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天洞

正文 序:历史亦风月亦仙

    有诗“郭外馨香是梅开,飞雪无语影自裁。他年若识仙子泪,晶莹一珠任掩埋。”

    这或许并不是什么可以煮酒而享,噙茶而吟的诗,而只是一个传说,一个很古老很古老,古老到甚至连胡子都老白了的传说。

    在这个白胡子的传说中,叙述的是一位浊世佳公子,也或者是一个仅仅会读书写字的雄性人类,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偶然的遇到一位九天仙女之后,色入其眼,眼入其心,跟着引动他雄性的某种渴望迸发,所写下的四句蕴含了一种叫作思念的心绪的话。

    虽然在这四句话中,作者甚至表达了一种为能再见那位仙女一面,而不惜牺牲自己大好生命的雄心与壮志。

    但是由于流传的年代太过久远,这位为了这种叫爱情的虚幻而飘渺的如火焰般的东西,而甘做抛身自焚的飞蛾的作者早已无从去考,至于其后的那些或龌龊或甜腻或悲凉的故事,更是没有人能知道了。

    或许这只是这位可怜复可叹复可悲的作者的一己之恋,遥遥青天之上,仙与凡永远隔着那条芬芳而又肮脏的红尘之河。或许那位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青莲之女,感怀作者的自焚之心,而终于踏过那条红粉骷髅河,与他仙凡双修,平步青云。也或许那位仙女既有一张冰雪的容颜,又有一颗冰雪的心,她最后又用冰雪的温度,冰封了那堆火焰,同时也冰封了这位用凡人污浊的目光污渎她仙容的凡人的性命。

    或许或许也只是或许。

    然而这一切都不再重要,在时间这条如老人胸襟般宽宏而深遂的长河中,如朝代更选,人伦颠覆,烽火遍野那样辉煌重大,悲哀沉痛的事件,也终将被其淹没,成为拍岸如歌复如笑的浪花下那微小若无的沙淤,更不要说这无根浮萍般的风月故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句话中,作者提到了仙女,仙。

    仙,什么是仙?

    这个世上是否真的有仙?

    如果有仙,那么仙又在哪里?

    如果无仙,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关于仙的故事,仙的传说?

    仙,单单从字面上看,它是由一个“人”字和一个“山”字组成。作为古老文明大国文化载体和传承的一部分,汉字似乎更蕴含着一些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而仅仅从组成字的表达方式来说,它就有像形和会意两种。

    像形理解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字如其形,也就是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这个字的形状很像似。比如“人”字,就是一个迈步行走的人。比如日,月,火等等,皆同样如此。

    会意有些复杂,它通常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像形组合起来,来表达出这个字所代表的意思,比如“语”字,就是吾之言。比如“赚”,就是兼贝,也就是兼并贝。贝在古老的时候,代表的就是恭喜发财的时所要用到的钱。

    “仙”很显然是一个会意字。既然是会意字,那么如果把它拆开来,是不是就能找出创造出这个字的原因,亦或者说这个字所存在的真正意义。

    仙字拆开来,就成了人和山两个字。同时也告诉我们人在山上或山旁就成了仙。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世上到底有多少山?没有人能真正的知道。这个世上到底有多少人?也没有人能真正的知道。因为这些看似固定的数值,其实永远都不是固定的。

    但是却有人能真正的知道,这个世上在山上或山旁的人绝对不少。可是在这绝对不少的人里面,有多少仙?又或者说有没有仙?

    没有。不但没有多少,甚至连一个也没有。

    这岂非不太可能?更甚于,“仙”这个字根本就是错误的?

    如果“仙”这个字是错误的,那么真正的仙字又该怎样写?

    于传说,于正史,于野传,于无论何种的传承和记载,在中国这个泱泱古国或辉煌或晦暗的文明光泽掩盖下的朝代更替中,都无法抹去秦或秦朝在历史这条长河中,起到的如闸门一样的作用的事实。

    更无法抹去那个集功德与错误,集鲜明辉煌与咸鱼遮臭于一身的一代大雄或大枭的秦朝的建立者,名叫赢政的人。

    赢政当朝而立,尊始皇。于是历史上就产生了皇帝这个至尊而又至显的称谓。这是赢政的魄力或霸气。这种魄力和霸气足以能流传千古。但赢政真正的魄力和霸气却并不仅仅表现在一个如嘴上一口气般的称谓上。

    秦史,是一段充满残暴,狂虐,血腥如春之新叶一样繁茂的历史。而之所以能撑起这种血腥的繁茂,则是由赢政统一六国,登基,立皇,威天下之后,所决定做的七件大事确定并确立的。

    这七件大事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法律,统一货币,统一行政区划,统一长城,统一车轨。

    统一文字,也就是将当时齐,楚,燕,韩,赵,魏这六个国家使用的六种文字,统一成只使用秦国文字的一种做法。当然,统一文字也是统一文化的一种重要,简捷而又有效的途经。

    秦朝初立,六国遗老看故国之颠覆,故民之染血,生不了生,死荒遍野,所以反秦者有之,复国者有之,同仇者有之,敌忾者有之,于是杀,伐,屠,戮,宰,割,侵,掠,随之而生。这时候统一文字就有了它极其重要,又极其必然的存在理由。

    而当时伴随统一文字这件大事的还有另一件大事,那就是焚书坑儒,罢冕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统一思想。

    在秦朝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段文化极度繁荣期。那个时期,被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在百家争鸣中,最具代表的有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孔、孟,等等。

    而上面所说的“仙”字,就是以儒家思想贯融的秦字。儒家不信仙、神、鬼,只尊天、地、君、亲、师,受缚于三纲五常。

    既然儒家不信仙,那么这个组成“仙”字的人和山,是不是就成了走进山里的人。因为繁华闹市是儒家的存在,儒家不信仙,所以就没有仙,就算真有仙,在儒家人眼中,那也只是一类妖惑惑众之人罢了。而如果有仙,或许仙也就不再神秘,或许也就没有了像“晶莹一珠任掩埋。”这样的句子。

    可是这个世上进入山里的人也很多,而这些人也都不是仙。

    那么是不是这一切就决定了要成为仙,就必须有特定的人,走进特定的山里。

    可是这特定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这特定的山,又是什么样的山?

    记得这一代大雄秦始皇称皇之后,曾派人到海外仙山上的仙人那里,寻长生不死药。而这所谓的海外仙山,却没有人能看到,当然仙山上的仙人,更是没人看到。

    一个没人能看到的山,加上一个没人能看到的人,就成了所谓的“仙”字。

    或许这没有人能看到,就是能成为仙的特定条件。

    抛去儒家思想,再看看其他家的思想中所谓的仙。

    道家,道家渊源似乎早于儒家,且其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和儒家一样。道家的思想是天道自然。道家的至理是上善若水。“善”在这里已不仅仅是“妙、美好”的意思,它可以代表“高、更”,甚至是超越。

    有一种理论是水为万物之母,而它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母,正是因为它的博大、宽容、坚韧与共融。

    这些看上去和仙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事实则并非如此。水存在于自然,而自然又为道家之至理。秦始皇派徐福须渡海方能寻到仙山。而海又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

    自然,什么是自然?万物生灵皆为自然,可它们同样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对于自然,我们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形。同样,对于仙我们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形。自然是存在的,那么仙,是不是也是存在的。如果仙是存在的,那么他就应该存在在没有人能看到的山上,并且是一群没有人能看到的人。

    看不到而存在,这就是道家的仙,同样也是儒家的仙,道儒两大家,皆证明了同样的仙的存在。

    “他年若识仙子泪,晶莹一珠任掩埋。”既然有仙,那么仙也一定有泪。仙子之泪,晶莹如珠。这是话中作者的描述。可是仙子为什么会流泪?

    “郭外馨香是梅开,飞雪无语影自裁。”在城郭外的一片梅林里,此时正是严冬,天空雪花洁白如玉,片片飞舞,展现着这个严冬里的另一种花容,另一种美艳。此时的梅花也竞向开放,似乎要与这雪花一争芳姿。花还没有全开,一股暗暗的芬芳已在这片天地间铺展开来。花有形,香有质,这天地间的风姿已被梅花独占。

    就在这时,一张比此时的梅花还要惊艳的玉颜,突然间就出现在了这片梅林里。随着这女子的出现,她的容姿,仿佛使梅花一下子含羞起来,那淡淡的暗香在这一刻竟也似远避了一般。可就在这时候,那女子绝美的容颜上竟出现了一颗晶莹的泪珠。

    泪珠晶莹,它似乎不该,更不愿染上这世间的尘埃,可它最终还是染上了。这女子为什么流泪?

    或许这女子并没有流泪,她的流泪也只是作者的假想。因为诗中出现了“他年”一词。“他年”可以代表明年、后年,但它绝不代表今年,更不代表今天,现在。他年只是一个未来的虚设词。

    既然他年是虚设词,为什么作者在他年之后能看到这女子流泪。是不是作者看到了那女子经历了她必需会流泪的事情。如果作者看到了那些事情,那么那些事情又会是一些什么样的事情?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