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关于食堂
司法学校的食堂在女生宿舍楼的对面,如果从教学楼那边过来,从高坡走到下面的平地左手就是。这是一座土黄色正方形的建筑,象除去廊前那一排柱子的微缩版人民大会堂。可能建校那会儿刚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文化大革命”残留的热潮尚未完全消退,割资本主义的倾向在局部地区还未完全消灭,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坏分子还蠢蠢欲动,思想意识领域错误思潮还有可能卷土重来,保守观念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假大空的伪科学流毒还未肃清,知识分子对翻身作主还战战兢兢有所保留,所以在建筑风格上,那些设计师们为了不出乱子,就中规中矩的按照人民大会堂式样来建设我们的食堂了,反正都是堂,不管是白虎堂,聚义堂,只要能借鉴那就稍作修改堂而皇之变成自己的作品了,政治统治下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术也不敢走样。下面的故事就是围绕食堂发生的。
也不知道学校食堂从哪里搞来这么多糙米,花了五六角钱打了一缸米饭,居然没有两粒粘在一起的,象刚进学校时的学生,没学会恋爱,泾渭分明,所以不粘粘乎乎的,谁知盘盘中餐,粒粒皆清楚。可想而知,那是多么难以下咽。但是食堂里的员工吃得就是白白的好米,这是我偶尔一次去得太早发现的。那是星期天上午,起得太晚,“时候近当午,饥肠响中鼓。虚汗向外冒,滴滴和下土”。我匆匆洗潄,冲向食堂,前门还没开,我悄悄从后面绕过去。发现几个员工正围着吃呢,那白米饭真叫香。更绝的是,另一个正在做蛋汤的(看着满嘴的油腻,估计是吃过了),拿了四个鸡蛋叭打碎在碗里,用筷子搅匀了,另一手拿出有密密针眼样的漏勺,两种东西配合起来,围着锅慢慢转上一圈,那鸡蛋花象芝麻粒大小,每两个都象双胞胎,那个半人高的汤桶里,瞬间开满了菊黄色的鸡蛋花。想找一块大点的?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锅外头。你还别说,这技术,没有十年八年还真练不到那个境界,中南海那一帮国宴哥们用这么少的原料做鸡蛋汤也不一定有他水平高。兄弟,是不是感觉这家伙象卖油翁?。
第一天吃不完的米饭,第二天就变成早晨的粥了,看着数量不少,色泽也对,可那质量还真是假冒伪劣商品。幸好年轻时肠胃功能比较齐全,能承受住不超过50ppmm的农药残留量,加上吃完饭运动的多,糙米穿肠过,知识心中留。学法律的学生居然就是这样被伪劣商品折磨了几年。
北方人早晨吃粥不象南方人,老熊他们弄点咸菜放在里面,搅一搅,吃得津津有味,可怜我们北方人!只能慢慢适应。不过到毕业时,我每餐已经能吃下七两的粗米了。
前年,老熊在某处代理一个“毒大米”案子,收了律师费以后,想作无罪辩护,于是就到现场取证。到地方一看,满屋子都是有点发黑的大米,为了证明这大米还能吃(拿人钱财,与人挡灾,吃点苦是应该的),老熊自带小锅煮了一碗,喝第一口的时候,就感觉这味道咋恁熟悉呢?回过神来,他乐了:“这怎么能是毒大米呢,我在司法学校吃了好几年,一根毛也没掉,还长了好几斤肉,一定是搞错了”。老熊在法庭当堂举证出示标的物,法官那哥们一看,说道:“兄弟,你是司法学校的吧,咱俩一个锅吃过饭,我敢肯定这玩意是标准的92年版学校专用大米”,俩人一合计,说是证据不足,最后给犯罪分子免于刑事处分。是不是有点象“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公立食堂东边是一溜挨着高坡的小房子。1992年正是取消全国粮票的时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的日子促生了这些私有经济的发生,雨后春笋般就长出了这些小商品市场,对形成对大食堂的冲击,官方语言是“对公有制食堂的有益补充”。国人习惯认为开小灶的都是高级的,事实就是这样,那个时候,打饭的时候原本从宿舍出来是一道,然后就分成左右了,也就分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了。我可是无可奈何地坚持走无产阶级道路----每天去大食堂。
每天晚上十点半左右,大食堂里就有一个女的用大喊:“妈,别死晚了”(其实是:妈,别洗碗了),估计他是合肥人,这一噪子下来,几座楼都回荡她高亢的声音。这个时候,老代条件反射似地放下牌,拿出缸子,到楼下的小商店去下面吃。因为大食堂里的饭菜基本上是水煮的(这是全国学校类食堂的共有现象),下午五六点钟吃的那点食物两个小时前就消化完了,晚上必须补充点水分和养分,否则,年轻的胃壁容易自相残杀,让你不能好好休息。鸽子笼式的小面馆的女老板一个年轻的,一个年老的。老代是必定去第二家的,那老板有三十多岁,说话象蜜里调油,人长得风韵犹存,没过多少日子,老代很快就混熟了。我们一起去下面,回来他的数量总比我们多一半,以至于我们后来下面时都要打着他的旗号才行。合肥的面真难吃,也许是那些当过知识分子老板对这个新行业不熟悉,刚从教育界转入商业界让他们有点儿羞涩,所以他们做的面条也显得格外年轻。他们先是把生的酱油、猪油、食盐放在碗里,然后把面和青菜下在锅里,熟了以后盛出来往碗里一放,倒点热汤,就是面条,那个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尽管如此,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已经算是美味了,咱那时候味蕾没经过海参鱼翅的洗礼,也分不出个三六九等来。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也不知道学校食堂从哪里搞来这么多糙米,花了五六角钱打了一缸米饭,居然没有两粒粘在一起的,象刚进学校时的学生,没学会恋爱,泾渭分明,所以不粘粘乎乎的,谁知盘盘中餐,粒粒皆清楚。可想而知,那是多么难以下咽。但是食堂里的员工吃得就是白白的好米,这是我偶尔一次去得太早发现的。那是星期天上午,起得太晚,“时候近当午,饥肠响中鼓。虚汗向外冒,滴滴和下土”。我匆匆洗潄,冲向食堂,前门还没开,我悄悄从后面绕过去。发现几个员工正围着吃呢,那白米饭真叫香。更绝的是,另一个正在做蛋汤的(看着满嘴的油腻,估计是吃过了),拿了四个鸡蛋叭打碎在碗里,用筷子搅匀了,另一手拿出有密密针眼样的漏勺,两种东西配合起来,围着锅慢慢转上一圈,那鸡蛋花象芝麻粒大小,每两个都象双胞胎,那个半人高的汤桶里,瞬间开满了菊黄色的鸡蛋花。想找一块大点的?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锅外头。你还别说,这技术,没有十年八年还真练不到那个境界,中南海那一帮国宴哥们用这么少的原料做鸡蛋汤也不一定有他水平高。兄弟,是不是感觉这家伙象卖油翁?。
第一天吃不完的米饭,第二天就变成早晨的粥了,看着数量不少,色泽也对,可那质量还真是假冒伪劣商品。幸好年轻时肠胃功能比较齐全,能承受住不超过50ppmm的农药残留量,加上吃完饭运动的多,糙米穿肠过,知识心中留。学法律的学生居然就是这样被伪劣商品折磨了几年。
北方人早晨吃粥不象南方人,老熊他们弄点咸菜放在里面,搅一搅,吃得津津有味,可怜我们北方人!只能慢慢适应。不过到毕业时,我每餐已经能吃下七两的粗米了。
前年,老熊在某处代理一个“毒大米”案子,收了律师费以后,想作无罪辩护,于是就到现场取证。到地方一看,满屋子都是有点发黑的大米,为了证明这大米还能吃(拿人钱财,与人挡灾,吃点苦是应该的),老熊自带小锅煮了一碗,喝第一口的时候,就感觉这味道咋恁熟悉呢?回过神来,他乐了:“这怎么能是毒大米呢,我在司法学校吃了好几年,一根毛也没掉,还长了好几斤肉,一定是搞错了”。老熊在法庭当堂举证出示标的物,法官那哥们一看,说道:“兄弟,你是司法学校的吧,咱俩一个锅吃过饭,我敢肯定这玩意是标准的92年版学校专用大米”,俩人一合计,说是证据不足,最后给犯罪分子免于刑事处分。是不是有点象“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公立食堂东边是一溜挨着高坡的小房子。1992年正是取消全国粮票的时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的日子促生了这些私有经济的发生,雨后春笋般就长出了这些小商品市场,对形成对大食堂的冲击,官方语言是“对公有制食堂的有益补充”。国人习惯认为开小灶的都是高级的,事实就是这样,那个时候,打饭的时候原本从宿舍出来是一道,然后就分成左右了,也就分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了。我可是无可奈何地坚持走无产阶级道路----每天去大食堂。
每天晚上十点半左右,大食堂里就有一个女的用大喊:“妈,别死晚了”(其实是:妈,别洗碗了),估计他是合肥人,这一噪子下来,几座楼都回荡她高亢的声音。这个时候,老代条件反射似地放下牌,拿出缸子,到楼下的小商店去下面吃。因为大食堂里的饭菜基本上是水煮的(这是全国学校类食堂的共有现象),下午五六点钟吃的那点食物两个小时前就消化完了,晚上必须补充点水分和养分,否则,年轻的胃壁容易自相残杀,让你不能好好休息。鸽子笼式的小面馆的女老板一个年轻的,一个年老的。老代是必定去第二家的,那老板有三十多岁,说话象蜜里调油,人长得风韵犹存,没过多少日子,老代很快就混熟了。我们一起去下面,回来他的数量总比我们多一半,以至于我们后来下面时都要打着他的旗号才行。合肥的面真难吃,也许是那些当过知识分子老板对这个新行业不熟悉,刚从教育界转入商业界让他们有点儿羞涩,所以他们做的面条也显得格外年轻。他们先是把生的酱油、猪油、食盐放在碗里,然后把面和青菜下在锅里,熟了以后盛出来往碗里一放,倒点热汤,就是面条,那个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尽管如此,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已经算是美味了,咱那时候味蕾没经过海参鱼翅的洗礼,也分不出个三六九等来。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