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云南记行3 ——夜行车
我们惬意地走进卧铺车厢,选好铺位坐下来,火车就像一头苏醒的猛狮,在夜幕中嘶吼。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聆听车外的声音——车轮碾压在冰冷的铁轨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这声音仿佛古筝弹奏;又仿佛交响乐鼓扬。
暗夜中聆听天籁之音,心情总是愉悦的。愉悦的心情中,难免浮想连篇——
火车翻秦岭,过凤州、穿两当、过阳平关,向广元驶去,我的思绪便跟着车轮飞转。
广元故称利州,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诞生此地。广元又是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出处,地势险要,交通便捷。
我把眼睛贴在车窗上,依稀可见起伏的山恋,陡峭的悬壁,幽深的森林,逶迤的山路。惊叹感慨中,体味到蜀兵当年北进时的艰辛。
成都武侯祠旁边有个锦里。锦里就是警卫宫里的意思,现在四川省把锦里辟为旅游之地。进锦里不收门票,可里面摆满川西的各种食品、用具、饰物、器械、应有尽有,凡进去的人那个也得多少买几个,这就将门票大大补上喽!
从这点来说四川人很聪明,陕西人和四川人相比还有差距。比如说宝鸡建了个炎帝陵,本是宝鸡桥梁厂周连山的伪作,后来也就人云亦云了。
人云亦云中在山上堆了小包,说是炎帝埋在里面(炎帝在何处鬼才知道)。埋就埋吧,老百姓也没什么说的,可看一次要20元,谁干呀?渐渐的一传十十传百,那个地方就没人去了。决策者一个馊主意,损害的不仅仅是旅游景点,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旅游事业!
锦里是警卫宫里,现在那里又出现一处锦囊树。锦囊树是人们寄托幽思的地方,不少人在树上挂上香囊、锦囊红丝线什么的,表示对亲人、友人、情人的牵挂。
锦囊树的由来还得追溯到三国。那时候战事频繁,蜀国军士征战出发前他的亲人都要作件香囊、锦囊什么的送给他。军士为坚定早日回家的意愿,将香囊、锦囊顺手挂在自家院落的大树上。迟日旷久的战争夜晚,蜀国军士围着篝火闲谈时会想起老家大树上的香囊。聚在家中的亲人,思念前方的军士时也会站在大树下面看看香囊和锦囊,心中就有一种安慰。时间一长就形成一种锦囊、香囊送亲人的习俗。聪明的成都人利用民间这一习俗,促成锦里旅游的兴旺。
蜀兵北伐时的艰辛后人难以想象,现在,人们也只能从遗留在崇山峻岭的栈道上领略一些。不可思议的是,人口90万,兵力十多万的蜀国,屡屡和北方强大的曹魏对峙(诸葛亮叫做北伐),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可想而知,结局也早料到。然而诸葛亮明知不为却要为之,不知是他的懵懂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然。
对诸葛亮的评介已经有好几种版本,可有一条却很真实的,那就是:尽力完成先帝托孤之志,即便累死也要为之。倘若从这条思路分析,诸葛亮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可嘉可敬乎!
诸葛亮又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他的政绩是客观的,失误也不少。
诸葛亮厌恶魏延,原因就是魏延爱提意见,魏延攻略国人,魏延不简单。因之,他在临终时把军权交给杨仪。杨仪何许人也,杨仪是个极其平常的文官,做点抄抄写写的事情,投靠关羽后由关羽介绍给刘备,后跟随诸葛亮管管内务什么的。这样一个人凭什么掌握蜀国军权而放弃魏延不用?这是一本糊涂账。诸葛亮死后些许年里,人们一直议论这事。可其中的奥妙有谁知晓?
诸葛亮临终时要是把军权交给魏延,蜀国恐怕不是抬着诸葛亮灵柩逃跑的态势,魏延起码要在前线和司马懿见个高低。凭魏延文武智勇的决策,鹿死谁手很难断定。可诸葛亮偏偏要出乎大家意外。
诸葛亮死后29年,蜀国首都被魏国大将邓艾攻破,刘禅举国投降。如果说蜀国败亡刘禅之手,还不如说是诸葛亮断送的为好。然而上千年来,人们都在捍卫诸葛亮的神圣,谁敢给他身上泼脏水?
诸葛亮由对魏延的厌恶到恨之入骨,最终要置于死地而后快,因之受计马岱如此如此。马岱也是个二百五,不顾与魏文长的友好交谊,用卑鄙的隐忍之计斩魏延于汉中,“古虎头桥”。魏延死了,一代英雄背着逆贼的罪名死了,弱小的蜀国也就跟着完蛋。实在是件令人伤心的事。
杀死魏延的是诸葛亮、马岱、杨仪、以及司马费祎(现在有人对三国志提出异议,说诸葛亮死时将军权交给魏延,是杨仪谋反了,是耶非耶有待研究,单从眼下的证据,诸葛亮是把军权交给杨仪的,因之才有魏延被冤而死)。
司马费祎这个孬种在后主面前说:“他只保杨仪、马岱不反,对魏延就没什么把握了!”这种不痛不痒的话极具杀伤力,后主只能人云亦云。倘若刘备安在,魏延的悲剧绝不会发生。
魏延之死是惨痛的,魏延死后,小人杨仪还气恨不过,踩着他的脑袋大骂:“庸奴,复能作恶不?”之后杨仪又夷魏延三族。
魏延有无后人历史似乎没有记载。可在广元却有魏延祠,魏延祠里塑有魏延像。
甘肃李县武侯祠,陕西岐山五丈原,勉县,成都的三国祠都没有魏延像。据说邓小平视察成都武侯祠时曾经批评:“该有的没有,不该有却有”指的就是魏延。
事情并非绝然,四川广元梓潼却有一座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地处山间的魏延祠,有些落魄,有些荒凉,游人罕至,这对镇北征西勇猛忠诚定汉土的魏延来说有些悲凉,有些凄惨,有些不公,但对“生有反骨”而遭“夷三族”的魏延来说,这样的祠堂,亦是难得的一种纪念。
梓潼魏延祠也说明,自古以来,围绕魏延这个人物就有争议,而以后还将争议下去。平心而论,魏延是英雄。《三国演义》之书写他“脑后有反骨”只是牵强附会的奴才口吻。
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魏延上千年,足以显示儒家文化的霸道和阴毒。
诸葛亮在公元241年发动政变取代李严后,就在朝廷培植自己的势力。杨仪、马岱、姜维是诸葛亮的嫡系部队,而断送蜀国政权的恰恰是这三个人。
姜维用愚蠢的“诱敌深入”之法固守汉中,又劳命伤财九伐中原,是国力消耗殆尽。而杨仪和马岱两个小丑是杀害魏延的刽子手。魏延既去,蜀国何存?
昔魏延守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后王平督汉中,亦承此法。兴势之役,魏军十万,而汉中不满三万,或劝平退守汉、乐,待涪军救。平与护军刘敏以为汉中“男女布野,农谷栖亩”,不可放任魏军进入,于是多张旗帜。后援军至,魏军乃退。然姜维一上任,尽弃前法,“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延、平之法为拒敌,而姜维之法为歼敌。后魏伐蜀,即按此法御敌,蜀亡。
魏延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于这个任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或者很长时间里,都还会争议下去,这就是历史,历史毕竟是人写的,写历史的人当然有他的好恶。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聆听车外的声音——车轮碾压在冰冷的铁轨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这声音仿佛古筝弹奏;又仿佛交响乐鼓扬。
暗夜中聆听天籁之音,心情总是愉悦的。愉悦的心情中,难免浮想连篇——
火车翻秦岭,过凤州、穿两当、过阳平关,向广元驶去,我的思绪便跟着车轮飞转。
广元故称利州,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诞生此地。广元又是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出处,地势险要,交通便捷。
我把眼睛贴在车窗上,依稀可见起伏的山恋,陡峭的悬壁,幽深的森林,逶迤的山路。惊叹感慨中,体味到蜀兵当年北进时的艰辛。
成都武侯祠旁边有个锦里。锦里就是警卫宫里的意思,现在四川省把锦里辟为旅游之地。进锦里不收门票,可里面摆满川西的各种食品、用具、饰物、器械、应有尽有,凡进去的人那个也得多少买几个,这就将门票大大补上喽!
从这点来说四川人很聪明,陕西人和四川人相比还有差距。比如说宝鸡建了个炎帝陵,本是宝鸡桥梁厂周连山的伪作,后来也就人云亦云了。
人云亦云中在山上堆了小包,说是炎帝埋在里面(炎帝在何处鬼才知道)。埋就埋吧,老百姓也没什么说的,可看一次要20元,谁干呀?渐渐的一传十十传百,那个地方就没人去了。决策者一个馊主意,损害的不仅仅是旅游景点,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旅游事业!
锦里是警卫宫里,现在那里又出现一处锦囊树。锦囊树是人们寄托幽思的地方,不少人在树上挂上香囊、锦囊红丝线什么的,表示对亲人、友人、情人的牵挂。
锦囊树的由来还得追溯到三国。那时候战事频繁,蜀国军士征战出发前他的亲人都要作件香囊、锦囊什么的送给他。军士为坚定早日回家的意愿,将香囊、锦囊顺手挂在自家院落的大树上。迟日旷久的战争夜晚,蜀国军士围着篝火闲谈时会想起老家大树上的香囊。聚在家中的亲人,思念前方的军士时也会站在大树下面看看香囊和锦囊,心中就有一种安慰。时间一长就形成一种锦囊、香囊送亲人的习俗。聪明的成都人利用民间这一习俗,促成锦里旅游的兴旺。
蜀兵北伐时的艰辛后人难以想象,现在,人们也只能从遗留在崇山峻岭的栈道上领略一些。不可思议的是,人口90万,兵力十多万的蜀国,屡屡和北方强大的曹魏对峙(诸葛亮叫做北伐),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可想而知,结局也早料到。然而诸葛亮明知不为却要为之,不知是他的懵懂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然。
对诸葛亮的评介已经有好几种版本,可有一条却很真实的,那就是:尽力完成先帝托孤之志,即便累死也要为之。倘若从这条思路分析,诸葛亮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可嘉可敬乎!
诸葛亮又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他的政绩是客观的,失误也不少。
诸葛亮厌恶魏延,原因就是魏延爱提意见,魏延攻略国人,魏延不简单。因之,他在临终时把军权交给杨仪。杨仪何许人也,杨仪是个极其平常的文官,做点抄抄写写的事情,投靠关羽后由关羽介绍给刘备,后跟随诸葛亮管管内务什么的。这样一个人凭什么掌握蜀国军权而放弃魏延不用?这是一本糊涂账。诸葛亮死后些许年里,人们一直议论这事。可其中的奥妙有谁知晓?
诸葛亮临终时要是把军权交给魏延,蜀国恐怕不是抬着诸葛亮灵柩逃跑的态势,魏延起码要在前线和司马懿见个高低。凭魏延文武智勇的决策,鹿死谁手很难断定。可诸葛亮偏偏要出乎大家意外。
诸葛亮死后29年,蜀国首都被魏国大将邓艾攻破,刘禅举国投降。如果说蜀国败亡刘禅之手,还不如说是诸葛亮断送的为好。然而上千年来,人们都在捍卫诸葛亮的神圣,谁敢给他身上泼脏水?
诸葛亮由对魏延的厌恶到恨之入骨,最终要置于死地而后快,因之受计马岱如此如此。马岱也是个二百五,不顾与魏文长的友好交谊,用卑鄙的隐忍之计斩魏延于汉中,“古虎头桥”。魏延死了,一代英雄背着逆贼的罪名死了,弱小的蜀国也就跟着完蛋。实在是件令人伤心的事。
杀死魏延的是诸葛亮、马岱、杨仪、以及司马费祎(现在有人对三国志提出异议,说诸葛亮死时将军权交给魏延,是杨仪谋反了,是耶非耶有待研究,单从眼下的证据,诸葛亮是把军权交给杨仪的,因之才有魏延被冤而死)。
司马费祎这个孬种在后主面前说:“他只保杨仪、马岱不反,对魏延就没什么把握了!”这种不痛不痒的话极具杀伤力,后主只能人云亦云。倘若刘备安在,魏延的悲剧绝不会发生。
魏延之死是惨痛的,魏延死后,小人杨仪还气恨不过,踩着他的脑袋大骂:“庸奴,复能作恶不?”之后杨仪又夷魏延三族。
魏延有无后人历史似乎没有记载。可在广元却有魏延祠,魏延祠里塑有魏延像。
甘肃李县武侯祠,陕西岐山五丈原,勉县,成都的三国祠都没有魏延像。据说邓小平视察成都武侯祠时曾经批评:“该有的没有,不该有却有”指的就是魏延。
事情并非绝然,四川广元梓潼却有一座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地处山间的魏延祠,有些落魄,有些荒凉,游人罕至,这对镇北征西勇猛忠诚定汉土的魏延来说有些悲凉,有些凄惨,有些不公,但对“生有反骨”而遭“夷三族”的魏延来说,这样的祠堂,亦是难得的一种纪念。
梓潼魏延祠也说明,自古以来,围绕魏延这个人物就有争议,而以后还将争议下去。平心而论,魏延是英雄。《三国演义》之书写他“脑后有反骨”只是牵强附会的奴才口吻。
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魏延上千年,足以显示儒家文化的霸道和阴毒。
诸葛亮在公元241年发动政变取代李严后,就在朝廷培植自己的势力。杨仪、马岱、姜维是诸葛亮的嫡系部队,而断送蜀国政权的恰恰是这三个人。
姜维用愚蠢的“诱敌深入”之法固守汉中,又劳命伤财九伐中原,是国力消耗殆尽。而杨仪和马岱两个小丑是杀害魏延的刽子手。魏延既去,蜀国何存?
昔魏延守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后王平督汉中,亦承此法。兴势之役,魏军十万,而汉中不满三万,或劝平退守汉、乐,待涪军救。平与护军刘敏以为汉中“男女布野,农谷栖亩”,不可放任魏军进入,于是多张旗帜。后援军至,魏军乃退。然姜维一上任,尽弃前法,“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延、平之法为拒敌,而姜维之法为歼敌。后魏伐蜀,即按此法御敌,蜀亡。
魏延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于这个任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或者很长时间里,都还会争议下去,这就是历史,历史毕竟是人写的,写历史的人当然有他的好恶。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