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高丽输诚
第十二章高丽输诚
“那么虏廷究竟如何呢?”
既然兵进上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郭炜暂时也就不去想了,没法以突袭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打击,那就先这么拖下去吧,反正时间的确是在自己这一边的。/非常文学/不过历史上记载着这个耶律贤继位之后辽国才开始蒸蒸日上,郭炜倒是想知道自己这只蝴蝶能够干扰到什么程度,尽管有侦谍司刺探到的各种情报,但是实际面对面的接触观察显然有着特殊的价值,所以郭炜还是要问一问的。
郝崇信颇为自负地道:“虽然辽主对高丽大言炎炎,实则前番言论多为虚声恫吓,辽国其实并无短期内出兵高丽的准备。据臣所知,辽军精锐几乎尽在辽主之斡鲁朵,其西京道与南京道部族尚强,且为了备御我国,或许尚有强军,至于其东京道,辖民乃渤海与汉儿,师旅不振,实在并无能力经略高丽。而要从辽国的上京远征高丽,路途遥远自不必,就是中间的辽泽沮洳,就会令辽军出师的时间难以选在春夏,而必得在秋后河流沼泽上冻之后成行。”
郝崇信当然知道还有一个侦谍司在给皇帝提供辽国的情报,但是他根据自己出使辽国的情况分析,总觉得这个侦谍司未必能够把辽国的内情查得多清楚,真正有价值的重要讯息还得靠出使之后接触辽国的核心层才行。就像辽国的军力分布,郝崇信就不相信侦谍司可以靠着商旅调查清楚,还不如他通过辽主的斡鲁朵一行之后进行的简单推测呢,而使团人员在平常与辽主斡鲁朵成员不经意的接触,获取的信息更不是那些游离在外的商旅能够得到的。
“虏廷的成员,自从那辽主的岳丈萧思温遇刺之后,辽主的布衣之交耶律贤适接任北院枢密使,国舅帐的萧约直补北府宰相,其他人员倒是没有什么变动,一如侦谍司汇拢的情报。不过原先的辽国上京留守韩匡嗣已经在半年多以前就已经移任南京留守了,上京留守却是换成了韩匡嗣之子,原先的上京皇城使韩德让。”
刘崇谅没有和自己的正使争一个向皇帝禀报那些简单直观情报的优先权,而是另辟蹊径起了辽国的大臣变动情况,以及时更新皇帝和枢密院的相关资料库。
而且刘崇谅要的可不光是辽国的人事变动:“在这些人当中,耶律贤适、耶律沙与臣等接触不多,臣倒是不出个一二来,只是纯凭感觉而言,耶律沙自有大臣体,那耶律贤适更是精明异常。萧约直、高勋与臣等谈判甚久,词锋交战多时,那萧约直各方面只是平平,依臣看乃是因身世及资历而得拔擢,高勋则无愧于出身中原,折冲樽俎确乎强项,此番两国新定之约我国未能更多获利,多是因此人之故。”
“不过……臣在虏廷的年轻一辈之中,却看到了几个光芒难掩的人物。”刘崇谅进行的这种人物点评,侦谍司还真是难以获得,而郝崇信多半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辽人的惕隐耶律休哥,也就是相当于我朝的宗正卿,年纪才不过三十余,虽然英华内敛,观之却有公辅器,不远盖同侪,就是耶律贤适、耶律沙辈都多有不及;不过更为不凡的却是那刚过而立的辽国上京留守韩德让,其器宇远非常人可比,与其父韩匡嗣之庸懦自持大为不同;另外,辽国的南枢密院林牙张景惠颇知典故,也是虏廷的一时俊彦。”
“嗯……”
郭炜意似悠然地缓缓点头,眼神轻轻扫过刘崇谅的面庞,实则内心已经翻起了惊涛骇浪。真没有看出来,这个刘崇谅着实识人!原先派他作为郝崇信的副手,只是为了让他去历练一番,真正有价值的情报获取其实都寄托在郝崇信身上,却没有想到最大的收获竟然在这里。
郝崇信倒也是没有辜负郭炜的期望,他对出使的这一条线路显然考察得相当精细,就是对辽国朝中的势力以及内部军力部署都略有所得,甚至有能力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推测出辽国并没有在近期内出兵高丽的实际能力,不过刘崇谅的识人能力才是真的让郭炜震惊、欣喜。
耶律休哥!韩德让!这两个名字旁的大周人或许不怎么清楚,郭炜可是久仰大名了。
萧约直这种人物,郭炜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侦谍司报上来这个接替萧思温北府宰相一职的人名,有刘崇谅点评为各方面的能力平平,那就不值得关注了;高勋虽然是辽国的老臣子,而且出身后晋也有档案记录,郭炜却是不怎么看得上眼的,谈判能力稍微强那么一点,在这个年代也就那样了,战场上的实际搏杀才是奠定双方关系的基础。
耶律贤适是侦谍司报得最多的契丹人名,还多过了辽主耶律贤,如今从刘崇谅这里得到的评价倒是不枉了;至于耶律沙,从他在辽国的应州彰节度使任上开始,侦谍司就注意到了,谁让他胡乱宣扬自己那子虚乌有的“击败周主亲征”的战绩呢?
就是那个什么辽国的南枢密院林牙张景惠,也只不过因为名字和后世的某个大汉奸一样,才让郭炜特别注意了一下,之后应该就不会特别留意了——只是简单的重名而已,一个熟知汉家典籍各种典故的汉儿官着实没有多么稀奇。
但是耶律休哥和韩德让可不一样,在另一个时空,历史书上的名声早已经明了这两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而刘崇谅能够在有限的接触时间里迅速地看出对方的潜质,这样的识人水平算是一宝了。
辽国的惕隐,掌耶律皇族的政教,的确是很类似于中原朝廷的宗正卿,不过在级别和重要性方面却可能有些差别。上一个惕隐是谁,侦谍司并没有资料(其实这一个惕隐侦谍司也没有资料),因为这个职位多半只是辽国的皇族子弟过渡之用,实在不值得侦谍司花费太多力量去探究,要知道那个毙命于滹沱河畔的辽国前任北院大王耶律屋质,就是从惕隐转任右皮室详稳多年,还经过了政变不死及策立新君之功,才做到了北院大王的,可想而知惕隐算不得什么重要的大官。
就是上京留守、东京留守之类的,辽国多数时候也只是用于赏赐给勋戚当荣衔,因为辽国从来就不是以城市为重点的,辽主也不是以所谓的“京城”为根基,行宫都部署、殿前都点检、左右皮室详稳才是要紧的官职。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即便是驻守幽州的南京留守,辽主都常常是根据勋旧亲属关系重于才能的方式任命,只有西京留守才是以边臣的要求选人。
刘崇谅能够从这样两个不显眼的辽国职位上发现强人,足见其识人水平。当然,郭炜心底的震惊和欣喜也全是因为刘崇谅的识人水平而发,他还不至于因为听到耶律休哥和韩德让的名字就开始震惊了,这两个人再怎么厉害,在曾经的历史上也是败给过宋军的,郭炜就不相信他们还能成为周军难以逾越的障碍!
“嗯,出使辽国收获颇丰,朕会着令有司好生给们论功行赏。”对辽国的事情问得差不多了,郭炜很自然地收住话题,对二人慰勉了几句,马上转向了赵匡义一行,“高丽那边怎么样?朕可是听们在高丽的开京做了一回班定远,让高丽国王很快就恭敬输诚了。”
大周协办驻军高丽使团在开京杀尽契丹出使高丽的使者,这事在明面上固然要妆扮成天降灾异,不过可以相信高丽方面对其中内情是心知肚明的,顶多也就是猜不出周使的具体手段而已,辽国方面一旦接获噩耗,多半也能够猜得到一点内幕,只是肯定会敢怒而不敢言罢了。
而在赵匡义等人向郭炜和朝廷述职的时候,对这些事情却是不会有一点的隐瞒,一则是因为不敢隐瞒,二则是因为这事多半会被论功而不是论罪,尤其是考虑到和高丽接洽的结果非常如意,而这个结果与使团的冒险举措多半有些关系。
“启禀陛下,臣等确实仰慕班定远的风采,东施效颦了一回。幸赖皇天庇佑,冒险行事竟告功成,其间未出一丝纰漏,高丽国王果然全盘接受了我朝的要求,同意将那江华岛移交大周暂管,容渔政水运司在其上增修海港与仓库;同意我军进驻高丽之西京,接管其大同江以北之边境;为感谢朝廷的爱护,高丽将全力负担我朝驻高丽军队的粮饷;为感激陛下的恩泽,高丽向陛下献上两名贵女;为了表示高丽王国对大周的感佩,今后高丽将定期向国子监输送王子与世家子,就学于大朝,务使宗藩之情永固。”
面对皇帝的问询,赵匡义立即代表整个使团作了简略的汇报,只是稍微谦逊了两句,然后就将使团在高丽的作为以及高丽的反应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那么虏廷究竟如何呢?”
既然兵进上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郭炜暂时也就不去想了,没法以突袭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打击,那就先这么拖下去吧,反正时间的确是在自己这一边的。/非常文学/不过历史上记载着这个耶律贤继位之后辽国才开始蒸蒸日上,郭炜倒是想知道自己这只蝴蝶能够干扰到什么程度,尽管有侦谍司刺探到的各种情报,但是实际面对面的接触观察显然有着特殊的价值,所以郭炜还是要问一问的。
郝崇信颇为自负地道:“虽然辽主对高丽大言炎炎,实则前番言论多为虚声恫吓,辽国其实并无短期内出兵高丽的准备。据臣所知,辽军精锐几乎尽在辽主之斡鲁朵,其西京道与南京道部族尚强,且为了备御我国,或许尚有强军,至于其东京道,辖民乃渤海与汉儿,师旅不振,实在并无能力经略高丽。而要从辽国的上京远征高丽,路途遥远自不必,就是中间的辽泽沮洳,就会令辽军出师的时间难以选在春夏,而必得在秋后河流沼泽上冻之后成行。”
郝崇信当然知道还有一个侦谍司在给皇帝提供辽国的情报,但是他根据自己出使辽国的情况分析,总觉得这个侦谍司未必能够把辽国的内情查得多清楚,真正有价值的重要讯息还得靠出使之后接触辽国的核心层才行。就像辽国的军力分布,郝崇信就不相信侦谍司可以靠着商旅调查清楚,还不如他通过辽主的斡鲁朵一行之后进行的简单推测呢,而使团人员在平常与辽主斡鲁朵成员不经意的接触,获取的信息更不是那些游离在外的商旅能够得到的。
“虏廷的成员,自从那辽主的岳丈萧思温遇刺之后,辽主的布衣之交耶律贤适接任北院枢密使,国舅帐的萧约直补北府宰相,其他人员倒是没有什么变动,一如侦谍司汇拢的情报。不过原先的辽国上京留守韩匡嗣已经在半年多以前就已经移任南京留守了,上京留守却是换成了韩匡嗣之子,原先的上京皇城使韩德让。”
刘崇谅没有和自己的正使争一个向皇帝禀报那些简单直观情报的优先权,而是另辟蹊径起了辽国的大臣变动情况,以及时更新皇帝和枢密院的相关资料库。
而且刘崇谅要的可不光是辽国的人事变动:“在这些人当中,耶律贤适、耶律沙与臣等接触不多,臣倒是不出个一二来,只是纯凭感觉而言,耶律沙自有大臣体,那耶律贤适更是精明异常。萧约直、高勋与臣等谈判甚久,词锋交战多时,那萧约直各方面只是平平,依臣看乃是因身世及资历而得拔擢,高勋则无愧于出身中原,折冲樽俎确乎强项,此番两国新定之约我国未能更多获利,多是因此人之故。”
“不过……臣在虏廷的年轻一辈之中,却看到了几个光芒难掩的人物。”刘崇谅进行的这种人物点评,侦谍司还真是难以获得,而郝崇信多半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辽人的惕隐耶律休哥,也就是相当于我朝的宗正卿,年纪才不过三十余,虽然英华内敛,观之却有公辅器,不远盖同侪,就是耶律贤适、耶律沙辈都多有不及;不过更为不凡的却是那刚过而立的辽国上京留守韩德让,其器宇远非常人可比,与其父韩匡嗣之庸懦自持大为不同;另外,辽国的南枢密院林牙张景惠颇知典故,也是虏廷的一时俊彦。”
“嗯……”
郭炜意似悠然地缓缓点头,眼神轻轻扫过刘崇谅的面庞,实则内心已经翻起了惊涛骇浪。真没有看出来,这个刘崇谅着实识人!原先派他作为郝崇信的副手,只是为了让他去历练一番,真正有价值的情报获取其实都寄托在郝崇信身上,却没有想到最大的收获竟然在这里。
郝崇信倒也是没有辜负郭炜的期望,他对出使的这一条线路显然考察得相当精细,就是对辽国朝中的势力以及内部军力部署都略有所得,甚至有能力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推测出辽国并没有在近期内出兵高丽的实际能力,不过刘崇谅的识人能力才是真的让郭炜震惊、欣喜。
耶律休哥!韩德让!这两个名字旁的大周人或许不怎么清楚,郭炜可是久仰大名了。
萧约直这种人物,郭炜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侦谍司报上来这个接替萧思温北府宰相一职的人名,有刘崇谅点评为各方面的能力平平,那就不值得关注了;高勋虽然是辽国的老臣子,而且出身后晋也有档案记录,郭炜却是不怎么看得上眼的,谈判能力稍微强那么一点,在这个年代也就那样了,战场上的实际搏杀才是奠定双方关系的基础。
耶律贤适是侦谍司报得最多的契丹人名,还多过了辽主耶律贤,如今从刘崇谅这里得到的评价倒是不枉了;至于耶律沙,从他在辽国的应州彰节度使任上开始,侦谍司就注意到了,谁让他胡乱宣扬自己那子虚乌有的“击败周主亲征”的战绩呢?
就是那个什么辽国的南枢密院林牙张景惠,也只不过因为名字和后世的某个大汉奸一样,才让郭炜特别注意了一下,之后应该就不会特别留意了——只是简单的重名而已,一个熟知汉家典籍各种典故的汉儿官着实没有多么稀奇。
但是耶律休哥和韩德让可不一样,在另一个时空,历史书上的名声早已经明了这两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而刘崇谅能够在有限的接触时间里迅速地看出对方的潜质,这样的识人水平算是一宝了。
辽国的惕隐,掌耶律皇族的政教,的确是很类似于中原朝廷的宗正卿,不过在级别和重要性方面却可能有些差别。上一个惕隐是谁,侦谍司并没有资料(其实这一个惕隐侦谍司也没有资料),因为这个职位多半只是辽国的皇族子弟过渡之用,实在不值得侦谍司花费太多力量去探究,要知道那个毙命于滹沱河畔的辽国前任北院大王耶律屋质,就是从惕隐转任右皮室详稳多年,还经过了政变不死及策立新君之功,才做到了北院大王的,可想而知惕隐算不得什么重要的大官。
就是上京留守、东京留守之类的,辽国多数时候也只是用于赏赐给勋戚当荣衔,因为辽国从来就不是以城市为重点的,辽主也不是以所谓的“京城”为根基,行宫都部署、殿前都点检、左右皮室详稳才是要紧的官职。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即便是驻守幽州的南京留守,辽主都常常是根据勋旧亲属关系重于才能的方式任命,只有西京留守才是以边臣的要求选人。
刘崇谅能够从这样两个不显眼的辽国职位上发现强人,足见其识人水平。当然,郭炜心底的震惊和欣喜也全是因为刘崇谅的识人水平而发,他还不至于因为听到耶律休哥和韩德让的名字就开始震惊了,这两个人再怎么厉害,在曾经的历史上也是败给过宋军的,郭炜就不相信他们还能成为周军难以逾越的障碍!
“嗯,出使辽国收获颇丰,朕会着令有司好生给们论功行赏。”对辽国的事情问得差不多了,郭炜很自然地收住话题,对二人慰勉了几句,马上转向了赵匡义一行,“高丽那边怎么样?朕可是听们在高丽的开京做了一回班定远,让高丽国王很快就恭敬输诚了。”
大周协办驻军高丽使团在开京杀尽契丹出使高丽的使者,这事在明面上固然要妆扮成天降灾异,不过可以相信高丽方面对其中内情是心知肚明的,顶多也就是猜不出周使的具体手段而已,辽国方面一旦接获噩耗,多半也能够猜得到一点内幕,只是肯定会敢怒而不敢言罢了。
而在赵匡义等人向郭炜和朝廷述职的时候,对这些事情却是不会有一点的隐瞒,一则是因为不敢隐瞒,二则是因为这事多半会被论功而不是论罪,尤其是考虑到和高丽接洽的结果非常如意,而这个结果与使团的冒险举措多半有些关系。
“启禀陛下,臣等确实仰慕班定远的风采,东施效颦了一回。幸赖皇天庇佑,冒险行事竟告功成,其间未出一丝纰漏,高丽国王果然全盘接受了我朝的要求,同意将那江华岛移交大周暂管,容渔政水运司在其上增修海港与仓库;同意我军进驻高丽之西京,接管其大同江以北之边境;为感谢朝廷的爱护,高丽将全力负担我朝驻高丽军队的粮饷;为感激陛下的恩泽,高丽向陛下献上两名贵女;为了表示高丽王国对大周的感佩,今后高丽将定期向国子监输送王子与世家子,就学于大朝,务使宗藩之情永固。”
面对皇帝的问询,赵匡义立即代表整个使团作了简略的汇报,只是稍微谦逊了两句,然后就将使团在高丽的作为以及高丽的反应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