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混在五代当皇帝

正文 第二十八章 窥凉州

    第二十八章 窥凉州

    “所以说……”赵匡胤微微一笑,手底下却又是在案几上重重地一拍,“朝廷现在只是定下了北伐辽国的基本方略,而且沿边军镇都有份参与,连定难军都不例外,这让辽国应该怎么防备?他们还能把几个大部族平铺到两国边界不成?至于朝廷何时北伐,禁军主力从哪里出塞,到现在为止恐怕也只有陛下和两府重臣才知道,底下都被瞒得死死的,打辽军一个措手不及仍然大有可能()!”

    尽管已经习惯了把兄长对案几搞出来的动静当作金鼓之声处理,赵匡义还是被赵匡胤配合着这段话的前后两次重击震得一愣一愣的,不过也因此而把赵匡胤的这段话完全听进去了,细细思忖片刻,心中不由得暗自点头称是。

    周、辽两国现在接壤的边界说起来可有数千里呢,当然西边不少地方是砂碛瀚海与大河阻隔,并不适合大军通行,而且两国在西边也都没有什么重兵,各自疆域内的城池、百姓都不多,得失之间的利益不算很大,只可能成为双方偏师角逐的战场,两国主要的作战地域还是在河套以东,从河东开始直到山海之间的渝关。

    然而光是这一段边界也有很长,沿线虽然多为崇山峻岭,不过利于大军通行的山口还有那么十几个,而且这些山口还都处于周军控制之下,对于并不擅长守城的辽军而言,如果找不准重点布防位置的话,确实不是那么好守的。

    在辽国而言,渝关东北面的润州(今河北*省秦皇岛*市西北)、得胜口外的儒州(今北京延庆*县)还算是比较好守的,前者只需要防备渝关这一条路,而且守军又多有懂得守城的渤海人,后者是儒州距离山口极近,守军也是当地的汉儿为主,加上被汉儿熏陶过多年的契丹军,顶住从得胜口出击的周军还有些希望。

    卢龙塞北面群山之间的松亭关(今河北喜峰口的北口)、雁门关北面雁门山北麓的广武城寨的守御难度则在其次,两座关城险则险矣,不过距离辽军驻扎的主要据点却偏远了一些,辽国的泽州(今河北*省平泉*县西南)距离松亭关有数十里地,朔州距离广武城寨更有近百里,而且驻军以不擅守城的契丹军为主,届时可未必关得住门。

    至于面对西山道巡检使所率周军的蔚州(今山西*省蔚*县),还有古北口北面思乡岭下的新馆城寨,防守的难度又要高了一截()。前者是需要面对大周占据的灵丘*县(今河北*省灵丘*县)、飞狐*县(今河北*省涞源*县),缺乏关键险隘可以赖以阻击周军,而且地势不平不利骑兵出战,反而最有利于以步军为主的周军攻城拔寨;后者则是整个北安州都处于山洼,同样不利于骑兵驰骋,偏偏新馆城寨和北安州之间还有山川障碍,古北口的山陉至此还宽敞起来了,同样不利于辽方的坚守。

    这一切,其实都是因为周、辽双方各有所长,而大周这边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长处,在几次征伐的过程当中迅速地抢占了几个隘口的有利地形,不光是增强了己方的防御能力,同时也削弱了敌方的防御优势。

    而且除了这几条主要通道之外,燕山、恒山之中还有一些更为狭窄险峻的山路沟通南北,对于以步军为主并且人多善守的大周来讲,既容易防守又便于以此出击,对于以骑兵为主并且不太懂得守城的辽军,却真是不知道应该把部队撒出去守点还是应该驻扎州城待机而动。

    想通了这一层,赵匡义也就点了点头赞叹道:“阿兄说得是。这么些山陉,辽国如果想要处处设防,以其兵力和守城能力而言,只怕会变成处处都难以防备,一旦被我军突破一点,整条防线就都有可能崩溃。而要想抓准我军出塞的时间和方向,显然辽国并没有这么强悍的细作和斥候。”

    “就是这样的!辽军一向以游动为能,以回避正战而选择骚扰侧击为能,习惯劫人粮道,自己却不依赖粮道而以打草谷为务,祸乱中原的能力是一等一的,要想长期据守山口……却是未必有这个能耐~”

    简单地点评了辽军两句,赵匡胤又补充道:“如若是我来向辽主献策,那么面对周军可能的进攻,着力死守几个关口意图拒敌于国门之外是不必奢望的,只能集中兵力于上京、东京、南京、西京等主要大城,坐等周军的攻势起来,然后再根据周军的兵力部署决定对策。当然,以陛下的谨慎和运筹司的谋划能力,北伐的每一路应该都不是辽军集中主力就可以对付的,所以辽人未必能够找到主力决战的机会,以禁军的战力水平,多半辽军还会极力避免主力相会()。这样的话,辽人只怕要寄希望于大周的粮馈不济了……那就是尽力避免决战,必要时甚至放弃城池,退入草原与敌周旋,一边拉长我军的粮道,一边反复派遣小队骚扰袭击粮道,如果能够在消磨双方耐心的拉锯中围住一部缺粮部队战而胜之固然最好,就算是不能,那么只要可以迫使我军因为缺粮而退军,辽人也勉强可以说获胜了。”

    “如果照阿兄说的推算……”赵匡义沉吟着,“阿兄可是说过陛下向来谋定而后动,行军布阵极为谨慎,辽人的这种战法多半也会被运筹司考虑进去,即使没有好的应对办法,我军总也不会因为粮道的问题而被辽军分割乃至重创吧?顶多就是因为不能坚持扫荡草原而持重退军,辽国的疆土却还是会被我军横扫一遍,这样的结果对辽人怎么能算是胜了?”

    赵匡胤笑了笑:“陛下兴师伐辽为的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为了赵阔之事而惩罚辽主?如果辽军不会伤筋动骨,如果大周依然无法在草原上站住脚,如果大耗钱粮的北伐到最后也还是恢复到现在这种两国对峙的疆域和局面,大周安能言胜?以保存军力为目的的辽人又如何不能说是获胜了?”

    “听阿兄这么说,那……岂不是我军此次北伐并无胜算,阿兄却怎么对朔方军参战甚为积极?”

    赵匡义有点被兄长说服了的意思,然而他毕竟不是那种耳朵根子软的人物,只是回思了一下,马上就对赵匡胤态度之间的矛盾之处提出了疑问。

    赵匡胤伸手在案几上敲了两声,这才缓缓地说道:“我在这里判断胜负的标准,自然是以各方是否达到出兵的目标而言。大周不能灭辽、不能占住辽国的四京,那就不好说胜,但是我朔方军出兵就一定抱着和朝廷一样的目标吗?对于各个军镇来说,定难军只要能从辽人那边报复回来,再多少掳掠些人口牲畜,那就算大获全胜了;其他军镇只要出战有所斩获而自身损失轻微,那就有相当的战功;朔方军同样如此……若是能够北击辽国直取大河曲,朔方军的实力就能大增,朔方军在西域的威名就能响震一方!”

    一大段话说完,可能是说得有些口干了,赵匡胤这才暂时住口,低头小抿了一口醇酒,然后抬头说道:“到了那时,我以朔方军助你在凉州立足才能事半功倍,继续向西抚绥甘州、肃州也未尝不可,做得好了,朝廷未必就不会许可重建河西军镇,甚至归义军都会附我骥尾()。”

    赵匡义这才心中一震,原来兄长对依从朝廷伐辽如此热衷,其实并不是因为收起了傲气从此对皇帝俯首贴耳啊……归根到底仍然是对赵家的前途心怀期待,这是要从侧面加强对自己这个凉州刺史的支持啊……

    凉州、甘州、肃州……河西节度使……就算是自己的品秩升不到这么快,让兄长过来兼这个节镇也是不错的啊……如果真的能够以武功威名和朝廷的支持折服归义军,通往西域的道路可就通畅了,那么光是占据商路中转的税钱就相当可观了,再有乌孙马、大食马的引进和上贡,自己兄弟在西北的地位财富多半就有了保证。

    而且……兄长对周军进攻辽国之后可能在草原上形成的战局分析得那么细致,恐怕主要目的并不是在就事论事吧?其实自己率数百劲卒经略凉州,和大周进军辽境差相仿佛啊~不管是以军力战力对比而论,还是以地势优劣而言,自己的部伍对当地的羌戎,其实和周军对辽军很相似的,兄长这是在侧面敲打自己啊……

    赵匡义端正了一下自己的仪容,正色向赵匡胤拱了拱手说道:“小弟聆听兄长教诲受益匪浅,此去凉州为国拓边,弟一定谨记最终目标,每一次决策定计都不敢或忘!绝不会急于求进,绝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妄想,依托朝廷的支持和朔方军的援助,稳扎稳打安定凉州,然后再徐图整个河西。一旦功成,河西节度使还得要兄长来做。”

    “呵呵,真有那个时候,只怕为兄确实要卸下朔方军,好移镇去河西了……陛下将凉州以西许给我赵家,此事应当不会有变,毕竟这些地方并非朝廷实控,需要我等尽力拚来,不过那时候朔方军就一定会另行安排节帅了~”

    赵匡胤敛容回应着弟弟的表忠,言谈间仍然显示着他的思虑更为深远。</p>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