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莱市桥
第三章莱市桥
西京东面的莱市桥上下观者如堵,好热闹的洛阳百姓几乎都跑到这里来看出使西域三载的赵二郎归来。//
说起来也是令人心酸,洛阳本来是数千年古都所在,当地百姓应该见惯了这等场面,别说是一个刚刚到刺史级的使节返京了,皇帝、亲王、一品大将军的出征与凯旋都不知道看过了多少,放在以前谁会在乎一个从五品下的仪仗啊?哪怕是这人有着出使异域长达三年之久的特殊性。
然则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正当壮年的这一批洛阳百姓还真是很少见这等热闹。自从石敬瑭作乱、后唐末帝举族于元武楼,新朝再一次迁都于汴梁之后,洛阳百姓也就只能几年见一次西京留守、河南尹上任的仪式而已,这样的凄清一直到当今皇帝在今年年初将都城迁回洛阳才作罢,其间历时整整三十五年了。
不过以如今大周的盛朝气象,以当今天子的励精图治,这些新都的百姓尽管懵懂,却也能够感觉到时令的不同,既然皇帝已经把都城迁回了洛阳,从今以后大概就可以经常有这种热闹可看吧……只是这样的心理预期并不能让他们就此平静下来,今年的第二场热闹怎么也得出城来凑一凑的,相比起皇帝车驾经过时众人跪迎的诚惶诚恐,观赏一个从五品下的使节回京当然要自在得多。
“这个赵家二郎,听说就是当年驻扎在夹马营的禁军子弟,还是生在夹马营的呢~今次回来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爱热闹的人凑在一起,其中自然会有许多的消息灵通人士,而且爱热闹的人普遍都是外向型的,又有共同的话题,陌生人扎堆也能在片刻间互相聊起来,更何况里面还有结伙过来看热闹的。这不,从东南面洛水挖通到城东的阳渠水上面还看不到使团的船队,这些闲人们就自己熟络起来了,很快就有人开始卖弄自己的消息灵通。
“扯~”大家都是消息灵通人士,互相不服气的事情更是常有,前面说话的那位马上就见识到了,“赵家二郎生在天福四年,那时候晋高祖早就迁都到了汴梁,夹马营的禁军都随着走了,当地只剩下几十个老卒留守,谁有能耐生得下赵二郎?”
第一个说话的人被驳了面子,欲待生气却又缺了底气,只得拱了拱手诚恳地问道:“这位大哥可真是见多识广!连赵家二郎的年岁都一清二楚的,还知道夹马营的变化详情……不过俺听说的传闻,赵家郎确实是生在夹马营的,当时好像还是碰到了难产什么的,营中军士专门去请了僧人祈福,整个夹马营为此焚香祷告,当地整夜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这个传闻却是空穴来风?”
“你就是一知半解罢了。.别人敬他,他也就不好语气太过刻薄了,当下拱手回了个礼,这才继续说道,“那个传闻是有,不过却是当时在夹马营做指挥使的赵家老汉得赵大郎时候的事情,那还是在天成二年呢~和你讲这些逸闻的家中族老恐怕是老得人都犯糊涂了吧?中间差着十二年的都能够弄混。”
“这你都知道?!和俺讲洛京旧事的是家中族祖,天祐年间唐帝从关中东迁洛京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记事了,如今都已经七老八十的,人糊涂一点也不奇怪吧……细翁记得的洛京旧事很多,而且是越早的事情越清楚,到了三四十年前的事情有些弄混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小弟姓郑,家中排行第七,不知大哥怎么称呼?”
驳自己面子的人能够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看出来自己的消息来源是已经头脑犯糊涂的老人,这就让郑七既惊异又佩服了,于是回话再无一分的火气,猛然间恭敬了许多。
“不敢不敢,俺姓张,行二,你叫俺张老二就行。”郑七的恭敬让张老二完全收敛起自己的刻薄,“你家族祖在天祐年间就能够记事,那年岁都称得上人瑞了,失敬失敬。俺方才说得真是过分了点,那些年一直都是兵荒马乱的,人瑞经历的事情太多,弄错了这么一点小事情有可原,是俺太挑剔了。”
“俺看张二哥的年岁也不是很大,不像是经历过天成二年一些琐事的人啊……怎么却能把那时候的事情说得这么清楚明白?”
郑七看了看张老二的模样,见他顶多也就是三十岁出头的样子,心中不免就有些疑惑,只稍微忍了忍,最终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张老二笑了笑说道:“让郑七郎见笑了,俺是天福末年生人,哪里会经过天成年间的事情啊~赵家二郎比俺的年岁还大呢。只不过和郑七郎说洛京旧事的是族祖,而和俺说故事的则是细叔,当年白马寺的僧人去夹马营念经,正在当地玩耍的细叔可是亲眼见着的,后来夹马营的禁军东迁,细叔更是出了夫子,现在还记得那个赵家老汉呢。”
“原来是这样~”郑七郎恍然大悟,“俺家细翁历事多,只不过年岁大了经常把事情记混;张二哥的族叔虽然年少一些,历事稍微少点,但是每件事情都还能记清楚。不过夹马营的那些轶事,就算是那一段时间青春正盛的洛阳人,没有亲历过恐怕也很难像张二哥的族叔那样清楚明白。俺听来的种种传闻,就老是说夹马营生下香孩儿,此中必有大富大贵之人,再听了细翁的说法,搞得俺还以为赵家二郎会是这个捞到富贵运的人呢,所以才专门跑出来看一看的~”
“哈哈哈~哪里弄出来香孩儿的传言哦!只不过是白马寺的檀香烧得多了一些罢了,赵家老汉的薪俸在这上面可没有少花。然则事情也难说,有僧人祈福,难产变顺产,生下来就是个大胖小子,还有檀香绕室,这个婴儿当真沾了福运也说不定……只是这人并非赵家二郎,却是那个现任朔方军节度使的赵家大郎。”
张老二听了郑七的话就是一阵大乐,愚夫愚妇们津津乐道的一些福兆祥瑞,蒙一蒙没有亲历没有见识的人当真很灵,也就是他了,正好家里年纪最小的族叔当时就在白马寺玩耍,这才全程见识了真实的场景,从而让他不至于被愚夫愚妇们的传言哄骗。不过福运这种事情跟天命差不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谁也不敢断然否认其有,张老二能够嘲笑的也就是“香孩儿”、“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之类的附会之词罢了,见过僧人彻夜焚香祷告的人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郑七却是慎重的点了点头,沉声说道:“嗯,这事还真是不好说!照着张二哥的说法,那些传闻中的异象自然是假的了,不过难产变顺产,光是这一件事情就已经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且整夜都是僧人祈福和焚香绕床,这个婴儿总会沾上些福运的。要不怎么那个赵家大郎高平一战就得先帝青眼,才二十多岁就在殿前司当大将,三十岁建节,如今更是雄踞西北重镇,没有一点天生的福缘,还真是未必会有这种命~不过这样看来俺可算是白来凑这个热闹了,赵家二郎三十多岁了才有望弄一个遥郡刺史,真不算一回事。”
“二位这就有些不懂了吧!赵家兄弟可是一母所生,你们想想看啊,这赵家大郎就已经碰上了难产,需要白马寺的僧人彻夜焚香祷告祈福,这才度过了难关,那赵家二郎可是比大郎小了整整一轮!赵母生他的时候得有多大年纪了?又会有多危险?前番靠着僧人焚香祷告祈福才顺利得子的赵家老汉会不会重施故技?”
张老二和郑七正说得口沫横飞,一旁站满了张着嘴听得入味的闲人,这时候却是突然有第三个人凑上来说话了。
“这位……”
郑七被对方截住了话头,却也不恼,有了张老二那回的经验,他听这人说得倒是有理,于是就小心翼翼地问起了对方的来路。
“小姓陈,行三,却是跟着漕船从汴梁跑洛阳来谋生的。”
郑七又是一拱手,笑嘻嘻地说道:“原来的陈三哥,还是从汴梁来的。那赵家二郎据说是赵家老汉随禁军迁居汴梁之后所生,照陈三哥的意思,他出生的时候也有赵家大郎一般的排场?”
“谁说不是呢!”作为世代的码头搬运工,陈三也是个自来熟,“赵家大郎的事情俺却是今天第一回听说,不过赵家二郎的事情俺却是亲见。当时是天福四年的十月吧……定力院的一群僧人从汴河码头上请了俺们一帮人,搬着许多物件赶去禁军官舍,正是行那彻夜焚香祷告祈福的勾当,赵家二郎出生的那一夜,官舍上空火光冲天,檀香散到了周边的闾巷,和张二郎说的赵家大郎出生状况一般无二。”
张老二闻言却是皱了皱眉头:“定力院?没听说过……汴梁那边最出名的寺院不是大相国寺吗?还有就是太祖皇帝潜龙之居改建的皇建院和先帝的功德院天清寺。”
“呵呵,赵家大郎出生是什么时候,赵家二郎出生又是什么时候?听说赵家老汉在唐庄宗那时候很得道,唐明宗待他也很厚,石晋的时候可就失势啰~所以第一次可以请到洛阳著名的白马寺僧人,而第二次就只能请汴梁城东南角落的定力院僧人了,大相国寺哪里会听一个小小的指挥使招呼?”
陈三微微一哂,显出的是满怀的沧桑。
西京东面的莱市桥上下观者如堵,好热闹的洛阳百姓几乎都跑到这里来看出使西域三载的赵二郎归来。//
说起来也是令人心酸,洛阳本来是数千年古都所在,当地百姓应该见惯了这等场面,别说是一个刚刚到刺史级的使节返京了,皇帝、亲王、一品大将军的出征与凯旋都不知道看过了多少,放在以前谁会在乎一个从五品下的仪仗啊?哪怕是这人有着出使异域长达三年之久的特殊性。
然则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正当壮年的这一批洛阳百姓还真是很少见这等热闹。自从石敬瑭作乱、后唐末帝举族于元武楼,新朝再一次迁都于汴梁之后,洛阳百姓也就只能几年见一次西京留守、河南尹上任的仪式而已,这样的凄清一直到当今皇帝在今年年初将都城迁回洛阳才作罢,其间历时整整三十五年了。
不过以如今大周的盛朝气象,以当今天子的励精图治,这些新都的百姓尽管懵懂,却也能够感觉到时令的不同,既然皇帝已经把都城迁回了洛阳,从今以后大概就可以经常有这种热闹可看吧……只是这样的心理预期并不能让他们就此平静下来,今年的第二场热闹怎么也得出城来凑一凑的,相比起皇帝车驾经过时众人跪迎的诚惶诚恐,观赏一个从五品下的使节回京当然要自在得多。
“这个赵家二郎,听说就是当年驻扎在夹马营的禁军子弟,还是生在夹马营的呢~今次回来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爱热闹的人凑在一起,其中自然会有许多的消息灵通人士,而且爱热闹的人普遍都是外向型的,又有共同的话题,陌生人扎堆也能在片刻间互相聊起来,更何况里面还有结伙过来看热闹的。这不,从东南面洛水挖通到城东的阳渠水上面还看不到使团的船队,这些闲人们就自己熟络起来了,很快就有人开始卖弄自己的消息灵通。
“扯~”大家都是消息灵通人士,互相不服气的事情更是常有,前面说话的那位马上就见识到了,“赵家二郎生在天福四年,那时候晋高祖早就迁都到了汴梁,夹马营的禁军都随着走了,当地只剩下几十个老卒留守,谁有能耐生得下赵二郎?”
第一个说话的人被驳了面子,欲待生气却又缺了底气,只得拱了拱手诚恳地问道:“这位大哥可真是见多识广!连赵家二郎的年岁都一清二楚的,还知道夹马营的变化详情……不过俺听说的传闻,赵家郎确实是生在夹马营的,当时好像还是碰到了难产什么的,营中军士专门去请了僧人祈福,整个夹马营为此焚香祷告,当地整夜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这个传闻却是空穴来风?”
“你就是一知半解罢了。.别人敬他,他也就不好语气太过刻薄了,当下拱手回了个礼,这才继续说道,“那个传闻是有,不过却是当时在夹马营做指挥使的赵家老汉得赵大郎时候的事情,那还是在天成二年呢~和你讲这些逸闻的家中族老恐怕是老得人都犯糊涂了吧?中间差着十二年的都能够弄混。”
“这你都知道?!和俺讲洛京旧事的是家中族祖,天祐年间唐帝从关中东迁洛京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记事了,如今都已经七老八十的,人糊涂一点也不奇怪吧……细翁记得的洛京旧事很多,而且是越早的事情越清楚,到了三四十年前的事情有些弄混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小弟姓郑,家中排行第七,不知大哥怎么称呼?”
驳自己面子的人能够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看出来自己的消息来源是已经头脑犯糊涂的老人,这就让郑七既惊异又佩服了,于是回话再无一分的火气,猛然间恭敬了许多。
“不敢不敢,俺姓张,行二,你叫俺张老二就行。”郑七的恭敬让张老二完全收敛起自己的刻薄,“你家族祖在天祐年间就能够记事,那年岁都称得上人瑞了,失敬失敬。俺方才说得真是过分了点,那些年一直都是兵荒马乱的,人瑞经历的事情太多,弄错了这么一点小事情有可原,是俺太挑剔了。”
“俺看张二哥的年岁也不是很大,不像是经历过天成二年一些琐事的人啊……怎么却能把那时候的事情说得这么清楚明白?”
郑七看了看张老二的模样,见他顶多也就是三十岁出头的样子,心中不免就有些疑惑,只稍微忍了忍,最终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张老二笑了笑说道:“让郑七郎见笑了,俺是天福末年生人,哪里会经过天成年间的事情啊~赵家二郎比俺的年岁还大呢。只不过和郑七郎说洛京旧事的是族祖,而和俺说故事的则是细叔,当年白马寺的僧人去夹马营念经,正在当地玩耍的细叔可是亲眼见着的,后来夹马营的禁军东迁,细叔更是出了夫子,现在还记得那个赵家老汉呢。”
“原来是这样~”郑七郎恍然大悟,“俺家细翁历事多,只不过年岁大了经常把事情记混;张二哥的族叔虽然年少一些,历事稍微少点,但是每件事情都还能记清楚。不过夹马营的那些轶事,就算是那一段时间青春正盛的洛阳人,没有亲历过恐怕也很难像张二哥的族叔那样清楚明白。俺听来的种种传闻,就老是说夹马营生下香孩儿,此中必有大富大贵之人,再听了细翁的说法,搞得俺还以为赵家二郎会是这个捞到富贵运的人呢,所以才专门跑出来看一看的~”
“哈哈哈~哪里弄出来香孩儿的传言哦!只不过是白马寺的檀香烧得多了一些罢了,赵家老汉的薪俸在这上面可没有少花。然则事情也难说,有僧人祈福,难产变顺产,生下来就是个大胖小子,还有檀香绕室,这个婴儿当真沾了福运也说不定……只是这人并非赵家二郎,却是那个现任朔方军节度使的赵家大郎。”
张老二听了郑七的话就是一阵大乐,愚夫愚妇们津津乐道的一些福兆祥瑞,蒙一蒙没有亲历没有见识的人当真很灵,也就是他了,正好家里年纪最小的族叔当时就在白马寺玩耍,这才全程见识了真实的场景,从而让他不至于被愚夫愚妇们的传言哄骗。不过福运这种事情跟天命差不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谁也不敢断然否认其有,张老二能够嘲笑的也就是“香孩儿”、“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之类的附会之词罢了,见过僧人彻夜焚香祷告的人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郑七却是慎重的点了点头,沉声说道:“嗯,这事还真是不好说!照着张二哥的说法,那些传闻中的异象自然是假的了,不过难产变顺产,光是这一件事情就已经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且整夜都是僧人祈福和焚香绕床,这个婴儿总会沾上些福运的。要不怎么那个赵家大郎高平一战就得先帝青眼,才二十多岁就在殿前司当大将,三十岁建节,如今更是雄踞西北重镇,没有一点天生的福缘,还真是未必会有这种命~不过这样看来俺可算是白来凑这个热闹了,赵家二郎三十多岁了才有望弄一个遥郡刺史,真不算一回事。”
“二位这就有些不懂了吧!赵家兄弟可是一母所生,你们想想看啊,这赵家大郎就已经碰上了难产,需要白马寺的僧人彻夜焚香祷告祈福,这才度过了难关,那赵家二郎可是比大郎小了整整一轮!赵母生他的时候得有多大年纪了?又会有多危险?前番靠着僧人焚香祷告祈福才顺利得子的赵家老汉会不会重施故技?”
张老二和郑七正说得口沫横飞,一旁站满了张着嘴听得入味的闲人,这时候却是突然有第三个人凑上来说话了。
“这位……”
郑七被对方截住了话头,却也不恼,有了张老二那回的经验,他听这人说得倒是有理,于是就小心翼翼地问起了对方的来路。
“小姓陈,行三,却是跟着漕船从汴梁跑洛阳来谋生的。”
郑七又是一拱手,笑嘻嘻地说道:“原来的陈三哥,还是从汴梁来的。那赵家二郎据说是赵家老汉随禁军迁居汴梁之后所生,照陈三哥的意思,他出生的时候也有赵家大郎一般的排场?”
“谁说不是呢!”作为世代的码头搬运工,陈三也是个自来熟,“赵家大郎的事情俺却是今天第一回听说,不过赵家二郎的事情俺却是亲见。当时是天福四年的十月吧……定力院的一群僧人从汴河码头上请了俺们一帮人,搬着许多物件赶去禁军官舍,正是行那彻夜焚香祷告祈福的勾当,赵家二郎出生的那一夜,官舍上空火光冲天,檀香散到了周边的闾巷,和张二郎说的赵家大郎出生状况一般无二。”
张老二闻言却是皱了皱眉头:“定力院?没听说过……汴梁那边最出名的寺院不是大相国寺吗?还有就是太祖皇帝潜龙之居改建的皇建院和先帝的功德院天清寺。”
“呵呵,赵家大郎出生是什么时候,赵家二郎出生又是什么时候?听说赵家老汉在唐庄宗那时候很得道,唐明宗待他也很厚,石晋的时候可就失势啰~所以第一次可以请到洛阳著名的白马寺僧人,而第二次就只能请汴梁城东南角落的定力院僧人了,大相国寺哪里会听一个小小的指挥使招呼?”
陈三微微一哂,显出的是满怀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