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金匮之盟
这是公元976年10月10日(阴历)一个阴冷漆黑的夜晚,天空中阴云密布,纷纷扬扬的雪花不一会就把整个地面盖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此时还不到三更天,但北宋都城东京的皇宫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和吵闹,平日里巡夜的士卫、来来往往的太监和宫女们都不见了踪影,整个皇宫里一片寂静,静得仿佛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种死一样的寂静让人心里面不由得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这是一个注定要发生大事的夜晚。
就在不知不觉中,一个身穿白衣的高大身影伴随着漫天的飞雪,从皇宫的城墙外轻轻地飘了进来,黑暗中也不见他如何展动身形,但身影却是一闪即没,地面上厚达二寸的积雪上居然没有留下一个脚印,白衣人的轻功之高世所罕见,如果在白天,他的身影也许会被形容为仙人飞纵,但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他的身影简直尤如鬼魅一般。
偌大的皇宫里灯火俱灭,唯有万岁殿里烛火通明,在漆黑的夜里显得特别扎眼。万岁殿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寝宫,此时在明亮的烛光下,有两个人正在对饮,桌上的御酒已经喝空了五、六坛,但两个豪饮的人还是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坐在上首的是一个年近五十、细眉圆脸的中年男人,此时他正把自己稍显富态的身体靠在椅背上,右手端着酒杯,左手捋着颌下的几缕胡须,眯着双眼倾听坐在下首之人的歌声,他的双目本来就很细长,现在一眯就只剩下两条缝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玉碗呈来琥珀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金笼囚虎雄风在,银锁缚龙筋骨坚,他日一朝脱笼锁,虎啸龙吟震九州。”
纵声歌唱的正是坐在下首之人,他三十七、八岁的年纪,身材修长,面容清癯,唇红齿白,颌下微微几缕胡须。他本是一个谦虚谨慎、低调务实之人,但今夜豪饮数坛,加之在上首之人的一再催促要求下,终于放声高歌,歌声浑厚响亮,不知不觉中,将心中多年积压的感情抒发在了歌声中,压抑多年的抱负和理想尤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曲歌罢,下首之人端起手中的酒杯,仰头一饮而尽。上首之人缓缓睁开双目,双手捧起酒杯道:“好歌,好歌,真是好歌啊!三弟,这十六年来真是委屈你了!来,皇兄敬你一怀!”
只听“咣当”一声,下首之人手中的酒杯突然掉在了地上,他连忙起身跪在自称皇兄的上首之人面前,听完上首之人的话一惊之下,他的酒已经醒了一半,片刻间已是满头大汗,他一边磕头一边诚惶诚恐的说道:“皇兄息怒,臣弟酒醉失言,罪该万死。臣弟今生绝不敢有不良企图,臣弟对皇兄和大宋江山赤胆忠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还请皇兄明鉴!”
今夜在万岁殿中饮酒的两人正是当今天子赵匡胤与他的二弟晋王赵光义。
听完晋王的一番话,赵匡胤连忙放下酒杯起身一把将他拉起道:“三弟何故如此啊?快快坐下。”
赵光义虽然胆战心惊的坐了下来,但他心里确实是忐忑不安,他从小就在皇兄的身边长大,兄弟二人共同经历了“陈桥兵变”(公元960年)、“金匮之盟(公元961年)”、“杯酒释兵权(公元963年)”、“统一战争”等重要事件,也经历了从在周世宗手下任一名禁军军官到建立大宋王朝成就一代伟业的巨大转变,几十年的相处,尤其是赵匡胤称帝的这十七年来,他对乃兄的了解更是进一步加深了。
他更加清楚的知道当初母亲杜太后病危时,硬逼皇兄签订“金匮之盟”,要求皇兄承诺在百年后将皇位传给自己而不是传给皇兄的儿子们后,他们兄弟间的感情已经不再如以前一样了。
这十六年来,他一直低调做人做事,绝口不提继位一事。虽然皇兄也好象同自己有默契似的从来不提“金匮之盟”,但是很明显多年来在给自己分配权职时,总是处处小心、处处留意。经过“杯酒释兵权”后,皇兄已经将大宋的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他赵光义时时要考虑的只不过是如何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罢了。
但是十六年的努力最终还是毁于一旦,今夜自己醉酒放歌,不由得流露出胸怀大志,想大展宏图的夙愿,这下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了。
近年来他已经数次听闻皇嫂孝章皇后与皇兄就继位问题发生争执,孝章皇后言道:“陛下已经年近五旬,应当早日决断立储之事。陛下在世一日可保我们母子三人平安一日,若有朝一日陛下驾鹤西去,帝位可以放心托负他人,但我们母子三人的安危可也放心托负给他人吗?将安危托负给他人难道比托负给自己人更为放心吗?”
虽然皇兄听闻此言后并无任何举措,但是他自己却已经上表称病三次了,他想象石守信等大臣放弃兵权一样,放弃皇位继承权以此来保全自己和家人一生平安富贵。但是苦于每次上表都被驳回,皇兄坚持不允,自己只能做罢了。
就在赵光义不断胡思乱想中,赵匡胤不急不慢的说道:“三弟啊,你与朕兄弟两人共患难多年了,这大宋的江山不是朕一个人打下来的,也有你的一半功劳啊。”说到这里,赵匡胤上前紧紧握住了晋王的手道:“当年母后与朕签订‘金匮之盟‘时,朕是心甘情愿把帝位传给你的,因为你的治国之才,治世之能不输于朕。十六年过去了,朕的心意始终未变。”
说道这里,赵匡胤突然大声咳嗽起来,他长咳不止,咳嗽声越来越剧烈,赵光义连忙上前一边给他轻拍后背,一边递上了一块雪白的丝巾,片刻后等赵匡胤咳完,赵光义突然发现丝巾上全是暗红的血迹,他不禁大惊失色,连忙跑到门口呼唤守卫和太监们去请太医,但门外居然空无一人。
赵匡胤勉强爬在酒桌上,用双手支撑着要倒下去的身体呼唤着赵光义快点过来。
等赵光义跑过来后,赵匡胤硬撑着身体上的病痛,挤出力气对他讲道:“三弟,不要找人了,是朕下令他们不许过来打扰的,朕早已病入膏肓,就是太医院所有的太医过来也救不了朕了。”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会喘了几口粗气接着说道:“朕瞒着你和宫里所有的人就是怕大家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争斗。大宋的江山不能就这样毁在朕的手中,你曾三次上表告病,朕均没有应允你知道是为了什么吗?”
此时的赵光义双眼含着热泪,他一边用手扶着赵匡胤无力的身躯,一边用哽咽的声音回答道:“恕臣弟愚钝,请皇兄教诲。”
“‘金匮之盟’早在十六年前就是群臣皆知了,倘若你告病,朕应允,岂不是给朕与你兄弟二人留下了忤逆不孝、不仁不义的骂名吗?我们兄弟不睦,皇位由谁继承事小,更重要的是让母后百年后的颜面何存呢?”说到这里,赵匡胤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弱了,他看着赵光义,眼中已经开始滴泪。
“皇兄教训的是,臣弟知错了!”赵光义“扑通”一声跪倒在赵匡胤面前,失声痛哭起来。
“三弟,朕的病太医说本来就熬不过这几天了,今天朕饮酒后病势加重,可能熬不过今夜了。”他每说一句都要喘息一阵,间隔时间越来越长,声音越来越轻。赵光义只是在他身旁不停得说:“皇兄洪福齐天一定不会有事的,皇兄你不要说了,要保重龙体啊!”
赵匡胤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三弟,朕没有其他的事嘱咐你了,唯有一件事请求你一定要答应我!”
赵光义连忙说道:“请皇兄吩咐,不要说一件,就是十件、百件、千件,臣弟也一定答应。”
“朕只求你……即位后……一定要善待……你皇嫂和诸位皇侄!你一定……要答应我啊!”
赵光义听闻此言,急忙端正身形,跪在赵匡胤面前,哽咽道:“皇兄请放心,我赵光义向天盟誓,如我即位,自当与皇嫂和诸位皇侄生死与共、共享富贵。若违此誓,让我浑身长满脓疮,日夜疼痛而死。”
“好,好,三弟,朕果真……没有……看错你啊!”赵匡胤艰难的把身体靠在了椅背上,用手向东墙上挂着的一把长约一尺的玉斧一指道:“你取下玉斧……往东墙……第二个窗户下面……一尺的地方……用力……砍下去,那里面的……金匮里,藏有当年……我与母后……签订的盟约,你可……依此……即位。”
赵匡胤说到这里已经用完了身体里的最后一丝力气,他不再说话,只是眼中含着热泪看着赵光义,用手一直指着墙上的玉斧。
赵光义缓缓起身,略微迟疑了一下,走到墙边一伸手摘下了玉斧,他回头看一看赵匡胤,兀自犹豫之时,就听赵匡胤用沙哑而低沉的声音嘶喊道:“快……砍……啊!”。
此时,突然一阵大风吹过,万岁殿内西墙上的窗户“咣”的一声被吹了开来,一时间殿内烛光摇曳,阴风森森,赵光义一咬牙挥斧向墙上砍去,“咔!咔!咔!”三斧过后,东墙中出现一个二尺见方的金匮,打开匮盖,赵光义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捧起里面那已经年久发黄的盟书,缓缓来到赵匡胤面前跪了下来。
“皇兄,盟书已经取来,臣弟恭听教诲!”说完这句话,赵光义半天不见赵匡胤发声,他急忙抬头一看,赵匡胤瘫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双目圆睁,嘴唇发紫。
赵光义急忙上前伸手一探,发觉赵匡胤早已失去了呼吸,已经驾崩了。他抱着赵匡胤的尸身放声痛哭。
正在他悲痛万分之际,就听身后传来一声轻微的叹息,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愚儿尚不自醒,更待何时啊?”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此时还不到三更天,但北宋都城东京的皇宫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和吵闹,平日里巡夜的士卫、来来往往的太监和宫女们都不见了踪影,整个皇宫里一片寂静,静得仿佛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种死一样的寂静让人心里面不由得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这是一个注定要发生大事的夜晚。
就在不知不觉中,一个身穿白衣的高大身影伴随着漫天的飞雪,从皇宫的城墙外轻轻地飘了进来,黑暗中也不见他如何展动身形,但身影却是一闪即没,地面上厚达二寸的积雪上居然没有留下一个脚印,白衣人的轻功之高世所罕见,如果在白天,他的身影也许会被形容为仙人飞纵,但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他的身影简直尤如鬼魅一般。
偌大的皇宫里灯火俱灭,唯有万岁殿里烛火通明,在漆黑的夜里显得特别扎眼。万岁殿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寝宫,此时在明亮的烛光下,有两个人正在对饮,桌上的御酒已经喝空了五、六坛,但两个豪饮的人还是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坐在上首的是一个年近五十、细眉圆脸的中年男人,此时他正把自己稍显富态的身体靠在椅背上,右手端着酒杯,左手捋着颌下的几缕胡须,眯着双眼倾听坐在下首之人的歌声,他的双目本来就很细长,现在一眯就只剩下两条缝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玉碗呈来琥珀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金笼囚虎雄风在,银锁缚龙筋骨坚,他日一朝脱笼锁,虎啸龙吟震九州。”
纵声歌唱的正是坐在下首之人,他三十七、八岁的年纪,身材修长,面容清癯,唇红齿白,颌下微微几缕胡须。他本是一个谦虚谨慎、低调务实之人,但今夜豪饮数坛,加之在上首之人的一再催促要求下,终于放声高歌,歌声浑厚响亮,不知不觉中,将心中多年积压的感情抒发在了歌声中,压抑多年的抱负和理想尤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曲歌罢,下首之人端起手中的酒杯,仰头一饮而尽。上首之人缓缓睁开双目,双手捧起酒杯道:“好歌,好歌,真是好歌啊!三弟,这十六年来真是委屈你了!来,皇兄敬你一怀!”
只听“咣当”一声,下首之人手中的酒杯突然掉在了地上,他连忙起身跪在自称皇兄的上首之人面前,听完上首之人的话一惊之下,他的酒已经醒了一半,片刻间已是满头大汗,他一边磕头一边诚惶诚恐的说道:“皇兄息怒,臣弟酒醉失言,罪该万死。臣弟今生绝不敢有不良企图,臣弟对皇兄和大宋江山赤胆忠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还请皇兄明鉴!”
今夜在万岁殿中饮酒的两人正是当今天子赵匡胤与他的二弟晋王赵光义。
听完晋王的一番话,赵匡胤连忙放下酒杯起身一把将他拉起道:“三弟何故如此啊?快快坐下。”
赵光义虽然胆战心惊的坐了下来,但他心里确实是忐忑不安,他从小就在皇兄的身边长大,兄弟二人共同经历了“陈桥兵变”(公元960年)、“金匮之盟(公元961年)”、“杯酒释兵权(公元963年)”、“统一战争”等重要事件,也经历了从在周世宗手下任一名禁军军官到建立大宋王朝成就一代伟业的巨大转变,几十年的相处,尤其是赵匡胤称帝的这十七年来,他对乃兄的了解更是进一步加深了。
他更加清楚的知道当初母亲杜太后病危时,硬逼皇兄签订“金匮之盟”,要求皇兄承诺在百年后将皇位传给自己而不是传给皇兄的儿子们后,他们兄弟间的感情已经不再如以前一样了。
这十六年来,他一直低调做人做事,绝口不提继位一事。虽然皇兄也好象同自己有默契似的从来不提“金匮之盟”,但是很明显多年来在给自己分配权职时,总是处处小心、处处留意。经过“杯酒释兵权”后,皇兄已经将大宋的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他赵光义时时要考虑的只不过是如何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罢了。
但是十六年的努力最终还是毁于一旦,今夜自己醉酒放歌,不由得流露出胸怀大志,想大展宏图的夙愿,这下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了。
近年来他已经数次听闻皇嫂孝章皇后与皇兄就继位问题发生争执,孝章皇后言道:“陛下已经年近五旬,应当早日决断立储之事。陛下在世一日可保我们母子三人平安一日,若有朝一日陛下驾鹤西去,帝位可以放心托负他人,但我们母子三人的安危可也放心托负给他人吗?将安危托负给他人难道比托负给自己人更为放心吗?”
虽然皇兄听闻此言后并无任何举措,但是他自己却已经上表称病三次了,他想象石守信等大臣放弃兵权一样,放弃皇位继承权以此来保全自己和家人一生平安富贵。但是苦于每次上表都被驳回,皇兄坚持不允,自己只能做罢了。
就在赵光义不断胡思乱想中,赵匡胤不急不慢的说道:“三弟啊,你与朕兄弟两人共患难多年了,这大宋的江山不是朕一个人打下来的,也有你的一半功劳啊。”说到这里,赵匡胤上前紧紧握住了晋王的手道:“当年母后与朕签订‘金匮之盟‘时,朕是心甘情愿把帝位传给你的,因为你的治国之才,治世之能不输于朕。十六年过去了,朕的心意始终未变。”
说道这里,赵匡胤突然大声咳嗽起来,他长咳不止,咳嗽声越来越剧烈,赵光义连忙上前一边给他轻拍后背,一边递上了一块雪白的丝巾,片刻后等赵匡胤咳完,赵光义突然发现丝巾上全是暗红的血迹,他不禁大惊失色,连忙跑到门口呼唤守卫和太监们去请太医,但门外居然空无一人。
赵匡胤勉强爬在酒桌上,用双手支撑着要倒下去的身体呼唤着赵光义快点过来。
等赵光义跑过来后,赵匡胤硬撑着身体上的病痛,挤出力气对他讲道:“三弟,不要找人了,是朕下令他们不许过来打扰的,朕早已病入膏肓,就是太医院所有的太医过来也救不了朕了。”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会喘了几口粗气接着说道:“朕瞒着你和宫里所有的人就是怕大家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争斗。大宋的江山不能就这样毁在朕的手中,你曾三次上表告病,朕均没有应允你知道是为了什么吗?”
此时的赵光义双眼含着热泪,他一边用手扶着赵匡胤无力的身躯,一边用哽咽的声音回答道:“恕臣弟愚钝,请皇兄教诲。”
“‘金匮之盟’早在十六年前就是群臣皆知了,倘若你告病,朕应允,岂不是给朕与你兄弟二人留下了忤逆不孝、不仁不义的骂名吗?我们兄弟不睦,皇位由谁继承事小,更重要的是让母后百年后的颜面何存呢?”说到这里,赵匡胤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弱了,他看着赵光义,眼中已经开始滴泪。
“皇兄教训的是,臣弟知错了!”赵光义“扑通”一声跪倒在赵匡胤面前,失声痛哭起来。
“三弟,朕的病太医说本来就熬不过这几天了,今天朕饮酒后病势加重,可能熬不过今夜了。”他每说一句都要喘息一阵,间隔时间越来越长,声音越来越轻。赵光义只是在他身旁不停得说:“皇兄洪福齐天一定不会有事的,皇兄你不要说了,要保重龙体啊!”
赵匡胤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三弟,朕没有其他的事嘱咐你了,唯有一件事请求你一定要答应我!”
赵光义连忙说道:“请皇兄吩咐,不要说一件,就是十件、百件、千件,臣弟也一定答应。”
“朕只求你……即位后……一定要善待……你皇嫂和诸位皇侄!你一定……要答应我啊!”
赵光义听闻此言,急忙端正身形,跪在赵匡胤面前,哽咽道:“皇兄请放心,我赵光义向天盟誓,如我即位,自当与皇嫂和诸位皇侄生死与共、共享富贵。若违此誓,让我浑身长满脓疮,日夜疼痛而死。”
“好,好,三弟,朕果真……没有……看错你啊!”赵匡胤艰难的把身体靠在了椅背上,用手向东墙上挂着的一把长约一尺的玉斧一指道:“你取下玉斧……往东墙……第二个窗户下面……一尺的地方……用力……砍下去,那里面的……金匮里,藏有当年……我与母后……签订的盟约,你可……依此……即位。”
赵匡胤说到这里已经用完了身体里的最后一丝力气,他不再说话,只是眼中含着热泪看着赵光义,用手一直指着墙上的玉斧。
赵光义缓缓起身,略微迟疑了一下,走到墙边一伸手摘下了玉斧,他回头看一看赵匡胤,兀自犹豫之时,就听赵匡胤用沙哑而低沉的声音嘶喊道:“快……砍……啊!”。
此时,突然一阵大风吹过,万岁殿内西墙上的窗户“咣”的一声被吹了开来,一时间殿内烛光摇曳,阴风森森,赵光义一咬牙挥斧向墙上砍去,“咔!咔!咔!”三斧过后,东墙中出现一个二尺见方的金匮,打开匮盖,赵光义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捧起里面那已经年久发黄的盟书,缓缓来到赵匡胤面前跪了下来。
“皇兄,盟书已经取来,臣弟恭听教诲!”说完这句话,赵光义半天不见赵匡胤发声,他急忙抬头一看,赵匡胤瘫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双目圆睁,嘴唇发紫。
赵光义急忙上前伸手一探,发觉赵匡胤早已失去了呼吸,已经驾崩了。他抱着赵匡胤的尸身放声痛哭。
正在他悲痛万分之际,就听身后传来一声轻微的叹息,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愚儿尚不自醒,更待何时啊?”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