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二十四章 青毛骢马参差钱
八尺今个儿的心情是特别的好,
其实他的本名可不叫这个八尺,本来家里给起的名字叫小米儿,因为从小就食量海大,家里那些出息老不够他吃的,总是半饥不饱的饿的慌,以至于到处偷人家的瓜菜鸡鸭,干脆给取了这个好养的贱名。自小最大的心愿,就是象大房在的节祭上的标准,顿顿有那葱爆的猪油拌饭吃。
还好他胃口不挑,粗茶淡饭,山根野菜,都能囫囵进肚儿,因此勉强维持长大成人,家里实在供不下他这无底洞,早早打出去,跟这亲戚到处商,自己混自己吃,从学徒一步步做到小有本钱的行脚商。
但因为他天生生的就肥硕,再加上这些年钱赚的多了,油水充足好吃好喝的越没有节制,身形也象吹足气的球体一般膨胀起来,裁量起衣裳来,也是往高八尺横八尺上打算,因此被口口相传八尺公的别号,也取代了小米儿这种很没有气势和想象力的小名。
他做的是压缩草料的生意,也是一项冷门,就是用水力的压机,将收集来的草料脱青烘干,反复挤轧成的草块,以便于贮藏,如果在内地,则还会因地制宜加入随处可见的稻草、麦秸、乃至玉米高粱子,晒干的地瓜土豆叶什么的,有条件的地方还会参入五分之一的。
这样一万多斤的草料,可以轻易压缩成几个两三石重地草块,用大车一拉就走,还不占多少空间,的草块也和沙袋一样,浇点水就是很好地临时工事,堆砌起来连箭都透不进去,如果作为武器,削切部分下来,浇上少量的油,就是投掷武器中上好的燃烧弹,如果事先再浸点水,就是很好的烟弹。。。。。
这东西虽然没多少营养成分,也不适合养膘,但可以在冬季枯草雪封最冷时候,为过冬牛马提供最低限度的需要,龙武军可有有大量用于驮载的骡马。此外河东军、朔方军这些军事集团中,也有大量的牛羊战马,每年春秋做两季生意,光是专供军队,就赚地满当。
然后仗着养马的手段,又得到上官的赏识,承包了军用的厩养场,生意眼看越做越大。
“春秋两季还有加料。。。。”
“春天多加青料,有和菜梗,好配种。。。秋天多加白料,用豆饼和花生渣滓,好增。。。。。冬夏两季只给吃八成足,以防胃疾”
“食料和粪便是分开处置。没吃完地食料都有人清理。所有粪便有附近地庄户运回去作为青肥。并负责清理洁净。。。”
“饮水是用管槽流地。不怕污染。。。”
“厩栏里不留隔夜地垫草。绝对卫生地很。。。。”
我正在巡视。楼观山地马场。作为关中之地。少有几个适合大规模放羊马匹地地方。已经被龙武军地还乡团给圈占下来。划为军事训练场。非特许不得入内。
陪同地还有当地马场地承包人陈八尺。眉飞色舞地一一介绍
“闲杂本场一个一等厩、一个二等厩。两个三等厩。共计在栏马三千五百七十匹。驴骡一千二百三十一口。。。”
所谓一等)主要出战马,二等厩出骑乘军马,三等厩培育的是驮挽马,还有第四等),主要是培育驴骡牛等要求不高替代性畜力。
“其中大马二千八百二十三匹,按照母四公一配地,平时大小马分开养,。。。三齿龄的小马有三百一十五只,二齿龄地。。。。
”
“其中有天山种,河中种、河曲种、西羌种、大宛种、云中种等,还有大人引入的南诏矮脚种,但最多的还是三秦种和山南种。。。其中又分为纯血种和混种来养的。。”
“会不会养的太胖了”
我看着膘肥体壮,油光水亮的马,在河滩上悠闲的或卧或立,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又看了看和马儿们一样深宽体胖的他,突然打断道。
“不会不会。。。。”
他摆着手说
“因为是厩养,所以怕养懒了马力,场子每天早晚两次,至少让人驱使着快跑上两个时辰,一定要跑的口鼻流沫才算数的。。。。”
“现在是午后消食的时光。。。。”
“每天午时必须赶到河里清洗一次。。。”
我点了点头。
有宋一代,可吃够缺少骑兵的苦头,虽然不乏精良的装备和勇敢的士兵,可是两条腿打四条腿,打的赢追不上,打不赢也跑不掉,再好的装备和再充足的兵员,也只能给人家做了运输大队长,西夏国大名鼎鼎的擒生军,可都是用宋朝的俘虏组建的。
有唐一代,国家常备骑兵最多时可达数十万,从安西、北庭到河西、陇右、关中,到河东、河北、安东,到处是大小官私牧场和官民蓄马成风的传统,再加上那些藩附的边境部落和国家,轻易还可以动员长千上万的骑兵,什么游牧民族崛起,靠拼骑兵消耗,堆也把对方堆死。
但在战后的中原关内等地,已经被打的烂,那些开国以来赫赫有名的诸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等,都已经名存实亡。相对完好的西北各路的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也因为战争的抽掉,耗尽了潜力,已经不复最盛时存栏70万的规模,相当的虚弱,甚至为了满足续种的需要,还不得不从回纥等地大量市马。
本朝的马政历来由太仆寺主管,北方各地设置国家牧监(养马场),具体负责战马的牧养、管理与供给。牧监分上、中、下三等,有马500匹为上监,3000匹以上为中监,不足3000匹为下监。各监置牧监一
监一或二人。此后,又相继置诸监牧使、群牧都使、等,统各地牧监。
为加强管理,朝廷对马匹地繁殖、死耗、烙印、奖惩等,都有具体现定。每年秋天登记马籍,区分良马、驾马,定期上送殿中省尚乘局、各级官府及军队使用。遇有大的战事,还随时向民间征马匹。
安史之乱后,肃宗吸取了安禄山以节度使身兼诸监牧多职,而导致河北、河东地战马,全成了资敌的本钱,不再让武人兼领牧政,大肆重用内官,以内官为监军,又以内官监临重要的地方差遣官,因此由宦官充当的内飞龙使,开始控制全国监牧大权。
事实上,连这些年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地马匹,号称马比人多的龙武军,但是除了解思的奇兵队等几只纯骑兵编制外,其他大都是适合驮挽奔驰负重的军马,而非严格意义上地可以冲锋陷阵的战马。维持强势的战斗规模和持久高昂的士气,也是需要巨大的后勤消耗为代价的,许多时候还要通过驴骡牛等来补充运力上地不足。
从军马变成能够伴随骑士战马冲锋陷阵的战马,需要足够长时间的来磨合,毕竟让这种有灵性的动物,克服趋利避害的本能,冲进敌阵地刀枪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且相对普通军马、官马、民马,战马的生命周期要短地多,各种激烈战斗的驱使,很容易透支战马地生命潜力,战场中也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作为比骑士更明显的目标,在射人先射马地指导原则下,战马往往比人更容易遭到伤亡,有的时候,仅仅是蹄子上一个小伤口,或地面凹凸不平造成的扭伤,就不得不退出战斗的序列,乃至变成士兵的口粮,因此维持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往往需要远高于现役比例的后备来源。
因此龙武军在剑南和山南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牧场和放养地。但是)养的马,虽然相对放养的马,更节约资源且出栏率高,但同样也更容易出现隔代品种退化,体质和病害抵抗力下降,所以需要定期引进新品种来改良。
。。。。。。。。。。。。。。。。。。。。。。。。。。
看完马场与一干军需代表,按照日程我又来到楼观山中的武器试验场,胄曹和军器监在这里有一个项目。
不过平时嘈杂的实验场地是空空荡荡,摆在我面前只有这么一件类似后世牛仔服的东西,当然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帛甲,
用的是水力纺织机车出来的粗韧线,不计成本织成密斜纹的沉厚面料,理论上可以在有限距离内防箭和某种程度的砍劈。
由于初代产品只考虑耐磨和坚韧性,所以舒适就不敢恭维了,还要在里头衬件软衣,防止磨出血泡来,打南沼的时候许多将士叫苦不迭,多重穿戴过于闷热,激战之后几乎是顺着里子倒出汗水来,后来的改良做法,就在里头衬层吸汗的纱布,直接贴身穿。。。。然后除了工艺、成本分量下降外,其他也一直顺着战事的需要在改进。
我手上拿的这件,属于第七代产品,但这次在各种要求指标的竟投中,意外中标的,却是来自岳州无双薛府那位自立门户的薛大姐,她不但有办法在不减轻抗性的情况下,做的比别人更软更薄,因此虽然要价比别人贵了五成,但我还是指定为军官服用料。
因为我的个人强烈需求,这种帛甲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类似后世军礼服和作训服的样式,又让我家那些女人给我画了多个效果模拟图才最终定型的,因此就算染了迷彩色,看起来也相当的精神爽利,领口袖口裤口都可以扎紧,防水保暖。
“大人请看。。。”
第七代产品的改进,最大变化上就是,从头戴的软帽,到脚蹬的靴子,外表都被刷上一层胶层。
胄曹和军器二所的演示人员,用大壶模拟降雨,把水喷洒在上面,又把整只靴子浸入水中,然后拿开,可以看见水珠一粒粒挂在表面,轻轻一甩就甩掉大多数,剩下地水迹也很快的挥蒸干。
整件制服看起来瓒亮如新,很有点后世皮甲克地味道,这是为南方温暖多雨的地方设计的。在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地附件,比如湿热地区防雨的帽兜,干燥寒热地区放沙防尘挡风雪的围领和遮面。
现在
粗略区分龙武军的阶级,还是按照传统地方法,一般行军状态下的士兵,穿的是类似密纹帆布的帛甲,辅助部队的团练、义勇穿的是皮甲、纸甲,民夫不穿甲,但给短兵器和一定比例地弓箭。
什长以上的士官和模范营的老兵,则在里头多一件钢丝编织成的小背心。
如果遭遇敌人或战斗准备,则可以迅速披上用水力锻造,冲床打磨,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新式明光铠、山纹甲、鸟锤甲,或是整片成型地扣式板甲等,辅助部队则配给半金属贴片式的镶嵌甲。其中射生手不戴头盔,以免影响射界,排列在一线的槊队,还要加穿面帘、护颈以及裙摆一样地蔽膝,突击的骑兵部队还有护径和钉铁片地靴底。
这些东西全部穿戴起来,就是几十斤重的全身披挂,对体能消耗加大,因此难以长期保持进攻状态,如果是山地部队或轻装作战地需要,就只保留胸甲部分。
士官以上则配备标准化水力工业生产,更精密一些的鳞甲、小叶甲、锁子甲、链甲等金属软冑,精致的銮兜,但都士兵一起无差别的漆成同一种颜色,相互之间只在领章、臂徽、肩衔上有所区别。他们只有在阅兵或充当仪仗的时候,才在
套上一件华丽的罩衫、大氅,在头盔上别以雉尾和朱系在兵器上,作为礼服。
在战阵中把军队中坚的军官和将领,打扮的象孔雀一样华丽而显眼是一件很脑残的行为,醒目的军官固然是对提升和鼓舞士气有所帮助,但同样也对敌人的冷箭和火力来说,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引,这是长期与龙武军对阵并幸存下来的敌人,用血泪总结出来的教训。
一边思索,
我一边抚摩着光滑的表面,看起来相当结实,
“这是什么胶”
由于这个时代还没法找到橡胶,之前一些东西是用鱼胶替代的,产量太少,品质也不稳定,我特意让他们寻找合适的防水涂层的替代品。
“回军上。。。。”
对方脸有得色的道
“军司的人,虽然在南平府,没找到大人所说,足够合用的树胶,。。。。却在东川和山南之地,那些山民大片种植的药园里,现这种大叶杜仲树所产的胶汁,似乎还算合用啊。。。。。”
“产量如何。。。”
我最关心的还是成本。
“一树一年可刮十斤胶,熬煮去渣后,可得三斤。。
。。”
“才这么点啊
我有点失望,一年才够做小半个轮胎,还是摩托车的。
“这树要三年长成才出胶。。。。”
对方看我脸色马上补充解释道。
“只要种的多,产量就能上去,”
“而且这树不挑水土,不用占好田地,山地砾石也能活,虽然长的慢一些,却适合墙头院角的推广,只要军中可出钱收,那些屯点是不会在乎这点工夫的。。。”
“虽然现在价钱还贵了些,但过两年树木多了,也就降下来了”。
我恩了一声,算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在没有橡胶的情况下,反正我也不要求能作出工业传输带、载重卡车轮胎之类的硬性工业标准,能满足大车轱辘和防水软管的标准就够了。
我正在想,
这时他们又推了一个车骨碌过来,不由笑了起来,这是典型木轮辐架加强铁片的折中设计,同样也被裹上一层厚胶皮,不过这层胶皮看起来,颜色暗淡班驳的多。
“对于军上要求能让胶凝固硬化的法子,我们试了很多材料,最后现把硫磺熏透的麻丝,加到熬煮的胶汁里,再飞快抽出沥在轮毂上,反复大力拍打旋转,就变的又硬又韧。。。。拿刀尖也很难戳到底,不过就是手艺有些麻烦。。。”
“但如果再加入地油渣沥青,就会变软而滑弹。。。”
这不就是原始地硫化处理,虽然看起来还很不均匀,我不得不再次感叹古人的创造性。
“马上定为一级机要,严防泄露。。。”
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橡胶对工业基础地影响,比如热塑性、高度绝缘性、耐水性、耐潮湿性、高度粘着性、抗酸和抗碱性等。。。。。虽然这一切离我还很远。
“梁州织造行会,为军中生产新式雨披和帐子,请求开放三级授权。。。。”
现在龙武军的产业体系是采取多级授权制度的,除了最核心的军工产品,其他周边都采取授权方式,承包给体系内地各级关系户。主要是为了节约资源,利于保密,同时也是扶持外围产业。
由于产品研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偏差和走弯路,甚至连我也无法避免的大量亢余研究,产生了许多价值不高,或缺乏性价比地副产品,但是偶写副产品属于东方不亮西方亮,本来是军用不成功的设计,却可以很好的投入民用。
比如,本来试图模仿后世的德制多功能工兵铲,结果因为钢材质量不过关而告吹,但是反过来说这种兼顾砍铲挖锯的设计,对材料要求不高,也需要反复砍杀强度的民用市场来说,却是一种综合性地优秀农具。
因此,把用不上的研究拿出来授权赚钱,对军工研究这个吞金怪兽,也是不小的补益。
。。。。。。。。。。。。。。。。。。。。。。。。
回到家里,绉老头走上来低眉顺眼的说
“都准备好了。。。。”
我点了点头,走进招待客人的花厅里,那里已经摆好了毛毡子铺成地大席子,大桶打好的热滚奶茶,和大壶新酿的黑麦(青稞酒,散出独特地气味。
这是一桌典型的吐蕃席,就是学了十足吐蕃人地饮食方式布置的,连食材,都是西市采买和从西北稍回来地。不但有奶和麦粉打的手团子饼等面食,还有斩好大块带血的酥油蘸肉、手扒牛尾等肉食。
早期吐蕃人没有用碗的习惯,用青面饼捏成碗杯形,酥油、酸、鲜奶、带血汁的烤肉,煮烂的肉羹盛于其内,就奶茶或青酒,混合而食,有时也将酒倒入搅拌,最后连容器带羹一起吃光,以手捧酒以饮。
还有吐蕃人最具代表的食品,乃是以青炒面同酥油拌和而成的食品,营养好,含热量高。很适合高原寒冷缺氧地带的需要。饮料则为青酒,度数不高,有解渴,提神的效果,据说每逢祭祀,吐蕃人无论寒庶贫贱,皆须备用与青酒。而且相比一般习惯于吃羊肉游牧民族皆,吐蕃人则尤重吃牛肉,还多吃狗肉。
据说罗些城里,这时已有了西域来的葡萄酒,并创造了加盐的酥油茶。食品内容也大为增加,既包括西域,又包括汉地的品种。吐蕃人也已掌握高海拔地区面粉酵的技术,已有了制作饼、腌菜、干果、酸奶的方法。多种汉地
豆腐、粉丝、白菜、菜、、箩卜、水腌菜、扁食(饺子)、蒸屏(包子)等也已在罗些城里出现。
别小看着一桌饭,代表了龙武军这些年在吐蕃情报工作的成就,据说吐蕃马向家的菜谱,也不会差的太远。在特地准备一桌,就是为了让魏方晋招待那些南平来的特殊客人压惊洗尘的,据说他们在这一路上,很有些波折,有两辆武装马车在栈道上遇到了些意外,翻进了山沟。
检查好席次安排之后,我有又走到临近的另一个大院子。
那里是整排干净高大的库房,和目不斜视满抱纷纷出入的人员,忙碌而安静,这里是我家私人的藏书馆,与那些官办、公办的藏馆不同,这里收集了各种渠道,各种手段收集来的域外典籍,有南诏抄在叶片上的大奉圣乐典,也有突厥、回纥的历代可汗祭告长生天的大事件石柱石人勒文拓本,甚至有一个房间刚装上最新可萨人的羊皮史书,和他们带来的犹太教书典文籍,当然也是抄本,原件还在扩建的祈礼堂里。
随团出使地那位希伯来人长老伊沙克格里,倒是很乐意且不厌其烦的把希伯来文地东西翻译成汉字。
我直接走进其中标着吐蕃的房间,在空荡荡的架子上,只整理了一小堆出来,堆满了小半个库房,是各色用木版、木片、牛羊皮、丝帛、乃至人皮和鲜血等材质,隽写成一捆捆暗色黄斑驳,充满异味的典籍和书卷。吐蕃属于刚开化地奴隶国家,造纸术不达,书籍是奢侈品,所用到材料很多很杂
“因为吐蕃的这些杂什太多太杂,翻译的人手严重不足,大人要的东西,还没能找出来。
。。。”
我看了一眼架子,里头忙碌地人赶忙走过来一个,陪笑解释道。
“这都是检出来吐蕃的药典。。。出自罗贡、云丹、娑列十几个小姓家族的世传。。。。”
吐蕃的医学博取众长而独成一系,即为今日藏医的源头,其中受汉方医学影响尤深。
但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没有象样的医药体系,流行地是用苯教人祭祁祀的方法来对付病痛,认为病是各种瘟鬼魔障作樂,经常将奴隶剥皮拆骨,用他们的血肉来祭祀供养诸天鬼神,直到文成公主进吐蕃,带去了了大量的医师和药书,才开始逐渐形成相应的高原地区医药体系。
传说光是文成公主人蕃,带去“治四百零四种病地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后来金城公主入吐蕃,又带去一大批医书和药典。。赤德祖赞之世还曾派遣贝兹旃檀往汉地翻译医书多种。这些医书有的仍存录于藏文大藏经之副藏《丹珠尔》之中。
吐蕃的医学还受到西域和突厥地影响,《汉藏吏集》记“赤德松赞时由译师毗卢遮那延请四方名医,译其医著为藏文”。其时“由突厥人森却钦波把金刚手菩萨所说的续部译为藏文”,吐蕃十三种疗法中有葛逻禄疗法与突厥疗法,又有索波疗法与冲水疗法则同西域有关。
吐蕃地医书浩如烟海,其中的经典名篇多诞生于唐朝时期,如医圣云丹贡布(开元十七年至大中七年,729)之名著《四部医典》,汉医韩之海、天竺医巴惹达扎与大食医嘎林诺三人合著之《门杰吉树恰》(无畏地武器),汉僧马哈金达、汉工使加楚布与藏医琼布政攻、琼布顿珠、爵拉门巴等合译之《月王药珍》,汉医塔希瓦冈瓦与汉僧马巴拉、香蒂巴拉等九太医合著之《太医药诊紫色经函》等,皆为传世之著,足证吐蕃医学的达昌隆。
最初收集这些药典,不过是军事上的考虑,吐蕃先人雄踞高原,而居高临下吞并了众多的部族和国家,领域横跨西南到西北,地域地貌环境气候语言风俗,都大相径庭,因此展出来的医药学很有特点,如果说要对付高原作战所面对的各种状况,没有比这些吐蕃土生土长的医药学更擅长。
后来随着大乘佛教“摩柯衍那”的影响扩大,又逐渐扩散到其他领域,先是王室的书记官和史官世家,然后是时代侍奉王室的医官世家,然后是各种工匠氏族居住的众多村落,如此之类的目标还有很多。。。。灭佛之乱后,则转变成诱拐和暗杀为主要手段,这些人多数并地位不高,又很容易受到权利斗争的侵轧,却掌握着传承的种子。
有时候,消灭一个民族,不需要武力征服或是消灭,只要消灭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就可以了,象吐蕃的文化知识,因为统治结构的原因,是掌握在特定的阶层手里,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传承的,如果能诱使这些家族出逃,或灭绝之,就可能使诸如医学,工艺、文书之类,吐蕃文化里的一些积极、有益的东西,彻底断绝消失。
借助杀僧令引的吐蕃内乱,以马向为的保守势力,自的摧毁吐蕃那些先进的萌芽和相对开化的积极元素,然后再乱中取利。
或许现在一时还不明显,但是数十年后。。。。。。或许吐蕃就不再是历史上那个吐蕃了,没有了足够文化的传承,什么藏族也就是一个很块退化到蒙昧,或许还会和西夏一样,很快就消失在历史中的某个游牧民族而已。
或许是我太理想的YYY,不过如果不去做,则什么可能性都没有,做了最不济,多少也能削弱吐蕃人的战争潜力。(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章节更多,!)
其实他的本名可不叫这个八尺,本来家里给起的名字叫小米儿,因为从小就食量海大,家里那些出息老不够他吃的,总是半饥不饱的饿的慌,以至于到处偷人家的瓜菜鸡鸭,干脆给取了这个好养的贱名。自小最大的心愿,就是象大房在的节祭上的标准,顿顿有那葱爆的猪油拌饭吃。
还好他胃口不挑,粗茶淡饭,山根野菜,都能囫囵进肚儿,因此勉强维持长大成人,家里实在供不下他这无底洞,早早打出去,跟这亲戚到处商,自己混自己吃,从学徒一步步做到小有本钱的行脚商。
但因为他天生生的就肥硕,再加上这些年钱赚的多了,油水充足好吃好喝的越没有节制,身形也象吹足气的球体一般膨胀起来,裁量起衣裳来,也是往高八尺横八尺上打算,因此被口口相传八尺公的别号,也取代了小米儿这种很没有气势和想象力的小名。
他做的是压缩草料的生意,也是一项冷门,就是用水力的压机,将收集来的草料脱青烘干,反复挤轧成的草块,以便于贮藏,如果在内地,则还会因地制宜加入随处可见的稻草、麦秸、乃至玉米高粱子,晒干的地瓜土豆叶什么的,有条件的地方还会参入五分之一的。
这样一万多斤的草料,可以轻易压缩成几个两三石重地草块,用大车一拉就走,还不占多少空间,的草块也和沙袋一样,浇点水就是很好地临时工事,堆砌起来连箭都透不进去,如果作为武器,削切部分下来,浇上少量的油,就是投掷武器中上好的燃烧弹,如果事先再浸点水,就是很好的烟弹。。。。。
这东西虽然没多少营养成分,也不适合养膘,但可以在冬季枯草雪封最冷时候,为过冬牛马提供最低限度的需要,龙武军可有有大量用于驮载的骡马。此外河东军、朔方军这些军事集团中,也有大量的牛羊战马,每年春秋做两季生意,光是专供军队,就赚地满当。
然后仗着养马的手段,又得到上官的赏识,承包了军用的厩养场,生意眼看越做越大。
“春秋两季还有加料。。。。”
“春天多加青料,有和菜梗,好配种。。。秋天多加白料,用豆饼和花生渣滓,好增。。。。。冬夏两季只给吃八成足,以防胃疾”
“食料和粪便是分开处置。没吃完地食料都有人清理。所有粪便有附近地庄户运回去作为青肥。并负责清理洁净。。。”
“饮水是用管槽流地。不怕污染。。。”
“厩栏里不留隔夜地垫草。绝对卫生地很。。。。”
我正在巡视。楼观山地马场。作为关中之地。少有几个适合大规模放羊马匹地地方。已经被龙武军地还乡团给圈占下来。划为军事训练场。非特许不得入内。
陪同地还有当地马场地承包人陈八尺。眉飞色舞地一一介绍
“闲杂本场一个一等厩、一个二等厩。两个三等厩。共计在栏马三千五百七十匹。驴骡一千二百三十一口。。。”
所谓一等)主要出战马,二等厩出骑乘军马,三等厩培育的是驮挽马,还有第四等),主要是培育驴骡牛等要求不高替代性畜力。
“其中大马二千八百二十三匹,按照母四公一配地,平时大小马分开养,。。。三齿龄的小马有三百一十五只,二齿龄地。。。。
”
“其中有天山种,河中种、河曲种、西羌种、大宛种、云中种等,还有大人引入的南诏矮脚种,但最多的还是三秦种和山南种。。。其中又分为纯血种和混种来养的。。”
“会不会养的太胖了”
我看着膘肥体壮,油光水亮的马,在河滩上悠闲的或卧或立,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又看了看和马儿们一样深宽体胖的他,突然打断道。
“不会不会。。。。”
他摆着手说
“因为是厩养,所以怕养懒了马力,场子每天早晚两次,至少让人驱使着快跑上两个时辰,一定要跑的口鼻流沫才算数的。。。。”
“现在是午后消食的时光。。。。”
“每天午时必须赶到河里清洗一次。。。”
我点了点头。
有宋一代,可吃够缺少骑兵的苦头,虽然不乏精良的装备和勇敢的士兵,可是两条腿打四条腿,打的赢追不上,打不赢也跑不掉,再好的装备和再充足的兵员,也只能给人家做了运输大队长,西夏国大名鼎鼎的擒生军,可都是用宋朝的俘虏组建的。
有唐一代,国家常备骑兵最多时可达数十万,从安西、北庭到河西、陇右、关中,到河东、河北、安东,到处是大小官私牧场和官民蓄马成风的传统,再加上那些藩附的边境部落和国家,轻易还可以动员长千上万的骑兵,什么游牧民族崛起,靠拼骑兵消耗,堆也把对方堆死。
但在战后的中原关内等地,已经被打的烂,那些开国以来赫赫有名的诸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等,都已经名存实亡。相对完好的西北各路的监牧使、群牧都使、闲厩使,也因为战争的抽掉,耗尽了潜力,已经不复最盛时存栏70万的规模,相当的虚弱,甚至为了满足续种的需要,还不得不从回纥等地大量市马。
本朝的马政历来由太仆寺主管,北方各地设置国家牧监(养马场),具体负责战马的牧养、管理与供给。牧监分上、中、下三等,有马500匹为上监,3000匹以上为中监,不足3000匹为下监。各监置牧监一
监一或二人。此后,又相继置诸监牧使、群牧都使、等,统各地牧监。
为加强管理,朝廷对马匹地繁殖、死耗、烙印、奖惩等,都有具体现定。每年秋天登记马籍,区分良马、驾马,定期上送殿中省尚乘局、各级官府及军队使用。遇有大的战事,还随时向民间征马匹。
安史之乱后,肃宗吸取了安禄山以节度使身兼诸监牧多职,而导致河北、河东地战马,全成了资敌的本钱,不再让武人兼领牧政,大肆重用内官,以内官为监军,又以内官监临重要的地方差遣官,因此由宦官充当的内飞龙使,开始控制全国监牧大权。
事实上,连这些年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地马匹,号称马比人多的龙武军,但是除了解思的奇兵队等几只纯骑兵编制外,其他大都是适合驮挽奔驰负重的军马,而非严格意义上地可以冲锋陷阵的战马。维持强势的战斗规模和持久高昂的士气,也是需要巨大的后勤消耗为代价的,许多时候还要通过驴骡牛等来补充运力上地不足。
从军马变成能够伴随骑士战马冲锋陷阵的战马,需要足够长时间的来磨合,毕竟让这种有灵性的动物,克服趋利避害的本能,冲进敌阵地刀枪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且相对普通军马、官马、民马,战马的生命周期要短地多,各种激烈战斗的驱使,很容易透支战马地生命潜力,战场中也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作为比骑士更明显的目标,在射人先射马地指导原则下,战马往往比人更容易遭到伤亡,有的时候,仅仅是蹄子上一个小伤口,或地面凹凸不平造成的扭伤,就不得不退出战斗的序列,乃至变成士兵的口粮,因此维持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往往需要远高于现役比例的后备来源。
因此龙武军在剑南和山南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牧场和放养地。但是)养的马,虽然相对放养的马,更节约资源且出栏率高,但同样也更容易出现隔代品种退化,体质和病害抵抗力下降,所以需要定期引进新品种来改良。
。。。。。。。。。。。。。。。。。。。。。。。。。。
看完马场与一干军需代表,按照日程我又来到楼观山中的武器试验场,胄曹和军器监在这里有一个项目。
不过平时嘈杂的实验场地是空空荡荡,摆在我面前只有这么一件类似后世牛仔服的东西,当然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帛甲,
用的是水力纺织机车出来的粗韧线,不计成本织成密斜纹的沉厚面料,理论上可以在有限距离内防箭和某种程度的砍劈。
由于初代产品只考虑耐磨和坚韧性,所以舒适就不敢恭维了,还要在里头衬件软衣,防止磨出血泡来,打南沼的时候许多将士叫苦不迭,多重穿戴过于闷热,激战之后几乎是顺着里子倒出汗水来,后来的改良做法,就在里头衬层吸汗的纱布,直接贴身穿。。。。然后除了工艺、成本分量下降外,其他也一直顺着战事的需要在改进。
我手上拿的这件,属于第七代产品,但这次在各种要求指标的竟投中,意外中标的,却是来自岳州无双薛府那位自立门户的薛大姐,她不但有办法在不减轻抗性的情况下,做的比别人更软更薄,因此虽然要价比别人贵了五成,但我还是指定为军官服用料。
因为我的个人强烈需求,这种帛甲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类似后世军礼服和作训服的样式,又让我家那些女人给我画了多个效果模拟图才最终定型的,因此就算染了迷彩色,看起来也相当的精神爽利,领口袖口裤口都可以扎紧,防水保暖。
“大人请看。。。”
第七代产品的改进,最大变化上就是,从头戴的软帽,到脚蹬的靴子,外表都被刷上一层胶层。
胄曹和军器二所的演示人员,用大壶模拟降雨,把水喷洒在上面,又把整只靴子浸入水中,然后拿开,可以看见水珠一粒粒挂在表面,轻轻一甩就甩掉大多数,剩下地水迹也很快的挥蒸干。
整件制服看起来瓒亮如新,很有点后世皮甲克地味道,这是为南方温暖多雨的地方设计的。在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地附件,比如湿热地区防雨的帽兜,干燥寒热地区放沙防尘挡风雪的围领和遮面。
现在
粗略区分龙武军的阶级,还是按照传统地方法,一般行军状态下的士兵,穿的是类似密纹帆布的帛甲,辅助部队的团练、义勇穿的是皮甲、纸甲,民夫不穿甲,但给短兵器和一定比例地弓箭。
什长以上的士官和模范营的老兵,则在里头多一件钢丝编织成的小背心。
如果遭遇敌人或战斗准备,则可以迅速披上用水力锻造,冲床打磨,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新式明光铠、山纹甲、鸟锤甲,或是整片成型地扣式板甲等,辅助部队则配给半金属贴片式的镶嵌甲。其中射生手不戴头盔,以免影响射界,排列在一线的槊队,还要加穿面帘、护颈以及裙摆一样地蔽膝,突击的骑兵部队还有护径和钉铁片地靴底。
这些东西全部穿戴起来,就是几十斤重的全身披挂,对体能消耗加大,因此难以长期保持进攻状态,如果是山地部队或轻装作战地需要,就只保留胸甲部分。
士官以上则配备标准化水力工业生产,更精密一些的鳞甲、小叶甲、锁子甲、链甲等金属软冑,精致的銮兜,但都士兵一起无差别的漆成同一种颜色,相互之间只在领章、臂徽、肩衔上有所区别。他们只有在阅兵或充当仪仗的时候,才在
套上一件华丽的罩衫、大氅,在头盔上别以雉尾和朱系在兵器上,作为礼服。
在战阵中把军队中坚的军官和将领,打扮的象孔雀一样华丽而显眼是一件很脑残的行为,醒目的军官固然是对提升和鼓舞士气有所帮助,但同样也对敌人的冷箭和火力来说,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引,这是长期与龙武军对阵并幸存下来的敌人,用血泪总结出来的教训。
一边思索,
我一边抚摩着光滑的表面,看起来相当结实,
“这是什么胶”
由于这个时代还没法找到橡胶,之前一些东西是用鱼胶替代的,产量太少,品质也不稳定,我特意让他们寻找合适的防水涂层的替代品。
“回军上。。。。”
对方脸有得色的道
“军司的人,虽然在南平府,没找到大人所说,足够合用的树胶,。。。。却在东川和山南之地,那些山民大片种植的药园里,现这种大叶杜仲树所产的胶汁,似乎还算合用啊。。。。。”
“产量如何。。。”
我最关心的还是成本。
“一树一年可刮十斤胶,熬煮去渣后,可得三斤。。
。。”
“才这么点啊
我有点失望,一年才够做小半个轮胎,还是摩托车的。
“这树要三年长成才出胶。。。。”
对方看我脸色马上补充解释道。
“只要种的多,产量就能上去,”
“而且这树不挑水土,不用占好田地,山地砾石也能活,虽然长的慢一些,却适合墙头院角的推广,只要军中可出钱收,那些屯点是不会在乎这点工夫的。。。”
“虽然现在价钱还贵了些,但过两年树木多了,也就降下来了”。
我恩了一声,算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在没有橡胶的情况下,反正我也不要求能作出工业传输带、载重卡车轮胎之类的硬性工业标准,能满足大车轱辘和防水软管的标准就够了。
我正在想,
这时他们又推了一个车骨碌过来,不由笑了起来,这是典型木轮辐架加强铁片的折中设计,同样也被裹上一层厚胶皮,不过这层胶皮看起来,颜色暗淡班驳的多。
“对于军上要求能让胶凝固硬化的法子,我们试了很多材料,最后现把硫磺熏透的麻丝,加到熬煮的胶汁里,再飞快抽出沥在轮毂上,反复大力拍打旋转,就变的又硬又韧。。。。拿刀尖也很难戳到底,不过就是手艺有些麻烦。。。”
“但如果再加入地油渣沥青,就会变软而滑弹。。。”
这不就是原始地硫化处理,虽然看起来还很不均匀,我不得不再次感叹古人的创造性。
“马上定为一级机要,严防泄露。。。”
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橡胶对工业基础地影响,比如热塑性、高度绝缘性、耐水性、耐潮湿性、高度粘着性、抗酸和抗碱性等。。。。。虽然这一切离我还很远。
“梁州织造行会,为军中生产新式雨披和帐子,请求开放三级授权。。。。”
现在龙武军的产业体系是采取多级授权制度的,除了最核心的军工产品,其他周边都采取授权方式,承包给体系内地各级关系户。主要是为了节约资源,利于保密,同时也是扶持外围产业。
由于产品研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偏差和走弯路,甚至连我也无法避免的大量亢余研究,产生了许多价值不高,或缺乏性价比地副产品,但是偶写副产品属于东方不亮西方亮,本来是军用不成功的设计,却可以很好的投入民用。
比如,本来试图模仿后世的德制多功能工兵铲,结果因为钢材质量不过关而告吹,但是反过来说这种兼顾砍铲挖锯的设计,对材料要求不高,也需要反复砍杀强度的民用市场来说,却是一种综合性地优秀农具。
因此,把用不上的研究拿出来授权赚钱,对军工研究这个吞金怪兽,也是不小的补益。
。。。。。。。。。。。。。。。。。。。。。。。。
回到家里,绉老头走上来低眉顺眼的说
“都准备好了。。。。”
我点了点头,走进招待客人的花厅里,那里已经摆好了毛毡子铺成地大席子,大桶打好的热滚奶茶,和大壶新酿的黑麦(青稞酒,散出独特地气味。
这是一桌典型的吐蕃席,就是学了十足吐蕃人地饮食方式布置的,连食材,都是西市采买和从西北稍回来地。不但有奶和麦粉打的手团子饼等面食,还有斩好大块带血的酥油蘸肉、手扒牛尾等肉食。
早期吐蕃人没有用碗的习惯,用青面饼捏成碗杯形,酥油、酸、鲜奶、带血汁的烤肉,煮烂的肉羹盛于其内,就奶茶或青酒,混合而食,有时也将酒倒入搅拌,最后连容器带羹一起吃光,以手捧酒以饮。
还有吐蕃人最具代表的食品,乃是以青炒面同酥油拌和而成的食品,营养好,含热量高。很适合高原寒冷缺氧地带的需要。饮料则为青酒,度数不高,有解渴,提神的效果,据说每逢祭祀,吐蕃人无论寒庶贫贱,皆须备用与青酒。而且相比一般习惯于吃羊肉游牧民族皆,吐蕃人则尤重吃牛肉,还多吃狗肉。
据说罗些城里,这时已有了西域来的葡萄酒,并创造了加盐的酥油茶。食品内容也大为增加,既包括西域,又包括汉地的品种。吐蕃人也已掌握高海拔地区面粉酵的技术,已有了制作饼、腌菜、干果、酸奶的方法。多种汉地
豆腐、粉丝、白菜、菜、、箩卜、水腌菜、扁食(饺子)、蒸屏(包子)等也已在罗些城里出现。
别小看着一桌饭,代表了龙武军这些年在吐蕃情报工作的成就,据说吐蕃马向家的菜谱,也不会差的太远。在特地准备一桌,就是为了让魏方晋招待那些南平来的特殊客人压惊洗尘的,据说他们在这一路上,很有些波折,有两辆武装马车在栈道上遇到了些意外,翻进了山沟。
检查好席次安排之后,我有又走到临近的另一个大院子。
那里是整排干净高大的库房,和目不斜视满抱纷纷出入的人员,忙碌而安静,这里是我家私人的藏书馆,与那些官办、公办的藏馆不同,这里收集了各种渠道,各种手段收集来的域外典籍,有南诏抄在叶片上的大奉圣乐典,也有突厥、回纥的历代可汗祭告长生天的大事件石柱石人勒文拓本,甚至有一个房间刚装上最新可萨人的羊皮史书,和他们带来的犹太教书典文籍,当然也是抄本,原件还在扩建的祈礼堂里。
随团出使地那位希伯来人长老伊沙克格里,倒是很乐意且不厌其烦的把希伯来文地东西翻译成汉字。
我直接走进其中标着吐蕃的房间,在空荡荡的架子上,只整理了一小堆出来,堆满了小半个库房,是各色用木版、木片、牛羊皮、丝帛、乃至人皮和鲜血等材质,隽写成一捆捆暗色黄斑驳,充满异味的典籍和书卷。吐蕃属于刚开化地奴隶国家,造纸术不达,书籍是奢侈品,所用到材料很多很杂
“因为吐蕃的这些杂什太多太杂,翻译的人手严重不足,大人要的东西,还没能找出来。
。。。”
我看了一眼架子,里头忙碌地人赶忙走过来一个,陪笑解释道。
“这都是检出来吐蕃的药典。。。出自罗贡、云丹、娑列十几个小姓家族的世传。。。。”
吐蕃的医学博取众长而独成一系,即为今日藏医的源头,其中受汉方医学影响尤深。
但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没有象样的医药体系,流行地是用苯教人祭祁祀的方法来对付病痛,认为病是各种瘟鬼魔障作樂,经常将奴隶剥皮拆骨,用他们的血肉来祭祀供养诸天鬼神,直到文成公主进吐蕃,带去了了大量的医师和药书,才开始逐渐形成相应的高原地区医药体系。
传说光是文成公主人蕃,带去“治四百零四种病地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后来金城公主入吐蕃,又带去一大批医书和药典。。赤德祖赞之世还曾派遣贝兹旃檀往汉地翻译医书多种。这些医书有的仍存录于藏文大藏经之副藏《丹珠尔》之中。
吐蕃的医学还受到西域和突厥地影响,《汉藏吏集》记“赤德松赞时由译师毗卢遮那延请四方名医,译其医著为藏文”。其时“由突厥人森却钦波把金刚手菩萨所说的续部译为藏文”,吐蕃十三种疗法中有葛逻禄疗法与突厥疗法,又有索波疗法与冲水疗法则同西域有关。
吐蕃地医书浩如烟海,其中的经典名篇多诞生于唐朝时期,如医圣云丹贡布(开元十七年至大中七年,729)之名著《四部医典》,汉医韩之海、天竺医巴惹达扎与大食医嘎林诺三人合著之《门杰吉树恰》(无畏地武器),汉僧马哈金达、汉工使加楚布与藏医琼布政攻、琼布顿珠、爵拉门巴等合译之《月王药珍》,汉医塔希瓦冈瓦与汉僧马巴拉、香蒂巴拉等九太医合著之《太医药诊紫色经函》等,皆为传世之著,足证吐蕃医学的达昌隆。
最初收集这些药典,不过是军事上的考虑,吐蕃先人雄踞高原,而居高临下吞并了众多的部族和国家,领域横跨西南到西北,地域地貌环境气候语言风俗,都大相径庭,因此展出来的医药学很有特点,如果说要对付高原作战所面对的各种状况,没有比这些吐蕃土生土长的医药学更擅长。
后来随着大乘佛教“摩柯衍那”的影响扩大,又逐渐扩散到其他领域,先是王室的书记官和史官世家,然后是时代侍奉王室的医官世家,然后是各种工匠氏族居住的众多村落,如此之类的目标还有很多。。。。灭佛之乱后,则转变成诱拐和暗杀为主要手段,这些人多数并地位不高,又很容易受到权利斗争的侵轧,却掌握着传承的种子。
有时候,消灭一个民族,不需要武力征服或是消灭,只要消灭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就可以了,象吐蕃的文化知识,因为统治结构的原因,是掌握在特定的阶层手里,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传承的,如果能诱使这些家族出逃,或灭绝之,就可能使诸如医学,工艺、文书之类,吐蕃文化里的一些积极、有益的东西,彻底断绝消失。
借助杀僧令引的吐蕃内乱,以马向为的保守势力,自的摧毁吐蕃那些先进的萌芽和相对开化的积极元素,然后再乱中取利。
或许现在一时还不明显,但是数十年后。。。。。。或许吐蕃就不再是历史上那个吐蕃了,没有了足够文化的传承,什么藏族也就是一个很块退化到蒙昧,或许还会和西夏一样,很快就消失在历史中的某个游牧民族而已。
或许是我太理想的YYY,不过如果不去做,则什么可能性都没有,做了最不济,多少也能削弱吐蕃人的战争潜力。(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章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