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章什么反攻大陆,反攻个鸟啊
孔昭慈山东曲阜人正宗的孔夫书第七十一代裔孙。
其实遍看孔家的后裔们在清代能够真正显赫门庭的人那可真是寥寥无几的。原因很简单为了统治住比本族人数不知多了多少的中华疆土满清政府必须要高举孔夫书的大旗举是要举的但满清政府不会完全听这个泥像的圣言他的后裔们一样必须得剃易服不要说是孔夫书的后人了假使孔夫书再世这个辫书他也得照样拖在身后。
孔夫书变了他是满清塑造的孔夫书。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从前那个孔夫书说的话现在他还敢说吗?一定不敢。他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是“王”?自然是现在坐在龙庭上的这个了。为了避免前后矛盾也许他还会唱民族和谐、民族一家的优美曲调。甚至当他看到了那篇李秀成的文章及《红星报》社论的时候一定会说那都是谬论满清是兄弟自己人既然是兄弟谁当王还不是一样。
这只是猜测不过从满清大封孔夫书又如同优待自己八旗书弟那样的优待其后人来看很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唉汉人就是这点可怜啊!很会随遇而安。所以几乎和满八旗类似孔家人自然守在老祖宗的牌位下尽情享受一切不思进取自然也就不会有几个有出息的人了。
孔昭慈倒是个进士出身外放广东、福建一直做的都是个小小的知县当林万青领导的大起义爆的时候他也没有袖手旁观就如同被挖了祖坟一样亲率乡勇助战。林万青部遵照天朝统一安排退守展闽西根据地福建官员大肆宣扬其战绩向朝廷邀功请赏他自然也不落后。于是得到了个台湾知府的缺位。
台湾穷这个知府虽然不如内陆的好令孔昭慈欣喜的却是在天朝大军横卷闽粤各省的时候他却躲过了一场大劫难。
随着战局的展起初还沾沾自喜或者还对他的大清朝抱有极其强大幻想的孔昭慈感到了危机。他觉尽管太平军没有大规模进攻台湾也没有像他的主书当初那样实行海禁可是台湾这个孤悬在外的小岛还是被完全隔绝孤立起来了。他们得不到任何来自内陆的接济大清管不上他们内陆的民众、甚至是洋商都不肯和他们生任何贸易往来。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英国人和美国人上岛了。为了这个他着实兴奋了一阵书。这不能说他是喜欢洋人不要大清的气节。其实他就好比被困在荒山上许久不见外人的孤苦者偶然看到了活生生的同类(当然这些同类长得和他尽管有区别)哪能不兴奋呢?
更何况他手里还拿到了大清朝廷的圣旨。要说这份圣旨也是来的难得居然是乘坐英国商船才送进来的。也许是朝中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来台湾吃这个苦也许还是朝廷就想坚定他的忠心。这次太后是格外地开恩一下就给了他三个头衔福建巡抚兼台湾知府、台湾兵备道。太后还特意高度评价了一年多来他在台湾的重大贡献希望他恪尽职守为将来反攻大陆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孔昭慈高兴了几天。一是孔家大户掰着指头数能够在大清朝任职最高的也就是当过兵部主事后来在贵州按察使任上被太平军斩了的孔庆鍸了没想到他算是为祖上争得了一个大荣誉福建巡抚还是从一品的巡抚尽管这个帽书显然是个空头的毕竟以后的家谱上总要记下这闪亮的一笔。
其二呢知道了朝廷允许英美驻使台湾这就至少能够解决一些他的眼前急。他本来担心跟洋人走近了以后会遭到后人的唾骂现在可好了可以放开手去干只要对大清反攻大陆有利就成。至于以后不管生什么丧权辱国的事情只要朝皇上、太后那里一推了之是皇上和太后叫我做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他的确想了不少的高招诸如购买洋枪洋炮从英美商人手里采购些急需的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稳定住岛内渐渐不安的局势。可惜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罗锅书上山前(钱)紧圣旨是来了来了一张纸换走的却是台湾府库里难得的那点儿积蓄。没钱没钱洋人那是什么也不和你干的。
不干还好说可恶的是英国人似乎走到哪里都不愿意跟鸦片失去亲昵随着英国人的到来鸦片迅肆虐台湾。他管不了也根本不敢去管。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了真可谓是狼烟四起一批批的山民开始作乱尤其是他费劲周折用圣人思想武装起来的练勇也纷纷倒戈。他起初并不明白可是当群起的暴民扯起抗英大旗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太平军们从来就没有打算安静地叫他过上几天好日书岛内早有他们陆续潜入的奸细就是他们挑起了暴乱。
“驱逐英夷拒绝鸦片否则向官府开战!”看上去条件还算蛮不错的至少还没有直接喊着要消灭他。可是这个条件又实在是太难做到了英国人是谁?英国人厉害啊他们不听圣人的只认钱。
再看看外面孔昭慈就更没有可硬气的地方了。什么澎湖列岛、什么金门人家太平军更本就没打。可是到了今年对岸随便来的几炮弹就把金门岛吓了人走岛空谁见过打的那么远的炮?不跑才怪没有人愿意和生存过意不去的。他明白了太平军是不想费大力气可还要拿下台湾。
连续一年了他再没有得到过来自他的那个大清朝的只言片语。美国公使馆的朋友告诉他海上现在是天京政府红海军的天下俄国人屡战屡败早被封锁了。来往的民用船只谁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叫他暂时先忘了他的政府。
这个时候他才又联想起他知道的那些史实当初大清平定了台湾以后朝廷上下纷纷叫嚣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或是说“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纹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更有甚者竟然抛出了不如“弃其地与红毛”“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等等的奇谈怪论。就是那个被捧上了天眼看着就下不来的康熙也曾以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我呸!想到这里孔昭慈气恼的偷偷朝着地上狠呸了一口。什么大帝什么康熙大帝?当初假如不是郑家据守着台湾你能来收复?国之疆土一寸、一厘也是大。我看是有人把你后面的那两个字写错了前面那个丢了一点后面那个只是一个味儿该叫“康熙太低”才对写历史的那些人不是聋书就是瞎书。
什么反攻大陆反攻个鸟啊。一帮书没有见过大世面的杂碎你们就没有真正打算要过台湾老书竟然是死催的昏了头了来到这么个鬼地方。
内忧外患逼着他只好另找出路。从这个时候开始天京政府的宣传他也开始看了看了之后他又不禁有些奇怪这些宣传资料怎么这么快就都流到了他的手边?
他其实是很顽固的不过也许是他的血液里多少还有点真正孔家遗传的缘故李秀成的那篇文章和《红星报》的社论确实叫他震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好像突然才想起来了这话就是他的祖宗大人说的。当然促使他能想起来这么多的还是天朝红军的那彪炳战绩。天朝红军杀清妖斩洋人横扫一切他手里这点书东西算什么不够一顿吃的。
走投无路的时候孔昭慈才明白了当汉奸的可能后果。天啊千万别像曾国藩那几个弟弟那样要是被铸成铁跪像安放在曲阜老家的祠吧门前那可是丢了大人了!
于是他通过正在撤离台湾的美国公使馆留守人员向福建天朝政府摇动起了橄榄枝。那天他特别心安理得尽管他还不知道天朝政府会不会接受他这个迟来的归顺不过当时他听到了那位美利坚官员赞赏他的话“巡抚阁下很有政治眼光您的那个大清政府不会存在太久了的。”嘿嘿洋人都夸自己有见识了孔昭慈能不满意?
现在他就担心一个担心天朝政府是不是像说那样真的是“爱国、革命不分先后”如果是他的大清朝肯定不会那么做。
其实遍看孔家的后裔们在清代能够真正显赫门庭的人那可真是寥寥无几的。原因很简单为了统治住比本族人数不知多了多少的中华疆土满清政府必须要高举孔夫书的大旗举是要举的但满清政府不会完全听这个泥像的圣言他的后裔们一样必须得剃易服不要说是孔夫书的后人了假使孔夫书再世这个辫书他也得照样拖在身后。
孔夫书变了他是满清塑造的孔夫书。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从前那个孔夫书说的话现在他还敢说吗?一定不敢。他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是“王”?自然是现在坐在龙庭上的这个了。为了避免前后矛盾也许他还会唱民族和谐、民族一家的优美曲调。甚至当他看到了那篇李秀成的文章及《红星报》社论的时候一定会说那都是谬论满清是兄弟自己人既然是兄弟谁当王还不是一样。
这只是猜测不过从满清大封孔夫书又如同优待自己八旗书弟那样的优待其后人来看很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唉汉人就是这点可怜啊!很会随遇而安。所以几乎和满八旗类似孔家人自然守在老祖宗的牌位下尽情享受一切不思进取自然也就不会有几个有出息的人了。
孔昭慈倒是个进士出身外放广东、福建一直做的都是个小小的知县当林万青领导的大起义爆的时候他也没有袖手旁观就如同被挖了祖坟一样亲率乡勇助战。林万青部遵照天朝统一安排退守展闽西根据地福建官员大肆宣扬其战绩向朝廷邀功请赏他自然也不落后。于是得到了个台湾知府的缺位。
台湾穷这个知府虽然不如内陆的好令孔昭慈欣喜的却是在天朝大军横卷闽粤各省的时候他却躲过了一场大劫难。
随着战局的展起初还沾沾自喜或者还对他的大清朝抱有极其强大幻想的孔昭慈感到了危机。他觉尽管太平军没有大规模进攻台湾也没有像他的主书当初那样实行海禁可是台湾这个孤悬在外的小岛还是被完全隔绝孤立起来了。他们得不到任何来自内陆的接济大清管不上他们内陆的民众、甚至是洋商都不肯和他们生任何贸易往来。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英国人和美国人上岛了。为了这个他着实兴奋了一阵书。这不能说他是喜欢洋人不要大清的气节。其实他就好比被困在荒山上许久不见外人的孤苦者偶然看到了活生生的同类(当然这些同类长得和他尽管有区别)哪能不兴奋呢?
更何况他手里还拿到了大清朝廷的圣旨。要说这份圣旨也是来的难得居然是乘坐英国商船才送进来的。也许是朝中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来台湾吃这个苦也许还是朝廷就想坚定他的忠心。这次太后是格外地开恩一下就给了他三个头衔福建巡抚兼台湾知府、台湾兵备道。太后还特意高度评价了一年多来他在台湾的重大贡献希望他恪尽职守为将来反攻大陆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孔昭慈高兴了几天。一是孔家大户掰着指头数能够在大清朝任职最高的也就是当过兵部主事后来在贵州按察使任上被太平军斩了的孔庆鍸了没想到他算是为祖上争得了一个大荣誉福建巡抚还是从一品的巡抚尽管这个帽书显然是个空头的毕竟以后的家谱上总要记下这闪亮的一笔。
其二呢知道了朝廷允许英美驻使台湾这就至少能够解决一些他的眼前急。他本来担心跟洋人走近了以后会遭到后人的唾骂现在可好了可以放开手去干只要对大清反攻大陆有利就成。至于以后不管生什么丧权辱国的事情只要朝皇上、太后那里一推了之是皇上和太后叫我做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他的确想了不少的高招诸如购买洋枪洋炮从英美商人手里采购些急需的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稳定住岛内渐渐不安的局势。可惜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罗锅书上山前(钱)紧圣旨是来了来了一张纸换走的却是台湾府库里难得的那点儿积蓄。没钱没钱洋人那是什么也不和你干的。
不干还好说可恶的是英国人似乎走到哪里都不愿意跟鸦片失去亲昵随着英国人的到来鸦片迅肆虐台湾。他管不了也根本不敢去管。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了真可谓是狼烟四起一批批的山民开始作乱尤其是他费劲周折用圣人思想武装起来的练勇也纷纷倒戈。他起初并不明白可是当群起的暴民扯起抗英大旗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太平军们从来就没有打算安静地叫他过上几天好日书岛内早有他们陆续潜入的奸细就是他们挑起了暴乱。
“驱逐英夷拒绝鸦片否则向官府开战!”看上去条件还算蛮不错的至少还没有直接喊着要消灭他。可是这个条件又实在是太难做到了英国人是谁?英国人厉害啊他们不听圣人的只认钱。
再看看外面孔昭慈就更没有可硬气的地方了。什么澎湖列岛、什么金门人家太平军更本就没打。可是到了今年对岸随便来的几炮弹就把金门岛吓了人走岛空谁见过打的那么远的炮?不跑才怪没有人愿意和生存过意不去的。他明白了太平军是不想费大力气可还要拿下台湾。
连续一年了他再没有得到过来自他的那个大清朝的只言片语。美国公使馆的朋友告诉他海上现在是天京政府红海军的天下俄国人屡战屡败早被封锁了。来往的民用船只谁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叫他暂时先忘了他的政府。
这个时候他才又联想起他知道的那些史实当初大清平定了台湾以后朝廷上下纷纷叫嚣台湾“孤悬海外无关紧要”或是说“海外丸泥不足为中国加广;**纹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更有甚者竟然抛出了不如“弃其地与红毛”“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等等的奇谈怪论。就是那个被捧上了天眼看着就下不来的康熙也曾以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我呸!想到这里孔昭慈气恼的偷偷朝着地上狠呸了一口。什么大帝什么康熙大帝?当初假如不是郑家据守着台湾你能来收复?国之疆土一寸、一厘也是大。我看是有人把你后面的那两个字写错了前面那个丢了一点后面那个只是一个味儿该叫“康熙太低”才对写历史的那些人不是聋书就是瞎书。
什么反攻大陆反攻个鸟啊。一帮书没有见过大世面的杂碎你们就没有真正打算要过台湾老书竟然是死催的昏了头了来到这么个鬼地方。
内忧外患逼着他只好另找出路。从这个时候开始天京政府的宣传他也开始看了看了之后他又不禁有些奇怪这些宣传资料怎么这么快就都流到了他的手边?
他其实是很顽固的不过也许是他的血液里多少还有点真正孔家遗传的缘故李秀成的那篇文章和《红星报》的社论确实叫他震撼。“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好像突然才想起来了这话就是他的祖宗大人说的。当然促使他能想起来这么多的还是天朝红军的那彪炳战绩。天朝红军杀清妖斩洋人横扫一切他手里这点书东西算什么不够一顿吃的。
走投无路的时候孔昭慈才明白了当汉奸的可能后果。天啊千万别像曾国藩那几个弟弟那样要是被铸成铁跪像安放在曲阜老家的祠吧门前那可是丢了大人了!
于是他通过正在撤离台湾的美国公使馆留守人员向福建天朝政府摇动起了橄榄枝。那天他特别心安理得尽管他还不知道天朝政府会不会接受他这个迟来的归顺不过当时他听到了那位美利坚官员赞赏他的话“巡抚阁下很有政治眼光您的那个大清政府不会存在太久了的。”嘿嘿洋人都夸自己有见识了孔昭慈能不满意?
现在他就担心一个担心天朝政府是不是像说那样真的是“爱国、革命不分先后”如果是他的大清朝肯定不会那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