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2章
第五十二章
至了八月。天气总算渐渐凉爽了下来,虽秋老虎仍旧厉害,可院子里总也可见几丝清风,并不如夏日的暖热,带着丝丝凉气。人也跟着清爽了起来。
林浣罩了件鹅黄色交领儿缠枝纹马甲,悠悠得坐在庭院里,一手端了茶品,一手翻着放在桌上的一本话本小说。此话本在大周并不很太过流传,略有些偏僻。书里说的是一个女子幼年因战乱与家人失散,二十年后,父亲官至宰相,遍寻亲人,后滴血认亲,找回失散的女儿的故事。当然,相认的过程不乏各种坎坷,跌宕起伏。
王妈妈进来时,林浣正巧看到滴血认亲一节。不由对此嗤之以鼻。血溶于水,不论是否亲生子女,不论是否同种血型,两滴血在一个容器里总会相溶,不过是时间问题。血型符合者,相溶得快,血型不符者,相溶得慢。
林浣又想到了后世小说电视里偶有传的,在水中放入明矾,二者便可相溶;在水中放入清油,便不相溶。明矾的作用不过是加快了血的相溶,而并非致使二者相溶。便是没有明矾,滴血依旧会融在一起。至于清油,清油的密度比水大,是会浮在表面的,旁人一看便知,如何做手脚。何况,血滴会透过浮着的油层坠入清水里。
此法子,也并无科学依据。实属扯淡。
林浣抬头,问身边的王妈妈,“妈妈可曾听过滴血认亲的说法?”
王妈妈本是因着府里多了个女人,且王爷至今没有到正房来,心里焦急,来劝说林浣的。只林浣先开了口,主子相问,奴婢却不好不答。
“奴婢早年在乡下时,听说书的说过这般的事儿。”
林浣“哦”了一声,闲翻着书,不再多话。
大周朝对于滴血认亲,并没有官方的说法。只市井之间有些流言,都自民间话本或是传说中而来。
王妈妈瞧了瞧林浣翻着的书页,立时明白过来,“王妃是担心宋妈妈的事?这事却是不好办,按理,宋妈妈和秀才的女儿长得相似,咱们大可说宋妈妈便是秀才的女儿。秀才因唯一的女儿进了宫,心中实在想念,这才认了与女儿有几分相似的宋家的姑娘为义女。这般一来,便是陈家寻到了秀才一家子,也不过是双方的片面之词,定不了罪。只是,倘或在公堂上行这滴血认亲之举,只怕……”
林浣一笑,“滴血认亲!王妈妈信吗?”
王妈妈沉思了一会儿,“奴婢不曾亲眼见过,只是,既然话本戏文里都有这说法。大家伙也都这般说,便该是可信的。”
林浣笑得越发高兴,她要的便是普通百姓的这般认知。合了书页,递给王妈妈,道:“妈妈好生收着。等王爷回来了,你将这本书送去给王爷。”
王妈妈一喜,这么多日,林浣总算肯低头了,不免欢喜道:“王妃可还有什么话带给王爷?”
“你只需将书交给王爷就好。王爷自然会明白。”
王妈妈一急,她哪里是问这个。只林浣却一副毫不关己的模样,早便又优哉游哉地喝起了茶来。王妈妈这才会意。这哪里有半分想要续好的意思。若真有心,便该趁着这机会自个儿去寻王爷,而不是吩咐她一个下人了。王妈妈拿林浣没了法子,止不住的叹气。
又逢流萤上前来说,“姨太太来了!”
林浣一愣,转身瞪了王妈妈一眼。她与徒明谚闹成这般,若她父母还在,只怕早便唤了去好一番训斥了。只如今,林如海贾敏去了扬州,在京城里,能有这个身份,也有几丝分量来劝诫她的人,便也只剩了顾姨妈。
林浣迎了顾姨妈进门,亲自接了丫头沏好的茶端过去,嬉皮笑脸一阵腻歪打趣。只顾姨妈却半分一动,拉开软在自己身上的林浣,“你给我站好了!今日甭想撒撒娇,便蒙混过关。现在满京城都知道,王爷带了个女人进府。那女子是什么来头?你可知晓?这才成亲多久,便闹出这种事儿来。”
屋子里只有顾姨妈与林浣二人,余者丫头婆子早已退了出去,没有旁人在场,顾姨妈训起来也更无甚顾忌。
“忠顺王是什么人,不说也罢。这门亲事,本来大家都担着心。你哥哥本是想看着你好好在王府里立了足,再说,却不想,扬州的事来的这么快。临走的时候还托你嫂子来和我说,让我照看着你。王爷虽是天家贵胄,只也不能叫他随意欺负了你去。可如今……
王爷虽可恶,可你瞧瞧!你瞧瞧,你自己这干的都是什么事儿!我往常只说你是聪明人,知晓分寸,明白该怎么做!如今闹成这般地步,你不想着哄回王爷,但自个儿在这倔起脾气来!你当王爷是我,还是你哥哥,凡是总会依着你,由着你!
舟舟,听姨妈一句劝。你既嫁了王爷,以后总归要和王爷过一辈子的。快些收了这些孩子气才是。”
顾姨妈一通的长篇训斥,林浣都乖乖地低头听着,不时点头,却半句也不答。看得顾姨妈越发生气,起身一甩袖便往外走。
“哼!也是我自己认不清身份。你如今是王妃,但凡只有我给你行大礼,哪能再这般说你!”
只有真心对你好,才会不顾身份说这一番话。林浣哪有不知,见顾姨妈当真恼了,忙拉住顾姨妈,抱住顾姨妈的胳膊,“姨妈别走!我错了!我错了!姨妈可不能不理我!”
顾姨妈瞧着又气又笑,戳了戳林浣的额头,“多大的人了,孩子都有了,还撒娇。”说着叹了声气,小心地摸了摸林浣的肚子,“孩子可好?”
“好着呢!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能不好吗?”
顾姨妈瞪了林浣一眼,“能吃能睡才好!如今月份好小,倒得小心些。只等这胎坐稳了,却是要每日里走动走动。这样,等到生产的时候,才会顺。”
林浣点头应了。真相她不能说,却也不愿对顾姨妈撒谎,见顾姨妈不再提之前的话,只又借着孩子和顾姨妈说了会儿话。待送了顾姨妈出门,这才送了口气。
青琼掀了帘子进来。林浣问道:“芳菲院里那位姑娘怎么样了?”
“一切都好。那姑娘也机灵,在院里砸了一通东西,只嚷嚷着是家人强买了她,她是不愿的。和王爷犟着,把门儿锁了,谁也不让进。”
林浣一笑,“这般却也省了我们不少麻烦。青琼,你也去摔摔东西。”
青琼一愣,随即明白笑了起来。只不敢就在这屋里摔,恐惊了林浣肚子的孩子。便去了院里,林浣只听得一阵噼里啪啦,还有谩骂之声,心里不觉好笑起来。
一时间王府里谁人都知,王爷看中了个姑娘,买了回来,只那姑娘不愿意,闹着脾气。可男人嘛!就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越是如此,越是来劲。像是爱马之人遇见了难得的烈马,傲气一来,非得驯服了不可。这般一来,却让王妃更是生气,砸碎了一地的青瓷,奈何不得如今王爷心尖尖上的人,却放了话,谁也不许靠近芳菲院,不许去伺候那狐媚子。
满府里的人只当王妃这是气恼而又没了法子,便要孤立了那姑娘,不管不顾,不论死活。只那姑娘虽看着如今得王爷欢心,可终究不过只是一个不知来路的女子,王妃可还是王妃。府里的人哪会这般没眼色。自是对芳菲院退避三尺。除了王爷特意安排伺候的两个丫头,再无旁人靠近。
转眼又至了八月中旬,与夷族的大战完胜。陈总兵押解了俘获的那七位寨主进京。好巧不巧又值中秋前夕。皇上高兴之余,大笔一挥,中秋之夜大宴群臣。一来庆贺中秋团圆佳节。二来犒赏三军,为陈总兵洗尘。
这般的大场合,林浣自是要去了。早早便做足了准备,虽顾着孩子,不敢太过按品大妆,但王妃的服饰便已足够厚重繁复。
在青琼的搀扶下来到延寿宫,与太后请了安,便早有人抬了太师椅来让林浣落座。林浣如今怀着身子,不论如何,到底是皇室血脉,便是太后有心借忠顺王府的事发作一番,也不好然给她站久了,若一个差错好,弄出好歹来,却不便收场。
只淑妃瞧着林浣素面朝天,头上珠翠稀少,即便穿着王妃服饰,可腰间却只挂了一个环佩。不由得撇过脸去偷笑。府里折腾成那样,便是连打扮自己的心思也没了。
淑妃这番想法,林浣自然不知,倘或知道,便不得不叹一句,好一个美丽的错误。她不失粉黛,不是不愿打扮,不过是想着胭脂水粉里大多含了铅,如今自己怀着孩子,倒是不用的好。
这头林浣自与忠平王妃谈论孕妇间的忌讳与趣事,各自带了对怀中孩子满满地期待,那边淑妃总不时撇过来几下略带怜悯的眼神,叹息着林浣如今也还得强颜欢笑的苦楚。
不消片刻,便又宫婢来禀,御花园那边已经准备妥当,各位大人太太也都到齐了,时辰也差不多。众人这才起身随着太后一同赶往御花园。刚接受了百官行礼,皇上便也到了,后头跟着几位王爷。大家伙又是一番跪拜唱和。
待一切完毕,徒明谚这才蹭到林浣身边来。皇上挥手道了声“开席”。徒明谚便一屁股坐下,直往林浣身上挤,“今晚我恐怕会回的较晚。你先睡。只别再落锁了。爬了好几日的树,我可不想再做这墙上君子。”
林浣嗔了他一眼,“大庭广众之下的,你给我安分点。”
徒明谚嬉笑着摸了摸鼻子,这才把身子坐端正了,才夹了块肉往嘴里送,便听得一阵咚咚咚地鼓声。
众人皆都停著,只觉诧异。这鼓声,寻常听不到,却谁都知晓。太祖在时讲究广纳民言,广开民智,在朱雀门外设了一架大鼓。烦有冤情,或是对朝廷有意见者,可击打此鼓,直达天听。这尊鼓设的精巧,方位也摆的得当,只要敲响,但凡有风,便能将声音送至宫里。声声入耳。人们称其“天门鼓”。
可这天门鼓却不是那么好敲的,若没有个规矩,人人都时不时去瞧一瞧,皇上不得忙死去?
因而,但凡敲响此鼓之人,不论缘由,不论有理没理,男的廷杖一百,女的廷杖五十。
能够在中秋之夜响遍皇宫,且这般震耳欲聋的鼓声,除了天门鼓,没有其他的可能。
众人皆自疑惑惊惶。被饶了佳节的寿宴,皇上也略微有些不悦。只皇上是明君,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使了刑部尚书前并身边的太监前去查看,将人先带过来。
刑部尚书也很是有效率,不过片刻,御花园里便多了一位跪着的女子,一身素服,鬓上还簪着一朵白玉兰。虽不是孝服,却看得出来,这女子家中只怕亲人刚逝不久。
女子穿的虽并不显贵,但礼仪却很是端庄,显见得曾受过良好的教导。
皇上心里越发不解,“你是何人?为何击打天门鼓?”
女子缓缓抬起头来,不紧不慢,不卑不吭道:“臣女击打天门鼓,为家父鸣冤!”
皇上皱了皱眉:“你父亲是谁?”
“臣女父亲名讳上韦下方,乃前翰林大学士,今岁科考协理。”
此语一出,满堂哗然。
作者有话要说:所谓滴血认亲,实在太过扯淡。
不过关于所谓明矾而清油的说法,本就如此,这个,我不只看一个文里用过了。并不是特意针对某传。【也不知道是真有这说法,还是后来用的文都是看了这位的。】总之,一样是扯淡。
PS:现在知道我为什么在上一章花了一大段的篇幅介绍那蜜饯和韦家的铺子了吧?还有,院外伸进来的那桂花枝~~~~所以,林浣才会瞧到那桂花便忍不住想笑。咱们可爱的狗狗堂堂王爷,在自家府里,爬树翻墙才能进来。还得鬼鬼祟祟的躲开守夜的婆子。与贼无异。噗。
为了以防再抽,我先在作者有话说贴一遍预备着。
第五十二章
至了八月。天气总算渐渐凉爽了下来,虽秋老虎仍旧厉害,可院子里总也可见几丝清风,并不如夏日的暖热,带着丝丝凉气。人也跟着清爽了起来。
林浣罩了件鹅黄色交领儿缠枝纹马甲,悠悠得坐在庭院里,一手端了茶品,一手翻着放在桌上的一本话本小说。此话本在大周并不很太过流传,略有些偏僻。书里说的是一个女子幼年因战乱与家人失散,二十年后,父亲官至宰相,遍寻亲人,后滴血认亲,找回失散的女儿的故事。当然,相认的过程不乏各种坎坷,跌宕起伏。
王妈妈进来时,林浣正巧看到滴血认亲一节。不由对此嗤之以鼻。血溶于水,不论是否亲生子女,不论是否同种血型,两滴血在一个容器里总会相溶,不过是时间问题。血型符合者,相溶得快,血型不符者,相溶得慢。
林浣又想到了后世小说电视里偶有传的,在水中放入明矾,二者便可相溶;在水中放入清油,便不相溶。明矾的作用不过是加快了血的相溶,而并非致使二者相溶。便是没有明矾,滴血依旧会融在一起。至于清油,清油的密度比水大,是会浮在表面的,旁人一看便知,如何做手脚。何况,血滴会透过浮着的油层坠入清水里。
此法子,也并无科学依据。实属扯淡。
林浣抬头,问身边的王妈妈,“妈妈可曾听过滴血认亲的说法?”
王妈妈本是因着府里多了个女人,且王爷至今没有到正房来,心里焦急,来劝说林浣的。只林浣先开了口,主子相问,奴婢却不好不答。
“奴婢早年在乡下时,听说书的说过这般的事儿。”
林浣“哦”了一声,闲翻着书,不再多话。
大周朝对于滴血认亲,并没有官方的说法。只市井之间有些流言,都自民间话本或是传说中而来。
王妈妈瞧了瞧林浣翻着的书页,立时明白过来,“王妃是担心宋妈妈的事?这事却是不好办,按理,宋妈妈和秀才的女儿长得相似,咱们大可说宋妈妈便是秀才的女儿。秀才因唯一的女儿进了宫,心中实在想念,这才认了与女儿有几分相似的宋家的姑娘为义女。这般一来,便是陈家寻到了秀才一家子,也不过是双方的片面之词,定不了罪。只是,倘或在公堂上行这滴血认亲之举,只怕……”
林浣一笑,“滴血认亲!王妈妈信吗?”
王妈妈沉思了一会儿,“奴婢不曾亲眼见过,只是,既然话本戏文里都有这说法。大家伙也都这般说,便该是可信的。”
林浣笑得越发高兴,她要的便是普通百姓的这般认知。合了书页,递给王妈妈,道:“妈妈好生收着。等王爷回来了,你将这本书送去给王爷。”
王妈妈一喜,这么多日,林浣总算肯低头了,不免欢喜道:“王妃可还有什么话带给王爷?”
“你只需将书交给王爷就好。王爷自然会明白。”
王妈妈一急,她哪里是问这个。只林浣却一副毫不关己的模样,早便又优哉游哉地喝起了茶来。王妈妈这才会意。这哪里有半分想要续好的意思。若真有心,便该趁着这机会自个儿去寻王爷,而不是吩咐她一个下人了。王妈妈拿林浣没了法子,止不住的叹气。
又逢流萤上前来说,“姨太太来了!”
林浣一愣,转身瞪了王妈妈一眼。她与徒明谚闹成这般,若她父母还在,只怕早便唤了去好一番训斥了。只如今,林如海贾敏去了扬州,在京城里,能有这个身份,也有几丝分量来劝诫她的人,便也只剩了顾姨妈。
林浣迎了顾姨妈进门,亲自接了丫头沏好的茶端过去,嬉皮笑脸一阵腻歪打趣。只顾姨妈却半分一动,拉开软在自己身上的林浣,“你给我站好了!今日甭想撒撒娇,便蒙混过关。现在满京城都知道,王爷带了个女人进府。那女子是什么来头?你可知晓?这才成亲多久,便闹出这种事儿来。”
屋子里只有顾姨妈与林浣二人,余者丫头婆子早已退了出去,没有旁人在场,顾姨妈训起来也更无甚顾忌。
“忠顺王是什么人,不说也罢。这门亲事,本来大家都担着心。你哥哥本是想看着你好好在王府里立了足,再说,却不想,扬州的事来的这么快。临走的时候还托你嫂子来和我说,让我照看着你。王爷虽是天家贵胄,只也不能叫他随意欺负了你去。可如今……
王爷虽可恶,可你瞧瞧!你瞧瞧,你自己这干的都是什么事儿!我往常只说你是聪明人,知晓分寸,明白该怎么做!如今闹成这般地步,你不想着哄回王爷,但自个儿在这倔起脾气来!你当王爷是我,还是你哥哥,凡是总会依着你,由着你!
舟舟,听姨妈一句劝。你既嫁了王爷,以后总归要和王爷过一辈子的。快些收了这些孩子气才是。”
顾姨妈一通的长篇训斥,林浣都乖乖地低头听着,不时点头,却半句也不答。看得顾姨妈越发生气,起身一甩袖便往外走。
“哼!也是我自己认不清身份。你如今是王妃,但凡只有我给你行大礼,哪能再这般说你!”
只有真心对你好,才会不顾身份说这一番话。林浣哪有不知,见顾姨妈当真恼了,忙拉住顾姨妈,抱住顾姨妈的胳膊,“姨妈别走!我错了!我错了!姨妈可不能不理我!”
顾姨妈瞧着又气又笑,戳了戳林浣的额头,“多大的人了,孩子都有了,还撒娇。”说着叹了声气,小心地摸了摸林浣的肚子,“孩子可好?”
“好着呢!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能不好吗?”
顾姨妈瞪了林浣一眼,“能吃能睡才好!如今月份好小,倒得小心些。只等这胎坐稳了,却是要每日里走动走动。这样,等到生产的时候,才会顺。”
林浣点头应了。真相她不能说,却也不愿对顾姨妈撒谎,见顾姨妈不再提之前的话,只又借着孩子和顾姨妈说了会儿话。待送了顾姨妈出门,这才送了口气。
青琼掀了帘子进来。林浣问道:“芳菲院里那位姑娘怎么样了?”
“一切都好。那姑娘也机灵,在院里砸了一通东西,只嚷嚷着是家人强买了她,她是不愿的。和王爷犟着,把门儿锁了,谁也不让进。”
林浣一笑,“这般却也省了我们不少麻烦。青琼,你也去摔摔东西。”
青琼一愣,随即明白笑了起来。只不敢就在这屋里摔,恐惊了林浣肚子的孩子。便去了院里,林浣只听得一阵噼里啪啦,还有谩骂之声,心里不觉好笑起来。
一时间王府里谁人都知,王爷看中了个姑娘,买了回来,只那姑娘不愿意,闹着脾气。可男人嘛!就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越是如此,越是来劲。像是爱马之人遇见了难得的烈马,傲气一来,非得驯服了不可。这般一来,却让王妃更是生气,砸碎了一地的青瓷,奈何不得如今王爷心尖尖上的人,却放了话,谁也不许靠近芳菲院,不许去伺候那狐媚子。
满府里的人只当王妃这是气恼而又没了法子,便要孤立了那姑娘,不管不顾,不论死活。只那姑娘虽看着如今得王爷欢心,可终究不过只是一个不知来路的女子,王妃可还是王妃。府里的人哪会这般没眼色。自是对芳菲院退避三尺。除了王爷特意安排伺候的两个丫头,再无旁人靠近。
转眼又至了八月中旬,与夷族的大战完胜。陈总兵押解了俘获的那七位寨主进京。好巧不巧又值中秋前夕。皇上高兴之余,大笔一挥,中秋之夜大宴群臣。一来庆贺中秋团圆佳节。二来犒赏三军,为陈总兵洗尘。
这般的大场合,林浣自是要去了。早早便做足了准备,虽顾着孩子,不敢太过按品大妆,但王妃的服饰便已足够厚重繁复。
在青琼的搀扶下来到延寿宫,与太后请了安,便早有人抬了太师椅来让林浣落座。林浣如今怀着身子,不论如何,到底是皇室血脉,便是太后有心借忠顺王府的事发作一番,也不好然给她站久了,若一个差错好,弄出好歹来,却不便收场。
只淑妃瞧着林浣素面朝天,头上珠翠稀少,即便穿着王妃服饰,可腰间却只挂了一个环佩。不由得撇过脸去偷笑。府里折腾成那样,便是连打扮自己的心思也没了。
淑妃这番想法,林浣自然不知,倘或知道,便不得不叹一句,好一个美丽的错误。她不失粉黛,不是不愿打扮,不过是想着胭脂水粉里大多含了铅,如今自己怀着孩子,倒是不用的好。
这头林浣自与忠平王妃谈论孕妇间的忌讳与趣事,各自带了对怀中孩子满满地期待,那边淑妃总不时撇过来几下略带怜悯的眼神,叹息着林浣如今也还得强颜欢笑的苦楚。
不消片刻,便又宫婢来禀,御花园那边已经准备妥当,各位大人太太也都到齐了,时辰也差不多。众人这才起身随着太后一同赶往御花园。刚接受了百官行礼,皇上便也到了,后头跟着几位王爷。大家伙又是一番跪拜唱和。
待一切完毕,徒明谚这才蹭到林浣身边来。皇上挥手道了声“开席”。徒明谚便一屁股坐下,直往林浣身上挤,“今晚我恐怕会回的较晚。你先睡。只别再落锁了。爬了好几日的树,我可不想再做这墙上君子。”
林浣嗔了他一眼,“大庭广众之下的,你给我安分点。”
徒明谚嬉笑着摸了摸鼻子,这才把身子坐端正了,才夹了块肉往嘴里送,便听得一阵咚咚咚地鼓声。
众人皆都停著,只觉诧异。这鼓声,寻常听不到,却谁都知晓。太祖在时讲究广纳民言,广开民智,在朱雀门外设了一架大鼓。烦有冤情,或是对朝廷有意见者,可击打此鼓,直达天听。这尊鼓设的精巧,方位也摆的得当,只要敲响,但凡有风,便能将声音送至宫里。声声入耳。人们称其“天门鼓”。
可这天门鼓却不是那么好敲的,若没有个规矩,人人都时不时去瞧一瞧,皇上不得忙死去?
因而,但凡敲响此鼓之人,不论缘由,不论有理没理,男的廷杖一百,女的廷杖五十。
能够在中秋之夜响遍皇宫,且这般震耳欲聋的鼓声,除了天门鼓,没有其他的可能。
众人皆自疑惑惊惶。被饶了佳节的寿宴,皇上也略微有些不悦。只皇上是明君,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使了刑部尚书前并身边的太监前去查看,将人先带过来。
刑部尚书也很是有效率,不过片刻,御花园里便多了一位跪着的女子,一身素服,鬓上还簪着一朵白玉兰。虽不是孝服,却看得出来,这女子家中只怕亲人刚逝不久。
女子穿的虽并不显贵,但礼仪却很是端庄,显见得曾受过良好的教导。
皇上心里越发不解,“你是何人?为何击打天门鼓?”
女子缓缓抬起头来,不紧不慢,不卑不吭道:“臣女击打天门鼓,为家父鸣冤!”
皇上皱了皱眉:“你父亲是谁?”
“臣女父亲名讳上韦下方,乃前翰林大学士,今岁科考协理。”
此语一出,满堂哗然。
至了八月。天气总算渐渐凉爽了下来,虽秋老虎仍旧厉害,可院子里总也可见几丝清风,并不如夏日的暖热,带着丝丝凉气。人也跟着清爽了起来。
林浣罩了件鹅黄色交领儿缠枝纹马甲,悠悠得坐在庭院里,一手端了茶品,一手翻着放在桌上的一本话本小说。此话本在大周并不很太过流传,略有些偏僻。书里说的是一个女子幼年因战乱与家人失散,二十年后,父亲官至宰相,遍寻亲人,后滴血认亲,找回失散的女儿的故事。当然,相认的过程不乏各种坎坷,跌宕起伏。
王妈妈进来时,林浣正巧看到滴血认亲一节。不由对此嗤之以鼻。血溶于水,不论是否亲生子女,不论是否同种血型,两滴血在一个容器里总会相溶,不过是时间问题。血型符合者,相溶得快,血型不符者,相溶得慢。
林浣又想到了后世小说电视里偶有传的,在水中放入明矾,二者便可相溶;在水中放入清油,便不相溶。明矾的作用不过是加快了血的相溶,而并非致使二者相溶。便是没有明矾,滴血依旧会融在一起。至于清油,清油的密度比水大,是会浮在表面的,旁人一看便知,如何做手脚。何况,血滴会透过浮着的油层坠入清水里。
此法子,也并无科学依据。实属扯淡。
林浣抬头,问身边的王妈妈,“妈妈可曾听过滴血认亲的说法?”
王妈妈本是因着府里多了个女人,且王爷至今没有到正房来,心里焦急,来劝说林浣的。只林浣先开了口,主子相问,奴婢却不好不答。
“奴婢早年在乡下时,听说书的说过这般的事儿。”
林浣“哦”了一声,闲翻着书,不再多话。
大周朝对于滴血认亲,并没有官方的说法。只市井之间有些流言,都自民间话本或是传说中而来。
王妈妈瞧了瞧林浣翻着的书页,立时明白过来,“王妃是担心宋妈妈的事?这事却是不好办,按理,宋妈妈和秀才的女儿长得相似,咱们大可说宋妈妈便是秀才的女儿。秀才因唯一的女儿进了宫,心中实在想念,这才认了与女儿有几分相似的宋家的姑娘为义女。这般一来,便是陈家寻到了秀才一家子,也不过是双方的片面之词,定不了罪。只是,倘或在公堂上行这滴血认亲之举,只怕……”
林浣一笑,“滴血认亲!王妈妈信吗?”
王妈妈沉思了一会儿,“奴婢不曾亲眼见过,只是,既然话本戏文里都有这说法。大家伙也都这般说,便该是可信的。”
林浣笑得越发高兴,她要的便是普通百姓的这般认知。合了书页,递给王妈妈,道:“妈妈好生收着。等王爷回来了,你将这本书送去给王爷。”
王妈妈一喜,这么多日,林浣总算肯低头了,不免欢喜道:“王妃可还有什么话带给王爷?”
“你只需将书交给王爷就好。王爷自然会明白。”
王妈妈一急,她哪里是问这个。只林浣却一副毫不关己的模样,早便又优哉游哉地喝起了茶来。王妈妈这才会意。这哪里有半分想要续好的意思。若真有心,便该趁着这机会自个儿去寻王爷,而不是吩咐她一个下人了。王妈妈拿林浣没了法子,止不住的叹气。
又逢流萤上前来说,“姨太太来了!”
林浣一愣,转身瞪了王妈妈一眼。她与徒明谚闹成这般,若她父母还在,只怕早便唤了去好一番训斥了。只如今,林如海贾敏去了扬州,在京城里,能有这个身份,也有几丝分量来劝诫她的人,便也只剩了顾姨妈。
林浣迎了顾姨妈进门,亲自接了丫头沏好的茶端过去,嬉皮笑脸一阵腻歪打趣。只顾姨妈却半分一动,拉开软在自己身上的林浣,“你给我站好了!今日甭想撒撒娇,便蒙混过关。现在满京城都知道,王爷带了个女人进府。那女子是什么来头?你可知晓?这才成亲多久,便闹出这种事儿来。”
屋子里只有顾姨妈与林浣二人,余者丫头婆子早已退了出去,没有旁人在场,顾姨妈训起来也更无甚顾忌。
“忠顺王是什么人,不说也罢。这门亲事,本来大家都担着心。你哥哥本是想看着你好好在王府里立了足,再说,却不想,扬州的事来的这么快。临走的时候还托你嫂子来和我说,让我照看着你。王爷虽是天家贵胄,只也不能叫他随意欺负了你去。可如今……
王爷虽可恶,可你瞧瞧!你瞧瞧,你自己这干的都是什么事儿!我往常只说你是聪明人,知晓分寸,明白该怎么做!如今闹成这般地步,你不想着哄回王爷,但自个儿在这倔起脾气来!你当王爷是我,还是你哥哥,凡是总会依着你,由着你!
舟舟,听姨妈一句劝。你既嫁了王爷,以后总归要和王爷过一辈子的。快些收了这些孩子气才是。”
顾姨妈一通的长篇训斥,林浣都乖乖地低头听着,不时点头,却半句也不答。看得顾姨妈越发生气,起身一甩袖便往外走。
“哼!也是我自己认不清身份。你如今是王妃,但凡只有我给你行大礼,哪能再这般说你!”
只有真心对你好,才会不顾身份说这一番话。林浣哪有不知,见顾姨妈当真恼了,忙拉住顾姨妈,抱住顾姨妈的胳膊,“姨妈别走!我错了!我错了!姨妈可不能不理我!”
顾姨妈瞧着又气又笑,戳了戳林浣的额头,“多大的人了,孩子都有了,还撒娇。”说着叹了声气,小心地摸了摸林浣的肚子,“孩子可好?”
“好着呢!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能不好吗?”
顾姨妈瞪了林浣一眼,“能吃能睡才好!如今月份好小,倒得小心些。只等这胎坐稳了,却是要每日里走动走动。这样,等到生产的时候,才会顺。”
林浣点头应了。真相她不能说,却也不愿对顾姨妈撒谎,见顾姨妈不再提之前的话,只又借着孩子和顾姨妈说了会儿话。待送了顾姨妈出门,这才送了口气。
青琼掀了帘子进来。林浣问道:“芳菲院里那位姑娘怎么样了?”
“一切都好。那姑娘也机灵,在院里砸了一通东西,只嚷嚷着是家人强买了她,她是不愿的。和王爷犟着,把门儿锁了,谁也不让进。”
林浣一笑,“这般却也省了我们不少麻烦。青琼,你也去摔摔东西。”
青琼一愣,随即明白笑了起来。只不敢就在这屋里摔,恐惊了林浣肚子的孩子。便去了院里,林浣只听得一阵噼里啪啦,还有谩骂之声,心里不觉好笑起来。
一时间王府里谁人都知,王爷看中了个姑娘,买了回来,只那姑娘不愿意,闹着脾气。可男人嘛!就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越是如此,越是来劲。像是爱马之人遇见了难得的烈马,傲气一来,非得驯服了不可。这般一来,却让王妃更是生气,砸碎了一地的青瓷,奈何不得如今王爷心尖尖上的人,却放了话,谁也不许靠近芳菲院,不许去伺候那狐媚子。
满府里的人只当王妃这是气恼而又没了法子,便要孤立了那姑娘,不管不顾,不论死活。只那姑娘虽看着如今得王爷欢心,可终究不过只是一个不知来路的女子,王妃可还是王妃。府里的人哪会这般没眼色。自是对芳菲院退避三尺。除了王爷特意安排伺候的两个丫头,再无旁人靠近。
转眼又至了八月中旬,与夷族的大战完胜。陈总兵押解了俘获的那七位寨主进京。好巧不巧又值中秋前夕。皇上高兴之余,大笔一挥,中秋之夜大宴群臣。一来庆贺中秋团圆佳节。二来犒赏三军,为陈总兵洗尘。
这般的大场合,林浣自是要去了。早早便做足了准备,虽顾着孩子,不敢太过按品大妆,但王妃的服饰便已足够厚重繁复。
在青琼的搀扶下来到延寿宫,与太后请了安,便早有人抬了太师椅来让林浣落座。林浣如今怀着身子,不论如何,到底是皇室血脉,便是太后有心借忠顺王府的事发作一番,也不好然给她站久了,若一个差错好,弄出好歹来,却不便收场。
只淑妃瞧着林浣素面朝天,头上珠翠稀少,即便穿着王妃服饰,可腰间却只挂了一个环佩。不由得撇过脸去偷笑。府里折腾成那样,便是连打扮自己的心思也没了。
淑妃这番想法,林浣自然不知,倘或知道,便不得不叹一句,好一个美丽的错误。她不失粉黛,不是不愿打扮,不过是想着胭脂水粉里大多含了铅,如今自己怀着孩子,倒是不用的好。
这头林浣自与忠平王妃谈论孕妇间的忌讳与趣事,各自带了对怀中孩子满满地期待,那边淑妃总不时撇过来几下略带怜悯的眼神,叹息着林浣如今也还得强颜欢笑的苦楚。
不消片刻,便又宫婢来禀,御花园那边已经准备妥当,各位大人太太也都到齐了,时辰也差不多。众人这才起身随着太后一同赶往御花园。刚接受了百官行礼,皇上便也到了,后头跟着几位王爷。大家伙又是一番跪拜唱和。
待一切完毕,徒明谚这才蹭到林浣身边来。皇上挥手道了声“开席”。徒明谚便一屁股坐下,直往林浣身上挤,“今晚我恐怕会回的较晚。你先睡。只别再落锁了。爬了好几日的树,我可不想再做这墙上君子。”
林浣嗔了他一眼,“大庭广众之下的,你给我安分点。”
徒明谚嬉笑着摸了摸鼻子,这才把身子坐端正了,才夹了块肉往嘴里送,便听得一阵咚咚咚地鼓声。
众人皆都停著,只觉诧异。这鼓声,寻常听不到,却谁都知晓。太祖在时讲究广纳民言,广开民智,在朱雀门外设了一架大鼓。烦有冤情,或是对朝廷有意见者,可击打此鼓,直达天听。这尊鼓设的精巧,方位也摆的得当,只要敲响,但凡有风,便能将声音送至宫里。声声入耳。人们称其“天门鼓”。
可这天门鼓却不是那么好敲的,若没有个规矩,人人都时不时去瞧一瞧,皇上不得忙死去?
因而,但凡敲响此鼓之人,不论缘由,不论有理没理,男的廷杖一百,女的廷杖五十。
能够在中秋之夜响遍皇宫,且这般震耳欲聋的鼓声,除了天门鼓,没有其他的可能。
众人皆自疑惑惊惶。被饶了佳节的寿宴,皇上也略微有些不悦。只皇上是明君,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使了刑部尚书前并身边的太监前去查看,将人先带过来。
刑部尚书也很是有效率,不过片刻,御花园里便多了一位跪着的女子,一身素服,鬓上还簪着一朵白玉兰。虽不是孝服,却看得出来,这女子家中只怕亲人刚逝不久。
女子穿的虽并不显贵,但礼仪却很是端庄,显见得曾受过良好的教导。
皇上心里越发不解,“你是何人?为何击打天门鼓?”
女子缓缓抬起头来,不紧不慢,不卑不吭道:“臣女击打天门鼓,为家父鸣冤!”
皇上皱了皱眉:“你父亲是谁?”
“臣女父亲名讳上韦下方,乃前翰林大学士,今岁科考协理。”
此语一出,满堂哗然。
作者有话要说:所谓滴血认亲,实在太过扯淡。
不过关于所谓明矾而清油的说法,本就如此,这个,我不只看一个文里用过了。并不是特意针对某传。【也不知道是真有这说法,还是后来用的文都是看了这位的。】总之,一样是扯淡。
PS:现在知道我为什么在上一章花了一大段的篇幅介绍那蜜饯和韦家的铺子了吧?还有,院外伸进来的那桂花枝~~~~所以,林浣才会瞧到那桂花便忍不住想笑。咱们可爱的狗狗堂堂王爷,在自家府里,爬树翻墙才能进来。还得鬼鬼祟祟的躲开守夜的婆子。与贼无异。噗。
为了以防再抽,我先在作者有话说贴一遍预备着。
第五十二章
至了八月。天气总算渐渐凉爽了下来,虽秋老虎仍旧厉害,可院子里总也可见几丝清风,并不如夏日的暖热,带着丝丝凉气。人也跟着清爽了起来。
林浣罩了件鹅黄色交领儿缠枝纹马甲,悠悠得坐在庭院里,一手端了茶品,一手翻着放在桌上的一本话本小说。此话本在大周并不很太过流传,略有些偏僻。书里说的是一个女子幼年因战乱与家人失散,二十年后,父亲官至宰相,遍寻亲人,后滴血认亲,找回失散的女儿的故事。当然,相认的过程不乏各种坎坷,跌宕起伏。
王妈妈进来时,林浣正巧看到滴血认亲一节。不由对此嗤之以鼻。血溶于水,不论是否亲生子女,不论是否同种血型,两滴血在一个容器里总会相溶,不过是时间问题。血型符合者,相溶得快,血型不符者,相溶得慢。
林浣又想到了后世小说电视里偶有传的,在水中放入明矾,二者便可相溶;在水中放入清油,便不相溶。明矾的作用不过是加快了血的相溶,而并非致使二者相溶。便是没有明矾,滴血依旧会融在一起。至于清油,清油的密度比水大,是会浮在表面的,旁人一看便知,如何做手脚。何况,血滴会透过浮着的油层坠入清水里。
此法子,也并无科学依据。实属扯淡。
林浣抬头,问身边的王妈妈,“妈妈可曾听过滴血认亲的说法?”
王妈妈本是因着府里多了个女人,且王爷至今没有到正房来,心里焦急,来劝说林浣的。只林浣先开了口,主子相问,奴婢却不好不答。
“奴婢早年在乡下时,听说书的说过这般的事儿。”
林浣“哦”了一声,闲翻着书,不再多话。
大周朝对于滴血认亲,并没有官方的说法。只市井之间有些流言,都自民间话本或是传说中而来。
王妈妈瞧了瞧林浣翻着的书页,立时明白过来,“王妃是担心宋妈妈的事?这事却是不好办,按理,宋妈妈和秀才的女儿长得相似,咱们大可说宋妈妈便是秀才的女儿。秀才因唯一的女儿进了宫,心中实在想念,这才认了与女儿有几分相似的宋家的姑娘为义女。这般一来,便是陈家寻到了秀才一家子,也不过是双方的片面之词,定不了罪。只是,倘或在公堂上行这滴血认亲之举,只怕……”
林浣一笑,“滴血认亲!王妈妈信吗?”
王妈妈沉思了一会儿,“奴婢不曾亲眼见过,只是,既然话本戏文里都有这说法。大家伙也都这般说,便该是可信的。”
林浣笑得越发高兴,她要的便是普通百姓的这般认知。合了书页,递给王妈妈,道:“妈妈好生收着。等王爷回来了,你将这本书送去给王爷。”
王妈妈一喜,这么多日,林浣总算肯低头了,不免欢喜道:“王妃可还有什么话带给王爷?”
“你只需将书交给王爷就好。王爷自然会明白。”
王妈妈一急,她哪里是问这个。只林浣却一副毫不关己的模样,早便又优哉游哉地喝起了茶来。王妈妈这才会意。这哪里有半分想要续好的意思。若真有心,便该趁着这机会自个儿去寻王爷,而不是吩咐她一个下人了。王妈妈拿林浣没了法子,止不住的叹气。
又逢流萤上前来说,“姨太太来了!”
林浣一愣,转身瞪了王妈妈一眼。她与徒明谚闹成这般,若她父母还在,只怕早便唤了去好一番训斥了。只如今,林如海贾敏去了扬州,在京城里,能有这个身份,也有几丝分量来劝诫她的人,便也只剩了顾姨妈。
林浣迎了顾姨妈进门,亲自接了丫头沏好的茶端过去,嬉皮笑脸一阵腻歪打趣。只顾姨妈却半分一动,拉开软在自己身上的林浣,“你给我站好了!今日甭想撒撒娇,便蒙混过关。现在满京城都知道,王爷带了个女人进府。那女子是什么来头?你可知晓?这才成亲多久,便闹出这种事儿来。”
屋子里只有顾姨妈与林浣二人,余者丫头婆子早已退了出去,没有旁人在场,顾姨妈训起来也更无甚顾忌。
“忠顺王是什么人,不说也罢。这门亲事,本来大家都担着心。你哥哥本是想看着你好好在王府里立了足,再说,却不想,扬州的事来的这么快。临走的时候还托你嫂子来和我说,让我照看着你。王爷虽是天家贵胄,只也不能叫他随意欺负了你去。可如今……
王爷虽可恶,可你瞧瞧!你瞧瞧,你自己这干的都是什么事儿!我往常只说你是聪明人,知晓分寸,明白该怎么做!如今闹成这般地步,你不想着哄回王爷,但自个儿在这倔起脾气来!你当王爷是我,还是你哥哥,凡是总会依着你,由着你!
舟舟,听姨妈一句劝。你既嫁了王爷,以后总归要和王爷过一辈子的。快些收了这些孩子气才是。”
顾姨妈一通的长篇训斥,林浣都乖乖地低头听着,不时点头,却半句也不答。看得顾姨妈越发生气,起身一甩袖便往外走。
“哼!也是我自己认不清身份。你如今是王妃,但凡只有我给你行大礼,哪能再这般说你!”
只有真心对你好,才会不顾身份说这一番话。林浣哪有不知,见顾姨妈当真恼了,忙拉住顾姨妈,抱住顾姨妈的胳膊,“姨妈别走!我错了!我错了!姨妈可不能不理我!”
顾姨妈瞧着又气又笑,戳了戳林浣的额头,“多大的人了,孩子都有了,还撒娇。”说着叹了声气,小心地摸了摸林浣的肚子,“孩子可好?”
“好着呢!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能不好吗?”
顾姨妈瞪了林浣一眼,“能吃能睡才好!如今月份好小,倒得小心些。只等这胎坐稳了,却是要每日里走动走动。这样,等到生产的时候,才会顺。”
林浣点头应了。真相她不能说,却也不愿对顾姨妈撒谎,见顾姨妈不再提之前的话,只又借着孩子和顾姨妈说了会儿话。待送了顾姨妈出门,这才送了口气。
青琼掀了帘子进来。林浣问道:“芳菲院里那位姑娘怎么样了?”
“一切都好。那姑娘也机灵,在院里砸了一通东西,只嚷嚷着是家人强买了她,她是不愿的。和王爷犟着,把门儿锁了,谁也不让进。”
林浣一笑,“这般却也省了我们不少麻烦。青琼,你也去摔摔东西。”
青琼一愣,随即明白笑了起来。只不敢就在这屋里摔,恐惊了林浣肚子的孩子。便去了院里,林浣只听得一阵噼里啪啦,还有谩骂之声,心里不觉好笑起来。
一时间王府里谁人都知,王爷看中了个姑娘,买了回来,只那姑娘不愿意,闹着脾气。可男人嘛!就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越是如此,越是来劲。像是爱马之人遇见了难得的烈马,傲气一来,非得驯服了不可。这般一来,却让王妃更是生气,砸碎了一地的青瓷,奈何不得如今王爷心尖尖上的人,却放了话,谁也不许靠近芳菲院,不许去伺候那狐媚子。
满府里的人只当王妃这是气恼而又没了法子,便要孤立了那姑娘,不管不顾,不论死活。只那姑娘虽看着如今得王爷欢心,可终究不过只是一个不知来路的女子,王妃可还是王妃。府里的人哪会这般没眼色。自是对芳菲院退避三尺。除了王爷特意安排伺候的两个丫头,再无旁人靠近。
转眼又至了八月中旬,与夷族的大战完胜。陈总兵押解了俘获的那七位寨主进京。好巧不巧又值中秋前夕。皇上高兴之余,大笔一挥,中秋之夜大宴群臣。一来庆贺中秋团圆佳节。二来犒赏三军,为陈总兵洗尘。
这般的大场合,林浣自是要去了。早早便做足了准备,虽顾着孩子,不敢太过按品大妆,但王妃的服饰便已足够厚重繁复。
在青琼的搀扶下来到延寿宫,与太后请了安,便早有人抬了太师椅来让林浣落座。林浣如今怀着身子,不论如何,到底是皇室血脉,便是太后有心借忠顺王府的事发作一番,也不好然给她站久了,若一个差错好,弄出好歹来,却不便收场。
只淑妃瞧着林浣素面朝天,头上珠翠稀少,即便穿着王妃服饰,可腰间却只挂了一个环佩。不由得撇过脸去偷笑。府里折腾成那样,便是连打扮自己的心思也没了。
淑妃这番想法,林浣自然不知,倘或知道,便不得不叹一句,好一个美丽的错误。她不失粉黛,不是不愿打扮,不过是想着胭脂水粉里大多含了铅,如今自己怀着孩子,倒是不用的好。
这头林浣自与忠平王妃谈论孕妇间的忌讳与趣事,各自带了对怀中孩子满满地期待,那边淑妃总不时撇过来几下略带怜悯的眼神,叹息着林浣如今也还得强颜欢笑的苦楚。
不消片刻,便又宫婢来禀,御花园那边已经准备妥当,各位大人太太也都到齐了,时辰也差不多。众人这才起身随着太后一同赶往御花园。刚接受了百官行礼,皇上便也到了,后头跟着几位王爷。大家伙又是一番跪拜唱和。
待一切完毕,徒明谚这才蹭到林浣身边来。皇上挥手道了声“开席”。徒明谚便一屁股坐下,直往林浣身上挤,“今晚我恐怕会回的较晚。你先睡。只别再落锁了。爬了好几日的树,我可不想再做这墙上君子。”
林浣嗔了他一眼,“大庭广众之下的,你给我安分点。”
徒明谚嬉笑着摸了摸鼻子,这才把身子坐端正了,才夹了块肉往嘴里送,便听得一阵咚咚咚地鼓声。
众人皆都停著,只觉诧异。这鼓声,寻常听不到,却谁都知晓。太祖在时讲究广纳民言,广开民智,在朱雀门外设了一架大鼓。烦有冤情,或是对朝廷有意见者,可击打此鼓,直达天听。这尊鼓设的精巧,方位也摆的得当,只要敲响,但凡有风,便能将声音送至宫里。声声入耳。人们称其“天门鼓”。
可这天门鼓却不是那么好敲的,若没有个规矩,人人都时不时去瞧一瞧,皇上不得忙死去?
因而,但凡敲响此鼓之人,不论缘由,不论有理没理,男的廷杖一百,女的廷杖五十。
能够在中秋之夜响遍皇宫,且这般震耳欲聋的鼓声,除了天门鼓,没有其他的可能。
众人皆自疑惑惊惶。被饶了佳节的寿宴,皇上也略微有些不悦。只皇上是明君,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使了刑部尚书前并身边的太监前去查看,将人先带过来。
刑部尚书也很是有效率,不过片刻,御花园里便多了一位跪着的女子,一身素服,鬓上还簪着一朵白玉兰。虽不是孝服,却看得出来,这女子家中只怕亲人刚逝不久。
女子穿的虽并不显贵,但礼仪却很是端庄,显见得曾受过良好的教导。
皇上心里越发不解,“你是何人?为何击打天门鼓?”
女子缓缓抬起头来,不紧不慢,不卑不吭道:“臣女击打天门鼓,为家父鸣冤!”
皇上皱了皱眉:“你父亲是谁?”
“臣女父亲名讳上韦下方,乃前翰林大学士,今岁科考协理。”
此语一出,满堂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