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未来的王
崇政殿外,太监张公公不紧不慢的进了大殿:“启禀皇上九阿哥到。”
一声稚嫩响亮的声音回荡在殿外,“皇阿玛吉祥!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福临来了啊,快进来。听太监回报说你今日在学堂得到老师夸奖了?”皇太极看着跑过来的福临,一把抱住了他。
“皇阿玛,夫子教的那些个东西,我早会了,夫子进度太慢了。”福临说道。
“没想到福临最近长了不少!呵呵,皇阿玛都快抱不动了,来,快下来。呵呵。魏公公传些可口的糕点。”皇太极放下了福临,福临人小但好动,爬上了龙椅,半跪着翻看皇太极的奏折。过一小会儿,下面一个小太监便呈上了一盘五颜六色的糕点。福临看见了满心的欢喜拿起来便吃。
“谢皇阿玛。”
“朕好生羡慕你这个年纪,朕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登基了,表面上我是管理天下,而实际上是被天下管制。不像你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看下奏折,都是各省府衙等呈报上来的,多了解民情,顺应民心,《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所写,朕,深喜此人,为王者,你要学会让百姓怕你,是因为你的威严,让百姓不会反对你的政策,不会动乱。敬你,才能更好的发展生产和国力,才能振奋军队的士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皇太极在一旁说教福临,看来皇太极还是很喜欢他这个儿子的。
福临眨巴眨巴眼睛望着皇太极,一只手在书桌上撑起了下巴。皇太极觉得福临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他最中意的就是肃亲王豪格和九阿哥福临。
“福临,今天我讲了这么多,你可知道我刚列举的《荀子•;王制》篇中那段话的意思吗?”皇太极殷切的望着福临,福临是众多皇子中功课最好的,也是寄予希望最高的。
“皇阿玛,儿臣读过此篇,” 福临放下了手中的糕点说到:“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魏公公站立一旁用眼睛瞅着,微笑着看着这对父子的对话。
皇太极在大殿内踱步:“皇阿哥是龙脉,天上的龙脉!寻常百姓不好好读书,只能好坏他自己知道。皇阿哥不好好读书,那坏的可是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方能后天下知乐而乐!想朕当年与先皇努尔哈赤一起征战的时候,经历数次的生死和拼杀才有了大清的现在。大明朝现在还未全部攻下,余孽仍在,天下百姓人心不稳,福临啊,你要记得,取天下靠的是弓马骑射,但是治天下却要靠文教科举,这也是朕为什么兴办科举的原因。我们不但要尚武,发展我们的军队制造红衣大炮,还要重文!咱们满人的金戈铁马虽然能歼灭明朝的水陆三军,灭不掉的是天下的诗词,流传千古的文字,灭不掉孔子孟子和庄子,汉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满人学习的地方,要天下大同,首先要文化相融!学!这才是皇阿哥要做的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福临听着皇上说的话,点点头“嗯。儿臣认为汉人的诗词曲赋是灭不掉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循天理,尊天道,古人云:朝闻道夕死足矣”
“呵呵,不愧是朕的皇儿,所以朕,才为你寻得汉人老师,饱学之名仕,好好教导你怎么看待天下,怎么看待天下之百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皇太极很高兴福临能够和他有这样的交流,这个也是皇太极今后要交给皇子们的重担,视百姓为子民,国必盛矣!
“儿臣明白父皇之苦心,儿臣定当努力读书,以报天下之苍生!”。
御膳房内正在热火朝天的做菜,在面点一案旁,一个相貌平平的年轻太监正在制作一道糕点。 门外传来了一阵的脚步声,原来是糕点果品房的领头太监来了,还带了一个人。
那领头太监一进门来便说开了:“小六子,有人找你,你过来看看吧!”
这小六子一听,很是疑惑,是谁呢,来人正是索尼府中的管事,只见他匆匆的递了一张纸条上去,那纸条上面写着:“速回府中。”就四个字。虽然这个纸条上没别的,但是他知道肯定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不然总管是不会亲自前来,而且也不会什么都不告诉他,定有大事情发生。
随后这小六子跟随着索尼府中的总管,带了令牌,出了皇城。皇城的前面是条宽阔的街道。过了大清门外往右方拐,有一个精致的石雕牌坊,后面的整条街道全是做生意的商贩,街上人来人往,酒馆茶肆,买卖吆喝,好不热闹。牌坊下停了一辆带蓬的马车,车前有一个车夫正牵着一匹黑亮的骏马,膘肥体健。
一阵的舟车劳顿后在索尼的府邸前停了下来,两人很快进了府,左拐右转,在花园后的一个雅致的大厅中见到了一等公索尼大人,而他的旁边还有一位大人,正是满清铁帽子王之一,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努尔哈赤之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从年轻时期就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现在又忠心的跟随皇太极,所以在他的父兄背叛后他依旧受到皇太极的信任与重用。
小六子一看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此,料想定有大事,否则一个亲王怎肯接见我一个小小的御厨呢,小六子立即上前行礼:“奴才参见郑亲王!给索尼大人行礼。”
“行啊,索尼兄,你培训出来的奴才就是不一样啊,很是伶俐。懂规矩!”郑亲王济尔哈朗微微笑着,顺手拿起了桌前的一杯雨前龙井。
“郑亲王过奖了,客气了,客气了,呵呵。”索尼随即手掌张开指向小六子,“这小六子从小自我府中长大,是我府中门客收养的孩子。我刻意让他学了厨子的手艺,他能为国尽忠是他的荣光啊。”
“小六子,你过来!”济尔哈朗看着眼前这个怯生生的小六子,招呼他过来,“你知道我们今天要你过来是做什么吗?”
小六子摇摇头:“小六子不知,全凭王爷和大人吩咐,索尼大人对小六子有知遇之恩,就是上刀山,下油锅,小六子也再所不惜。“
“很好,果然是索尼大人你培养出来的死士,忠于主子,难能可贵啊 ,小六子,下面的事情可有危险性,我们要你去杀一个人,你可愿意为国尽忠?“
“杀的人是谁?”小六子问道。
“九阿哥福临!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皇上眼看着过不了几个月了,御医也看了他的脉案,大清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失去一位明君,将来只能是豪格继承帝位,祖宗有先制,长者即位!九阿哥而福临的势利必然会辅助他争夺皇位,到时天下又要大乱!所以我们只能先下手为强了,不能把大清的基业和大好的江山交到一个黄口小儿的手里啊!”
小六子手心里顿时冒出了冷汗,“他…他可是皇上的皇子啊,身边又有那么多的侍卫,而且顿顿饭菜都有人试吃,还有人用银针严查,这奴才该怎么办呢…。。”
济尔哈朗见小六子这种表情,便胸有成竹的笑了一笑,好像已经预料到事情的结果了。“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我和索尼大人早就想好了一个万全之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保证神不知鬼不觉,谁也不会想到!你附耳过来!我们的计划是这么这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为写这个作品 我查阅了大量的大清历史资料。比如皇后佩带的东珠耳环都是很有讲究的。呵呵
一声稚嫩响亮的声音回荡在殿外,“皇阿玛吉祥!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福临来了啊,快进来。听太监回报说你今日在学堂得到老师夸奖了?”皇太极看着跑过来的福临,一把抱住了他。
“皇阿玛,夫子教的那些个东西,我早会了,夫子进度太慢了。”福临说道。
“没想到福临最近长了不少!呵呵,皇阿玛都快抱不动了,来,快下来。呵呵。魏公公传些可口的糕点。”皇太极放下了福临,福临人小但好动,爬上了龙椅,半跪着翻看皇太极的奏折。过一小会儿,下面一个小太监便呈上了一盘五颜六色的糕点。福临看见了满心的欢喜拿起来便吃。
“谢皇阿玛。”
“朕好生羡慕你这个年纪,朕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登基了,表面上我是管理天下,而实际上是被天下管制。不像你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看下奏折,都是各省府衙等呈报上来的,多了解民情,顺应民心,《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所写,朕,深喜此人,为王者,你要学会让百姓怕你,是因为你的威严,让百姓不会反对你的政策,不会动乱。敬你,才能更好的发展生产和国力,才能振奋军队的士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皇太极在一旁说教福临,看来皇太极还是很喜欢他这个儿子的。
福临眨巴眨巴眼睛望着皇太极,一只手在书桌上撑起了下巴。皇太极觉得福临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他最中意的就是肃亲王豪格和九阿哥福临。
“福临,今天我讲了这么多,你可知道我刚列举的《荀子•;王制》篇中那段话的意思吗?”皇太极殷切的望着福临,福临是众多皇子中功课最好的,也是寄予希望最高的。
“皇阿玛,儿臣读过此篇,” 福临放下了手中的糕点说到:“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
魏公公站立一旁用眼睛瞅着,微笑着看着这对父子的对话。
皇太极在大殿内踱步:“皇阿哥是龙脉,天上的龙脉!寻常百姓不好好读书,只能好坏他自己知道。皇阿哥不好好读书,那坏的可是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方能后天下知乐而乐!想朕当年与先皇努尔哈赤一起征战的时候,经历数次的生死和拼杀才有了大清的现在。大明朝现在还未全部攻下,余孽仍在,天下百姓人心不稳,福临啊,你要记得,取天下靠的是弓马骑射,但是治天下却要靠文教科举,这也是朕为什么兴办科举的原因。我们不但要尚武,发展我们的军队制造红衣大炮,还要重文!咱们满人的金戈铁马虽然能歼灭明朝的水陆三军,灭不掉的是天下的诗词,流传千古的文字,灭不掉孔子孟子和庄子,汉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满人学习的地方,要天下大同,首先要文化相融!学!这才是皇阿哥要做的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福临听着皇上说的话,点点头“嗯。儿臣认为汉人的诗词曲赋是灭不掉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循天理,尊天道,古人云:朝闻道夕死足矣”
“呵呵,不愧是朕的皇儿,所以朕,才为你寻得汉人老师,饱学之名仕,好好教导你怎么看待天下,怎么看待天下之百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皇太极很高兴福临能够和他有这样的交流,这个也是皇太极今后要交给皇子们的重担,视百姓为子民,国必盛矣!
“儿臣明白父皇之苦心,儿臣定当努力读书,以报天下之苍生!”。
御膳房内正在热火朝天的做菜,在面点一案旁,一个相貌平平的年轻太监正在制作一道糕点。 门外传来了一阵的脚步声,原来是糕点果品房的领头太监来了,还带了一个人。
那领头太监一进门来便说开了:“小六子,有人找你,你过来看看吧!”
这小六子一听,很是疑惑,是谁呢,来人正是索尼府中的管事,只见他匆匆的递了一张纸条上去,那纸条上面写着:“速回府中。”就四个字。虽然这个纸条上没别的,但是他知道肯定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不然总管是不会亲自前来,而且也不会什么都不告诉他,定有大事情发生。
随后这小六子跟随着索尼府中的总管,带了令牌,出了皇城。皇城的前面是条宽阔的街道。过了大清门外往右方拐,有一个精致的石雕牌坊,后面的整条街道全是做生意的商贩,街上人来人往,酒馆茶肆,买卖吆喝,好不热闹。牌坊下停了一辆带蓬的马车,车前有一个车夫正牵着一匹黑亮的骏马,膘肥体健。
一阵的舟车劳顿后在索尼的府邸前停了下来,两人很快进了府,左拐右转,在花园后的一个雅致的大厅中见到了一等公索尼大人,而他的旁边还有一位大人,正是满清铁帽子王之一,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努尔哈赤之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从年轻时期就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现在又忠心的跟随皇太极,所以在他的父兄背叛后他依旧受到皇太极的信任与重用。
小六子一看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此,料想定有大事,否则一个亲王怎肯接见我一个小小的御厨呢,小六子立即上前行礼:“奴才参见郑亲王!给索尼大人行礼。”
“行啊,索尼兄,你培训出来的奴才就是不一样啊,很是伶俐。懂规矩!”郑亲王济尔哈朗微微笑着,顺手拿起了桌前的一杯雨前龙井。
“郑亲王过奖了,客气了,客气了,呵呵。”索尼随即手掌张开指向小六子,“这小六子从小自我府中长大,是我府中门客收养的孩子。我刻意让他学了厨子的手艺,他能为国尽忠是他的荣光啊。”
“小六子,你过来!”济尔哈朗看着眼前这个怯生生的小六子,招呼他过来,“你知道我们今天要你过来是做什么吗?”
小六子摇摇头:“小六子不知,全凭王爷和大人吩咐,索尼大人对小六子有知遇之恩,就是上刀山,下油锅,小六子也再所不惜。“
“很好,果然是索尼大人你培养出来的死士,忠于主子,难能可贵啊 ,小六子,下面的事情可有危险性,我们要你去杀一个人,你可愿意为国尽忠?“
“杀的人是谁?”小六子问道。
“九阿哥福临!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皇上眼看着过不了几个月了,御医也看了他的脉案,大清国将在不久的将来失去一位明君,将来只能是豪格继承帝位,祖宗有先制,长者即位!九阿哥而福临的势利必然会辅助他争夺皇位,到时天下又要大乱!所以我们只能先下手为强了,不能把大清的基业和大好的江山交到一个黄口小儿的手里啊!”
小六子手心里顿时冒出了冷汗,“他…他可是皇上的皇子啊,身边又有那么多的侍卫,而且顿顿饭菜都有人试吃,还有人用银针严查,这奴才该怎么办呢…。。”
济尔哈朗见小六子这种表情,便胸有成竹的笑了一笑,好像已经预料到事情的结果了。“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我和索尼大人早就想好了一个万全之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保证神不知鬼不觉,谁也不会想到!你附耳过来!我们的计划是这么这么………。”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为写这个作品 我查阅了大量的大清历史资料。比如皇后佩带的东珠耳环都是很有讲究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