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桂江河畔的吊脚楼
桂江文化系列一
桂江是昭平县的母亲河,古称漓水,发源于桂北越城岭主峰猫儿山,全长426公里,因其纵贯桂林郡地,为该郡最大河流,故名桂江。后来人们才把阳朔以下到梧州这一河段称为桂江,明代还称为府江、抚河,而把阳朔以上河段仍依古称漓江。桂江南流至梧州市汇入西江,可到达珠江口直入大海,北可上溯到达漓江,经灵渠入湘江,通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的大动脉。古代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桂江不仅成为民间交通要道,更是广西沟通各地的必经之路,一切粮饷输送、文书传递、官员迁谪等等,都靠桂江航运往来。明代的《平府江记》记载:“府江,上接漓水,下达苍梧,为广右咽喉,绵亘五百余里”(广右为古代广西的别称)。而昭平正是位于桂江的咽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书记载“定百粤,必先定昭平” (见《平昭平山寇碑》),因此,桂江两岸很早就有人在此居住。乘船行在碧绿的桂江之上,你会看到两岸峰岭相摩,山间朝霞氤氲,暮云吐雾,江边翠竹掩隐,江中渔帆片片,白鹭翻飞,还有两岸河畔上炊烟袅袅的吊脚楼……。
提起这吊脚楼,就不能不令人引以自豪,它是江边的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自从有了人类在这里居住,这吊脚楼就应运而生了,在桂江两岸的马江、木格、古袍、五将等地,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吊脚楼凌空而建,犹如一条条长龙,气势宏伟,它们有的紧密地挨在一起,有的依地势叠在一起。可以说,吊脚楼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建筑,它是为多雨的南方和繁忙的码头货物运输而诞生的空中楼房,是岭南特有的建筑楼房。古代因为公路交通不发达,人们生活上的往来和货物的运输,就全靠船只来担负,为了方便交易和补给船只,靠江边的地方就先有了人居住,但是江边地势陡峭崎岖,高低不平,而且经常涨洪水,修建普通的房子很不容易,聪明的江边人便发明了新的一种楼房,于是这长长的吊脚楼便应运而生了。他们用一条条粗大的柱子支撑着房子,用木板搭成平整的地面,解决了在江边建房所面临的难题,于是一座座竹木搭盖的房子沿江而建,平岸的房间住人,或做旅馆饭店,或做商铺仓库,而脚下陡岸的地方,则用来堆放一些柴木等杂物,吊脚楼的产生可以说是南方人的一种智慧。吊脚楼发展到今天,人们渐渐用坚固的砖柱或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的柱子代替了粗大的木头,而且也使用了钢筋结构的楼面代替了木板,并且在上面修建了一层层富有现代气息的洋楼,这种现代的吊脚楼就更加坚固美观了。每当洪水季节,涛涛的洪水从吊脚楼下陡岸的地方欢快地流过,而吊脚楼上的人们依然在吆喝招揽生意,或者互相闲聊人生,居住在吊脚楼里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洪水,他们会一边看着楼下的洪水,一边谈笑风生的聊天,甚至晚上枕着洪水的摇篮曲而眠,因为这吊脚楼本来就是为了对付洪水而兴建的。
吊脚楼的另一个姊妹是骑楼,它是从吊脚楼演变而成的另一种岭南独特的楼房。随着在江边聚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渐渐向岸上发展,于是交易的场所拓宽了,修建的房子也渐渐多了起来,因为南方雨水多,经常洪水泛滥淹到岸上,于是这种空中的楼房便开始移到了岸上,每当洪峰来临,那空空的吊脚楼便把汹涌的洪水一泻而去,而居住在上面的人却安然无恙。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货物也沿着西江而上,西方的文化也随着货物进入了中国的西部,发了财的西方人,要在沿江一带修建商行和商铺,于是他们参照古老的吊脚楼的优点,结合西方的优美建筑风格,于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特色楼房——骑楼首先在广州产生了,后来渐渐扩展到了内地,直到桂江两岸的村落。
这是一种有楼层而又跨空的新式建筑,一般为商贾大户的住宅,大多分为两至三层,下层是商铺,上(或中上)层是错落有致的客厅和卧室等日常生活的地方。室内有弯曲的楼梯,雕花的扶手,楼顶有雕刻精美的天花板,骑楼的屋顶棱角飞扬,造型奇特,异常美观,每一座房子的店铺前,都有一段架空的楼道,一座连一座,就如一条通风光亮的通道,它可以供游人在店铺前流连观看商品,可以供游人躲避风雨,遮挡炎炎的烈日,在洪水泛滥的季节里,他还可以保护房子,这种架空的房子可以减轻洪水对房子的冲力,使洪水在长廊里一泻而过。那一排排的骑楼,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空中雕塑长廊。流行于欧洲的罗马式太阳图案被引进在窗拱和门拱柱子底部,拱形的长廊,精雕细琢的窗户,窗户顶巧妙地砌成圆形,外沿刻有中国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或一组组五花八门的神话人物浮雕,西方建筑的波浪饰线巧妙的穿插在空隙之中,使得整个墙体搭配得天衣无缝。一道道水波纹雕线将拱券外沿或边勾勒得既有现代的浪漫气息,又折射出古色古香的古典韵味。
骑楼,这种岭南特有的建筑文化,是东方的神韵、西方的典雅的大融合,而这一切的灵感却是来自古老的吊脚楼。如今,桂江两岸的楼房已经是鳞次栉比,人们已经不再关注吊脚楼过去的美丽,它的美丽随着岁月的沧桑而褪色,它们就像一群衰弱的老人,但它们仍然以独特的魅力和风姿屹立在桂江河畔,勇敢地抵抗着咆哮的洪水。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桂江是昭平县的母亲河,古称漓水,发源于桂北越城岭主峰猫儿山,全长426公里,因其纵贯桂林郡地,为该郡最大河流,故名桂江。后来人们才把阳朔以下到梧州这一河段称为桂江,明代还称为府江、抚河,而把阳朔以上河段仍依古称漓江。桂江南流至梧州市汇入西江,可到达珠江口直入大海,北可上溯到达漓江,经灵渠入湘江,通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的大动脉。古代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桂江不仅成为民间交通要道,更是广西沟通各地的必经之路,一切粮饷输送、文书传递、官员迁谪等等,都靠桂江航运往来。明代的《平府江记》记载:“府江,上接漓水,下达苍梧,为广右咽喉,绵亘五百余里”(广右为古代广西的别称)。而昭平正是位于桂江的咽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书记载“定百粤,必先定昭平” (见《平昭平山寇碑》),因此,桂江两岸很早就有人在此居住。乘船行在碧绿的桂江之上,你会看到两岸峰岭相摩,山间朝霞氤氲,暮云吐雾,江边翠竹掩隐,江中渔帆片片,白鹭翻飞,还有两岸河畔上炊烟袅袅的吊脚楼……。
提起这吊脚楼,就不能不令人引以自豪,它是江边的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自从有了人类在这里居住,这吊脚楼就应运而生了,在桂江两岸的马江、木格、古袍、五将等地,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吊脚楼凌空而建,犹如一条条长龙,气势宏伟,它们有的紧密地挨在一起,有的依地势叠在一起。可以说,吊脚楼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建筑,它是为多雨的南方和繁忙的码头货物运输而诞生的空中楼房,是岭南特有的建筑楼房。古代因为公路交通不发达,人们生活上的往来和货物的运输,就全靠船只来担负,为了方便交易和补给船只,靠江边的地方就先有了人居住,但是江边地势陡峭崎岖,高低不平,而且经常涨洪水,修建普通的房子很不容易,聪明的江边人便发明了新的一种楼房,于是这长长的吊脚楼便应运而生了。他们用一条条粗大的柱子支撑着房子,用木板搭成平整的地面,解决了在江边建房所面临的难题,于是一座座竹木搭盖的房子沿江而建,平岸的房间住人,或做旅馆饭店,或做商铺仓库,而脚下陡岸的地方,则用来堆放一些柴木等杂物,吊脚楼的产生可以说是南方人的一种智慧。吊脚楼发展到今天,人们渐渐用坚固的砖柱或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的柱子代替了粗大的木头,而且也使用了钢筋结构的楼面代替了木板,并且在上面修建了一层层富有现代气息的洋楼,这种现代的吊脚楼就更加坚固美观了。每当洪水季节,涛涛的洪水从吊脚楼下陡岸的地方欢快地流过,而吊脚楼上的人们依然在吆喝招揽生意,或者互相闲聊人生,居住在吊脚楼里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洪水,他们会一边看着楼下的洪水,一边谈笑风生的聊天,甚至晚上枕着洪水的摇篮曲而眠,因为这吊脚楼本来就是为了对付洪水而兴建的。
吊脚楼的另一个姊妹是骑楼,它是从吊脚楼演变而成的另一种岭南独特的楼房。随着在江边聚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渐渐向岸上发展,于是交易的场所拓宽了,修建的房子也渐渐多了起来,因为南方雨水多,经常洪水泛滥淹到岸上,于是这种空中的楼房便开始移到了岸上,每当洪峰来临,那空空的吊脚楼便把汹涌的洪水一泻而去,而居住在上面的人却安然无恙。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货物也沿着西江而上,西方的文化也随着货物进入了中国的西部,发了财的西方人,要在沿江一带修建商行和商铺,于是他们参照古老的吊脚楼的优点,结合西方的优美建筑风格,于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特色楼房——骑楼首先在广州产生了,后来渐渐扩展到了内地,直到桂江两岸的村落。
这是一种有楼层而又跨空的新式建筑,一般为商贾大户的住宅,大多分为两至三层,下层是商铺,上(或中上)层是错落有致的客厅和卧室等日常生活的地方。室内有弯曲的楼梯,雕花的扶手,楼顶有雕刻精美的天花板,骑楼的屋顶棱角飞扬,造型奇特,异常美观,每一座房子的店铺前,都有一段架空的楼道,一座连一座,就如一条通风光亮的通道,它可以供游人在店铺前流连观看商品,可以供游人躲避风雨,遮挡炎炎的烈日,在洪水泛滥的季节里,他还可以保护房子,这种架空的房子可以减轻洪水对房子的冲力,使洪水在长廊里一泻而过。那一排排的骑楼,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空中雕塑长廊。流行于欧洲的罗马式太阳图案被引进在窗拱和门拱柱子底部,拱形的长廊,精雕细琢的窗户,窗户顶巧妙地砌成圆形,外沿刻有中国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或一组组五花八门的神话人物浮雕,西方建筑的波浪饰线巧妙的穿插在空隙之中,使得整个墙体搭配得天衣无缝。一道道水波纹雕线将拱券外沿或边勾勒得既有现代的浪漫气息,又折射出古色古香的古典韵味。
骑楼,这种岭南特有的建筑文化,是东方的神韵、西方的典雅的大融合,而这一切的灵感却是来自古老的吊脚楼。如今,桂江两岸的楼房已经是鳞次栉比,人们已经不再关注吊脚楼过去的美丽,它的美丽随着岁月的沧桑而褪色,它们就像一群衰弱的老人,但它们仍然以独特的魅力和风姿屹立在桂江河畔,勇敢地抵抗着咆哮的洪水。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