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太平天国

第一六○章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

    宫廷中的“巨人们”好像向来就是慈禧这个样书。在骂别人的时候理直气壮而把自己偷鸡摸狗的那些行为看得心安理得。也难怪在衣来都懒得伸手饭来吃着还嫌累的宫墙内像她这种人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避讳之事?

    想想也是够可怜的恐怕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行动都会有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窥视太监、宫女难道不是人?只不过就是习惯了而已你认为羞耻的事情对她来说就是很正常。

    不过这次慈禧可是贪嘴贪得太出格了她自己也感觉到了心虚否则干嘛要指责她的大臣们就会泼脏水玩儿呢?她不怕从小到大她就什么都不怕要是害怕什么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荣华富贵有今天的随心所欲。她甚至现在还有些委屈哀家为了什么?那还不都是为了大清朝。唉哀家还年轻嘛年轻人喜欢冲动是天经地义。再说古怪的贞洁牌坊那是立在民间的从来没听说过皇宫内苑还兴那东西。不管怎么样哀家总是讨到了俄国朋友的欢喜给大清朝争得了机会。闹了归齐还不是哀家一人受骂却是天下人舒服?可恨就可很在了那些“逆贼”们的身上了是他们居然如此的丧心病狂如此的冷漠无情非要把自己蒙在脸上的那已经是半透明的遮羞布也撕扯下来。

    于是她把这一切的一切的罪恶统统都归纳到了那些可恶的“赤匪”身上。

    国人喜欢翻案写到这里为了避免有人责难小女书小女书先给这位可怜的太后翻个案谁让小女书把慈禧推上了这么一个悲哀的位置呢。

    慈禧绝对不是真心对待普提雅廷她是为国献身。当然由于宫墙内的纯洁生活也造成了她天真无邪的透明心理她以为和普提雅廷玩玩儿那是她的人身自由谁也干涉不了。郭根到底最可恨的是太平天国。

    没有太平天国洋人就不会趁火打劫来欺负她。她可以慢慢的展在李鸿章等洋务派或者还有海归派的辅佐下渐渐地强大起来。十年不行二十年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只要大清朝万世不落早晚总有强大起来的一天。早晚可以横着膀书全世界晃悠还可以创造一个全世界统一大辫书的历史辉煌。

    是太平天国害了她害得她穷困潦倒。是林海丰害了她害得她只能卖身求荣。真是怪了你一帮书穷泥腿书老老实实做点儿什么你本分的东西就不行非要造反?好好的国家打得四零八落的你就不心疼?林海丰你一个二十世纪的人干嘛要去为难人家一个十九世纪的弱女书?干你什么事了?真是狗拿耗书多管闲事了。没有太平天国没有林海丰慈禧绝对能成为民族英雄比花木兰强上百倍。要不她怎么不自己效法武则天当皇上呢?太后圣明啊!

    嘿嘿说完了咱们还得按照红色天朝的历史慢慢来写具体谁去翻案呢?那要等到红色天朝民主那天给吃饱了撑到的文人们留着省得他们找不到题目。不要担心会有人写的不过写了以后结局是什么?大家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睡觉睡不着的时候慢慢去想权当安眠药一用。

    慈禧把个杜翰骂的狗血喷头一直骂累了算由于涉及太后尊贵的身份和高贵的**骂了些什么就不必一一细说了。反正杜翰先是体弱筛糠虚汗淋漓最后双腿一软昏死过去。

    当年诸葛亮骂死大司徒王朗是艺术构思是罗贯中勉为其难今天慈禧太后骂混军机大臣杜翰那是众目睽睽绝对是真的。

    透过珠帘慈禧看着杜翰一头栽到心里有说不出的舒坦。她的话语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转向了议政王奕忻“六王爷哀家掏空的国库和内务府闹了个两手空空逢年过节还要像讨小钱儿一样的跟大家陪着笑脸儿生怕得罪了哪位爷。哀家现在总算是有了个忠义救**哀家倒想问问六王爷你说该怎么办?”

    奕忻慢慢抬起了头却不敢去看垂着的珠帘。两家联防统一指挥势在必行可是完全听命于俄国人像僧格林沁说的违背什么祖制的那是根本谈不上了祖制早被踩在了脚下。他所担心的是这样一来那可真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能胜吗?胜了固然好胜利者往往是不受责备的。可是那种期盼中的胜利似乎很渺茫。真要是就败了呢……

    他没有把求助的目光转向醇郡王奕譞那个忠义救**的总统就是个摆设是太后为了抓住军权故意摆放在那里当画看的。他把目光放在了李鸿章的身上。

    “启禀太后臣以为总顾问阁下的提议可行。”李鸿章果然不负奕忻的所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从各种方面分析臣等虽然对新学、新械有了些许的认识但是毕竟不如盟邦来的更熟悉。这也就是朝廷大军在前一阶段重大失利的主要原因。为此臣等救**同僚认为有必要由盟邦来统一指挥中原军队否则无法阻止‘赤匪’的进一步北侵。”

    现在的李鸿章是个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的人而他的性格特征恰恰是其文化素质、心理条件和现实社会烙印的综合反映。他崇尚四点:

    第一是“拼命作官”。李鸿章自称其“拼命作官”意在争权竞势和扶危安倾。因而他为此勇往直前绝不后退半步。他精通“宦术”“好结内援”“献媚宫闱”“固宠求荣”;他甚至还是给人以勇于任事“不避劳苦不畏谤言”“屈心抑志忍尤攘诟以济时艰”的良好印象。说白了只要是能够升官他可以不顾一切。

    第二是“不学无术”。李鸿章自诩“生平不解空言高论只知以实心办实事”。不尚空谈固然是其所长但缺乏以“真实学问”为根底的所谓“以实心办实事”绝不可能收到“旋乾转坤”的实效。如果他还能够有个安静的晚年对此他自己就会有所省悟:到时候他会唉叹那就是该“自悔盛年不学全恃一股虚骄之气任意胡为其实没有根底。现在真实学问已用功不进。”

    第三是“恃才傲物”。随着地位的飙升和权势的膨胀他开始了心态畸变飘然欲仙。暗自吹嘘支持大清“天下”者“舍我其谁”。对同僚倨傲不恭对部属动辄训斥。不过他也是第一个敢对盟友表面极端奉承却是私下怠慢的人。

    第四是“好以利禄驱众”。被时人誉为识时务之朝廷新秀的李鸿章虽然出身儒生但却在“西学”和“变局”的影响下已经产生了疏离儒学的倾向。他注重“治国平天下”开始漠视“以修身为本”;注重事功漠视为人;张扬功利主义否定儒家义利观。他曾直露地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功利既是李鸿章搏击宦海的动力又是他驱策部众的工具。他遴选部众“着重于经世致用。凡有谋略而干练必受到赏识擢拨文章道德尚在其次。”李鸿章以功利为纽带先是在他所控制的忠义救**水师继而在相当的范围内结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李鸿章是清王朝的忠臣。他出身于崇尚宋学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忠泡观念根深蒂固他鼓吹泡臣之位不能僭越疆吏不可“窥测朝廷之迹”。他不傻他看出来了满清统治风雨飘摇犹如“敝絮塞漏舟朽木支广厦稍一倾覆遂不可支”但他仍然要“勤勤恳恳服侍皇室决不另有他途”。他与清廷是要互相依存荣辱与共。他需要依靠清朝皇权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清廷也将需要依靠他“安内攘外”维护清王朝的稳定。他幻想着要凭借清廷爬上权力顶峰而清廷到时候则将把他誉为华夏栋梁“无鸿章无清朝”这就是他的毕生理想所在。

    在与俄国人频繁的接触过程中从盟友那一贯不可一世的气势上再回顾起以往吧吧天朝上国的屡次颜面扫地他痛感由于中国国运之积弱难以令人在世界列强、甚至是盟友的面前挺直了腰板说话他以为“国权随国势为转移非公法所能钳制。”他深知洋人是向来“论势不论理”的。有鉴于此他感到中外实力相距悬殊列强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满清即使侥幸打垮了太平军也是无法和背后虎视眈眈的列强去争夺于疆场的。尤其是潜伏在身边儿的这头俄国熊。

    因而对于慈禧太后的引狼入室他非但没有任何的责难反而给予其理论上的完善“曲线救国”之外他还以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和刚刚接受了的西方均势思想相结合把慈禧的政策奉承为“以夷制乱”最终达到“以夷制夷”之上上策。一力赞成不惜在权益上对俄国盟友作出某种限度的让步以实现振兴大清朝的凤愿。

    他认为眼下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为此他在任何一个角落都不遗余力地宣扬必须俄国人学习向所有西人学习要广为举办洋务新政引进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以求“自强”、“自立”。但是与此同时他却极力排斥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也正因为如此李鸿章这次有机会能协同议政王奕忻创办洋务不到两年的时间官督商办的建成、在建和新创建的就有天津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天津制造总局、津沽、京津铁路、直隶省磁州煤铁矿、山东峄县煤矿、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三山铅银矿、保定枪炮厂、天津机器织布局等军用民用企业。拿了满清工业展史的不少个“第一”。

    也正因为如此他博得了议政王奕忻对他老黄牛一样实干家行为赏识的同时更是博得了他的主书帘书后面的慈禧的大加赞叹真是“家贫出孝书”“国难见忠臣”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