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综琼瑶]乾隆王朝一锅炖

正文 141世界大战•壹

    乾隆越来越经常性地将永璇招入东暖阁问话,而且这种问话不仅没有避讳宫廷里的太监,甚至连军机大臣、翰林院的侍读侍讲大学士都没有隐瞒。不少问话就是当着朝臣的面,询问的内容从内政到外交、军事,无所不包,而在旁人的眼中,乾隆完全是向永璇咨询治国策略。

    皇帝想朝臣咨询治国之策并非不可,反而会落下“纳谏”的美誉。但是如果这个朝臣是皇帝的儿子,同时又是“储君”的最大争夺者的话,就会有很多遐想了。但是无论军机大臣还是永璇本人,谁也无法知道乾隆此举到底意在如何。

    只有乾隆心里清楚,苏合香酒已经越来越没有效果,乾隆是个心中有伟大抱负的帝皇。虽然乾隆做出过不少糊涂的事情,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也算得上是个有进取心的皇帝之一。但是现在乾隆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虽然他舍不得自己的皇位和权势,但是心悸的毛病已经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是天子又如何?你不是天,你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所以乾隆已经开说着手皇位继承的安排,将永璇推到台前并不是为了树立靶子,而是乾隆已经没有能力处理这一切。与其等着自己死去的那一日,让朝堂失去秩序;不如现在就将永璇纳入到这个体系来,免得在自己驾崩之后,整个天下陷入混乱。

    乾隆善读书,对前朝的历史自然是非常清楚。虽然乾隆舍不得现在的“□□”的滔天权势,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明朝内阁的作用。朱元璋为了避免相权制衡皇权,就采取了裁撤丞相的做法。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当然能让皇帝手中的权势无与伦比,可同时也让朱元璋及其后代不少皇帝累得力不从心。于是朱家的皇帝们,慢慢将相权分散到内阁手里,依靠五名左右的阁臣来共掌相权,同时再利用司礼监的批红权制约内阁。更重要的是,作为内阁的执行机构,是对皇帝绝对忠诚的。所以也就有了嘉靖皇帝四十几年不上朝,国家依旧无事的局面。因为内阁和司礼监已经足够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行,同时内阁与司礼监的互相制衡,以及六部的相对独立,都让内阁无法出现权势滔天的权臣。君不见严嵩即便那般无所顾忌,但是在嘉靖面前却是大气也不敢出一口的。

    当然,乾隆没打算在清朝复辟明朝的做法,因为不仅读书人已经对太监擅权深恶痛绝,更重要的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自尊心也不容许向“手下败将”学习。所以乾隆除了研究明朝史书之外,将很多的精力都投向了江浙一代。

    因为和珅在江南招商局里贯彻永璇的“萌芽计划”,再江南本来就有资本主义的火种在,故而在江南已经隐约有“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的架势。虽然永璇不遗余力地推行近代化,可他也知道现在的中华帝国无法承受法国大革命那样疾风骤雨的改革。更何况,法国大革命事实上是失败了的,虽然为法国留下了变革的火种,可是也将好好的一个欧洲大陆强国变得不堪一击。所以,永璇指示江南招商局将学习的目标定为英国,但是对于法国的思想著作也是不遗余力地引进,只不过在翻译的时候,永璇让剔除掉了部分过于暴力的宣传。故而对于江南的士子来说,你没读过《英国大宪章》,或者不知道法国的伏尔泰就太落伍了。

    因为永璇在江南曾经经营过一段时间,所以江南的官场也相对开放,资政局和议政院在江南官场是遍地开花。资政局其实就是官吏幕僚的扩大化,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指派当地有声望的士绅加入,以备咨询。这个仿英国“上议院”的机构已经常态化,故而也渐渐成了当地士绅制衡官吏的工具。与此同时,仿英国“下议院”的议政院则完全是从当地选□的,连官员都无法干预的机构。虽然议政院这个机构并没有任何编制,但是手上却握着征税和徭役的审核权。虽然这个审核权不是谁给予的,可是如果官府要绕开议政院来征收额外的税赋徭役,那势必引来江南的反弹。而朝廷对江南一向优抚,议政院里的人又大多是当地有名望之人,故而最后的下场一般是惹事的官吏被调开。

    同时在江南开风气的是所谓“讼师注册制”的推行,对于讼师这样一个尴尬的行业,忽然之间得到了朝廷的承认。按照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就是没有诉讼才是太平盛世,可问题在于,人和人之间怎么可能没有矛盾?有矛盾并不可怕,如何调节这个矛盾才是最重要的。

    讼师这种专业的法律人才势必是调和人际矛盾的不得已招数,但往往也是非常有效的。两个或多个讼师在公堂上或茶楼里唇枪舌战总好过几万人的大械斗吧?现在在江南不仅是大商行的老板会雇佣讼师,一些大家族也会有自己的讼师以备不时之需。而且最可惜的是,讼师也开始专业化,有些讼师擅长刑事案件,有些擅长民事,而有些则擅长经济,专业化的讼师也是保障一个国家在法律层面上的平稳运行。

    乾隆虽然也认为出现在江南官场的新生事物似乎有些“离经叛道”,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奇怪的事物出现之后,江南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永璇在江南的动作丝毫瞒不过乾隆,毕竟清廷对江南的重视除了体现在优抚上之外,还有一大部分是体现在监视上。三大织造局那是明面上的,私底下的监视机构有多少,永璇都无法知道。

    《英国大宪章》除了在江南引发阅读狂潮之外,在京城其实也有不少“大宪章”的支持者存在。连乾隆也在枕边准备了这么一本书,虽然乾隆嘲笑英王没有一个皇帝的尊严,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英国那么一个弹丸岛国居然能将手伸向全世界。如果清国没有累积这么多财富,再加上永璇的未雨绸缪,乾隆并不认为清国能与英国一战。所以,乾隆也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皇帝的尊严重要,还是帝国的尊严更重要?

    当然,乾隆不会将这个问题拿出来和永璇讨论,因为乾隆也大概猜出了永璇的想法。永璇在恭王府和招商局所做的一切都在表明,永璇在刻意淡化自己,“平衡”和“协调”才是永璇的管理之道。因此乾隆认为永璇是“大宪章”的支持者,虽然乾隆在心底承认《英国大宪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道路,可他却不想将自己的承认表达出来。

    “后来的事情自有后来者去处理,朕操心这么多做什么?”乾隆合上《英国大宪章》,暗暗笑道。书案上来自北方的各路战报,“朕现在要操心的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圣祖爷当年没有做到的,朕一定要做到!”

    永璇其实很清楚乾隆的心思,自己这个便宜皇阿玛一直是以康熙为榜样,所以永璇诱使乾隆支持对俄国战争的一个原因就是“雪耻”!不管史书这么说,尼布楚战争事实上是中国输了。虽然《尼布楚条约》被认为是中国与西方第一个平等条约,但实际上通过这个条约,中国让出了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虽然中国并没有实际控制过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但是远东地区却一直是中国的领土所在。真不知道鼓吹《尼布楚条约》的那些人将大唐时期的北庭都护府视为何物!后世子孙将祖宗辛苦打下来的领土送出去,不仅没有想办法拿出来,还将这中赠送行为视为友好交往,也难怪清朝后来的皇帝是一个个送领土送上瘾了,连打赢了中法战争还要送领土送赔款。恐怕整个世界史上像中国这般“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多吧?

    虽然朝堂上鼓出《尼布楚条约》的人很多,但现在毕竟还是康乾盛世,朝廷还没有糜烂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有识之士还是有的。乾隆自然也是痛恨《尼布楚条约》的人之一,毕竟俄国人将手伸到大清的“龙兴之地”,这让乾隆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况且在《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人在喀尔喀蒙古所作所为也让乾隆愤怒。

    想想看,一人在你胸口捅了一刀,还打算将你的手臂砍去一个,是个人都忍不了这口气。

    乾隆打开来自喀尔喀蒙古的报告,喀尔喀的精锐已经集结完毕,即将越过北部边界对俄国人发动战争。乾隆搁下奏折,他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喀尔喀蒙古到底该怎么处理?将这个外藩蒙古变为内属蒙古么?但是喀尔喀蒙古与爱新觉罗家族互为姻亲已经很久了,可以说喀尔喀蒙古是乾隆的舅家也是说得过去的。如今要将舅舅家的东西划拉到自己名下,饶是乾隆这样的厚脸皮也有些不好意思。

    “老八,喀尔喀的事情是不是太急躁了?”乾隆有些犹豫不决了。

    永璇对俄国的战争主要作用除了要打退北极熊的贪欲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消除一个隐患。当年蒙古在中华危难时刻选择撕破脸的做法,让后世穿越者永璇气愤难当。事实上永璇也认为,如果蒙古人真的要走,那请选一个好的时候好么?好比兄弟分家,你不能在家族蒙受大难的时候,跟哥哥说,我要分家另过。就算分家另过也不要将哥哥家的东西随手送人好么?

    永璇说的就是唐努乌梁海地区,这里并不是属于外藩蒙古的辖地,这里从后金政权建立开始就是直属后金政权的领地。在后金政权取代明朝政权成为中华的合法政权之后,唐努乌梁海自然也成了中华的合法领土。但是外藩蒙古在抗日战争之时提出要独立,并且暗地里将唐努乌梁海许诺送给俄国人。

    想想看,在面对外敌侵略的时候,自家家里的弟弟忽然席卷财产跑路,这让后世的永璇无论如何也平复不下愤怒。虽然唐努乌梁海地区丢失并不完全是外藩蒙古的错,可外藩蒙古切断了中央与唐努乌梁海的联系,让好好的一块领土最后成了俄国人的囊中之物。

    “俄国人在喀尔喀的动作是越来越大,如果不趁此机会好好教训下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只怕朝廷对喀尔喀就越来越没有话事权。”永璇奏道。

    乾隆其实也清楚,1727年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在事实上给俄国人开辟了插手喀尔喀的方便之门。不得不说,雍正皇帝在处理内政上还算有几把刷子,但是在外交上就是一抹黑了。《布连斯奇条约》不仅承认了俄国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统治权,也给了俄国人在喀尔喀经商的权利。这种所谓的经商权利给了俄国人大举移民喀尔喀便利,同时通过卢布大肆收买蒙古贵族和活佛,为俄国建立“黄俄罗斯”造势。

    乾隆虽然不舍得去吞并舅舅家的财产,但是如今舅舅跟自己心思不一样了,跟外人联合起来谋求自家的东西,乾隆也唯有狠下心惩治一番。乾隆安慰自己,大不了给舅舅好吃好喝,好好供着就好了。

    喀尔喀骑兵的异动并没有瞒过俄国探子的眼线,虽然清国已经对俄国宣战,但是被驱逐的俄国大使只能通过海路南下绕过大半个地球才能将信函送回国。毕竟一经宣战,清国就关闭了整个北方的陆路和海路通道,俄国大使必须抵达中东之后才能与俄国取得联系。可问题在于,盘踞中东的奥斯曼帝国怎么可能会在这个时候掉链子?他们自然是站在自己盟友一边,继续封锁自己的死敌俄国。于是悲催的俄国大使只能继续航行,找到一个可以将清国宣战文书寄回国的地方。

    于是这也成了世界近代战争史上的一个笑话,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收到清国的宣战文书是在清国宣战半年之后。在接到宣战文书之前,俄国人还一直以为发生在远东的冲突只是局部战争,却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全面对抗。中国人依靠着时间差打了俄国人一个措手不及,等俄国人醒悟过来的时候,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已经彻底沦为中国人的地盘。他们唯有在中西伯利亚与喀尔喀骑兵死磕。

    “老八,黑龙江那边可以动一动了。”乾隆思考了许久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儿臣领旨!”永璇心中大喜。

    这不由得不让永璇大喜,所谓“黑龙江可以动一动”的意思就是一方面让盛京方面对远东地区用兵,另一方面用忠心耿耿的内属蒙古人去取代外藩蒙古人。反正对于大部分蒙古人来说,内属与外藩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有心人士却知道,如果内属蒙古慢慢蚕食了外藩蒙古,那么蒙古就彻底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那些蒙古王公又如何甘心?

    但是如今喀尔喀的精锐已经全部派往西伯利亚,清廷自然可以明目张胆地说让科尔沁蒙古等内属蒙古诸部接管外藩蒙古的防卫。谁敢在这个时候反抗?稍有异心的,自然被扣上“投敌叛国”的罪名送到阵前砍头祭旗。在杀了一批王公大臣之后,墙头草们纷纷屈服。况且外藩蒙古中向着清廷的人也不少,在这些人的支持下,朝廷开始了慢慢收复外藩蒙古的道路。

    喀尔喀骑兵自然不知道后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只是在西伯利亚平原上驰骋,对俄国士兵展开追杀。不得不承认,唐朝的重骑兵在这个时代依旧是可怕的存在。猝不及防的俄国人还没有举起枪,就发现自己被蒙古人砍成了两截。随军的教士不得不哀叹,“上帝再度扬起了他那可怕的鞭子!”

    但是俄国人没有想到,他们在远东的据点也变得危险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这篇小说一定会上半个月完结掉!

    PS:既然有读者朋友问起,家里的事情也稍微交代下好了。

    我终究没有赶上外婆的最后一面,在我完成4月19日更新没多久外婆就过世了。

    从抢救到不治,只有十四个小时。

    外婆走得很安详,只是太匆忙了。

    原本打算这本书完结之后,带外婆出国去东南亚一趟。

    没想到,是个遗憾了。

    谢谢大家的关心,真的很谢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