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三十五回 访老子二贤舌辨
第四百三十五回 访老子二贤舌辨
孔子笑而不答。
再问。
孔子道:“德乃大道,武乃小道。德能救天下,而武却只可以救自己。我舍小道,而就大道,舍自己,而为天下,何错之有?”
“你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天下么?真是笑话!”
“我若以武求得功名,虽浴血奋战,杀人无数,到底也不过是想我父亲一样,成就一个国家第一勇士的名声。我若宣扬德政,虽在一时之间,或许不能成功,但矢志不移,坚持下去,必将影响千秋万代!”
人笑孔子迂腐。
孔子入仕不能,改而教学。授徒三千,贤者七十二,皆为诸侯高管栋梁。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政,数遭人拒,不改其志,五十一乃仕。鲁定公九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鲁国三恒(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专权,执掌国政。为削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因三恒势力庞大,联合起来抗拒孔子新政,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因此与三桓结怨。
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美女八十名到鲁国。为迷惑鲁定公,季孙氏接受了女乐,献给定公。自此后鲁定公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失望非常。
趁鲁定公沉湎于酒色,季孙氏便开始报复孔子。这年,鲁国郊祭。以往日律例,祭祀后的祭肉分给诸大夫。轮到分肉之时,诸大夫皆有,唯独孔子没有。孔子季孙氏已重新掌权,自己得季氏之嫉,再在鲁国待下去,也断讨不了好去。为避祸,离开鲁国,再度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五十六岁。
孔子周游列国经卫、曹、宋、郑诸国至陈国。
孔子来到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这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楚昭王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在楚国盘桓数日,闻楚国叶地领主叶公贤而好士,欲投奔叶公,被拒。孔子辞别叶公,慕老子之名,来到周郊,面见老子。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高兴非常,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孔子辞行,老子送别。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想到自己奔波一生,空有报国之志,安民之心,却至今无法施展。眼看华发满头,却至今碌碌无为,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此语,老子察言观色,便知端的,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人要建功立业,未免执着,却也要懂得一个‘放’字!”
孔丘闻言道:“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眼见时光流逝,人近黄昏,却碌碌无为,如何能够放开?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孔子听罢,沉吟不语。
见他不语,知他心还未放下,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茫然问道:“水抚育万民,润泽万物,自有大德。若是疏理不浚,却也会穿堤拔寨,淹没良田,导致民不聊生,赤地千里!碰上这种恶水,如之奈何?”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孔子笑而不答。
再问。
孔子道:“德乃大道,武乃小道。德能救天下,而武却只可以救自己。我舍小道,而就大道,舍自己,而为天下,何错之有?”
“你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天下么?真是笑话!”
“我若以武求得功名,虽浴血奋战,杀人无数,到底也不过是想我父亲一样,成就一个国家第一勇士的名声。我若宣扬德政,虽在一时之间,或许不能成功,但矢志不移,坚持下去,必将影响千秋万代!”
人笑孔子迂腐。
孔子入仕不能,改而教学。授徒三千,贤者七十二,皆为诸侯高管栋梁。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政,数遭人拒,不改其志,五十一乃仕。鲁定公九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十二年,鲁国三恒(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专权,执掌国政。为削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因三恒势力庞大,联合起来抗拒孔子新政,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因此与三桓结怨。
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美女八十名到鲁国。为迷惑鲁定公,季孙氏接受了女乐,献给定公。自此后鲁定公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失望非常。
趁鲁定公沉湎于酒色,季孙氏便开始报复孔子。这年,鲁国郊祭。以往日律例,祭祀后的祭肉分给诸大夫。轮到分肉之时,诸大夫皆有,唯独孔子没有。孔子季孙氏已重新掌权,自己得季氏之嫉,再在鲁国待下去,也断讨不了好去。为避祸,离开鲁国,再度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五十六岁。
孔子周游列国经卫、曹、宋、郑诸国至陈国。
孔子来到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这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楚昭王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在楚国盘桓数日,闻楚国叶地领主叶公贤而好士,欲投奔叶公,被拒。孔子辞别叶公,慕老子之名,来到周郊,面见老子。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高兴非常,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孔子辞行,老子送别。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想到自己奔波一生,空有报国之志,安民之心,却至今无法施展。眼看华发满头,却至今碌碌无为,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此语,老子察言观色,便知端的,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人要建功立业,未免执着,却也要懂得一个‘放’字!”
孔丘闻言道:“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眼见时光流逝,人近黄昏,却碌碌无为,如何能够放开?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孔子听罢,沉吟不语。
见他不语,知他心还未放下,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茫然问道:“水抚育万民,润泽万物,自有大德。若是疏理不浚,却也会穿堤拔寨,淹没良田,导致民不聊生,赤地千里!碰上这种恶水,如之奈何?”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