带着那八人下去了,只留下众位官员面面相觑。
奴大会欺主,帝幼有臣欺。
朱由校今天除了这几人,一方面是想震慑一下朝臣,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年幼可欺的软弱少年,另一方面他也是在为乔婉报仇,当初郑贵妃与其兄长郑国泰谋划了梃击案,让乔婉严重受伤,光安心养病就养了两年,就是现在都时常会胸闷,朱由校怎忍得下这口气,郑贵妃一党他今天就是要一网打尽。
当然,有着雄才伟略的朱由校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残暴昏君,他不会为了一己私欲置人与死地,这八人皆是作奸犯科又企图谋朝篡位之人,被处置了也是咎由自取。
看着台下望着自己眼神有些异样的大臣们,朱由校知道他想要的威望已经达到了一丝效果,下面就是施恩了,朱由校微微一笑,说道:“众位大臣不必惊慌,这几人都是罪有应得,下面就让人把证据呈上来。”
大臣们唯有安静的服从朱由校的安排,这个一向鲜少出现在人前的新君,今天给他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一时之间都是感慨万千。
看着魏朝下去领人,朱由校重新坐下,静静地等着看大家的目瞪口呆。
随后,魏朝将郑贵妃在梃击一案中的人证物证都带了进来,随同的还有这次郑贵妃之兄买通朝中官员的人证物证。
事情已成定局,郑贵妃兄妹以及其他合谋者纵使是有百口亦是难再辩。
当年梃击案发生的时候,众位朝臣一心希望还是太子的朱常洛严查到底,可太子不但不查,还反过来说他们妄想挑拨他与皇上的父子感情,这让他们的心里噎着一口气久久散不开,现在事情终于明朗,众臣心里也终于畅快了。
待到朝堂寂静无音之时,朱由校又扔出了重磅,那就是洛阳之事,当然朱由校作为一国之君是不会亲自解释的,站出来解释的是重新回朝为官的徐光启。
徐光启站出来说道:“郑贵妃的野心是众所周知,先前说福王乃是天命之人,纯粹是妖言惑众,洛阳的繁华和福王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接下来徐光启道出了先前自己辞官之后的去处,即在洛阳买地,整日醉心于农事,最后得到长孙殿下的帮忙,才让洛阳的农事蒸蒸日上,而这些年的福王则是整日的花天酒地,生活奢靡无度,自就四十二年藩到现在,仅仅六年时间就曾胖了两百多斤,这样的人要是天明所归,那太阳真是打西边出来了。
听到福王的体重,众人的表情变了变,不过他们也没在这个问题上停留,满脑子都是因着长孙殿下的帮忙洛阳才会如此繁华,众人一时不淡定了,徐光启辞官的时候才是万历四十一年,那个时候长孙殿下才多大啊!
接连受到刺激的群臣不得不慎重的面对他们的少年天子,思索着以后该怎么为人臣子,不管事新皇的气魄还是能力,都是英伟不凡的,这让他们不敢轻视。
别说朱由校本身就年轻有为,纵使他是个平平常常的皇帝,可在万历和泰昌两人的对比下,也会成为百官眼中的明君,再加上他本就是万历亲口承认的皇太孙,是泰昌的皇长子,现在所有人对于新君继位的名正言顺性再也没有了争议。
处理了郑贵妃的插曲后,登基大典继续进行,直到接受了群臣的三跪九拜,朱由校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大明天子。整个过程中朱由校的表现自是出色,遇事毫不惊慌,举止沉稳有度,比起上个月激动的险些出了差错的泰昌不知要好多少倍。
新君顺利继位,年号定为天启,改次年为天启元年。
可这样的话,问题就随之而来,先皇即位时,该次年为泰昌元年,因为这位泰昌帝还没来得及使用自己的年号就一命呜呼了,导致次年的两个年号重叠了,天启和大臣们商议之后,定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为泰昌元年,而次年就是天启元年。
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尊敬和怀念,天启帝下令应天府在天启元年铸造泰昌通宝,次年该铸天启通宝。
朱由校短短时间内连升两级,由皇长孙晋升成为了皇帝,与此同时,他的那些兄弟姐妹们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三个弟弟封王是必须的,只是现在还没有晋封,这个朱由校自有打算。
大郡主朱徽娟、三郡主朱徽璇、傅淑女所出的两位郡主的,以及李选侍眼中的独生爱女八郡主,也就由郡主跃成了长公主。
其他几位长公主的日子似乎是没多大改变,单单这个皇八妹是个没福气的,刚当上长公主就一命呜呼了,而且还引出一场不小的风波。
李选侍带着皇八妹移居到哕鸾宫没两日,哕鸾宫就莫名的发生了一场火灾,李选侍欲上吊寻死,皇八妹已落井身亡。
先皇尸骨未寒,其妻女却已不保,这句话不知最先出自谁人之口,但一时之间几乎传遍京师,指责新君不孝不悌的声音渐渐响起,情况似乎是愈演愈烈。
其实也怪不得郑贵妃大吃一惊,她一直将这传位诏书奉若至宝,会经常把锦匣拿出来擦拭,唯恐会出什么意外,这样她还不放心,昨晚睡前还拿出来看了一遍诏书,若说一夜之间被蠹虫咬了就已经很奇怪,可更怪的是,被咬的地方单单是她儿子朱常洵的“洵”字,这让郑贵妃如何接受的了。
她不相信诏书被咬是天意,更不相信他儿子无法继承大统是天意,郑贵妃坚定地认为,她苦心经营这么多年,老天不会不站在她这边的,一定是有人暗中动了手脚,郑贵妃突然转过身,咬牙切齿的望着朱由校。
朱由校对她凶狠的目光视而不见,反而微笑着问道:“既然遗诏都打开了,郑贵妃不防给大家看一看,你刚刚那一声惊呼,可是把大家的好奇心都吊起来了。”
郑贵妃下意识的把诏书放往身后,她可不想让人看到这个状况,那会让她的胜算大打折扣,可事情的发展哪是她能控制的了得。
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悄声走到郑贵妃的身边,看到皇上向他点头示意后,轻而易举的将郑贵妃背在身后的圣旨夺下来,恭敬地交给朱由校。
朱由校看到那个破损之处时忍不住笑了,这个崔文升倒也是有点意思,办大事很可能一事无成,但在耍些小阴谋诡计上倒是表现的出色。不再思考崔文升到底是怎样把这事做成功的,朱由校示意李安将这所谓的“传位诏书”交给百官看。
在梃击太子失败后,郑贵妃查出了庞保和刘成两个叛徒,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就算是自己人也是需要拉拢的,郑贵妃一直把崔文升当成是心腹之人,为了让崔文升更忠心的为自己卖命,她去找了已是皇帝的朱常洛,为崔文升讨要了御药房管事之职。
这种情况下,郑贵妃哪里还会花心思多加防备身后,她以为身后站着崔文升就会万无一失,等到诏书被夺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竟养了一只白眼狼!
想着先前庞保刘成直到死都在声呼自己冤枉,郑贵妃忽然明白了,早在梃击一案亦或是更早的时候,崔文升就背叛了自己,难怪今天的诏书会出了问题,郑贵妃恨不得将崔文升碎尸万段,可是她已经没有了机会。
“来人,将这个意图谋朝篡位的女人拉下去!”
看到想要发飙的郑贵妃,朱由校高声下了命令,不论是沉稳有力的声音,还是不可侵犯的气势,都将帝王威严尽显无疑。
这突如其来的帝王之威,震慑的一干大臣们纷纷闭上了争议不止的嘴巴,看着自己因验对“诏书”而站的乱七八糟的队伍,登时觉得十分心虚,恭敬地站回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登基大典此时又恢复了先前的庄严神圣,且充斥着一丝紧张诡异的气氛。
首辅方从哲将手里的诏书仍在地上,情绪有些激动的诉说它不足以取信,并道出郑贵妃意图谋朝篡位的不良居心,请求皇上将一干人等严惩。
方从哲认为新帝登基已成定局,再者先皇服用红丸驾崩一事让他有些心虚,因为当时他就在场,这些年的首辅日子不是白过的,他知道这事早晚会被人揪着不放,想将功补过的他就赶在百官开口之前有了这番言论。
有了方从哲的带头,其他人也就跟着附和,不过也有反对的,更有一些不动声色的。
郑贵妃谋算了这么多年,在朝中也不是无人可用,先前她的叔叔郑承恩和兄长郑国泰已经联络好了一些官员,并以高官厚禄允诺之。
虽然得罪新君的风险很大,可等到福王继位,那他们这些劳苦功高的人可就飞黄腾达了,所谓富贵险中求,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自然还是有人心动。
现在就有不怕死的站出来,只见礼部右侍郎顾秉谦高声说道:“这份诏书不论是字迹还是印章都是真的,这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帝位只有一个,神宗皇帝在世时不可能留有两份传位诏书,既然这份诏书是真的,那么先前……”虽然他很想把下半句说完,可先皇尸骨未寒,现在就是再借他一个胆子,他也不敢说出这话,不过他心里也明白,话虽没说完,可他把意思表达清楚了。
唯恐功劳被顾秉谦一人抢走了,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官员就立刻站出来说道:“第三个字是没了不错,可就是因为没了,谁都不能证明他不是福王的名讳!方大人,您能证明吗?”
“如此无理取闹之语,简直是有辱斯文!”方从哲气得想跳脚,这样无赖的说法都有!
随后,双方越辩越激烈,一时间场面变的是十分混乱,朱由校认真的打量着众人的表情,将他们的言行举止一一记在心里,在这种时候,他居然还能分出心思想着其它的事情,朱由校猜想,若是奶娘知道了这种情形,肯定会说这是朱由校版的指鹿为马。
孙承宗趁着与人辩论的间隙,偷偷的打量了一下朱由校,见他笑眯眯的望着众人,他当然不会认为自己的学生这是被吓傻了,那便是胸有成竹万事早有圣断了!
看着朝堂三三两两站着,争的面红耳赤的同僚们,孙承宗心下一惊,额头上冷汗都要冒出来了,他此时万分庆幸自己没有结党营私。
孙承宗知道这个身份高贵的学生资质甚高,可他总以为那是在学识上面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一直无人问津的长孙殿下会有如此的心计谋略,孙承宗没有再开口,他知道这件事很快就有圣断,他此时心潮澎湃,不知是为整个大明兴奋,还是兴奋自己将以帝师的身份同这个不凡天子一起名垂千古。
这个时候没人在意孙承宗,大家越吵越凶,眼见着杨涟和顾秉谦就要打起来了,旁边还立着各自帮衬的人。
“都给朕闭嘴!这跟市井泼皮有何区别!”朱由校站起身,对着大家呵斥一声。
话音刚落,就见郑百川领着两排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急速而入,刷的一声齐齐抽出腰间佩戴的绣春刀,将所有的大臣都给包围起来。
看到大家都闭嘴后,郑百川沉声责问道:“在登基大典上乱成一团,你们眼里还有没有皇上?还有没有王法?这是想要造反吗?”
“你是个什么东西!皇长子都没发话,你在这乱吠什么!”顾秉谦虽有些发怵这些锦衣卫,可他断定那些人不敢在大殿上对他怎样,先前他已经选择了阵营,现在只能硬着头皮走到底了,虽然心里越来越没谱,可他不断地用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未来给自己打气。
郑百川没有回答他,只迅速的抬手挥刀,刀光瞬间掠过,齐齐的割掉了这位礼部右侍郎的眉毛。
顾秉谦惨叫一声跌坐在地,一时脚软的起不了身,刚刚他是真的以为这个莽夫会挖了自己的眼睛。
“皇上所言即是圣旨。”看着吓得快要尿裤子的顾秉谦,郑百川冷冷的说道,然后恭敬地向皇上弯腰请示。
“先将它们几人带下去。”朱由校面色不改,指了指刚刚帮着这贵妃说话的八个人。
锦衣卫们带着那八人下去了,只留下众位官员面面相觑。
奴大会欺主,帝幼有臣欺。
朱由校今天除了这几人,一方面是想震慑一下朝臣,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年幼可欺的软弱少年,另一方面他也是在为乔婉报仇,当初郑贵妃与其兄长郑国泰谋划了梃击案,让乔婉严重受伤,光安心养病就养了两年,就是现在都时常会胸闷,朱由校怎忍得下这口气,郑贵妃一党他今天就是要一网打尽。
当然,有着雄才伟略的朱由校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残暴昏君,他不会为了一己私欲置人与死地,这八人皆是作奸犯科又企图谋朝篡位之人,被处置了也是咎由自取。
看着台下望着自己眼神有些异样的大臣们,朱由校知道他想要的威望已经达到了一丝效果,下面就是施恩了,朱由校微微一笑,说道:“众位大臣不必惊慌,这几人都是罪有应得,下面就让人把证据呈上来。”
大臣们唯有安静的服从朱由校的安排,这个一向鲜少出现在人前的新君,今天给他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一时之间都是感慨万千。
看着魏朝下去领人,朱由校重新坐下,静静地等着看大家的目瞪口呆。
随后,魏朝将郑贵妃在梃击一案中的人证物证都带了进来,随同的还有这次郑贵妃之兄买通朝中官员的人证物证。
事情已成定局,郑贵妃兄妹以及其他合谋者纵使是有百口亦是难再辩。
当年梃击案发生的时候,众位朝臣一心希望还是太子的朱常洛严查到底,可太子不但不查,还反过来说他们妄想挑拨他与皇上的父子感情,这让他们的心里噎着一口气久久散不开,现在事情终于明朗,众臣心里也终于畅快了。
待到朝堂寂静无音之时,朱由校又扔出了重磅,那就是洛阳之事,当然朱由校作为一国之君是不会亲自解释的,站出来解释的是重新回朝为官的徐光启。
徐光启站出来说道:“郑贵妃的野心是众所周知,先前说福王乃是天命之人,纯粹是妖言惑众,洛阳的繁华和福王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接下来徐光启道出了先前自己辞官之后的去处,即在洛阳买地,整日醉心于农事,最后得到长孙殿下的帮忙,才让洛阳的农事蒸蒸日上,而这些年的福王则是整日的花天酒地,生活奢靡无度,自就四十二年藩到现在,仅仅六年时间就曾胖了两百多斤,这样的人要是天明所归,那太阳真是打西边出来了。
听到福王的体重,众人的表情变了变,不过他们也没在这个问题上停留,满脑子都是因着长孙殿下的帮忙洛阳才会如此繁华,众人一时不淡定了,徐光启辞官的时候才是万历四十一年,那个时候长孙殿下才多大啊!
接连受到刺激的群臣不得不慎重的面对他们的少年天子,思索着以后该怎么为人臣子,不管事新皇的气魄还是能力,都是英伟不凡的,这让他们不敢轻视。
别说朱由校本身就年轻有为,纵使他是个平平常常的皇帝,可在万历和泰昌两人的对比下,也会成为百官眼中的明君,再加上他本就是万历亲口承认的皇太孙,是泰昌的皇长子,现在所有人对于新君继位的名正言顺性再也没有了争议。
处理了郑贵妃的插曲后,登基大典继续进行,直到接受了群臣的三跪九拜,朱由校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大明天子。整个过程中朱由校的表现自是出色,遇事毫不惊慌,举止沉稳有度,比起上个月激动的险些出了差错的泰昌不知要好多少倍。
新君顺利继位,年号定为天启,改次年为天启元年。
可这样的话,问题就随之而来,先皇即位时,该次年为泰昌元年,因为这位泰昌帝还没来得及使用自己的年号就一命呜呼了,导致次年的两个年号重叠了,天启和大臣们商议之后,定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为泰昌元年,而次年就是天启元年。
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尊敬和怀念,天启帝下令应天府在天启元年铸造泰昌通宝,次年该铸天启通宝。
朱由校短短时间内连升两级,由皇长孙晋升成为了皇帝,与此同时,他的那些兄弟姐妹们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三个弟弟封王是必须的,只是现在还没有晋封,这个朱由校自有打算。
大郡主朱徽娟、三郡主朱徽璇、傅淑女所出的两位郡主的,以及李选侍眼中的独生爱女八郡主,也就由郡主跃成了长公主。
其他几位长公主的日子似乎是没多大改变,单单这个皇八妹是个没福气的,刚当上长公主就一命呜呼了,而且还引出一场不小的风波。
李选侍带着皇八妹移居到哕鸾宫没两日,哕鸾宫就莫名的发生了一场火灾,李选侍欲上吊寻死,皇八妹已落井身亡。
先皇尸骨未寒,其妻女却已不保,这句话不知最先出自谁人之口,但一时之间几乎传遍京师,指责新君不孝不悌的声音渐渐响起,情况似乎是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