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小说 > 混在五代当皇帝

正文 第二十一章 回头已三年

    第二十一章回头已三年

    “拱辰兄,我们终于回来了!”

    峡口山下,当满面风尘的赵匡义对着他身边的楚昭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永乐七年的七月份了。.

    这楚昭辅原是刘词的牙将,在刘词卒后,和赵普、王仁瞻等人一起被刘词遗表荐于朝廷,当时赵匡胤正在禁军征战淮南,颇受郭荣器重,因此除了赵普被当时的宰相范质推荐出任滁州军事判官之外,余下两人全都成了赵匡胤的宾幕。

    十多年来,王仁瞻和楚昭辅随着赵匡胤起起落落,甚至就连丁忧去职的时候都不离左右,因而尽管两人的官职低微,而且始终都是赵匡胤的属下,赵匡胤对两人却是视若兄长。这一次赵匡义奉诏出使西域,皇帝除了选派官员为其辅弼之外,也许可赵匡胤从朔方军中挑些将吏和军士随行,赵匡胤就把楚昭辅派过去照顾辅佐自己的弟弟,对于这样一个人,赵匡义自然也是兄事之。

    如果以后世的眼光看,一个三十五六岁的人称呼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为兄,那是说多滑稽就有多滑稽,不过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很正常,既然原本是由朝廷选派的宾幕都混成了节帅的家臣,那么主家以兄长之礼待家臣就已经是相当高的尊重了,无关乎年龄差距。

    “是啊……终于回来了!都将近三年了,也不知道朝廷怎样,节帅怎样……”

    楚昭辅脸上的风霜比赵匡义更甚,此刻耸了耸眉头,环顾了一下左右,又朝着东北面灵武城方向眺望了一下,心中同样是感慨万千。

    三年过去了,峡口山没有什么不同,穿山而过的大河也没有什么不同,就连眼前的这条官道都看不出变化来。至于身旁这些三年里面朝夕相处的使团成员,即便是有什么变化,骤然间都是难以察觉的,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是使团中在这三年里面折损的四五个军士,还有回程途中主动找上他们一路伴随而来的大食使团。

    “赵正使,虽然朔方军的节帅就是你的兄长,不过我们也不好在这里等着他过来迎接吧?鸣沙城的守将肯定已经派人回来报告了,我们还是加紧向灵州赶路吧,让节帅在灵武城久候那都是一种怠慢。

    打断两人感慨的,却是使团的都监刘循臣。

    赵匡义在出使之前请求朝廷为其配置监军和助手,郭炜也有意让未来的凉州班子提前磨合,所以在枢密院和吏部甄选使团成员的时候要求他们从长远考虑,重点着眼于将来经略凉州的能力。枢密院根据这个宗旨略加筛选,出身灵州、与凉州多少结缘、并且熟知西北边情通晓羌戎之言的盐州兵马钤辖刘循臣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这也是郭炜既想给凉州班子配备精兵强将又不想调出太多人才的综合结果,以这个作为原则挑选出来的使团成员,可不仅是刘循臣一个。

    刘循臣作为曾经的盐州马贼总瓢把子,对于军旅在戈壁地区的作战以及当地羌戎的活动特点也是非常熟悉的,这是一个相当复合型的人才,而且以其身世履历来看,将来出任凉州监军应当不会被赵匡义彻底笼络。

    曾经跟随赵匡义、王文宝连续出使安南、高丽的通事舍人靳承勋也赫然在列。作为殁于王事者子弟,少年时进入武学学习,结业之后加入锦衣卫亲军,在金枪军指挥使的位置上参加了平灭北汉之战,随后又进入武学接受了侦谍司方面的特训,再经过安南、高丽的两次实际工作考核,靳承勋的能力同样出色。赵匡义要求的侦谍司出身适合刺探地理民情的人自然非他莫属,就算凉州的人员紧张需要靳承勋领兵那也完全不是问题,而且作为殁于王事者子弟,家人都在东京得到朝廷的抚恤,靳承勋的忠诚也是比较可以期待的。

    除了这两个重要人员之外,郭炜给赵匡义配置的人就都是一些普通军士了,其中有靳承勋挑选的精明强干适合侦谍斥候之辈,也有刘循臣挑选的不畏风沙的盐州戍卒。不过得到朝廷拨人许可的赵匡胤一点都没有亏待这个弟弟,从朔方军进入使团的人,无论将吏还是军士都多过了朝廷的配置。

    楚昭辅这个文吏自不必多说,他显然会是将来的凉州军事判官人选,在赵匡义于凉州站稳脚跟、朝廷向凉州派出通判之前,大多数的凉州吏事估计都要委以楚昭辅处理了。

    不过赵匡胤最舍得的地方,却是把自己的几个出色牙将和数十名精干牙兵都交给了赵匡义,这中间既有侍卫亲军司马军出身的米信,也有世为牙中军的张琼,以及从殿前司小校进入赵匡胤牙帐的史珪、石汉卿。

    很显然,赵匡胤是指望着这几个倾心跟随自己的牙将能够在凉州担起马步军的重任,并且护卫赵匡义的安全。

    虽然和刘循臣、靳承勋比起来,这几个牙将当中职位最高的米信也只做到了都头一级,论军职是颇有不如的,不过米信的行伍经验却非二人可比。想当年米信还是叫作米海进的时候,可是跟随龙捷军参加了著名的高平之战,在侍卫亲军普遍无能甚至溃败投降的大背景下,他却是以军功从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田中的亲卫升为龙捷军散都头的,而后又被赵匡胤召入牙帐,随着殿前军全程参与了淮南之战和郭荣的第一次北伐幽蓟,这种作战经验可不是只当过马贼和边将的刘循臣能够比的,也不是只参加了平灭北汉之战的靳承勋可以比的。

    余下的张琼、史珪、石汉卿等人,即便是没有碰上高平大战,那也多半跟着赵匡胤全程参与了淮南之战,一个个的行伍经验和资历都明显胜过了刘循臣与靳承勋两人,唯一的差距或许就是军职了。当然,靳承勋指挥火器部队的经验是其他人都比较缺乏的,武学的科班训练和侦谍司的相关特训同样为人不及,不过在出使西域的这三年时间里面,众人却也经历过几次数十人规模的火器作战,基本的经验倒是有了。

    刘循臣的话打断了赵匡义和楚昭辅的感慨,两人连忙收摄心神,互相望了一眼,又同时看向了通往灵武城的官道。

    “都监说得不错!”刘循臣的话中意思完全是对赵匡胤的尊重,赵匡义也不能不领情,“虽然我是奉诏出使,我那兄长却也是持节边帅,的确没有让他相应出城或者在灵武城久候的道理。诸君旅途劳顿都顾不得了,再加紧赶上半天的路,到了灵武城自可好生歇息一下!”

    “二郎,我这就去向那大食的使者说一声,橐驼队在戈壁上比马队优胜,到了此处却未必了,同行了将近一年,作为东道主可不能太怠慢了他们。”

    楚昭辅想到的却是另一件事。他们这一次出使,在到了最远端的于阗国返程的时候,因为某些意外的变故又绕过大沙漠往北跑了一趟西州,却在那里碰到了自称大食使者的一伙西番,再从西州一路回返,将近一年下来倒是结下了一点交情。

    这伙西番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大食使者,其实使团上下并非没有疑问,因为那些人实在是像商人多过了像大臣,尽管他们的橐驼队相当精强,弯刀护卫也挺像那么一回事,但是那些橐驼上面满载的货物和几个头领满脸的市侩气却只能让人想到在这条商路上穿梭往来的商人。

    不过这种事情就不需要他们去具体操心了,反正他们也不会去向朝廷保证对方的使者身份,只是让其一路随行而已,惹不上欺君的嫌疑。

    再者说来,朝廷自有礼部、鸿胪寺、四方馆等机构人员对各方来使进行甄别,而且大食远在西域以西,对朝廷其实是无足轻重的。就算是大食商人冒充了使节,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总归当今皇帝又不是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就是大食商队用进贡的模式来谋求贸易,朝廷的回赐也顶多和民间贸易价值相当,也就类似于官榷罢了,实在是亏不了的。

    …………

    “二郎这一去就是三年时间,面孔也不知道被西域的风沙磨得怎样粗砺了……”

    灵武城的南门外,赵匡胤果然带着一小队牙兵守候着,此时正骑在马上向着西南方望眼欲穿的样子。三年时间过去,赵匡胤已经是年近五旬了,长期戍守西北边陲让他的精神保持着健旺,却也让他的紫膛脸被风沙刮出了一道道沟壑。

    “节帅也是关心则乱,二郎身边可是有拱辰在辅佐呢,朝廷选派的那几个小将和节帅分给二郎的几个牙将更是威猛,虽然出使的时间长了一些,那也多半是因为君命所系,需要联络的属国较多,但是正如鸣沙城传来的讯息,二郎风采依旧啊~”

    驻马在赵匡胤身旁轻声宽解他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文吏,却正是和楚昭辅共事了数十年之久的王仁瞻,时任朔方军掌书记。比起赵匡义来,王仁瞻此刻更关心的其实是楚昭辅,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要这么老骥伏枥,着实辛苦了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