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抗日战争前,蔡家庵村有231户,999口人。该村虽然叫蔡家庵,可是没有一户姓蔡的人家。据传说,蔡家庵历史悠久。当时立村,是在唐朝初年,李世民坐天下时的太平盛世。两个南蛮子同胞兄弟,来此踩地气,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草木繁盛,仙气荡漾,将来必有大官大将发落。便在此建起了山庵。当时的山庵,一是便于在山上看管,耕种,吃住,维持生计,延续火种,发后起之秀。二是建有简陋的小庙,供人们烧香叩头,拜祖拜仙。就这样发展了几代,蔡姓人家逐渐旺盛。几百年后,到了明朝成祖朱棣做皇上,蔡家庵的蔡姓家族已丁兴支旺。据称庵内已有半千多人口,全是清一色蔡姓。山庵名,也随改蔡家庵。蔡家庵也同时进行大修,扩建,很是旺达。南北西东几十里,甚至上百里都有人来庵烧香叩头,求子求福,祈祷平安。
现在的老年人都还记得,直到1958年,蔡家庵东西两头各有两棵老槐树,据说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东头的一棵在吃水井旁,高约十五六米,直径需三四个人环抱,长得标致高大;西头的一棵在学校操场上,树身较矮,很粗,要十几个人伸直胳膊才能抱过来。树干底部已经空洞。但,枝叶仍茂盛发达。夏季整个树冠覆盖面积达一亩地见方。很可惜就在那一年,一前一后,两棵老槐树都撂倒了。据在场的目击者称,割西边大操场上的那棵老槐树时,还流出了不少红淤淤的血水,夜晚有人深更半夜听到老槐树呜呜啼啼的哭声……这两棵槐树村里人说,就是明朝蔡家和尚栽的。究竟何如,查看史志并无记载。
但是,蔡家庵由蔡姓建村,县志清康熙版本有过记载。可是,蔡姓人家为什么后来在蔡家庵就消失了呢?古传是这样说:
蔡家庵的蔡姓家族在明朝朱棣统治时代发展到了顶峰。相传,在这之前,有一户姓蔡的儿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曾在他手下当过兵。后来,朱元璋当了大将军,这位姓蔡的儿子也浑了个不大不小的官。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这蔡官通过一层一层的关系最终找到了朱元璋。这朱元璋可不是好玩的,他虽然是农民出身,可是心狠,手辣。当了皇帝后就更不用说了。一般的人那能见到他,要见他,那先得把头别在裤腰带上放着。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不敢想的,有人想到了;不敢做的,却有人实现了。当此事传到朱皇帝耳朵时,朱元璋竟还记得这码子事。便下旨,亲调蔡官进京。照常理说,谁有那个胆量,谁敢亲见朱元璋。可是蔡官不怕,敢冒天下大不韪,准时赴京拜见了朱元璋。朱皇帝还真讲义气,说蔡小子是个好人,立过功。便开了大恩。答应了他的请求。
蔡官回家后不久,便把儿子送进了京城。一年后,便授受在西宫做了一位小太监。到了永乐11年,也就是朱棣坐天下第11年。这蔡太监犯了天条。据传因他与一位皇妃有奸情,被人报了官。那么,有人要问太监不是阉割了吗?怎么还能干那事呢?谁不说哩?守着美人馋吧!据后人说蔡太监入京时已十多岁,阉割时可能不彻底。性行为时常发作。这正如古人所言:老公的鸡子割二茬。可是,蔡太监可没那个好运。不但没割二茬,还株连九族。他本人被拉到北京菜市口斩首暴尸。蔡家全族被抄,除了跑出去的外,被斩者达300余口。
以后多年,蔡家庵这个老村成了无人居住的废弃村落。据清末县志记载,直到英宗天顺三年(朱祁镇当朝)才有田姓人家在这里安家落户。以后,又有铁、许、赵、王、辛、于、党、乜等十几个姓前来此村落户。这个村也成了杂姓村,以田、许等为大姓。唯独没有蔡姓。而蔡家庵这个村名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蔡家庵不足200户,900左右人口。全村有一户田姓地主,三户富农,30多户中农,其余的是贫下中农和雇农。由于村里有那么一段历史,老人们一致认为村子不景气。全村80%的户穷得叮当响,以讨饭、打短工、长工为生。在当时的昆嵛县(后划为乳山县经多次变动最终划归文海县)南海乡,蔡家庵是有名的42条要饭棍,也就是说,有42人一年四季,天天出门讨饭为生。全村有三十岁以上未娶媳妇的光棍汉55人。因为贫穷,这个村群众基础较好,闹革命,求翻身,最听党的话。党的组织在这个村建立较早,有党支部一个,地下党员3人。八路军游击队多次在这个村驻过。县、区、乡各项工作首先在这个村抓点。当时的胶东军区有关领导也多次来村指导工作。据已去世的革命老前辈讲,当年曾任胶东区军区政委、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王文同志,1943年病重期间,在蔡家庵养过寎,儿子王斑、妻子王××曾来村探望。而王文政委病逝后就埋葬在爬山脚下。直到60年代,王文烈士的遗骨才搬迁到牙山烈士陵园长眠。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
现在的老年人都还记得,直到1958年,蔡家庵东西两头各有两棵老槐树,据说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东头的一棵在吃水井旁,高约十五六米,直径需三四个人环抱,长得标致高大;西头的一棵在学校操场上,树身较矮,很粗,要十几个人伸直胳膊才能抱过来。树干底部已经空洞。但,枝叶仍茂盛发达。夏季整个树冠覆盖面积达一亩地见方。很可惜就在那一年,一前一后,两棵老槐树都撂倒了。据在场的目击者称,割西边大操场上的那棵老槐树时,还流出了不少红淤淤的血水,夜晚有人深更半夜听到老槐树呜呜啼啼的哭声……这两棵槐树村里人说,就是明朝蔡家和尚栽的。究竟何如,查看史志并无记载。
但是,蔡家庵由蔡姓建村,县志清康熙版本有过记载。可是,蔡姓人家为什么后来在蔡家庵就消失了呢?古传是这样说:
蔡家庵的蔡姓家族在明朝朱棣统治时代发展到了顶峰。相传,在这之前,有一户姓蔡的儿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曾在他手下当过兵。后来,朱元璋当了大将军,这位姓蔡的儿子也浑了个不大不小的官。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这蔡官通过一层一层的关系最终找到了朱元璋。这朱元璋可不是好玩的,他虽然是农民出身,可是心狠,手辣。当了皇帝后就更不用说了。一般的人那能见到他,要见他,那先得把头别在裤腰带上放着。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不敢想的,有人想到了;不敢做的,却有人实现了。当此事传到朱皇帝耳朵时,朱元璋竟还记得这码子事。便下旨,亲调蔡官进京。照常理说,谁有那个胆量,谁敢亲见朱元璋。可是蔡官不怕,敢冒天下大不韪,准时赴京拜见了朱元璋。朱皇帝还真讲义气,说蔡小子是个好人,立过功。便开了大恩。答应了他的请求。
蔡官回家后不久,便把儿子送进了京城。一年后,便授受在西宫做了一位小太监。到了永乐11年,也就是朱棣坐天下第11年。这蔡太监犯了天条。据传因他与一位皇妃有奸情,被人报了官。那么,有人要问太监不是阉割了吗?怎么还能干那事呢?谁不说哩?守着美人馋吧!据后人说蔡太监入京时已十多岁,阉割时可能不彻底。性行为时常发作。这正如古人所言:老公的鸡子割二茬。可是,蔡太监可没那个好运。不但没割二茬,还株连九族。他本人被拉到北京菜市口斩首暴尸。蔡家全族被抄,除了跑出去的外,被斩者达300余口。
以后多年,蔡家庵这个老村成了无人居住的废弃村落。据清末县志记载,直到英宗天顺三年(朱祁镇当朝)才有田姓人家在这里安家落户。以后,又有铁、许、赵、王、辛、于、党、乜等十几个姓前来此村落户。这个村也成了杂姓村,以田、许等为大姓。唯独没有蔡姓。而蔡家庵这个村名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蔡家庵不足200户,900左右人口。全村有一户田姓地主,三户富农,30多户中农,其余的是贫下中农和雇农。由于村里有那么一段历史,老人们一致认为村子不景气。全村80%的户穷得叮当响,以讨饭、打短工、长工为生。在当时的昆嵛县(后划为乳山县经多次变动最终划归文海县)南海乡,蔡家庵是有名的42条要饭棍,也就是说,有42人一年四季,天天出门讨饭为生。全村有三十岁以上未娶媳妇的光棍汉55人。因为贫穷,这个村群众基础较好,闹革命,求翻身,最听党的话。党的组织在这个村建立较早,有党支部一个,地下党员3人。八路军游击队多次在这个村驻过。县、区、乡各项工作首先在这个村抓点。当时的胶东军区有关领导也多次来村指导工作。据已去世的革命老前辈讲,当年曾任胶东区军区政委、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王文同志,1943年病重期间,在蔡家庵养过寎,儿子王斑、妻子王××曾来村探望。而王文政委病逝后就埋葬在爬山脚下。直到60年代,王文烈士的遗骨才搬迁到牙山烈士陵园长眠。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