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回 申包胥泣血动哀公
第四百回 申包胥泣血动哀公
楚国素来强悍,只有他们攻打别国,哪里想到会被人攻打?眼见吴军如同神兵天降一般来到面前,一下子乱成一团!
楚国令尹子常眼见吴军到来,立即招呼楚军在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
吴军强攻几次,不能突破,孙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附耳对吴王阖闾说了几句话。
楚国这边,主帅令尹子常眼见汉水对岸的吴军越来越少,不由得心中嘀咕,脸上阴晴不定。过了半晌,这才一拍脑门道:“上了吴军的当了!这吴军定是自以为不能渡过汉水,偷偷地撤军了!”
申包胥上前道:“这吴国军师孙武善于用兵诡计多端,元帅莫要上他的当!我们不管他是不是撤军,只是以不变应万变,在这里等着他们便了!等他们彻底疲惫之时,再采取左右夹击之术,定能将吴军杀得大败!”
子常哪里肯听?对申包胥说道:“你要害怕,就在这里等着就是了!吴国无端伐楚,欺我们太甚!我可要痛打落水狗去了!”遂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
果不出申包胥所料,吴国撤军只是孙武的诱敌之计,子常度过汉水不久,便遭到吴军伏击,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泱泱楚国,危在旦夕!
楚昭王眼见吴军大军压境,黑压压一片,无边无际,心知楚都定然不保,遂化作普通百姓的样子,仓惶出逃。次日,吴王带兵长驱直入进入郢都。伍子胥进得郢都,四处寻找楚昭王而不得,大怒之下,把楚平王的坟茔挖开,鞭尸五百,以解心头之恨,不提。
那楚昭王眼见郢都不保,仓惶逃出郢都,进入云楚大泽;途中,遭到强盗的袭击,又仓惶逃到郧地。
申包胥见楚国危亡,知秦楚二国向来交好,便拼死来到秦国,求秦国出兵,解救楚国危难,这便是事情的究竟!
秦哀公听得究竟,心道:“秦国僻居西戎,素为中原所仇视。齐、晋等中原大国为怕秦国崛起抢了他们的风头,一得机会便鞭挞秦国。桓公、景公之时,虽委曲求全而仍不得安生,只得东进中原,却不想中了他们的奸计。麻隧、棫林之战,中原诸国联合,秦国大败,由盛转衰。如今,中原诸国虽然衰落,但毕竟实力积累已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国若是低调一点,不使他们感到恐惧,或许还能保一时的安宁。若是太过张扬,恐又会招致他们的联合打压。我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才保得的这一段时间的和平,岂不是又要前功尽弃?但若要放弃不救,恐怕吴国万一拿下楚国,岂不是一下子逼到了我国的边境?”
想到此地,沉吟半晌,未发一言。
申包胥见哀公未允,以头扣地,砰砰有声,只至血出,血流遍地,青砖变赤。
哀公见了不忍,对申包胥道:“你且退下,不要在这里逼朕,待朕考虑一下!”
说罢,令人安排申包胥在驿馆里住下,哀公心道若救楚国,便不免会暴露秦国的实力,招致诸侯之忌,不救楚国,眼见这申包胥情景可怜,又于心不忍,心中好生决定不下。
踟蹰半晌,不能决定,遂找众大臣商议此事。
秦哀公说道:“楚国被吴所侵,刚才楚国大夫申包胥向我国求助援楚抗吴之事,其情其景,甚是可怜!寡人左思右想,援助不是,不援助也不是,援助则打破了寡人一向坚持的和平发展的国策。不援助则失去邻国的信任,再则,如果楚国一旦被吴所灭,势必我们要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以至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寡人实在拿不出主意,请各位爱卿给孤拿个主意!”
大臣们听得此言,大体分作两派,一派主张助楚伐吴,一派主张先不救楚国,坐观时变,等待时机。
主张暂不出兵,静观时变之一派,以子车路由为首。这子车路由乃是秦繆公时秦国大臣子车奄息的后代。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三兄弟随秦繆公陪葬,其子孙却留了下来,至今不息。这子车路由赖祖上之荫官拜秦国大庶长。此人性情平和,好老庄之学,不似他的祖先那般好战,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听得秦哀公有助楚伐吴之意,便走上前去拱手说道:“主公难道忘了景公救郑之事了么?晋伐郑国,秦国救郑,打败晋军,此乃义事。奈何郑国却不念秦国之恩,栎邑战后,便和晋国媾和。以至于晋国把战败之仇全算在了秦国的头上。遂挑唆诸侯,联合攻秦,棫林之战,秦国受损,至今未复。主公立志和平,十数年如一日,这才使我国的国力稍有恢复。和平之势,来之不易,不应轻易破坏。以臣之见,我们不易轻易出兵。吴楚二国都是大国,楚国之力似还强于吴国。现在虽然楚国败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国内抵抗势力仍然顽强。今后鹿死谁手,实难预料。我们不如再观察一些时候,再作打算不迟!这申包胥虽然情景可怜,甚至使人肃然起敬,但此事毕竟事关国家的安危,将士的鲜血,我们岂能为了一个人而把整个国家置于危险之中?”
助楚伐吴一派,以子蒲、子虎为代表。那子虎生的五大三粗,满脸肉瘤,身材高大,形容粗犷,性格暴躁,直来直去,是一个大老粗。这子蒲却是身材匀称,相貌清癯,颇有书生之气。此人老成持重,颇有分寸。秦哀公话音刚落,子蒲便上前说道:“秦国和楚国素来交好,历来没有大的分歧,究其根本,利益一致而已。二国均系周朝边陲之国。素被中原各国所欺辱压迫,被称为南蛮西戎。秦国和楚国历来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楚破则秦国便暴露在吴国的铁骑之下。从吴国伐楚的暴虐程度来看,我国要想相安无事,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上,以我之见,我们不如出兵相救楚国,吴楚二国,实力相济,吴国拿下楚国,也已是强弩之末。以秦国之力,打败强弩之末的吴国,想来不是太难。且楚国目前还有楚昭王长兄子西建力抗吴军,秦楚二国里应外合,打败吴国乃是探囊取物之举。在他们危难之时,我们帮了他们,等到它复国以后,他们还能忘得了我们么?”
双方各执一词,说的似乎又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时间,秦国大殿之中,议论纷纷,争执不休。
这一争就是七日。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楚国素来强悍,只有他们攻打别国,哪里想到会被人攻打?眼见吴军如同神兵天降一般来到面前,一下子乱成一团!
楚国令尹子常眼见吴军到来,立即招呼楚军在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
吴军强攻几次,不能突破,孙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附耳对吴王阖闾说了几句话。
楚国这边,主帅令尹子常眼见汉水对岸的吴军越来越少,不由得心中嘀咕,脸上阴晴不定。过了半晌,这才一拍脑门道:“上了吴军的当了!这吴军定是自以为不能渡过汉水,偷偷地撤军了!”
申包胥上前道:“这吴国军师孙武善于用兵诡计多端,元帅莫要上他的当!我们不管他是不是撤军,只是以不变应万变,在这里等着他们便了!等他们彻底疲惫之时,再采取左右夹击之术,定能将吴军杀得大败!”
子常哪里肯听?对申包胥说道:“你要害怕,就在这里等着就是了!吴国无端伐楚,欺我们太甚!我可要痛打落水狗去了!”遂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
果不出申包胥所料,吴国撤军只是孙武的诱敌之计,子常度过汉水不久,便遭到吴军伏击,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泱泱楚国,危在旦夕!
楚昭王眼见吴军大军压境,黑压压一片,无边无际,心知楚都定然不保,遂化作普通百姓的样子,仓惶出逃。次日,吴王带兵长驱直入进入郢都。伍子胥进得郢都,四处寻找楚昭王而不得,大怒之下,把楚平王的坟茔挖开,鞭尸五百,以解心头之恨,不提。
那楚昭王眼见郢都不保,仓惶逃出郢都,进入云楚大泽;途中,遭到强盗的袭击,又仓惶逃到郧地。
申包胥见楚国危亡,知秦楚二国向来交好,便拼死来到秦国,求秦国出兵,解救楚国危难,这便是事情的究竟!
秦哀公听得究竟,心道:“秦国僻居西戎,素为中原所仇视。齐、晋等中原大国为怕秦国崛起抢了他们的风头,一得机会便鞭挞秦国。桓公、景公之时,虽委曲求全而仍不得安生,只得东进中原,却不想中了他们的奸计。麻隧、棫林之战,中原诸国联合,秦国大败,由盛转衰。如今,中原诸国虽然衰落,但毕竟实力积累已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国若是低调一点,不使他们感到恐惧,或许还能保一时的安宁。若是太过张扬,恐又会招致他们的联合打压。我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才保得的这一段时间的和平,岂不是又要前功尽弃?但若要放弃不救,恐怕吴国万一拿下楚国,岂不是一下子逼到了我国的边境?”
想到此地,沉吟半晌,未发一言。
申包胥见哀公未允,以头扣地,砰砰有声,只至血出,血流遍地,青砖变赤。
哀公见了不忍,对申包胥道:“你且退下,不要在这里逼朕,待朕考虑一下!”
说罢,令人安排申包胥在驿馆里住下,哀公心道若救楚国,便不免会暴露秦国的实力,招致诸侯之忌,不救楚国,眼见这申包胥情景可怜,又于心不忍,心中好生决定不下。
踟蹰半晌,不能决定,遂找众大臣商议此事。
秦哀公说道:“楚国被吴所侵,刚才楚国大夫申包胥向我国求助援楚抗吴之事,其情其景,甚是可怜!寡人左思右想,援助不是,不援助也不是,援助则打破了寡人一向坚持的和平发展的国策。不援助则失去邻国的信任,再则,如果楚国一旦被吴所灭,势必我们要面对一个强大的敌人,以至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寡人实在拿不出主意,请各位爱卿给孤拿个主意!”
大臣们听得此言,大体分作两派,一派主张助楚伐吴,一派主张先不救楚国,坐观时变,等待时机。
主张暂不出兵,静观时变之一派,以子车路由为首。这子车路由乃是秦繆公时秦国大臣子车奄息的后代。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三兄弟随秦繆公陪葬,其子孙却留了下来,至今不息。这子车路由赖祖上之荫官拜秦国大庶长。此人性情平和,好老庄之学,不似他的祖先那般好战,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听得秦哀公有助楚伐吴之意,便走上前去拱手说道:“主公难道忘了景公救郑之事了么?晋伐郑国,秦国救郑,打败晋军,此乃义事。奈何郑国却不念秦国之恩,栎邑战后,便和晋国媾和。以至于晋国把战败之仇全算在了秦国的头上。遂挑唆诸侯,联合攻秦,棫林之战,秦国受损,至今未复。主公立志和平,十数年如一日,这才使我国的国力稍有恢复。和平之势,来之不易,不应轻易破坏。以臣之见,我们不易轻易出兵。吴楚二国都是大国,楚国之力似还强于吴国。现在虽然楚国败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国内抵抗势力仍然顽强。今后鹿死谁手,实难预料。我们不如再观察一些时候,再作打算不迟!这申包胥虽然情景可怜,甚至使人肃然起敬,但此事毕竟事关国家的安危,将士的鲜血,我们岂能为了一个人而把整个国家置于危险之中?”
助楚伐吴一派,以子蒲、子虎为代表。那子虎生的五大三粗,满脸肉瘤,身材高大,形容粗犷,性格暴躁,直来直去,是一个大老粗。这子蒲却是身材匀称,相貌清癯,颇有书生之气。此人老成持重,颇有分寸。秦哀公话音刚落,子蒲便上前说道:“秦国和楚国素来交好,历来没有大的分歧,究其根本,利益一致而已。二国均系周朝边陲之国。素被中原各国所欺辱压迫,被称为南蛮西戎。秦国和楚国历来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楚破则秦国便暴露在吴国的铁骑之下。从吴国伐楚的暴虐程度来看,我国要想相安无事,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上,以我之见,我们不如出兵相救楚国,吴楚二国,实力相济,吴国拿下楚国,也已是强弩之末。以秦国之力,打败强弩之末的吴国,想来不是太难。且楚国目前还有楚昭王长兄子西建力抗吴军,秦楚二国里应外合,打败吴国乃是探囊取物之举。在他们危难之时,我们帮了他们,等到它复国以后,他们还能忘得了我们么?”
双方各执一词,说的似乎又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时间,秦国大殿之中,议论纷纷,争执不休。
这一争就是七日。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