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约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满目皆是潋滟之色,粼粼水光中夹杂着红绿的身姿,配上明媚的骄阳,已然是一幅明艳动人的画卷。
暖风吹过,湖边的柳叶也随之翩翩起舞。
四处都是张扬的生命,西湖也仿佛镀上了一层金一般,明晃晃的,让人睁不开眼。胸中的郁结却一扫而空,心境变得顿时变得明朗起来。
然而这时,却忽然响起了一阵哭声。
哭的是一个十来岁少女,穿着红色的襦裙,坐在湖边的草上。
白净的皮肤在阳光的照射,反射着晶莹的泪光,如同此刻的西湖一样,美丽不可方物。
“雪丫头,怎么哭了?”
一个声音响起,白衣少年从树上跳了下来,也不知在那里呆了多久。
少女不理,他忽然伸出背在身后的右手,拿出一个卷轴:“今日是你奶奶的寿辰,上次弄坏了你的书画,特地找了幅来赔给你。”
少女忍不住抬头,只见是一幅百寿图,顿时破涕为笑,带着几分惊讶。从他手中接过,仔细的打量,爱不释手的样子:“这是梁恭和的手笔,绝对是精品品中的精品,你从哪儿弄来的?”
“你喜欢就好,快给你奶奶送去吧。”
谁知少女脸色一变,将画丢到了地上:“我不要,我不想回去。”
“怎么了?”少年皱了皱眉,将画捡起,“雪丫头不是最喜欢奶奶吗?”
她沉默,也不说话。
她姓于,单名一个雪字,而她的父亲,正是朝中的太傅于谦。今日奶奶大寿,原本是一件喜事,她哥哥于冕也特地赶到杭州,为奶奶贺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同哥哥一起来的,还有父亲。只是破天荒的一次,完全出乎她意料,也打破了她给奶奶贺寿的计划。
她将这些告诉了他,却没有告诉他自己的父亲是谁。
听了她的话后,他不禁问道:“为什么不想见你父亲?”
她不回答,每次问到这个问题时,她总会用沉默来逃避。就像每次问到少年,他究竟是谁一样。
三年前,她初到杭州,在西湖边遇到了他。
那时他独自一人坐在湖边,嘴边横着一支青笛,吹着一曲平湖秋月。
笛声宛转悠扬,带着一丝超然于物外的空灵,飘荡在寂静的湖面上,带着淡淡的哀伤。他的身影是那样落寞,在夕阳的映衬下,有种不真实的美
那一刻,她心底,有什么东西被瞬间触动。
就这样,她时常来湖边听他吹笛,渐渐的,他们开始认识。只是她对他的了解却微乎其微,她只知道他来自京城,独自一人居住在西湖边上。
“你叫什么名字?”
“我不喜欢我的名字,更不喜欢听人那样叫我。”
“为什么?”
“因为名字对我来说是一种枷锁,时刻提醒着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我该叫你什么?”
“叫我鸿吧......就像天边的鸿雁,普普通通,却也无拘无束。”
她注意到,说这话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向往,如此强烈。她不知,原来他竟那样渴望着自由。
鸿就像一个谜一样,让她感到遥远,却又如此真实的陪在她身边,长达三年之久。
在这三年里,他们一起看雪,一起游览西湖的美景,一起坐在湖边听风的声音。彼此间有种说不出的情愫,在一点点滋生,只是那时她尚且年幼,还不懂那就是感情。只是遵从着自己的心愿,渴望着和他在一起。
然而她总觉得他会离开,就像天边的鸿雁一样,飞离她的生命,回到他原本生活的地方。
“鸿,我告诉你我同父亲的事,你也告诉我,你的事情好不好?”
“好。”他点点头,第一次没有拒绝。
于是,她开始讲起了那段埋藏在心底的往事。这么多年来,还是头一次同他人讲起。
从她记事开始,父亲就很少回家。父亲虽是朝中的一品大员,但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此家中的日子十分清贫,母亲独自一人将她和哥哥带大,其中的艰辛,更是不言而喻。只是她从不见母亲有怨言,说起父亲时,她总是洋溢着一脸幸福。
她不理解,却能感受到母亲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母亲素来有气喘的毛病,因为家中清贫,没钱找大夫医治,也就一直拖着未能痊愈。这听上去多么可笑,她的父亲,一个权力等同于宰相的人的妻子,竟然会没钱看病。
可这就是实情,常人听上去不可思议,却是她家中最真正的写照。
终于,在正统十年的秋天,母亲的病又发作了。而那时,父亲河南救灾,据说黄河决堤,大水不光淹死了很多人,还淹没了许多农田。母亲病中写信给父亲,想要见他一面,很快便接到了父亲的回信,说一救完灾,就会立刻回来。
哥哥和父亲一同在河南,家中只留她和母亲二人。
这一次,母亲的病比以往都要严重,她不分昼夜的服侍在床前,背着母亲,偷拿了家中的积蓄去请大夫。还恳求大夫为她圆谎,说是义诊,就连药材也一样不要钱。这么一来,母亲才肯让大夫为她诊脉。只是诊完脉,大夫却将她拉到门外,不住叹气,让她提早准备后事。
她在外面痛哭了一场,回去后却又对母亲撒了谎,说大夫说她很快会好起来。
毕竟是自己的身体,母亲隐约间也意识到什么,却也不多问。她唯一想知道、唯一在意的,只是父亲何时会回来。
然而又等了半个月,父亲还没有回来。
按照大夫说的,母亲最多熬不过时日,可她却奇迹般的熬过了半个月,只为见父亲最后一面。
看着她枯瘦的面容,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始终不肯闭眼。她顿觉心中刀割般疼痛,忍不住流下泪来。
她让母亲别等了,父亲不会回来了,他心中只有国家,从没在意过这个家。
母亲用最后的力气不住摇头,不知是要坚持着等下去,还是想要为父亲分辨什么。很快,便由于情绪的激动,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的时候,却还睁着眼睛,面朝大门,似乎还想看到父亲的回来。
她缓缓盖上母亲的双眼,为人子女,竟劝自己的母亲快些离去,她不能原谅自己,更不能原谅父亲。
母亲的一生都是为他而活,而他却如此残忍,就连最后一面也不来见她。
母亲死后第六天,父亲和哥哥终于敢了回来,只可惜已经太晚了。
看到父亲扶着母亲的棺椁,这个刚毅真正的男子,所有人眼中的英雄,竟像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那一刻,她的心一软,隐约看见父亲鬓间的白发,便原谅了他。
然而父亲只在家中停留不到三日,匆匆安葬了母亲,便又要离开去赈灾。
这次,她坚决不让,还同父亲大吵了一架。年幼的她,将心中的一丝怨气全都记在了这次赈灾上,一气之下扬言,父亲倘若离开,她永远也不会原谅他。
只是最后,父亲还是走了,前方还有无数灾民在等着他。而她也愤然离京,回到了杭州老家。
她的故事讲完了,压抑在心底多年的积怨,终于在此刻倾泻而出,顿时失声痛哭。
“原来你是于谦的女儿。”鸿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又因她的眼泪而束手无策,却也不知该如何安慰,忍不住将她搂在怀中。
没过多久,她的哭声渐渐小了起来,最后竟趴在他怀中睡着了,看样子也是累坏了。
看着她熟睡的模样,睫毛上还沾有晶莹的泪水,鸿不禁笑了起来,真是个可爱的丫头。
直到黄昏之时,他才将她叫醒。于雪揉揉眼,似乎已忘了刚才的事,看到太阳要落山,第一句话却是:“哎呀,这么晚了,再不回去要被奶奶骂了。”
鸿忍俊不禁:“丫头,有一件事,我明日再告诉你。”
“什么事?”她不禁问道,很快反应过来,“对了,该你说了。”
他点点头:“明日我会全部告诉你。”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满目皆是潋滟之色,粼粼水光中夹杂着红绿的身姿,配上明媚的骄阳,已然是一幅明艳动人的画卷。
暖风吹过,湖边的柳叶也随之翩翩起舞。
四处都是张扬的生命,西湖也仿佛镀上了一层金一般,明晃晃的,让人睁不开眼。胸中的郁结却一扫而空,心境变得顿时变得明朗起来。
然而这时,却忽然响起了一阵哭声。
哭的是一个十来岁少女,穿着红色的襦裙,坐在湖边的草上。
白净的皮肤在阳光的照射,反射着晶莹的泪光,如同此刻的西湖一样,美丽不可方物。
“雪丫头,怎么哭了?”
一个声音响起,白衣少年从树上跳了下来,也不知在那里呆了多久。
少女不理,他忽然伸出背在身后的右手,拿出一个卷轴:“今日是你奶奶的寿辰,上次弄坏了你的书画,特地找了幅来赔给你。”
少女忍不住抬头,只见是一幅百寿图,顿时破涕为笑,带着几分惊讶。从他手中接过,仔细的打量,爱不释手的样子:“这是梁恭和的手笔,绝对是精品品中的精品,你从哪儿弄来的?”
“你喜欢就好,快给你奶奶送去吧。”
谁知少女脸色一变,将画丢到了地上:“我不要,我不想回去。”
“怎么了?”少年皱了皱眉,将画捡起,“雪丫头不是最喜欢奶奶吗?”
她沉默,也不说话。
她姓于,单名一个雪字,而她的父亲,正是朝中的太傅于谦。今日奶奶大寿,原本是一件喜事,她哥哥于冕也特地赶到杭州,为奶奶贺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同哥哥一起来的,还有父亲。只是破天荒的一次,完全出乎她意料,也打破了她给奶奶贺寿的计划。
她将这些告诉了他,却没有告诉他自己的父亲是谁。
听了她的话后,他不禁问道:“为什么不想见你父亲?”
她不回答,每次问到这个问题时,她总会用沉默来逃避。就像每次问到少年,他究竟是谁一样。
三年前,她初到杭州,在西湖边遇到了他。
那时他独自一人坐在湖边,嘴边横着一支青笛,吹着一曲平湖秋月。
笛声宛转悠扬,带着一丝超然于物外的空灵,飘荡在寂静的湖面上,带着淡淡的哀伤。他的身影是那样落寞,在夕阳的映衬下,有种不真实的美
那一刻,她心底,有什么东西被瞬间触动。
就这样,她时常来湖边听他吹笛,渐渐的,他们开始认识。只是她对他的了解却微乎其微,她只知道他来自京城,独自一人居住在西湖边上。
“你叫什么名字?”
“我不喜欢我的名字,更不喜欢听人那样叫我。”
“为什么?”
“因为名字对我来说是一种枷锁,时刻提醒着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我该叫你什么?”
“叫我鸿吧......就像天边的鸿雁,普普通通,却也无拘无束。”
她注意到,说这话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向往,如此强烈。她不知,原来他竟那样渴望着自由。
鸿就像一个谜一样,让她感到遥远,却又如此真实的陪在她身边,长达三年之久。
在这三年里,他们一起看雪,一起游览西湖的美景,一起坐在湖边听风的声音。彼此间有种说不出的情愫,在一点点滋生,只是那时她尚且年幼,还不懂那就是感情。只是遵从着自己的心愿,渴望着和他在一起。
然而她总觉得他会离开,就像天边的鸿雁一样,飞离她的生命,回到他原本生活的地方。
“鸿,我告诉你我同父亲的事,你也告诉我,你的事情好不好?”
“好。”他点点头,第一次没有拒绝。
于是,她开始讲起了那段埋藏在心底的往事。这么多年来,还是头一次同他人讲起。
从她记事开始,父亲就很少回家。父亲虽是朝中的一品大员,但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此家中的日子十分清贫,母亲独自一人将她和哥哥带大,其中的艰辛,更是不言而喻。只是她从不见母亲有怨言,说起父亲时,她总是洋溢着一脸幸福。
她不理解,却能感受到母亲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母亲素来有气喘的毛病,因为家中清贫,没钱找大夫医治,也就一直拖着未能痊愈。这听上去多么可笑,她的父亲,一个权力等同于宰相的人的妻子,竟然会没钱看病。
可这就是实情,常人听上去不可思议,却是她家中最真正的写照。
终于,在正统十年的秋天,母亲的病又发作了。而那时,父亲河南救灾,据说黄河决堤,大水不光淹死了很多人,还淹没了许多农田。母亲病中写信给父亲,想要见他一面,很快便接到了父亲的回信,说一救完灾,就会立刻回来。
哥哥和父亲一同在河南,家中只留她和母亲二人。
这一次,母亲的病比以往都要严重,她不分昼夜的服侍在床前,背着母亲,偷拿了家中的积蓄去请大夫。还恳求大夫为她圆谎,说是义诊,就连药材也一样不要钱。这么一来,母亲才肯让大夫为她诊脉。只是诊完脉,大夫却将她拉到门外,不住叹气,让她提早准备后事。
她在外面痛哭了一场,回去后却又对母亲撒了谎,说大夫说她很快会好起来。
毕竟是自己的身体,母亲隐约间也意识到什么,却也不多问。她唯一想知道、唯一在意的,只是父亲何时会回来。
然而又等了半个月,父亲还没有回来。
按照大夫说的,母亲最多熬不过时日,可她却奇迹般的熬过了半个月,只为见父亲最后一面。
看着她枯瘦的面容,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始终不肯闭眼。她顿觉心中刀割般疼痛,忍不住流下泪来。
她让母亲别等了,父亲不会回来了,他心中只有国家,从没在意过这个家。
母亲用最后的力气不住摇头,不知是要坚持着等下去,还是想要为父亲分辨什么。很快,便由于情绪的激动,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的时候,却还睁着眼睛,面朝大门,似乎还想看到父亲的回来。
她缓缓盖上母亲的双眼,为人子女,竟劝自己的母亲快些离去,她不能原谅自己,更不能原谅父亲。
母亲的一生都是为他而活,而他却如此残忍,就连最后一面也不来见她。
母亲死后第六天,父亲和哥哥终于敢了回来,只可惜已经太晚了。
看到父亲扶着母亲的棺椁,这个刚毅真正的男子,所有人眼中的英雄,竟像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那一刻,她的心一软,隐约看见父亲鬓间的白发,便原谅了他。
然而父亲只在家中停留不到三日,匆匆安葬了母亲,便又要离开去赈灾。
这次,她坚决不让,还同父亲大吵了一架。年幼的她,将心中的一丝怨气全都记在了这次赈灾上,一气之下扬言,父亲倘若离开,她永远也不会原谅他。
只是最后,父亲还是走了,前方还有无数灾民在等着他。而她也愤然离京,回到了杭州老家。
她的故事讲完了,压抑在心底多年的积怨,终于在此刻倾泻而出,顿时失声痛哭。
“原来你是于谦的女儿。”鸿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又因她的眼泪而束手无策,却也不知该如何安慰,忍不住将她搂在怀中。
没过多久,她的哭声渐渐小了起来,最后竟趴在他怀中睡着了,看样子也是累坏了。
看着她熟睡的模样,睫毛上还沾有晶莹的泪水,鸿不禁笑了起来,真是个可爱的丫头。
直到黄昏之时,他才将她叫醒。于雪揉揉眼,似乎已忘了刚才的事,看到太阳要落山,第一句话却是:“哎呀,这么晚了,再不回去要被奶奶骂了。”
鸿忍俊不禁:“丫头,有一件事,我明日再告诉你。”
“什么事?”她不禁问道,很快反应过来,“对了,该你说了。”
他点点头:“明日我会全部告诉你。”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