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盛世挽歌

正文 二十一 亲征高句丽

    唐朝建立后,当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放回隋时虏获的高句丽人;高句丽也放还华人万余,并毁了由战死隋军尸体筑成的纪念物“京观”,让唐收敛安葬隋军骸骨等。双方使者来往频繁,高句丽曾派人11次入贡,甚至还曾派世子朝唐,一时表现出和平的景象。但在这背后,双方都明白最终不免一战。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力和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长城,长千余里,十六年修成。

    公元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弑君,另立新君,自己专擅国政并与百济为盟,北拒中原,南侵新罗。这样以来半岛上的三国也是乱打一气,新罗一看形式对自己不利,便与唐关系修好。

    金碧辉煌的大殿,龙椅之上端坐着威严的天可汗——唐太宗,下面坐着文臣武将,太子李承乾坐在最前面。新罗使臣来唐求援,他诉说新罗是如何的遭到百济侵略,同时还说高句丽和百济联合阻止新罗朝贡之路。太宗看了看诸位大臣:“诸位可对这件事说一说看法。”

    岑文本奏道:“陛下,朝贡之路如果被截断,这对我朝多有不利。”

    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奏道:“陛下应在边境增加兵力,用以对高丽形成威胁之势。”

    太宗把眼睛看向房玄龄:“以玄龄之见呢?”

    “陛下,臣也认为如此,朝贡之路如果被截断,不仅对我朝不利,这有损于天朝的威望。”

    经过分析,众大臣几乎都认为百济和高丽此次太过分,于是太宗皇帝决定派大臣李义表、王玄策、马周为使臣出使高丽。

    午朝门外,苏定方和李恪正在说着关于高丽的话题:“看来这一仗是必打无疑了。”

    李恪点头不语。

    在苏定方看来,吴王是这些皇子当中最优秀的,无论是文还是武。他为吴王感叹的同时也为之可惜,不过,他有一种预感,无论谁当太子都不会放过吴王,因为,人有的时候太优秀了就会招来妒忌,无论你活得多么低调,都很难摆脱。

    想到这里,苏定方抬头看一眼天空,天蓝的像水,可是天不知道,有了那几朵白云,才会显得更蓝。

    第二天,唐使臣出使高句丽,让高句丽罢兵,此时高丽的大臣泉盖苏文起兵作乱,击杀其国荣留王高建武,并立建武的兄弟之子高藏为王,拥权自重。

    对于唐使的到来泉盖苏文并没有显现出多少热情。

    “唐朝使臣李义表拜见荣留王。”

    “唐朝使臣王玄策拜见荣留王。”

    “唐朝使臣马周拜见荣留王。”

    高藏摆手示意:“唐朝使臣不必客气,请坐。”马周向周围淡淡的扫了一眼,他看到了高藏身旁坐着的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这就是自称莫离支的高丽权臣泉盖苏文。

    关于这个人马周多少知道一些底细,此人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抱负并且足智多谋。

    也许是泉盖苏文的足智多谋过头了吧,在某些情况下,在某些人看来就变成了阴险狡诈,于是高丽的大臣们联合参奏他执政方式残忍,而高建武对他始终是有所防备的,这让泉盖苏文愤慨,愤慨高建武对自己的不信任,身为高句丽荣留王的高建武怎么会不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

    这些年来这件事总是困扰着泉盖苏文,他也有过立新君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一冒出来,他就感觉自己如同犯了罪一般,可是他也明白,如果自己不先动手,那么就等于提前死亡。

    泉盖苏文犹豫过、痛苦过,也想结束这样的日子。

    “哥,你一直这样下去吗?”

    盖苏文的弟弟泉净土看着哥哥每天沉浸在痛苦之中,有着许多不忍,但也无可奈何。

    不过他得到一个绝密消息,高句丽大臣们准备联合参奏兄长盖苏文,到时候只怕哥哥凶多吉少。他开始不安,急忙来将消息告诉哥哥。

    盖苏文听了似乎没反应,只是无奈,那种目光是泉净土在哥哥眼中从未见到过的。

    又是一阵沉默。

    盖苏文终于开口:“又能怎么办?”

    泉净土无奈的摇摇头,走到哥哥身边坐下:“哥,这么多年了,你还要忍到什么时候?如果在忍下去,人头落地的就是你呀!”

    盖苏文轻轻拍了拍弟弟的肩膀:“我也不想忍了,我明白,可是……”

    泉净土甩着衣袖着急的看着哥哥:“哥哥,没有可是。要想保住性命就不能再晚了。”

    终于,盖苏文的眼神坚定起来,这是泉净土久违了的目光。他扒在兄长耳边:“过几天,荣留王要举行阅兵,这是个觉好的机会。”

    但是没想到哥哥依然拒绝了这个想法,这让泉净土一时间无法明白哥哥的想法。

    盖苏文对于自己的状况很清楚,但是还不想把事情做绝,今天兄弟说的这件事给了他重重一击,自己为高句丽立下汗马功劳到头来却要遭受灭顶之灾,这次也是该为自己也为高句丽的未来考虑考虑了。

    这件事情让盖苏文用了几天时间未休息来考虑。

    终于,他下了决心,于是一场屠杀开始了。

    在这场屠杀中,泉盖苏文始终记得一件事,那就是既然做了就要做得干净、彻底,使自己以后在高丽的政权得到彻底的巩固。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挣扎中,盖苏文站了上风,这和他的果敢决断是分不开的,泉盖苏文终于自己救了自己。

    人如果在关键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那么得到的就是失败,如果失败了,就什么都没有,甚至性命。

    泉盖苏文在关键时候把握得很好,所以,他胜利了。

    有道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看来这话不无道理。

    大殿之上,泉盖苏文静静地看着这几位来自大唐的使臣:“各位使臣,新罗以前趁我抵抗隋军之时,侵略我土地,现在除非其归还所侵之地,否则高丽不能够罢兵。”

    马周看了看他:“你们辽东诸城,本来都是大唐的郡县,大唐还没说什么呢,高丽怎有资格要别人归还故地呢?”盖苏文不再说什么,但他的心告诉他,高句丽不能罢兵。

    尽管马周陈述了盖苏文不罢兵的厉害关系以及多次出使高句丽的李义表的陈词,无奈,盖苏文就是不同意罢兵,这让三位使臣很是无奈,当晚三人回到住处商议决定明天盖苏文再次阐明利害关系进言规劝,这时有人大喊:起火了!起火了!

    三人闻声急忙想出来,可是晚了,火很迅速的烧到了他们三人的住所,幔帐着了起来,一会儿工夫火光冲天,王玄策意识到:“不好,是有人要暗算我们。”

    马周也一时间愣住了:“怎么办?”

    三人虽是文臣但毕竟经历的很多,于是迅速让头脑冷静,李义表出主意让三人将外衣脱下又迅速扔到那个澡盆里浸湿后再穿上,就这样,三人死里逃生。

    接到报告之后,泉净土冷笑:“哼!李世民有什么借口干预高句丽内政。”

    马周、李义表、王玄策三人很无奈只好返唐向太宗皇帝说明,太宗大怒,现在居然还有人敢于这样和大唐叫板,便起了讨伐高句丽之意。

    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群臣反对太宗征高丽,长孙无忌奏道:“陛下,现在正是我朝发展经济的时期,不宜开战。”

    褚遂良也说:“陛下,前隋大军几次征讨都未能成功,陛下三思。”

    太宗有些不高兴,难道隋朝做不到的事情,唐朝也做不到吗?他将目光看向李世绩:“你说呢?”

    李世绩说:“陛下,如果长期下去,朝贡之路被截断,对我朝是个损失,以后新罗和其它国家也会效仿。”

    太宗点头:“茂功说的有道理。此时征讨它,正是可亡它之时。”

    644年11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大将军李世绩、中书令马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李恪和苏定方随同太宗皇帝一起出征。

    京城由太子监国。

    这天下午李恪来到房府:“高阳,三哥要随父皇出征高句丽,临走之前来看看你。”

    高阳愣住了,急切的心情让她双手抓住恪的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今天早朝决定的,前一段时间张亮和李世绩已经发兵高句丽,今天早朝父皇决定御驾亲征。”

    “三哥不要去!”

    “我是诸位皇子当中唯一会武功懂兵法的,父皇亲征,我怎么能不去。”

    高阳摇着头:“战争随时都有死亡,我不让三哥去。”

    恪温柔的拥住她:“三哥知道高阳是为三哥担心,放心,我不会有事的。”

    高阳无奈的点点头:“三哥,再陪我一会儿,好吗?”

    她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最终还是忍住了眼泪,不想让三哥临上阵之前还为她揪心,高阳伸出手,轻轻的触碰着挂在房中的那串风铃:“三哥还记得这串风铃吗?”

    恪点点头。

    高阳回头看着他,那眼神沉浸在回忆的喜悦里:“它见证我们那曾经快乐的日子。”

    恪无声的点着头,此时仿佛千言万语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时间仿佛过了好久,恪终于说:“高阳,不要再用什么君臣之礼将你和驸马分隔开,不要。”

    高阳抬起那双美丽的大眼睛:“你都知道?以轩都告诉你了?”

    恪轻轻地抚着她的秀发:“我一进你的房间就全明白了,无需谁来告诉我。”

    说完把脸看向外面,接着说:“三哥知道高阳心里所想,只是事情到了今天,要试着接受驸马。”

    “三哥是来向我告别的,还是来劝我的,如果是劝我的,还是不要说吧。”

    恪轻轻捧起她的脸,仿佛是一件稀世的珍品:“高阳,我想看见你快乐。你快乐,三哥才会快乐。”

    听了这话高阳伸手拉住恪的手腕:“我接受驸马,三哥就会快乐了,是不是?”

    看着高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渐渐的蒙上泪光,恪不忍心再违背自己的心愿说话,他明白高阳的心思,但是还有‘人言可畏’这句话,还有‘世俗’这两个字,他们毕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这份爱,注定了只能永恒于得与未得之间。那曾经漫天花雨般真挚深情的告白,那曾经一片片绝地相思的情怀,只能化作一阵风一粒尘,远出他们的记忆。想到这里,他闭上眼睛,轻轻地点了点头。

    高阳的泪水飘洒在空中,落下的时候滴在他的手背上,她拚命的摇着头,痛苦的望着眼前面无表情的男人:“三哥,不是的,你不是这样想,对吗?”

    她的泪水纠缠着恪的心,恪的心碎了,凝视着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却不能告诉她,他永远是爱她的,这颗心不会改变!

    “高阳,我以为我可以压抑这份感情,平心静气的面对你;我以为,只要能默默守护你,我可以甘心这么过一辈子;我以为,不论我的心有多痛只要不去承认,就可以当作不存在,现在看来是我错了,我错得离谱……我的心无法死去,要我天天看着你,却不能…我也很痛苦。长期以来,人伦和道德都在折磨我。”说完这一连串的话之后,恪没有勇气再看着高阳,转身离开。正如他们凄切的心,和以后的那一场美丽却带着忧伤的谁也无法评论也不忍心评论对与错的爱恋。

    恪没注意,在他从高阳的房间出来时,黑暗中的房府一双眼睛在暗中注视着……

    出征的队伍浩浩荡荡,旌旗招展,唐太宗一身的盔甲,身边是他最宠爱的三皇子李恪,后面是李道宗、苏定方、薛万彻、岑文本等文武大臣。

    这时一军士来报:“陛下,夷男已经收到笔下的书信。”

    原来太宗知道薛延陀部的可汗夷男一直想找机会骚扰大唐,所以临行前他特地派人送了一封信给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丽,长安空虚,你要是不安分,只管放马过来!!

    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皇帝中,敢这样对草原民族叫嚣的,唐太宗是绝无仅有的一个。这么生猛的话,那位号称真珠可汗的夷男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哪里还敢发兵。

    路上,唐太宗观望一片大好河山,很是感慨,手持马鞭指着前方对李恪说:“恪儿,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这话说得是相当有道理。

    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一个朝代的开国将领往往是这个朝代中最厉害的一批而且一个朝代大臣中精良文武人才最密集的时期也往往是开国初期,在这阵锐气消逝之前,真的必须抓紧时间打开局面,不然今后很可能就不再有机会了。典型的教训就是宋朝,宋朝没能趁着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收复燕云十六州,注定了今后数百年要在窝囊中度过。

    这时候,岑文本奏道:“陛下,前方传来捷报,李勣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丽兵很吃惊,结果被打个措手不及。”唐太宗大笑着:“好啊!”又把头转向李恪:“恪儿,这是我朝将领用兵的特点,兵贵神速。常常采用长途奔袭或隐蔽进军路线的方式,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把敌军吓得魂飞魄散,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李恪听了点头笑着说:“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有父皇这样神勇无敌的皇帝当然就有李世绩这样的将领。”唐太宗放声大笑。

    江夏王李道宗和营州都督张俭率兵攻打辽东,高丽军数万来援。将领们建议说高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

    唐太宗大军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

    李恪看着天刮起了南风,于是说:“父皇,乘着刮南风的机会,让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丽军一定无法抵挡。”唐太宗点头同意,一阵猛烈的火势顺着南风烧了过去,辽东陷落。太宗皇帝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开心的笑了。

    再说兵部尚书张亮所部一路皆胜战到达建安城下,奇怪的是士兵到达城下竟然没有建立营寨就纷纷外出打猎砍柴。

    高延寿很吃惊,最初他不明白唐军又在玩什么把戏,还以为是诱敌之计,于是带领将士来到城上观察,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却发现唐军毫无准备,于是他决定率高丽军乘机出击,副将高惠真劝阻却没能劝得住,城门打开,高丽军出动。

    唐军主将张亮也是非常紧张,接连的几次战役让军士们已经很疲惫,此时这支队伍已经不适宜再战,怎么办?这是最后一关,高延寿这个人是很难对付的,为稳定军心,作为主帅的他亲自擂鼓反击,不料这样以来,众将领士气高昂,竟然将高丽军击退。

    这边唐太宗以李恪为先锋,率军杀高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历史记载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

    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

    唐军继续向北部进发。

    北部城小而坚,唐军围攻数月不克。马周提出绕过安城突袭平壤,岑文本觉得这是个冒险的计策。

    高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丽兵十五万来救援。唐太宗判断:“众位卿家,现在有三条策略:一、高丽军如果坚守不出,派小股部队袭扰唐军补给,为上策,二、唐军将困于坚城下,日久不得不退;高丽军带着城中百姓物资迅速逃遁,为中策,三、唐军追之不及;不自量力,迎战唐军,为下策,破之必矣。现在只怕高丽军不上当。”

    岑文本献策:“陛下,可命令人带兵去诈败。”

    唐太宗看了看诸位将领,眼光落到了薛万彻身上:“万彻和李恪带领一千骑兵去迎战,记住:只许败,不许胜。”

    “臣尊旨。”

    两军阵前,高延寿看着眼前的两位唐军将领,年纪长一些的是唐军著名将领薛万彻,另一位年轻人,一身银色铠甲,红色战袍,长身玉立,俊美的脸上表情似笑非笑,却隐隐透着寒意,双目冷凝,表面看来波澜无惊,却是沉郁的望不见底;举手头投足之间,洋溢着一目了然的自信和王者霸气!天那!这是他见过的最英俊的男子,这是谁?

    李恪被对方盯得不自在:“高延寿将军,你还不出战!看什么!”

    “无名小辈,我怎么从不认识你?”

    “你无须认识我,我认识你就足够了。”

    在他的身上高延寿似乎看到了隋炀帝的一丝影子:“你到底是谁?”

    一旁的薛万彻说话了:“高延寿不出战,盯着吴王看什么!”

    高延寿吃了一惊:难怪,自己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非同一般的气质。原来是公主和王子的儿子,果真和传说中的一样。

    薛万彻一看,急忙对李恪说:“殿下别理他,以诱敌为主。”

    李恪点点头。没几个回合便败退。

    高延寿果然中计,以为唐军不堪一击,遂放心前进。

    而这时候唐太宗决定再进一步派使者去联系高延寿,于是马周再次来到高丽军中:“高将军,天朝陛下这次来高丽并非为了征服,只是听说你们国内臣子杀了国王,所以前来问罪。”

    “是吗?”高延寿双眼紧盯着马周看了一会儿,说:“马大人,此话当真?”

    “当然。本来并不想攻打城池,只是唐军补给不够,不得已破城收集粮秣,”

    “哈哈哈哈!你们当高某是傻子吗?”

    “高将军,陛下说了,只要你们重修臣礼,便可归还罢兵。

    “来人!”

    左右一齐应声:“将军请吩咐。”

    “将使者拉出去,斩了!”

    “高延寿,信不信由你,我说得是真的。”马周的神情不慌不忙,这让高延寿开始信以为真,防备也渐渐地松懈下来。

    于是唐太宗做了布置,由李勣带领一路兵马、苏定方带领另一路人马,唐太宗和李恪以及薛万彻带一路人马分别攻入高丽军营。

    高丽军遭到突袭,顿时全军大乱。高延寿看看前面拦着的李恪,无奈的摇了摇头。不过他认为这位吴王毕竟是从小生活在皇宫里的王子,武艺一定不会太高,只要他身旁没有其他将领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他打马挥枪冲入唐军阵营,李恪持枪拦住了他,十几个回合之后,高延寿越来越吃惊,想不到这个在皇宫里长大的年轻的王子竟然有着这样好的武功,高延寿抵挡不住失败后率残部逃上山,李道宗已经埋伏在那里,毁掉了他退路上的所有桥梁。

    唐军将高丽军团团围住。

    高延寿见大势已去,十五万之众溃散,身边只剩三万余人。于是高延寿投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

    “高丽军队,以后还敢和天子交战吗?”

    高延寿诚惶诚恐:“不敢……”

    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丽人悉数释放。这次偷袭失败后,高丽人也许是真的吓破了胆,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所有企图,一心一意坚守。

    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自此唐军士兵即使到距离安市城墙很近的地方筑营,高丽军也不敢出击。唐军士兵在城下来去自如,像在自己的国土上一样。

    这日,唐太宗得到报告,高丽权臣泉盖苏文亲自带人马来援。众文武聚集中军大营。

    “诸位,朕接到报告,盖苏文亲自带人马来救援安市,朕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马周先奏:“此人极其狡猾,现在杀了高建武,又立新君,可是军政大权皆他一人掌握。”

    薛万彻秉奏:“陛下,臣愿带人马先与他一战!”

    唐太宗摸着胡须,若有所思:“此人狡猾过人,必须智取。”

    这时候,来人禀报:敌方城中似乎有很多鸡鸭的叫声,岑文本分析道:“他们被围很久的城池,因为粮食越来越少,鸡鸭的叫声也该越来越少。”

    李道宗听了恍然大悟:“陛下,今天突然鸡鸭叫声多起来,想必是想出城偷袭,杀鸡宰鸭给敢死队吃最后的晚餐呢。”

    太宗于是命令唐军晚上严加防备,果然在夜间高丽军出动,由于唐军有准备,因此,高丽军的偷袭失败,又退回城中。

    第二天,盖苏文召集了群臣商议对策,泉净土知道兄长的难处,在兄长的耳边说了一条计策。盖苏文犹豫了,过了很久很久,终于答应一试。

    两军对垒,盖苏文率领高丽军站在在城墙之上,城下是唐朝大军,诸文武大臣簇拥着李世民,泉盖苏文冲着唐军喊:“虽然我们袭击失败,但此城易守难攻,唐朝皇帝陛下想彻底灭掉高丽,也决非容易的事情。”泉盖苏文正说着,忽然从他身后飞出一只箭,直奔唐太宗的前胸,李恪看得清楚,想喊已经来不及,瞬间那只箭就飞了过来,李恪顾不得许多:“父皇小心——”顿时,一只箭插入李恪的右肋部,众人大惊,急忙撤军。

    唐军大营,李恪一直处在昏迷之中,皇上以及各位大臣都很着急,中的毒很奇怪,御医束手无策,一连几天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唐太宗着急万分。

    柴令武说:“陛下,臣已经让人去找一位医生,他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居住,曾经和和臣已经过世的表弟辛楚很熟,只要这位在家就一定会来。”

    太宗点点头:“只有这样了。”

    这一段时间里,高阳一直提心吊胆担心李恪,她变得关心战况,众人并没有多注意,大家都以为她非常关心从小就宠她、爱她的皇帝父亲。

    这一天,从早上起床开始,高阳就没来由的心跳,随之而来的是眼睛也跳,这让她的心异常烦躁,在房间里来回的走着,以轩看到公主这个样子,以为又遇到了烦心事,便劝道:“公主是不是又遇到了什么烦心的事情?”

    高阳摇了摇头:“没有,可是不知怎么了,就是莫名其妙的心里慌乱,以轩,我的右眼跳的厉害。”

    “公主,驸马爷有没有让你不高兴?”

    高阳摇摇头:“我昨天刚刚赏赐他一个美女,他这会儿正在玩儿,不会惹我生气。”

    “公主吃早餐吧。”说着她摆手,家人急忙端上预备好的早餐。高阳看着早餐又是一阵心绪不宁,心烦的一甩手:“不吃!不吃!撤下去!”

    以轩又急忙让人将早餐撤下去。

    就这样,从早晨到晚上,又从晚上到早晨,以轩发现高阳眼窝深陷:“公主,要不要找太医过来看看?”

    高阳也不说话,只是默默的摇头。

    中午以轩意外的听来一个消息,顿时吃惊到了极点,她犹豫着该不该把消息告诉公主,犹豫了很久决定还是告诉公主,她不难想象关于吴王的消息若隐瞒了公主,公主会做出什么,于是她胆战心惊的来到高阳面前:“公主,前线的消息。”她说这话的时候几乎不敢抬头看公主,她不敢想象公主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怎样。

    “什么消息?快说!”高阳一把拉住她的手。

    “公主千万别过于着急。”

    “快!快说呀!究竟怎么了?”

    “吴王殿下受伤。”

    “啊!”高阳不敢置信:“真的?”

    以轩点点头:“刚才,相爷回府说的。”

    “这么说,是真的!”高阳只觉得一阵的眩晕之后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她醒过来,看见众人都围在床边,以轩见公主醒了,顿时来了精神:“公主醒了!太好了!”

    高阳看了看四周,急切的一把拉住以轩:“告诉我,三哥现在在哪?怎么样了?”

    一旁的房玄龄开口:“公主不必担心,有皇上在,定会找到最好的医生。”

    “不!我要去!要去看三哥,我要看见三哥回来!”她哭了,哭得撕心裂肺,那么心疼,只觉得胸口冰冷,像是有人用刀子抵住了她的心。

    一旁的房遗直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这时候,房遗爱走了进来,房玄龄将眼光看向他,房遗爱不敢抬头。房玄龄眼睛盯着这个儿子,表情严肃的说:“你跟我来。”

    书房里,房玄龄正在教训房遗爱:“公主病了,你在哪?娶了大唐最受宠的公主,修来得福气还不知道珍惜。”

    房遗爱纵有千般的苦楚却不敢说。

    房遗爱刚刚接受完教训走出书房,又在走廊里碰上哥哥:“大哥。”

    房遗直一把拉过他:“遗爱,对公主你要好好珍惜。”

    房遗爱甩开兄长的手:“行了!别教训我了,都来说我的不是,怎么不看看她公主是怎么做得!”

    “遗爱,”房遗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

    房遗爱则不耐烦的挥挥手:“好了好了,又不是夫妻,不劳兄长多操心了。”

    “什么?遗爱,你刚才说什么?”

    房遗爱愣住了。

    房遗直联想到弟弟自结婚以来的一系列古怪行动,似乎明白些什么。他一把拉过房遗爱:“遗爱,你可真笨!公主是你的妻子,你的女人!”说完,放开房遗爱离去。

    留下了愣在那里的房遗爱。

    李恪昏迷第三天下午的唐军大营里,医生为他取出了右肋里的箭头,将伤口清理干净,又用自己配制的药为李恪进行了特殊的消毒处理。

    唐太宗长嘘了一口气,众人也都觉得轻松了许多,这时候,太宗示意众人都退下,只留下自己还有李恪的随从剑客洪岷在这里。

    李恪似乎在梦里,看见了高阳,看见了那个活泼可爱的十七妹,听见高阳在喊他:“恪哥哥,快点儿!”他急忙向着她跑了过去。突然,高阳的身体掉进了湖里,他大惊,喊着:高阳!高阳!

    一旁的太宗和洪岷都听到了喊声,太宗皇帝愣了一下:“恪儿,你终于醒了。”一时间,太宗老泪纵横。

    洪岷高兴的几乎要哭出来:“殿下终于醒了!”

    由于高丽军队的死守,致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安市。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军队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

    令太宗皇帝深感遗憾的不仅是没有消灭高丽,还有李恪的受伤和岑文本的病逝,初到高丽地界,岑文本便不太适应水土气候,回唐的时候却永远的留在这里。然而令众大臣奇怪的是,太宗皇帝没有让李恪随他回京城养伤而是让李恪去他的封地——安州养伤。

    唐太宗此次出征,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这场战役虽然重创高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场战役属于失败的战役。但是这场战役的意义是重大的。

    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朝鲜打下了基础。这是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