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英雄—时代

正文 第五章:中国皇帝震怒!三将军舍命!01

    一直没有休息好的道光皇帝,得知英国人不听话,不但不交还定海,还在广东炮轰中国船只大怒,拍着龙椅扶手,对众大臣说:

    “我一定要严惩这些不知高低的洋毛子!”

    “是呀,老虎不发威,总以为我们是病猫。”大臣们在下面窃窃私语起来。

    于是,道光皇帝调兵谴将。

    道光皇帝调兵谴将,琦善却是脓包一个,琦善在与义律的交涉中,在英国赔偿烟价、开放口岸等问题上,对英国俯首屈从。

    1840年12月,义律提出割让香港岛(广东新安县南部小岛)作为贸易根据地的无理要求时,琦善急奏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接到琦善奏折,见英国人无理要求中国的领土,他不能答应,他不能当败家子,骨子里的反抗情绪,一触即发起来,大怒:

    “娘卖匹的,这些洋人贪得无厌,竟妄想想我中国领土!寸土不让!打!”

    于是,决定对英国一战,急谕琦善:

    “痛加征剿,以张国势!”

    琦善怕被满门抄斩,于是在1840年12月11日、14日、26日及1841年1月2日致义律的照会中,多次予以断然拒绝割让香港岛。1840年12月14日照会义律称:

    因通商而转予之以地,无论于理不顺,亦复于情不协,且从未与他国,独能与贵国乎?

    1840年12月26日致义律的照会中,琦善即已向义律宣布,中国的寸疆尺土均属朝廷所有,朝廷的疆土绝不可与私人财产相比,“处于臣下之人绝不敢稍自专擅”。

    英国全权代表义律、英军驻中国代司令伯麦,因要求割让香港岛屡遭拒绝,极为不满。

    1841年1月5日,英军驻中国代司令伯麦向琦善发出最后通牒:限一日内答复,如不满足割岛等要求,英国“将立即采取战争行动。”

    1月6日,道光帝谕令琦善对英国人:“大申挞伐,相机剿办,通商、讨还烟价,统统不准”,英国人“再或投递字帖,亦不准收受,并不准遣人再向该人理论。”“朕意已决,断无游移!”

    1月7日,未等琦善回文到达,义律利用琦善已撤防的有利时机,派出大小战船20多艘,突然向穿鼻洋的大角、沙角两个炮台发动猛攻,英军2000多人由汉奸带路,抄清军背后险要处,架起竹梯,攀登上形势险要的沙角后山,并焚毁山下三江口守军和水师船。陈连升亲自坐镇炮台后卫,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杠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伤爬山而上的英兵数百人。驻守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都只有数百兵力,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前往支援。陈连升率领600多名守岛官兵,使用着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倍于自己的英兵作殊死斗争,并用弓箭堵击来犯的英军,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陈连升“请备兵与火药”,琦善不许。由于琦善不发援兵,坐视海防被突破,英军炸毁中国兵船11艘,陈连升及其所属兵勇终因兵力单薄,难以抵挡已占据山顶阵地的英军,仍致死不退,终因敌我悬殊,全部壮烈牺牲。陈连升之子武举人陈举鹏、守备张清龄都拿出中国武术的真本事,英勇奋战,血拼到底,杀死英军多人,直至战死。

    穿鼻洋的沙角、大角两个炮台,相继陷落。

    诗人张维屏作《三将军歌》: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

    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凶徒蜂拥向公扑,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公体虽分神则完。

    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战后,广东人民将陈连升入祀“昭忠祠”,又收殓了阵亡将士的遗体,建立了“节兵义坟”安葬,作为永久纪念。陈连升家乡恩施的乡亲们,也集资建立纪念碑,纪念他们父子。

    8日,义律、伯麦再次提出中方停止备战、恢复广州商务、割让沙角等最后通牒式的要求,限琦善3日内答复,否则“将立即重新开战”。

    英国全权代表义律、英国远征中国军司令伯麦提出割让沙角的要求,并非真意,其目的是以此为要挟,迫使琦善同意割让香港岛。当时,义律相当看好香港这个独立的岛屿,水深浪静,适合泊船,对于海运贸易,香港简直是一块金子宝地,不过,当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看到这一点,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几十年后,证明义律是英明的,香港成为世界贸易名城。

    此时,英方此举使琦善惶恐万分。沙角、大角两炮台地扼珠江咽喉,割让沙角,广州将失去屏障,琦善断不敢将沙角擅自答应给英国人。但如不对英国割地要求作出某种表示,英国必然要“重新开战”,而琦善却根本没有率领军民誓死抗敌的勇气。在此情况下,琦善一面下令撤兵,一面向查理•义律乞和。在义律、伯麦1月8日发出的限期3天的最后通牒期满之日,即1月11日,派鲍鹏持文前往英舰会见义律,表示中国不同意割让沙角,但在给予英人“外洋寄居一所”的事情上,他可以“代为奏恳”。琦善在敌人军事外交的双重压力下,对于割地一事,态度已开始发生变化,但琦善此言,仅是同意“代为奏恳”,关于“外洋寄居一所”,究指何处,亦语义含混。义律得此复照后,于当日照会琦善称,他所要求的地方,系指香港岛、尖沙咀及两者之间的港湾,如以此等地方“代换沙角予给,事尚可行。若除此外别处,则断不能收领,”企图越出香港岛扩大割占范围。

    1月15日,琦善又派鲍鹏持文面见义律,当面说:

    “尖沙咀与香港系属两个地方,他很难为义律同时割让两地的要求奏报皇帝,他只同意为英方代奏:仅选择一处作为居住和泊船的地方。”

    16日,义律照会琦善,不再坚持割占尖沙咀,但强调说“以香港一岛接收”,即要割占香港全岛,如果中方同意,英方“退还舟山、沙角和大角。”

    1月18日,琦善向道光帝请求,“允许英国人在香港泊舟寄居,仍然可以前来广东通商”。

    道光帝看了琦善的奏章,非常生气,谕令琦善:英国人“所求无厌,日肆猖獗,若非痛剿示威,恐贻后患”,敕令他于接旨后“钦遵办理”。

    19日,道光帝以琦善对御敌“全未准备”,甚为愤慨,谕令将他“摘顶严议”,并责成其将军队“分布要隘,按段拒守,毋许再有疏虞。”

    道光帝决意对英作战,不断地从各省调兵遣将,并派宗室、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奕山加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驰赴广州,督办征剿,准备在广东,与英军决一死战。

    道光皇帝对于奕山、隆文、杨芳,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打得英军 “片帆不返,尽数殄灭”。 湖南提督杨芳仍是清庭一代名将,曾直接捕获新疆叛王张格尔,道光皇帝日夜盼望捷报的到来,然而,琦善欺上瞒下,尽弄假战报上奏糊弄道光皇帝。

    1841年1月20日,中英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之际,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兼全权大臣”义律,无中生有,突然在澳门发布一份题为《给英国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的公告,声称他与清政府钦差大臣琦善“达成了初步协议”,“协议”中除了赔偿英国烟价600万元、开放广州贸易等内容外,还规定“将香港岛和港口割给英国。”

    其实,义律和琦善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协议”,义律先声夺人。

    “义律害我不浅,皇上要是知道了怎么得了!”琦善闻讯,叫苦不迭,又惊又怕,对左右说。

    1月21日,道光帝主剿的谕旨送抵广州,琦善被求和之心迷了心窍,竟然违旨与义律在莲花城和蛇头湾(均在虎门以内),先后举行两次谈判(1月27日—28日、2月11—12日)。但在这两次谈判中,琦善虑及道光帝对他的妥协行径的严重不满,对义律割占香港岛的要求进行了抵制。

    25日,英舰“硫磺号”舰长贝尔彻,奉英国侵略军代总司令官伯麦准将之命,将该舰驶往香港岛进行勘察。当天上午8时15分,英军在今上环水坑口街附近的大笪地登陆,擅自将此地命名为Possession Mont(占领峰),狂妄的英军欢呼雀跃,并为维多利亚女王的健康“三次干杯”。

    26日,英国一支舰队开来香港岛,大批海军陆战队随即登陆,在岛上升起英国国旗。代总司令伯麦准将在舰队众军官的簇拥下和隆隆的礼炮声中,宣布英国军队正式占领了中国香港岛。

    琦善闻讯,此时如梦方醒,惊呆不已。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