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大老粗坦言新社会
杨永春还是如往常一样,面子上是张云轩的“大哥”,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面对时,都把张云轩视为他的上司,依旧保留着特有的恭顺和尊敬。他们虽然住在一个院子里,云轩兄弟住主楼;他住厢房。尽管弟媳唐维绮多次地要他搬到宽敞的主楼去同住,他都委婉拒绝了。他认为,对张云轩的救命之恩,那只是为义,而不是真正的情。换句话说,那是他的职责。他那时若不把张云轩从日本人手中抢救出来,军法会料理他的,国民党的士兵也会耻笑他的!他这个人,最看重的就是情义!
杨永春晓得,在张云轩的心里,他并不把那“救命之恩”看得太重。将这事看得最重的,只有张老太爷和唐维绮!
唐维绮把他视为义人,视他是主耶稣差遣到张云轩身边的救星!是天使!她对杨永春真是比对亲生父母更亲、更好、更关心、更体贴、更尊重!弟媳的为人真是太好了,她对他付出的真是太多了!另外,使杨永春更看重的,是她在土地改革之后,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收留了戴敏一家!她不是用言语来表达她对人的真爱,而是用行动体现出她的高尚品质。----如果说今天,这世上真有上帝,那唐维绮就是上帝创造的儿女!如果说在今天的混沌中,问杨永春要跟随啥子人?那么,他将依随着唐维绮----也跟在上帝的身后----那怕他对上帝一无所知----他也会紧随不舍!
现在,杨永春请云轩兄弟进了他居住的外室后,急忙在张云轩要坐的藤条椅上,加垫了一块毛毯。待张云轩坐定后,他先给张云轩沏了杯茶,又往火盆里添了几节木炭,把一块盖膝棉布搭在张云轩的膝盖上。之后,他才坐在藤条椅上,也在膝盖上搭上了块棉盖布。面对他的云轩兄弟,杨永春没多少话可说,于是,两人便相对无言地喝着茶……火盆里噼噼叭叭地溅迸出火星,炭火不多久便熊熊燃烧起来。
张云轩有些拘束地望望窗外,天空有些发黄,是下雪的预兆。他又打量着这朴素的整洁的外室,一切都被王妈收拾得井井有条。只有在靠门边的五抽桌上,那稀有的清代的五彩瓶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张云轩心想,这是唐家的陪嫁,是维绮最喜欢的珍品。另一个大红衬底的五彩瓶,现在孤零零地放在维绮的梳妆台上。这两个瓶子本是一对,她送一个给了王妈,王妈和大哥一点不知这古瓶的斤两,搁在这里,也黯然失色许多!张云轩发现杨永春用欢悦的目光也在注视着这五彩古瓶,不由说道:
“这是好几百年的东西了,要注意些。”
杨永春道:“老太婆喜欢得很,晓得这是唐家的家传,是宝贝。”
张云轩被刺了一下,忙转了话题:“大哥,夜晚睡觉时,要注意将这炭火封盖好,小心中毒。贵阳每年的冬天,死在这炭火上的人不少。”
“嗯。”
张云轩无话找话:“但凡家里用得着的铺的盖的用的,多置些放着,往后……用得着。”
杨永春搓着干燥的双手,答着:“活一天算一天,想那么多干啥?”
张云轩捧着茶碗,一眨不眨地盯着杨永春,有些伤心地问他:“大哥,我是真心的问你,最近,维绮、你……都像外人一样的看待我,我究竟啥地方错了?”
杨永春看着张云轩,他凄然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张云轩伤感地说道:“大哥,这社会……我这样的人……也无可适从了。这社会是给穷人创造的,大哥也是从那道上走来的人。老弟虽受过高等教育,这其中的迷津,我咋也摸不清,理不透,还是请……大哥……能三言两语,点拨一下才是。”
杨永春这才开了腔:“我是粗人。我只是胡打乱说,没有那么多的道理。粗人有粗人的看法:今天的社会与昨天的社会没有两样。昨天的蒋介石喜欢听富人说好话;今天的政权喜欢听穷人说好话。过去骂政府要犯王法;今天骂政府就是反革命!过去,国民党杀人,是悄悄的杀;今天杀人,是公开的杀,喊着革命的口号杀……就连一个小小的乡长村长也有权杀人!可是,杀掉的是地主,是反革命,老百姓照样喊新中国万岁!毛主席万岁!”
张云轩难堪地笑了笑。
“老弟莫笑。我晓得……这年月老弟和弟妹都过得不舒坦。老弟记得刘卫清吧?在起义部队列队迎接解放军军代表的那天早上,他就大叫着说过:‘要过苦日子呢,尽管跟着解放军走;要想过得自在些呢,讨饭也讨到台湾去!’当时你选择的,不就是吃苦的这条路么?”
杨永春一席话,说得张云轩哑口无言。他想说些什么,此时,杨永春的兴头来了,继续说道:
“这两年多来,我们生活在新中国的鼻子下,我总也算悟出了一点道道来:那新政府真是六亲不认?我看不是。他要耍出自己的威风来,要立起自己的根基来,他不多杀些鸡给猴看,不好好地对待拥护他的农民弟兄,这天还是新政府的天么?老弟,当哥子的好久没有同你好生生地吹牛皮了,只是你……对不住弟妹和小炎呵!”
张云轩止不住垂下头来:“这……我……清楚。”
“就是对不起!”杨永春老眼一红,老泪簌簌直下:“你明知革命者不容上帝、不容神仙、不容皇帝、不容富人、不容地主!当初让她与小炎,早早地乘飞机去香港去台湾去缅甸……去她愿去的地方。她去安安静静信她的上帝,你起义为何让她和小炎与你一起承受这些不该受的苦难?我们这些人就是死,不要人谅、不要天谅、也不要地谅,受天大的苦难也是罪孽,也是报应!可是,这么好的弟妹,这么聪明可爱的炎炎,他们凭啥跟着你受这些磨难、这些侮辱、这些惊吓?过去,我佩服过你,今天,我……”
张云轩的堤防在杨永春的责问声中崩溃了。这些紧锁在内心的情感,是羞于见人的。他早己处于泥潭之中,在失落中紧紧的拽着自己的爱妻和幼子。他率部起义时的理想、决心为民族的奉献,眼下却是那般的苍白!
……现在,面对杨永春的质问,张云轩如芒在背。他意识到杨永春对他的那一丝鄙视。可是,这一切都能怪他吗?如果没有“起义协议”——如果他不相信这样的协议——怀疑这样的协议——他能有今天吗?
阵阵寒风从光秃秃的树梢和瓦隙中穿过,发出凄凉的呼啸声。此时,张云轩才仿佛发现,先前喧哗的张家大院,现在突然变得异常地冷清:那赞美上帝的唱诗声消失了,四周居然闻听不到一点人声!熊熊的炭火下,张云轩骤然寒从天降,一阵冰凉从他的肺腑中游出,刚才还芒刺在背的他,心尖又像被啥刺了一下,他顿时脸青面黑,冷汗直流……大口大口地喘起气来。
杨永春惊叫道:“老弟,你咋啦?千万莫把当哥的话……往心里去。我是……看见弟媳这样……我的心……也痛啊!”
张云轩大口地吸了口气:“不是。我突然间……心里……难受。”
杨永春忙道:“快,喝些热茶……”
张云轩伸直身子,他一下抓住杨永春的手:“大哥,今天……我们家必定出大事!无论我和维绮出了啥事,我们的炎炎,还有……这个家,当兄弟的,就拜托哥子了!”
杨永春先前在大花园里时,就听过张云轩好多的交待和提醒。现在,他又在说,他越听越觉得不吉利,睁眉鼓眼道:“哪个狗日的对你说的!这家会出多大的事?简直是胡打乱说!”
张云轩把杨永春的手抓得更紧:“这是迟早的事。维绮也请求过你,将炎炎--看成是你亲生骨肉!”
杨永春恼火了:“兄弟,你咋越说越不像样了!你要有个三长两短的,我倒还相信;你咋生拉活扯地,还要把弟妹往泥坑里拖呢?”
走廊里的风声一阵紧似一阵,不,是紧急的脚步声!张云轩又语重深长地拍了拍杨永春的手:“当兄弟的,只好拜托你老哥了,大哥!”
张云轩的话刚说完,张炎就一头扑了进来,身后是鄢源和方宇。炎炎的脸色发青,上气不接下气道:“爸爸,杨老伯,不得了了啦,妈妈她……她……喊都喊……喊不应了!”
张云轩听罢,抬脚奔出门去,张炎和两个小伙伴也追随在他的身后。杨永春呆若木鸡地好容易回过神来,也就抽身跟着跑了出去……
本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換位思考的作品”、“烛照历史的一部好书”、“一部杰出的作品”(评论后发)。过去的许多极左行为,不但给革命带来危害,还令人错误地理解我们的党和国家。这些不公正的事实,即使现在也是海峡两岸难达共识、大量华人移居海外的原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亟待待改革的民主大事!
杨永春晓得,在张云轩的心里,他并不把那“救命之恩”看得太重。将这事看得最重的,只有张老太爷和唐维绮!
唐维绮把他视为义人,视他是主耶稣差遣到张云轩身边的救星!是天使!她对杨永春真是比对亲生父母更亲、更好、更关心、更体贴、更尊重!弟媳的为人真是太好了,她对他付出的真是太多了!另外,使杨永春更看重的,是她在土地改革之后,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收留了戴敏一家!她不是用言语来表达她对人的真爱,而是用行动体现出她的高尚品质。----如果说今天,这世上真有上帝,那唐维绮就是上帝创造的儿女!如果说在今天的混沌中,问杨永春要跟随啥子人?那么,他将依随着唐维绮----也跟在上帝的身后----那怕他对上帝一无所知----他也会紧随不舍!
现在,杨永春请云轩兄弟进了他居住的外室后,急忙在张云轩要坐的藤条椅上,加垫了一块毛毯。待张云轩坐定后,他先给张云轩沏了杯茶,又往火盆里添了几节木炭,把一块盖膝棉布搭在张云轩的膝盖上。之后,他才坐在藤条椅上,也在膝盖上搭上了块棉盖布。面对他的云轩兄弟,杨永春没多少话可说,于是,两人便相对无言地喝着茶……火盆里噼噼叭叭地溅迸出火星,炭火不多久便熊熊燃烧起来。
张云轩有些拘束地望望窗外,天空有些发黄,是下雪的预兆。他又打量着这朴素的整洁的外室,一切都被王妈收拾得井井有条。只有在靠门边的五抽桌上,那稀有的清代的五彩瓶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张云轩心想,这是唐家的陪嫁,是维绮最喜欢的珍品。另一个大红衬底的五彩瓶,现在孤零零地放在维绮的梳妆台上。这两个瓶子本是一对,她送一个给了王妈,王妈和大哥一点不知这古瓶的斤两,搁在这里,也黯然失色许多!张云轩发现杨永春用欢悦的目光也在注视着这五彩古瓶,不由说道:
“这是好几百年的东西了,要注意些。”
杨永春道:“老太婆喜欢得很,晓得这是唐家的家传,是宝贝。”
张云轩被刺了一下,忙转了话题:“大哥,夜晚睡觉时,要注意将这炭火封盖好,小心中毒。贵阳每年的冬天,死在这炭火上的人不少。”
“嗯。”
张云轩无话找话:“但凡家里用得着的铺的盖的用的,多置些放着,往后……用得着。”
杨永春搓着干燥的双手,答着:“活一天算一天,想那么多干啥?”
张云轩捧着茶碗,一眨不眨地盯着杨永春,有些伤心地问他:“大哥,我是真心的问你,最近,维绮、你……都像外人一样的看待我,我究竟啥地方错了?”
杨永春看着张云轩,他凄然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张云轩伤感地说道:“大哥,这社会……我这样的人……也无可适从了。这社会是给穷人创造的,大哥也是从那道上走来的人。老弟虽受过高等教育,这其中的迷津,我咋也摸不清,理不透,还是请……大哥……能三言两语,点拨一下才是。”
杨永春这才开了腔:“我是粗人。我只是胡打乱说,没有那么多的道理。粗人有粗人的看法:今天的社会与昨天的社会没有两样。昨天的蒋介石喜欢听富人说好话;今天的政权喜欢听穷人说好话。过去骂政府要犯王法;今天骂政府就是反革命!过去,国民党杀人,是悄悄的杀;今天杀人,是公开的杀,喊着革命的口号杀……就连一个小小的乡长村长也有权杀人!可是,杀掉的是地主,是反革命,老百姓照样喊新中国万岁!毛主席万岁!”
张云轩难堪地笑了笑。
“老弟莫笑。我晓得……这年月老弟和弟妹都过得不舒坦。老弟记得刘卫清吧?在起义部队列队迎接解放军军代表的那天早上,他就大叫着说过:‘要过苦日子呢,尽管跟着解放军走;要想过得自在些呢,讨饭也讨到台湾去!’当时你选择的,不就是吃苦的这条路么?”
杨永春一席话,说得张云轩哑口无言。他想说些什么,此时,杨永春的兴头来了,继续说道:
“这两年多来,我们生活在新中国的鼻子下,我总也算悟出了一点道道来:那新政府真是六亲不认?我看不是。他要耍出自己的威风来,要立起自己的根基来,他不多杀些鸡给猴看,不好好地对待拥护他的农民弟兄,这天还是新政府的天么?老弟,当哥子的好久没有同你好生生地吹牛皮了,只是你……对不住弟妹和小炎呵!”
张云轩止不住垂下头来:“这……我……清楚。”
“就是对不起!”杨永春老眼一红,老泪簌簌直下:“你明知革命者不容上帝、不容神仙、不容皇帝、不容富人、不容地主!当初让她与小炎,早早地乘飞机去香港去台湾去缅甸……去她愿去的地方。她去安安静静信她的上帝,你起义为何让她和小炎与你一起承受这些不该受的苦难?我们这些人就是死,不要人谅、不要天谅、也不要地谅,受天大的苦难也是罪孽,也是报应!可是,这么好的弟妹,这么聪明可爱的炎炎,他们凭啥跟着你受这些磨难、这些侮辱、这些惊吓?过去,我佩服过你,今天,我……”
张云轩的堤防在杨永春的责问声中崩溃了。这些紧锁在内心的情感,是羞于见人的。他早己处于泥潭之中,在失落中紧紧的拽着自己的爱妻和幼子。他率部起义时的理想、决心为民族的奉献,眼下却是那般的苍白!
……现在,面对杨永春的质问,张云轩如芒在背。他意识到杨永春对他的那一丝鄙视。可是,这一切都能怪他吗?如果没有“起义协议”——如果他不相信这样的协议——怀疑这样的协议——他能有今天吗?
阵阵寒风从光秃秃的树梢和瓦隙中穿过,发出凄凉的呼啸声。此时,张云轩才仿佛发现,先前喧哗的张家大院,现在突然变得异常地冷清:那赞美上帝的唱诗声消失了,四周居然闻听不到一点人声!熊熊的炭火下,张云轩骤然寒从天降,一阵冰凉从他的肺腑中游出,刚才还芒刺在背的他,心尖又像被啥刺了一下,他顿时脸青面黑,冷汗直流……大口大口地喘起气来。
杨永春惊叫道:“老弟,你咋啦?千万莫把当哥的话……往心里去。我是……看见弟媳这样……我的心……也痛啊!”
张云轩大口地吸了口气:“不是。我突然间……心里……难受。”
杨永春忙道:“快,喝些热茶……”
张云轩伸直身子,他一下抓住杨永春的手:“大哥,今天……我们家必定出大事!无论我和维绮出了啥事,我们的炎炎,还有……这个家,当兄弟的,就拜托哥子了!”
杨永春先前在大花园里时,就听过张云轩好多的交待和提醒。现在,他又在说,他越听越觉得不吉利,睁眉鼓眼道:“哪个狗日的对你说的!这家会出多大的事?简直是胡打乱说!”
张云轩把杨永春的手抓得更紧:“这是迟早的事。维绮也请求过你,将炎炎--看成是你亲生骨肉!”
杨永春恼火了:“兄弟,你咋越说越不像样了!你要有个三长两短的,我倒还相信;你咋生拉活扯地,还要把弟妹往泥坑里拖呢?”
走廊里的风声一阵紧似一阵,不,是紧急的脚步声!张云轩又语重深长地拍了拍杨永春的手:“当兄弟的,只好拜托你老哥了,大哥!”
张云轩的话刚说完,张炎就一头扑了进来,身后是鄢源和方宇。炎炎的脸色发青,上气不接下气道:“爸爸,杨老伯,不得了了啦,妈妈她……她……喊都喊……喊不应了!”
张云轩听罢,抬脚奔出门去,张炎和两个小伙伴也追随在他的身后。杨永春呆若木鸡地好容易回过神来,也就抽身跟着跑了出去……
本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換位思考的作品”、“烛照历史的一部好书”、“一部杰出的作品”(评论后发)。过去的许多极左行为,不但给革命带来危害,还令人错误地理解我们的党和国家。这些不公正的事实,即使现在也是海峡两岸难达共识、大量华人移居海外的原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亟待待改革的民主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