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chapter001
已是早春,下着细雨的江南还是有些寒意,凉凉的细风吹进百花楼里,潮的湿的。
半夏半倚着窗棂,看着一个衣着素雅的公子动作轻柔地将一盆盆或盛开或含羞的花卉搬进楼中。她微微侧头,静静地望着他脸上温润而快乐的笑容,似乎对他而言,那些花卉不仅仅只是植物,更像是他的朋友。他仿佛永远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活得平静而祥和。
“我现在突然觉得,你说的那句话是对的。”仿佛是觉察到她的视线,花满楼又轻轻放下了一盆不耐寒的花,笑着对半夏道。
“哪句话?”
“你说,你不是一个好人。”说着花满楼坐下,提壶倒了两杯热茶,将其中一只茶盏往半夏站着的方向推了推,“雨要大了,进来喝杯热茶。陈婆婆见你淋雨,又要念叨了。”
半夏近前,拿了一只茶杯坐下,看着其中的一盆君子兰,盛开的花瓣犹如笼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花香清浅,花容娇嫩,生姿勃勃地开放着。抿了抿嘴细声道:“婆婆不会知道的。”
花满楼只是摇头轻笑着,又给半夏添了茶。
抱着热气腾腾的茶杯,闻着扑鼻而来的茶香,半夏一直冰冷的表情也微微柔和了些,半饷她突然问:“为什么?”
她问的简单,花满楼却知道她问的是什么,笑言道:“因为没有一个好人会看着一个瞎子忙里忙外,而她却在一旁悠哉悠哉。而且,这个瞎子还是她的朋友和病人。”
半夏顿了顿,冰冷冷的脸上突然勾起了一个浅浅的笑容:“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是一个好人。”仿佛是被人夸奖了一样,她的心情竟出奇的好。
花满楼抿了口茶,笑容依旧和煦温暖,却没有说什么。
放下了茶杯,半夏突然扭头看他。而花满楼却依旧恍若无觉地给两人的茶杯里都添了热茶,一派悠然惬意的模样。顿了顿,半夏突然道:“若是有人说你是个瞎子,我一定会给他好好问诊一番。”
花满楼好看的眉眼又弯了弯,那双黯淡的眸子也让人不自觉的忽视:“为何?”
“因为傻子总是比瞎子少见。”
花满楼突然笑了,笑得好不开怀。
临走前,半夏又给花满楼探了脉,脸上淡淡:“我又给你换了药方,一会儿记得让花平来取药。”
花满楼笑着点头,又说:“你若是医书毒经看腻了,便来百花楼赏花。我这里总是欢迎你的。”
半夏定定地盯着花满楼的双眼一会儿,才轻声应了下。想了想,又对着花满楼道:“你若是腻味了花香,不若来我捎云楼闻闻药香。”顿了顿,又画蛇添足地添了句,“左右不过几步路,你来,婆婆定是欢喜的。”说罢,就不等花满楼有所反应就飞身往不远处的一处楼阁掠去。
花满楼站在楼台,微微勾起了嘴角,摇头,耳边还留着那人轻了又轻的声音——“我定会让你看见花开满楼时的美景。”
江南“捎云楼”,并不是一个组织也不是一个门派,楼中只有一个女子和一个陈婆婆,它的出名是因为那女子的医术神鬼莫测。只是女子性子极冷,虽然上门求医的江湖中人不乏其人,但真真被女子救治的却寥寥无几。也曾有人以武力威胁,但莫说那女子不仅能用药救人,亦能用毒杀人。只说,那江南“捎云楼”与江南首富的桃花堡交好,就足够让江湖中人投鼠忌器了。更遑论那女子与“百花楼”的花家七童是比邻而居的邻居了。
还未走近捎云楼,半夏就已然闻到了淡淡的药香,与她身上的味道如出一撤。她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是眼中却柔和了不少,平白的让人觉得温柔了几分。轻轻敲了紧闭的大门,半夏就听到里面传来了应门声。
“呀!姑娘,您回来啦?”开门的是一个年近花甲的婆婆,她一看见半夏,脸上就说不出的欢欣,却在看到半夏衣着单薄在雨中时的一瞬间蹙了眉头,她疾步走近,牵着半夏的手,将她拉进了屋子,双手不住地捂着半夏冰冷的手:“您瞧瞧,这屋外还飘着雨呢,虽说是春天了,但这天还是冷飕飕的……哎呦,这手冷的,快进屋换了衣裳,老婆子这就给您去熬些热姜汤,好驱驱寒,可别寒着了。”
半夏伸着手也由她握着:“婆婆,我不冷。”虽然外面还下着雨,但是半夏身上确是干干爽爽的,半点水汽都没有。但是,半夏抿了抿嘴,任由婆婆将她推进了房间,又忙忙碌碌地给她拿来了换洗衣裳,又匆匆地赶去了厨房。
婆婆姓陈,半夏第一次见到陈婆婆时,婆婆家中只有她一人,陈婆婆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拮据。半夏自幼被师父教导,虽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却也看不惯一大帮的粗汉子欺负一个孤苦的老人。于是,江湖中人都知道江南“捎云楼”里便多了个心肠极软的陈婆婆。
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姜茶,换了一件白衫的半夏倚着窗棂,看着房檐外忽然骤起的大雨,淋漓瓢泼。
这是和原来完全不同,却又极其相似的世界。
半夏曾经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大致弄清了她现在所处的地方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同于那时处于乱世之秋的宋朝末年,此时的明朝统治下的世道即使地方上偶有摩擦,却始终算是太平年间。
这里的江湖也没有“五绝”,只有内外功都已达于化境的少林方丈大悲禅师、武当长老木道人;而若论剑法之犀利灵妙,还得数南海飞仙岛,“白云城主”叶孤城和“万梅山庄”的西门吹雪。
只是这些与半夏却是并无关系的,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除了没有师父和桃花岛之外,于她而言,换了个世界也并有太大不同。
是夜,百花楼。
“嘭”的一声,从窗户飞身进来的人随手就将一坛女儿红放到了花满楼面前,自己手里的酒坛已经开了封,横坐在椅子上,豪气万千地往嘴里倒酒,没有多余的寒暄:“花满楼,你今日心情很好?”
花满楼点亮了烛火,坐在陆小凤身边的椅子上,却没有接过酒坛:“我一直心情很好。”
陆小凤又给自己灌了口酒,大笑:“对极对极,喝酒,花满楼这是上好的女儿红,来来来陪我喝酒。”
而一向能陪好友浅酌几杯的花满楼却笑着摇了摇头:“最近我不喝酒。”
陆小凤盯着花满楼,摸着胡子,沉吟:“不对,花满楼,你今天好像特别高兴,莫不是有什么喜事?”他忽而又好奇地问:“你为什么不喝酒?”
花满楼又笑了,“要遵医嘱。”
陆小凤大惊,继而皱眉:“你病了?”像他和花满楼这样武功深厚的人,一般都不会生病,而且他陆小凤虽不懂医,一般的看人脸色还是懂的。所以,一个没病的人竟然在吃药,更为了吃药而不喝酒?这是陆小凤不能想象的。
花满楼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你忘了我是个瞎子?”
陆小凤一愣,看着他。
“有个人十年来不放弃地给我探脉送药,说是要治好我的眼睛。”花满楼转过身,手上轻轻拂过一盆君子兰,自十年前,他见到半夏开始,他就成了她的病人,这一治就是十年。直到他都习惯了黑暗,甚至比一般人活得更好更快乐,半夏却始终没有放弃医治他的眼睛。
陆小凤也笑了,嘴上又灌了一大口的酒,“那大夫还真是个好心人。”
闻言,花满楼却微笑着摇头:“你若见到她时,便不会这么说了。”
但是,他却一直觉得半夏是个嘴硬心软的人,即使是十年来对他的眼睛的医治,她也只是别别扭扭的说了一句“我只是对奇难杂症有兴趣罢了,不要多想。”想到这里,花满楼不禁轻笑出声。
陆小凤盯着花满楼半饷:“花满楼,我发现,你说的话总能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现在对这个大夫好奇得不得了。”
花满楼笑道:“总是有机会能见到的。”
百花楼里总是静谧的,只是这天当陆小凤还沉浸在宿醉的晕胀中时,百花楼的院中竟传来琴箫幽幽的曲调。百花楼中有琴声并不奇怪,花满楼本是个用琴高手,只是奇怪的是竟然有人能与花家七童琴箫合奏。
陆小凤急匆匆地把自己收拾干净,顾不得还没吃不知是早饭还是午饭的餐点,就飞身往音韵声处掠去。
琴音清平中正,箫声清丽淡雅,琴韵箫声彼鸣我和,宛如朝露轻润花瓣,又似微风低拂翠叶。只听琴音渐渐高亢,箫声却慢慢低沉下去,但箫声低而不断,有如游丝随风飘荡,却连绵不绝,更增回肠荡气之意。
陆小凤赶到之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幕场景。
水阁亭中,一男一女,一坐一立,一琴一萧,仿佛自成一个世界,又仿佛他们的世界只有彼此。
忽然,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音立止,箫声也即住了。
半夏半倚着窗棂,看着一个衣着素雅的公子动作轻柔地将一盆盆或盛开或含羞的花卉搬进楼中。她微微侧头,静静地望着他脸上温润而快乐的笑容,似乎对他而言,那些花卉不仅仅只是植物,更像是他的朋友。他仿佛永远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活得平静而祥和。
“我现在突然觉得,你说的那句话是对的。”仿佛是觉察到她的视线,花满楼又轻轻放下了一盆不耐寒的花,笑着对半夏道。
“哪句话?”
“你说,你不是一个好人。”说着花满楼坐下,提壶倒了两杯热茶,将其中一只茶盏往半夏站着的方向推了推,“雨要大了,进来喝杯热茶。陈婆婆见你淋雨,又要念叨了。”
半夏近前,拿了一只茶杯坐下,看着其中的一盆君子兰,盛开的花瓣犹如笼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花香清浅,花容娇嫩,生姿勃勃地开放着。抿了抿嘴细声道:“婆婆不会知道的。”
花满楼只是摇头轻笑着,又给半夏添了茶。
抱着热气腾腾的茶杯,闻着扑鼻而来的茶香,半夏一直冰冷的表情也微微柔和了些,半饷她突然问:“为什么?”
她问的简单,花满楼却知道她问的是什么,笑言道:“因为没有一个好人会看着一个瞎子忙里忙外,而她却在一旁悠哉悠哉。而且,这个瞎子还是她的朋友和病人。”
半夏顿了顿,冰冷冷的脸上突然勾起了一个浅浅的笑容:“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是一个好人。”仿佛是被人夸奖了一样,她的心情竟出奇的好。
花满楼抿了口茶,笑容依旧和煦温暖,却没有说什么。
放下了茶杯,半夏突然扭头看他。而花满楼却依旧恍若无觉地给两人的茶杯里都添了热茶,一派悠然惬意的模样。顿了顿,半夏突然道:“若是有人说你是个瞎子,我一定会给他好好问诊一番。”
花满楼好看的眉眼又弯了弯,那双黯淡的眸子也让人不自觉的忽视:“为何?”
“因为傻子总是比瞎子少见。”
花满楼突然笑了,笑得好不开怀。
临走前,半夏又给花满楼探了脉,脸上淡淡:“我又给你换了药方,一会儿记得让花平来取药。”
花满楼笑着点头,又说:“你若是医书毒经看腻了,便来百花楼赏花。我这里总是欢迎你的。”
半夏定定地盯着花满楼的双眼一会儿,才轻声应了下。想了想,又对着花满楼道:“你若是腻味了花香,不若来我捎云楼闻闻药香。”顿了顿,又画蛇添足地添了句,“左右不过几步路,你来,婆婆定是欢喜的。”说罢,就不等花满楼有所反应就飞身往不远处的一处楼阁掠去。
花满楼站在楼台,微微勾起了嘴角,摇头,耳边还留着那人轻了又轻的声音——“我定会让你看见花开满楼时的美景。”
江南“捎云楼”,并不是一个组织也不是一个门派,楼中只有一个女子和一个陈婆婆,它的出名是因为那女子的医术神鬼莫测。只是女子性子极冷,虽然上门求医的江湖中人不乏其人,但真真被女子救治的却寥寥无几。也曾有人以武力威胁,但莫说那女子不仅能用药救人,亦能用毒杀人。只说,那江南“捎云楼”与江南首富的桃花堡交好,就足够让江湖中人投鼠忌器了。更遑论那女子与“百花楼”的花家七童是比邻而居的邻居了。
还未走近捎云楼,半夏就已然闻到了淡淡的药香,与她身上的味道如出一撤。她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是眼中却柔和了不少,平白的让人觉得温柔了几分。轻轻敲了紧闭的大门,半夏就听到里面传来了应门声。
“呀!姑娘,您回来啦?”开门的是一个年近花甲的婆婆,她一看见半夏,脸上就说不出的欢欣,却在看到半夏衣着单薄在雨中时的一瞬间蹙了眉头,她疾步走近,牵着半夏的手,将她拉进了屋子,双手不住地捂着半夏冰冷的手:“您瞧瞧,这屋外还飘着雨呢,虽说是春天了,但这天还是冷飕飕的……哎呦,这手冷的,快进屋换了衣裳,老婆子这就给您去熬些热姜汤,好驱驱寒,可别寒着了。”
半夏伸着手也由她握着:“婆婆,我不冷。”虽然外面还下着雨,但是半夏身上确是干干爽爽的,半点水汽都没有。但是,半夏抿了抿嘴,任由婆婆将她推进了房间,又忙忙碌碌地给她拿来了换洗衣裳,又匆匆地赶去了厨房。
婆婆姓陈,半夏第一次见到陈婆婆时,婆婆家中只有她一人,陈婆婆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拮据。半夏自幼被师父教导,虽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却也看不惯一大帮的粗汉子欺负一个孤苦的老人。于是,江湖中人都知道江南“捎云楼”里便多了个心肠极软的陈婆婆。
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姜茶,换了一件白衫的半夏倚着窗棂,看着房檐外忽然骤起的大雨,淋漓瓢泼。
这是和原来完全不同,却又极其相似的世界。
半夏曾经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大致弄清了她现在所处的地方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同于那时处于乱世之秋的宋朝末年,此时的明朝统治下的世道即使地方上偶有摩擦,却始终算是太平年间。
这里的江湖也没有“五绝”,只有内外功都已达于化境的少林方丈大悲禅师、武当长老木道人;而若论剑法之犀利灵妙,还得数南海飞仙岛,“白云城主”叶孤城和“万梅山庄”的西门吹雪。
只是这些与半夏却是并无关系的,在这里生活了近十年,除了没有师父和桃花岛之外,于她而言,换了个世界也并有太大不同。
是夜,百花楼。
“嘭”的一声,从窗户飞身进来的人随手就将一坛女儿红放到了花满楼面前,自己手里的酒坛已经开了封,横坐在椅子上,豪气万千地往嘴里倒酒,没有多余的寒暄:“花满楼,你今日心情很好?”
花满楼点亮了烛火,坐在陆小凤身边的椅子上,却没有接过酒坛:“我一直心情很好。”
陆小凤又给自己灌了口酒,大笑:“对极对极,喝酒,花满楼这是上好的女儿红,来来来陪我喝酒。”
而一向能陪好友浅酌几杯的花满楼却笑着摇了摇头:“最近我不喝酒。”
陆小凤盯着花满楼,摸着胡子,沉吟:“不对,花满楼,你今天好像特别高兴,莫不是有什么喜事?”他忽而又好奇地问:“你为什么不喝酒?”
花满楼又笑了,“要遵医嘱。”
陆小凤大惊,继而皱眉:“你病了?”像他和花满楼这样武功深厚的人,一般都不会生病,而且他陆小凤虽不懂医,一般的看人脸色还是懂的。所以,一个没病的人竟然在吃药,更为了吃药而不喝酒?这是陆小凤不能想象的。
花满楼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你忘了我是个瞎子?”
陆小凤一愣,看着他。
“有个人十年来不放弃地给我探脉送药,说是要治好我的眼睛。”花满楼转过身,手上轻轻拂过一盆君子兰,自十年前,他见到半夏开始,他就成了她的病人,这一治就是十年。直到他都习惯了黑暗,甚至比一般人活得更好更快乐,半夏却始终没有放弃医治他的眼睛。
陆小凤也笑了,嘴上又灌了一大口的酒,“那大夫还真是个好心人。”
闻言,花满楼却微笑着摇头:“你若见到她时,便不会这么说了。”
但是,他却一直觉得半夏是个嘴硬心软的人,即使是十年来对他的眼睛的医治,她也只是别别扭扭的说了一句“我只是对奇难杂症有兴趣罢了,不要多想。”想到这里,花满楼不禁轻笑出声。
陆小凤盯着花满楼半饷:“花满楼,我发现,你说的话总能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现在对这个大夫好奇得不得了。”
花满楼笑道:“总是有机会能见到的。”
百花楼里总是静谧的,只是这天当陆小凤还沉浸在宿醉的晕胀中时,百花楼的院中竟传来琴箫幽幽的曲调。百花楼中有琴声并不奇怪,花满楼本是个用琴高手,只是奇怪的是竟然有人能与花家七童琴箫合奏。
陆小凤急匆匆地把自己收拾干净,顾不得还没吃不知是早饭还是午饭的餐点,就飞身往音韵声处掠去。
琴音清平中正,箫声清丽淡雅,琴韵箫声彼鸣我和,宛如朝露轻润花瓣,又似微风低拂翠叶。只听琴音渐渐高亢,箫声却慢慢低沉下去,但箫声低而不断,有如游丝随风飘荡,却连绵不绝,更增回肠荡气之意。
陆小凤赶到之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幕场景。
水阁亭中,一男一女,一坐一立,一琴一萧,仿佛自成一个世界,又仿佛他们的世界只有彼此。
忽然,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音立止,箫声也即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