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1、太监是个真太监
李存义讲,不论是古传九数歌、二十四法,还是“两字诀”,都仅是粗略概括,还不足以完整细致地表述其全部要求。
譬如说“抓趾”。趾如何抓?有人只给予“五趾抓地足心空”的训导。但后面还有一句话没给讲,以致让很多徒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存义说,五趾抓地的确是对的,一点错都没有。然而这个“足心空”,就把好多人弄糊涂了。因此,有不少人问:“这个‘足心空’,到底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
李存义让他们脱掉鞋子,五趾抓地,腾空足心,然后再让他们快速地行走,结果谁也走不来。就好像是裹了脚的老太太,一步一拐,难以灵敏。首先连自己都站不稳。行动起来非常艰难,又如何谈得上进退反侧的灵活呢?
“五趾抓地足心空”,只是讲了前半句,应该再加上后半句:“足心踏实才是真”!所以,在足落地时,有三个层次是需要分清的,首先要使足后跟轻轻触地,然后再使足掌踏实,最后才是五趾抓地。但是,虽然说是“足心踏实”,实际上是要将涌泉穴周围的足掌踏实,并不是真正让足心也触到地面逦。
劲、气、力放在足跟和足趾上,有意地让足心腾空,本身就是一个失中的形态,难以使自己稳固。如果将劲气单贯注于五趾,就会出现前栽,是经不起对方丝毫领捋的;如果单贯注于足跟,又会出现后仰,又经不起对方丝毫冲击。抓趾一项,必须使气贯涌泉,劲踏掌中,才能使自己永远保持中正不偏,不栽不仰。
桩是静止的拳,拳是运动的桩。
站三体式,如仅仅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什么也不管,那还不行。哨兵站岗,一站几个小时丝纹不动,可从没听说过谁站出了一身功夫疠。
过去把站三体式也叫作“校正二十四法”,就是告诉人要按三顶、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的要求,一项项去做,一项项去不断校正。站时外静内动,外表平静,里面要“暗流涌动”。体内要有动感,脑中要有动意,要有意识地引导劲气在体内奔腾不息。
王双胜学站三体式时,从刚开始每次站几分钟到来分钟,最后能坚持分钟。
李存义又提出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等新要求。增加了这些新内容后,一分钟也站不了。刚站多秒就开始就全身发抖。
原来能站那么久,这会咋就不行了呢?徒弟们请教,李存义告诫说,这样站桩才长功夫快。
李存义教形意拳让站三体式时,不仅要根据不同阶段给添加新内容,还根据不同阶段有不同站法。三体式中分有四种站法:一是防御型站法,二是进攻型的站法,三是十字型站法,四是通行气血的站法。除此之外,还有高架子、中架子和低架子之分。同时在站三体式的过程中,还要分为刚、柔、韧、活四个阶段,才算是完整的三体势式站法。
其中通行气血的三体式站法中,又有四种不同的气血通行法;防御型三体式除了二十四法以外,还要体现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项要求来,以及四梢的要求。
上面这些站法,每一种都得站上天,一般得坚持两年。站进攻型三体势,要求更高,也需要花一年的时间。
授徒严格的师父,对初入门者一般要求先站三年三体式,那是一点都不假的。要想真正从三体式中站出功夫来,必须一步一步地练习。如果第一种练不好,师父就不会教第二种练法。即使退而求其次,马虎一点,不硬性要求站上三年,最少也得站上两年、一年,才可以开始练习五行拳。
有人对站三体式看得淡,甚至有的人只练拳不站三体式。这是不对的。至少要在拳架中有站三体式的意念。
李存义说师父只能教给正确的拳架和练法,而无法把功夫直接给你,所以功夫还得靠自己苦练才能得到。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方法对了,你去做了,最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否则终究只能是镜中人,井中月,看起来虽好,终不可得。
“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他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的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也不足为奇,实属正常。李存义一再说,千万别把“入门先站三年三体式”当作天方夜谭,功夫是靠时间磨出来的。即使开始练习五行拳了,三体式也仍然要每天站上一次到两次,而且每一次站得都要非常认真,不要自己哄自己。
三体式的每一种站法,都要分为四个阶段来锻炼,第一个阶段是要锻炼出“刚”字;第二个阶段要锻炼出“柔”字;第三个阶段要锻炼出“韧”字;第四阶段要锻炼出“活”字。四个不同的锻炼阶段,也是四个不同劲节锻炼过程,所以只有把这些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劲节都站好,才算是真正站好了。
王双胜学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站法后,练了一个月,临睡前两腿都抬不上床,要靠两只手搬着慢慢移上去。
直到两个多月后才觉腿不痛了,时间上也慢慢能站上一分多钟,但还是站不了两分钟。第四个月时才能站上三分钟,半年后能站上六七分钟,但怎么也站不上八分钟,整个身子抖动得厉害。
李存义见状,说能站到这程度不容易,可以啦。这才开始教他学练劈拳。
入门先站三年桩,,其精神其毅力才是成功之宝。
有人接触形意十几年,按说应该也有点功夫,可是每次站桩都吃不了苦,所以现在还是未入门。
形意这支古老的国粹,必须有这样的人来传承。
李存义经常叨念一句话:学拳者有四种人:“一是喜欢,二是热爱,三是酷爱,四是痴迷。”
学拳不爱拳不行,光热爱没入迷也不行。练拳入了迷,行走坐卧都琢磨着,只要人不蠢,没有不开窍的。
李存义沉浸于形意拳几十年,就真正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形意拳执著钻研,不仅练之于手,练之于身,而且一有闲暇就琢磨拳理。所悟所得,点点滴滴,记录整理下来,已有了几本形意拳理论研究草稿。
有徒弟嫌劈拳练得时间长。李存义告诉他们,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劈拳入门要练这久?不是动作有多难学,要那么长时间才能学得会。一个劈拳又有很多种练法,每一种练法不仅要把动作练得精熟,还要通过简单的一招一式练出功夫来。
功夫要从上往下练,要练到身上。光练在手上还不对,要练到腿上。练到腿上下盘就沉稳了,仅是手上功夫还是轻飘飘的。
以我们平时所见的单手正圆劈拳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复杂拳式和高难动作,学起来幷不难,仅仅是一个“拳钻、掌劈”的动作,一左一右、一来一往反复练习而已。聪明人一看就能学会,可学会容易练好难,练精就更难。
练习劈拳的目的,不是只学会怎么练就行了。而是要把它练好,找着它的劲节,弄清它的技法与奥妙,以及掌握好它的尺寸、角度、气血的运行、意念的运用、劲节的收放,以及大圆、中圆、小圆和内圆、外圆、斜圆的练法等等。
这样一来,要想把劈拳练好,的确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李存义传授劈拳练法和打法竟有二十余种。其中在步法上分有小步、中步、大步、定步、寸步、活步、三角步、四角步、五星步、七星步等练法;在手法上有立圆、横圆、斜圆、大圆、中圆、小圆、内圆、外圆、上劈、中劈、下劈、字单劈、字双劈、捋手、按手、反臂,以及单劈拳和双劈拳等多种练法;在劲节上有明劲、暗劲和化劲不同的练法,在身架高低上又有大架子、中架子、低架子之分。
李存义说,劈拳最难的就是找劲。找不着劲是令人烦恼的一件事。练上三年找不到劲,练上五年还是找不到劲,甚至于练上十年依然还是找不到劲。
李存义授徒时,也经常有徒弟不耐烦地问他:“师父,你说的找劲,究竟是要找什么样的劲呢?我总不理解,也找不着。”李存义反复诱导:要找的是劲气从哪里起,又往哪里走,最后要到达哪里,这股子劲气走的不是直线,而是要走螺旋路线,并且要找到它的力点和支点,以及两手的运行方法,使得意、气、劲、力真正能够相合在一起,就会慢慢地找到说不上来的那股子劲了。
首先要懂得劈拳的劲力须从哪里生发出来,而后再转换到哪里去,哪里是劈拳的发力点,哪里是劈拳劲力的支点,这是非常关键的。还有劈拳中的各种要领、规矩、尺寸,角度以及发放劲力的技巧、奥妙等,都是劈拳中的关键所在。
内三合与外三合,沉肩与坠肘,起钻与落翻,阴与阳的相互变化。内三合需要如何合?外三合又该怎样合?沉肩究竟要沉到什么程度才算合乎要求,起钻如何起,如何钻?起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起?钻时要如何转,转要转到什么角度才是正确的?落翻又如何落,如何翻?落到什么程度?翻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在练习劈拳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这些问题也正是过去老前辈们所保守的东西,是不肯轻易说破说透的。即使教给徒弟,也是“一法不传六耳”,不让第三人听到。有的还特别要求,练习时绝对不能让别人在一旁观看到,所以,一般只是在自己家中练习。而李存义爱在大庭广众下教拳。
李存义回老家时发现,有位同村人,快多岁了,算起来也差不多练了多年,但无论怎样使尽全身力气,他的劈拳就是发不出人,最多就是把对方推出三四步。后来李存义给他点醒:该合时合不住,该放时又放不开,起钻落翻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好。
他听懂后再练,能把人发出去老远了。
练劈拳,要“先练开展,后练收缩”。开始练习时,一定要大开大合,舒展大方。但也必须掌握一个度,要张而不偏于浮,开而不偏于散,放而不偏于肆,展而不偏于直。练至收缩时,又必须是敛而不偏于拘泥,约而不偏于别屈,缩而不偏于抽龊。最后求得劲力的含而不露,沉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稳而不偏于僵滞。
当第一步明劲功夫练到功深圆满,劲力已入骨,浑身成为一个整体的劲力,需要爆发刚劲时,真正能够干脆利索、断钢截铁般地发出,则应转换到暗劲的练法上来。
在练习暗劲时,不但要体现出灵活无滞、形如流水,而且要体现出进退无声、轻灵和“柔如绳之系”的特色来。
王双胜等人向李存义学练劈拳,刚开始时是明劲,练了半年。明劲阶段主要是求整劲,接着下来再练刚劲,总感觉练不出来,难练!后来李存义讲了一个诀窍,练了一个月就体会到了。
用刚劲练正圆劈拳,就是一个“挥锄翻土”的动作。有的人空手练劈拳,来回几趟下来累得气喘呼呼。而农民两手抡着一柄锄头,半天下来,要挖翻一大片地,也未见叫苦叫累。
譬如说“抓趾”。趾如何抓?有人只给予“五趾抓地足心空”的训导。但后面还有一句话没给讲,以致让很多徒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存义说,五趾抓地的确是对的,一点错都没有。然而这个“足心空”,就把好多人弄糊涂了。因此,有不少人问:“这个‘足心空’,到底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
李存义让他们脱掉鞋子,五趾抓地,腾空足心,然后再让他们快速地行走,结果谁也走不来。就好像是裹了脚的老太太,一步一拐,难以灵敏。首先连自己都站不稳。行动起来非常艰难,又如何谈得上进退反侧的灵活呢?
“五趾抓地足心空”,只是讲了前半句,应该再加上后半句:“足心踏实才是真”!所以,在足落地时,有三个层次是需要分清的,首先要使足后跟轻轻触地,然后再使足掌踏实,最后才是五趾抓地。但是,虽然说是“足心踏实”,实际上是要将涌泉穴周围的足掌踏实,并不是真正让足心也触到地面逦。
劲、气、力放在足跟和足趾上,有意地让足心腾空,本身就是一个失中的形态,难以使自己稳固。如果将劲气单贯注于五趾,就会出现前栽,是经不起对方丝毫领捋的;如果单贯注于足跟,又会出现后仰,又经不起对方丝毫冲击。抓趾一项,必须使气贯涌泉,劲踏掌中,才能使自己永远保持中正不偏,不栽不仰。
桩是静止的拳,拳是运动的桩。
站三体式,如仅仅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什么也不管,那还不行。哨兵站岗,一站几个小时丝纹不动,可从没听说过谁站出了一身功夫疠。
过去把站三体式也叫作“校正二十四法”,就是告诉人要按三顶、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的要求,一项项去做,一项项去不断校正。站时外静内动,外表平静,里面要“暗流涌动”。体内要有动感,脑中要有动意,要有意识地引导劲气在体内奔腾不息。
王双胜学站三体式时,从刚开始每次站几分钟到来分钟,最后能坚持分钟。
李存义又提出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等新要求。增加了这些新内容后,一分钟也站不了。刚站多秒就开始就全身发抖。
原来能站那么久,这会咋就不行了呢?徒弟们请教,李存义告诫说,这样站桩才长功夫快。
李存义教形意拳让站三体式时,不仅要根据不同阶段给添加新内容,还根据不同阶段有不同站法。三体式中分有四种站法:一是防御型站法,二是进攻型的站法,三是十字型站法,四是通行气血的站法。除此之外,还有高架子、中架子和低架子之分。同时在站三体式的过程中,还要分为刚、柔、韧、活四个阶段,才算是完整的三体势式站法。
其中通行气血的三体式站法中,又有四种不同的气血通行法;防御型三体式除了二十四法以外,还要体现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项要求来,以及四梢的要求。
上面这些站法,每一种都得站上天,一般得坚持两年。站进攻型三体势,要求更高,也需要花一年的时间。
授徒严格的师父,对初入门者一般要求先站三年三体式,那是一点都不假的。要想真正从三体式中站出功夫来,必须一步一步地练习。如果第一种练不好,师父就不会教第二种练法。即使退而求其次,马虎一点,不硬性要求站上三年,最少也得站上两年、一年,才可以开始练习五行拳。
有人对站三体式看得淡,甚至有的人只练拳不站三体式。这是不对的。至少要在拳架中有站三体式的意念。
李存义说师父只能教给正确的拳架和练法,而无法把功夫直接给你,所以功夫还得靠自己苦练才能得到。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方法对了,你去做了,最后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否则终究只能是镜中人,井中月,看起来虽好,终不可得。
“下士闻道,大笑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中士闻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说: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他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全句的意思是说: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因为“道”论理高深,本来就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么轻易的能够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是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已。也不足为奇,实属正常。李存义一再说,千万别把“入门先站三年三体式”当作天方夜谭,功夫是靠时间磨出来的。即使开始练习五行拳了,三体式也仍然要每天站上一次到两次,而且每一次站得都要非常认真,不要自己哄自己。
三体式的每一种站法,都要分为四个阶段来锻炼,第一个阶段是要锻炼出“刚”字;第二个阶段要锻炼出“柔”字;第三个阶段要锻炼出“韧”字;第四阶段要锻炼出“活”字。四个不同的锻炼阶段,也是四个不同劲节锻炼过程,所以只有把这些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劲节都站好,才算是真正站好了。
王双胜学了“三逼、三提、一大挺”站法后,练了一个月,临睡前两腿都抬不上床,要靠两只手搬着慢慢移上去。
直到两个多月后才觉腿不痛了,时间上也慢慢能站上一分多钟,但还是站不了两分钟。第四个月时才能站上三分钟,半年后能站上六七分钟,但怎么也站不上八分钟,整个身子抖动得厉害。
李存义见状,说能站到这程度不容易,可以啦。这才开始教他学练劈拳。
入门先站三年桩,,其精神其毅力才是成功之宝。
有人接触形意十几年,按说应该也有点功夫,可是每次站桩都吃不了苦,所以现在还是未入门。
形意这支古老的国粹,必须有这样的人来传承。
李存义经常叨念一句话:学拳者有四种人:“一是喜欢,二是热爱,三是酷爱,四是痴迷。”
学拳不爱拳不行,光热爱没入迷也不行。练拳入了迷,行走坐卧都琢磨着,只要人不蠢,没有不开窍的。
李存义沉浸于形意拳几十年,就真正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形意拳执著钻研,不仅练之于手,练之于身,而且一有闲暇就琢磨拳理。所悟所得,点点滴滴,记录整理下来,已有了几本形意拳理论研究草稿。
有徒弟嫌劈拳练得时间长。李存义告诉他们,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劈拳入门要练这久?不是动作有多难学,要那么长时间才能学得会。一个劈拳又有很多种练法,每一种练法不仅要把动作练得精熟,还要通过简单的一招一式练出功夫来。
功夫要从上往下练,要练到身上。光练在手上还不对,要练到腿上。练到腿上下盘就沉稳了,仅是手上功夫还是轻飘飘的。
以我们平时所见的单手正圆劈拳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复杂拳式和高难动作,学起来幷不难,仅仅是一个“拳钻、掌劈”的动作,一左一右、一来一往反复练习而已。聪明人一看就能学会,可学会容易练好难,练精就更难。
练习劈拳的目的,不是只学会怎么练就行了。而是要把它练好,找着它的劲节,弄清它的技法与奥妙,以及掌握好它的尺寸、角度、气血的运行、意念的运用、劲节的收放,以及大圆、中圆、小圆和内圆、外圆、斜圆的练法等等。
这样一来,要想把劈拳练好,的确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李存义传授劈拳练法和打法竟有二十余种。其中在步法上分有小步、中步、大步、定步、寸步、活步、三角步、四角步、五星步、七星步等练法;在手法上有立圆、横圆、斜圆、大圆、中圆、小圆、内圆、外圆、上劈、中劈、下劈、字单劈、字双劈、捋手、按手、反臂,以及单劈拳和双劈拳等多种练法;在劲节上有明劲、暗劲和化劲不同的练法,在身架高低上又有大架子、中架子、低架子之分。
李存义说,劈拳最难的就是找劲。找不着劲是令人烦恼的一件事。练上三年找不到劲,练上五年还是找不到劲,甚至于练上十年依然还是找不到劲。
李存义授徒时,也经常有徒弟不耐烦地问他:“师父,你说的找劲,究竟是要找什么样的劲呢?我总不理解,也找不着。”李存义反复诱导:要找的是劲气从哪里起,又往哪里走,最后要到达哪里,这股子劲气走的不是直线,而是要走螺旋路线,并且要找到它的力点和支点,以及两手的运行方法,使得意、气、劲、力真正能够相合在一起,就会慢慢地找到说不上来的那股子劲了。
首先要懂得劈拳的劲力须从哪里生发出来,而后再转换到哪里去,哪里是劈拳的发力点,哪里是劈拳劲力的支点,这是非常关键的。还有劈拳中的各种要领、规矩、尺寸,角度以及发放劲力的技巧、奥妙等,都是劈拳中的关键所在。
内三合与外三合,沉肩与坠肘,起钻与落翻,阴与阳的相互变化。内三合需要如何合?外三合又该怎样合?沉肩究竟要沉到什么程度才算合乎要求,起钻如何起,如何钻?起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起?钻时要如何转,转要转到什么角度才是正确的?落翻又如何落,如何翻?落到什么程度?翻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在练习劈拳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这些问题也正是过去老前辈们所保守的东西,是不肯轻易说破说透的。即使教给徒弟,也是“一法不传六耳”,不让第三人听到。有的还特别要求,练习时绝对不能让别人在一旁观看到,所以,一般只是在自己家中练习。而李存义爱在大庭广众下教拳。
李存义回老家时发现,有位同村人,快多岁了,算起来也差不多练了多年,但无论怎样使尽全身力气,他的劈拳就是发不出人,最多就是把对方推出三四步。后来李存义给他点醒:该合时合不住,该放时又放不开,起钻落翻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好。
他听懂后再练,能把人发出去老远了。
练劈拳,要“先练开展,后练收缩”。开始练习时,一定要大开大合,舒展大方。但也必须掌握一个度,要张而不偏于浮,开而不偏于散,放而不偏于肆,展而不偏于直。练至收缩时,又必须是敛而不偏于拘泥,约而不偏于别屈,缩而不偏于抽龊。最后求得劲力的含而不露,沉而不僵,身灵而不偏于飘浮,沉稳而不偏于僵滞。
当第一步明劲功夫练到功深圆满,劲力已入骨,浑身成为一个整体的劲力,需要爆发刚劲时,真正能够干脆利索、断钢截铁般地发出,则应转换到暗劲的练法上来。
在练习暗劲时,不但要体现出灵活无滞、形如流水,而且要体现出进退无声、轻灵和“柔如绳之系”的特色来。
王双胜等人向李存义学练劈拳,刚开始时是明劲,练了半年。明劲阶段主要是求整劲,接着下来再练刚劲,总感觉练不出来,难练!后来李存义讲了一个诀窍,练了一个月就体会到了。
用刚劲练正圆劈拳,就是一个“挥锄翻土”的动作。有的人空手练劈拳,来回几趟下来累得气喘呼呼。而农民两手抡着一柄锄头,半天下来,要挖翻一大片地,也未见叫苦叫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