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乡村的气息

正文 云南记行9——西双版纳和傣族村寨

    西双版纳在傣语叫“理想而神奇的乐土。”我们踏上这块理想而神奇的乐土时已经是上午十点钟。带我们的导游是个女的。

    从路南石林返回昆明,狐狸导游交了班,接替他的是个二十四五岁的小伙子姓李。小李充其量是个带路的,一路上什么话都不说,直到普洱把我们交给这个女的。

    女的是西双版纳的导游,非常油滑,安排我们在普洱住了一宿,第二天便去野象谷。

    野象谷是著名的原始森林,应亚洲野象出没而得名。就在我们兴致极高地谈论野象时,女导游说话了。她对西双版纳的景观、人文做了介绍,我们方知傣族人把漂亮姑娘称呼“骚哆哩”,帅小伙称呼“猫哆哩”,老头称呼“老伯头”,老太太称呼“老眉头”。

    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便呼女导游“骚哆哩”。骚哆哩导游愉快地允诺着,突然话头一转,说每人要交320元,用作野象谷几个景观的门票以及傣家篝火晚会和观看表演的费用。

    我们都很纳闷,心想报名组团时就申明过:多交点钱也行,不要强行购物。还问中途不再收钱吧?

    山水旅行社答复得很爽直:“不会强行购物,也不会再收钱!”

    可山水旅行社说了谎。事实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左右行程的权力,只是把人组织好交给云南方面而已。至于云南方面如何处置游客,如何从游客身上揩油,那个代表山水旅行社的随队导游问也不问,真正一个傀儡。也可能这个代表山水旅行社前往云南的导游和当地导游玩猫腻了。

    言归正传,骚哆哩向大伙收钱的事情顿时成了焦点。大家小声嘀咕,这钱交还是不交?大多数人说:一路的鬼门关都躲不过,剩西双版纳这一道了,还是交吧!忍气吞声这句成语实现太伟大了。关键时刻,大家选择的竟然都是忍气吞声!

    不忍气吞声又有什么办法?在人檐下站哪有不低头?游客客居异地,只能是砧板上的鱼腩,任人宰割。尽管不远处就是法律机关醒目的国徽、警徽,可那有什么作用?在警察面前频频作案的犯罪分子比比皆是。

    百感交集中,老头老婆从紧扣的衣兜中掏出钱来,一个一个交给骚哆哩导游。骚哆哩导游数着钱,脸上顿时绽放出灿烂的神采。

    这种神采一路上很难显现,只有手抓人民币时才昙花一现。阿门,人民币使多少人神魂颠倒?人民币又是多少人行尸走肉?

    骚哆哩导游将近万元人民币收入囊中后,热情的话语一下子多了。她给我们讲西双版纳的逸闻趣事,讲傣族人男家女方的风俗习惯。我们聆听着骚哆哩导游的故事,不知不觉就到野象谷。

    野象谷海拔747——1055米,比关中平原500米的海拔高出不少。可这里是亚热带,关中平原则是温暖带。野象谷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府邸景洪市47公里车程,仅此一地的旅游门票,就给景洪市增添不少财政收入。

    在中国要看亚洲野象,必须到西双版纳,到西双版纳要看野象又必须到野象谷。从激流到静水,从土壤到地表,从草丛到灌林,从林下到林冠,野象谷都是动物们栖息的地方。

    我们行走在野象谷清丽爽朗的林间小道上,周围的乔木、灌木、叶穗、花卉释放出芳香的氧气,使人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仙境。

    然而,就在在西双版纳的南侧,却是世界毒品的种植地“金三角”。

    金三角的果敢、班洪几个地方原来就是中国的版图,然而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帝国惨败。1886年7月24日,清王朝在英夷的武力胁迫下,与之签定屈辱的《中英会议缅甸条约》,将云南南部的果敢、班洪四县割让给英夷。这样,英夷全面控制了金三角地区,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大肆播种罪恶的种子。可恶的英夷是始作俑者,他们的强盗行径至今还危害着世界人民。

    金三角、银三角、金新月是世界三大毒品生产基地,三个地方的毒品仍在危害世界各国人民。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从源头上杜绝毒品,向金三角派遣了不少科技人员。科技人员向金三角种植鸦片的百姓宣传毒品的危害和以粮食代替鸦片的好处,并向当地百姓传授粮食种植技术。不少鸦片种植户改种粮食后脱贫,这一举措受到联合国的肯定和赞扬。可像糯康那样的恶魔却抑善扬恶,频频阻挠中国的善举,甚至残杀外援的中国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糯康最终没有逃脱失败的下场。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是美丽的,美丽的原始森林恢弘壮观,尤其是藤缠树,树盘藤的景观,真个令人称奇。

    游览野象谷,当然要看野象。可是,山间小道上流动的人群,早把野象吓到爪哇国去了!

    带着未见野象的遗憾,我们来到大象表演场,只见几头大象在训导员的喝导下,温顺地走上前台。笨重的身躯一曲一弓,高难度的后腿翘起,前腿倒立;以及跪在地上向人致意的动作憨态可掬。

    真是难为大象了,为博游客一笑,训导员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而号称森林之王的大象在人类面前,也只能俯首听命,老老实实。

    带着观看野象表演的兴致,我们来到傣家人热情好客的篝火晚会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现场,那里早就拥满游客。

    篝火晚会是要自己上场的。我们在骚哆哩的指导下围着篝火拉成一圈,踩着傣家人有节奏的锣鼓点儿跳起舞来。说是跳舞,其实就是左脚和右脚轮换着移动,走了个过场匆匆结束。文艺表演也很单调,形式几乎没有脱离“千手观音”的模子,倒是第二天的泼水节挺有回味。

    以前只是在电影里看到过傣族泼水节,好像是不少人聚集在水源充裕的地方,每人手中拿只盆子互相泼水。就是伟人周恩来也不例外。可我们接触的泼水节是在景洪市的大街上,而且还人泼了水。

    泼水节的气氛是热烈的,大街小巷都是人。一些年轻人干脆开着敞篷汽车拉上水在街头泼洒。泼洒的目标一般是青年男女,目标一旦瞅准,就会将水劈头盖脑泼下去,被泼者顿时成了落汤鸡,但却不能发火,因为这是泼水节。

    傣族青年通过泼水节张扬青春的朝气,通过泼水节抒发内心的感情,泼水节过后,便有男女结成连理。

    我们是六七十岁的老伯头、老眉头,也中了一个小孩的坏招。小孩是个男的,十二三岁大小,他似乎追不上脚腿便捷的青年人,只能对我们“下手”!

    泼水节的气氛是欢快的,探访傣家村寨更有不同凡响的风趣。

    我们进的那个傣家村寨是旅游局的定点单位,导游是经过培训的傣家女子。女子二十多岁,说他已经老了。我们诧异。她说:西双版纳是亚热带地区,姑娘八九岁就发育成熟,二十多岁还能不老。傣家女的话似乎有点道理,可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人与她相比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傣家女将我们领进她们家的木楼,楼的装饰很具傣家风格。

    傣家的木楼也叫吊脚楼,一般都是两层建筑,很宽敞。底楼堆放杂物,二楼居住家人。

    与汉族截然不同的是,傣族的婚姻是女娶男。男方要进女方家门,先得在那里干三年苦力。尔后再带着丰厚的嫁妆嫁过去。

    傣族家庭是女的当家,家里门户、抽屉上的钥匙都由辈分长的女人掌管。

    男人一旦熬过三年苦力期进了女方家,是很少下地干活的,下地干活是女人的事,因之,成了婚的傣家女人很辛苦。可现在这种风俗也在改变,男人下地已经并不稀罕。

    傣家人把男孩叫赔钱货,生下男孩,从小要送往寺庙做和尚,做和尚实际上是上学,学习文化知识和佛经知识。傣家人信奉佛教,属小乘教;中原地方信奉的一般是大乘教。

    在傣家女家中呆了一个钟头,她的言表、神态显示出傣家人对现在的生活的满足。因为她们每家都有十几亩甚至几十亩橡胶林,平均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这比中原一般家庭都富有。

    傣家女还说:幸福生活要感谢周总理,是周总理当初把她们这个村寨从缅甸那边划过来,让她们远离了毒品。周总理还派人教她们种橡胶。文革时期,不少知识青年在傣家插队,数百人在传播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过程中被毒蛇和野兽夺去生命,傣家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听着傣家女深情感恩的表述,我无言以对,也无话可说,只能用杨升庵的《临江仙》结束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