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形意大豪李存义

正文 166、风飘雨摇清王朝

    河口座炮台都被革命军占领,得枪千余支,子弹万发。革命军士兵将王玉帆首级悬于河口桥头示众。依革命方略规定,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黄明堂名义出安民布告。“居民悦服,远近归附者络绎不绝,数日内增加至千余人,声势大振。”革命军又先后占领南溪、新街等地。

    孙中山在新加坡闻讯后,即电委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前往指挥。月日早,黄兴和李彬堂乘车到老街赴前敌督师,计划沿铁路督军进攻昆明。到了河口,见士兵疲惫不堪,又于月日返回河内,计划召集钦、廉党军二百人赴河口参加战斗。黄兴和李彬堂到了老街,因黄兴自年赴日留学,慈禧太后七十岁生辰时又准备乘机起义而事泄又被迫流亡日本,所以言行举止很有日本人德性样儿,被法警怀疑是名日本人,要控制他。黄兴不服从,被戴上了手铐。继而法警怀疑与黄兴亲密相随的李彬堂也是日本人,李彬堂生气地骂:

    “老子宁可被当成猪狗,也不愿被当成侵略我国土的狗操的日本人!逦”

    但法警听不懂他的粗话,也把手铐给他戴上了。如是抓捋,李彬堂凭条件反射就能化解,可他从没被戴过手铐,又正情绪激昂地骂脏话,竟被铐住了双手才反应过来。

    李彬堂想抬腿把铐他的法警踢飞,可见“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袁世凯语)的黄兴对警察叔叔恭顺的样儿,便未起腿。

    他俩被俩遣送西贡转到新加坡。河口党军因失其统帅,难于坚持再战疠。

    云南总督锡良见革命军声势日盛,大为恐慌。调临安道增厚、开广镇总兵白金桂督兵南下救援,并电奏清廷告急。清帝令广西左江道龙济光率南宁防军第七营前往助战。“黄明堂守候月余,人自为战,散漫无纪。而虏四集,其数约十倍于我新集之众,河口遂不守。”黄明堂、王和顺等首领先赴越南,部将何护廷、韦云卿、马大率余众也退入越南。到月下旬,河口起义又告失败。革命军进入越南后,因驻防法军强令缴械,革命军进行反抗,又与法兵开战。革命军由宝胜老街一直到太原左州出没游击,使法兵疲于奔命。当地法方只好请著名土豪梁正礼(又号巴头梁)调停,由法方将命六百余人“保护出境”,送往南洋。抵新加坡时,英国当局又不准登岸,孙中山向英国当局声明:“革命党人为政治犯,并非乱民。”并派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副会长张永福进行保释,才得入境。同时,令正会长陈楚楠在蔡厝港创办中兴石山公司,安境人员,并介绍到槟榔屿、吉隆坡、吡叻文岛各矿场、农场就业。

    这次云南河口起义,是孙中山的第八次起义失败。

    孙中山亲自发动的为时一年的西南边境武装斗争,由于连续失败和章太炎、陶成章的分裂活动,以及保皇党的蛊惑,革命党人斗志低落,悲观失望,但孙中山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毫不动摇。他坚信:“折而愈劲,逆阻且长,期以必达,则党力庶有充实之时,历观前事,足以气壮,以固我党之士所宜以自策励。”他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因素:“吾党经一次失败即多一次进步,然则失败者,进步之原因也。”孙中山不只见到革命斗争正由失败向成功转化,而且更看到“革命之风潮已盛”的社会力量,他继续发动、鼓励并领导革命党人坚持斗争。

    河口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新加坡。同年夏秋之际,李彬堂随同盟会主要成员黄兴、胡汉民、邓子瑜、汪精卫、林时塽、田桐等也先后到了新加坡,东京《民报》成员也联翩而至。孙中山在百忙之中抽出许多时间跟李彬堂学习陈氏太极拳和形意刀。

    当时,新加坡的保皇党人以起义失败为借口,又向革命党发动挑战。保皇党的第三号人物徐勤想乘同盟会起义失败之机一举战败革命党,以壮大保皇党的声威,便在保皇党机关报《南洋总汇报》上发表文章,鼓吹“革命必不能行于今日”、“革命足以召瓜分”的谬论。同盟会新加坡机关报《中兴日报》当即召开编辑会议,研究反击。于是,从年秋开始,在孙中山领导下又掀起了第三次与保皇党的大论战。

    孙中山向党人提出了“攻心为先,以至理服人”的方针,曾口授胡汉民等人,编印有关立宪和外交等方面问题的小册子散发各地,驳斥保皇谬论。先后到达新加坡的黄兴、田桐、汪精卫、林时塽等也都撰文参加论战。革命党以堂堂正正的言词,不涉谩骂,不攻击私人行诣,从理论上对保皇堂进行批驳。

    徐勤恐保皇会员思想发生动摇,又以纪念禁鸦片烟为名,召集保皇会员和当地一些华侨商人开会,发表演说进行蛊惑。《中兴日报》主笔田桐闻讯,便组织《中兴日报》记者、工人、同盟会员潜入会场,当徐勤登台讲到“康有为先生变法图强,清帝亲政”时,《中兴日报》成员一声喝喊,全体蜂拥而上,李彬堂一脚踢翻讲台,并一拳劈在徐勤头上,徐勤抱头鼠窜。

    孙中山佩服李彬堂的武功,李彬堂也佩服孙中山的文才。孙中山以“南洋小学生”的署名,在《中兴日报》发表《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一文,批驳保皇党的革命召瓜分谬论。他以土耳其和摩洛哥为例,说明帝国主义的瓜分问题只能“由革命而解决”,绝不会由革命反召瓜分。后又以同样署名,在《中兴日报》发表了《平实尚不肯认错》一文,痛斥平实所谓“满人侵夺中国,亦为天命之自然”的怪论。同时,揭穿其“人事天演”谬论的反动实质。还以“南洋小学生”的署名,在《中兴日报》发表了《平实开口便错》一文,批判了平实在《论革命不可强为》文章中宣扬的以天命反对革命的谬论。孙中山以“人事补天工,人事夺天工”,人可以改造客观,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理论,驳斥了为维护清政府统治、麻痹人民的所谓“天命”邪说。他号召人们要“造成革命之时势”,推翻清朝,改造中国。文章据理驳斥,雄劲明快,富有说服力。就连当地守旧的《叻报》也以第三者立场说:“革命党理长,保皇党理短。”

    李彬堂兴奋于听到这场论战把保皇党批驳得体无完肤,人心大快,由此他初懂了一点革命理论。他清楚三场论战的内容总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第二,是改良,还是革命;第三,是维护还是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保皇党认为,中国人民“学识幼稚”,“民智不逮”,不能实行共和立宪,甚至君主立宪也不能立刻实行。革命党则认为,中国人民有能力在民主政治实践中行使自己的权力。保皇党认为,革命会造成内乱,必引起外国干涉而召瓜分。革命党认为,民主革命不是争权夺位,不会引起内乱,也不是排外,不会招致外国干涉。清朝专制政府的腐朽和媚外,才是招致瓜分的原因。保皇党对革命党的“平均地权”主张尤其仇视,梁启超认为革命党是以此“博一般下等社会之同情”。他实际是站在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的立场,害怕农民群众投入这场社会革命运动之中。革命党则认为,平均地权是实现平等社会,防止出现贫富悬殊的重要措施,而不是破坏社会秩序;土地国有可以促进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对保皇党的论战是由孙中山开端并亲自发动领导的。由于政治思想上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毛泽东说:“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并称赞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与中国邻近的日本、越南,还有港英当局,先后应清政府的要求,下令禁止孙中山入境。

    “我很关心你们形意拳有何特长。”孙中山说。

    “”形意拳当然也很好了”,李彬堂说,“用我父亲的话说,是‘觉形意拳长功快,发力整,用法深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