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改元
第二十二章 改元
“这个……”王溥有些尴尬,虽然说他是乾佑年间的进士甲科,现在又主管着礼部,但是他还真是不知道,“为何没有‘永乐’,臣也是着实不知,或者先向有司询问一下,嗣后再定年号?”
“‘永乐’年号有些不妥,因为十六国时期前凉桓王张重华就已经用过了。.
出言补充的是首相王着,其实也是一个乾佑年间的进士,然则他对史传的记忆力却远非王溥可比了。
吕胤也在此时适时地插话补充道:“不光是十六国时期有人用,天福年间岭南流贼张遇贤僭号‘中天八国王’,伪王年号也是‘永乐’。”
“唔……”
郭炜暗中一嘬牙花子,当然在外形上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威严,嘴唇紧逼着,只是轻轻的唔了一声。
难怪历史上的赵大曾经说过“宰相须用读书人”!他当时感叹的就是年号问题吧……历史上宋朝的第二个年号“乾德”,就是命宰相赵普等人撰前世所无年号以进的,结果在灭蜀以后的战利品当中发现背有“乾德四年铸”字样的铜镜,结果再去问赵普也没有寻到答案,最终还是问过了翰林学士窦仪才知道,原来前蜀王衍就用过这个年号了。
这件事很扫赵匡胤的面子,当然,赵普回答不上来的窘态和赵匡胤随后的那句话又很扫赵普的面子,难怪赵普以后要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来给自己解嘲了。
不过眼下看来,这还不光是读书人的问题,赵普那是小吏出身,在经史方面远不如窦仪这等宿儒那很正常,不过进士甲科的王溥在这方面被进士王着比下去了,多半就只是因为记忆力的问题,所以郭炜就大可不必去发“宰相当用读书人”的感慨了。
再说吕胤虽然也算读书人,却不是应举而是以父荫出身,他可不还是知道点史籍都未必记载了的逸闻?当然,这或许和他兵部尚书的任职有关系,平定岭南之后的一些图籍都过了他的手,所以知道张遇贤的事情倒是并不奇怪。
当然不奇怪了,其实郭炜自己都知道张遇贤其人其事呢——一个崇拜郭威的军史爱好者,对五代的历史多有涉猎是很正常的,再加上“农民起义”的特殊性,这个知识点被他掌握了当真不算稀奇。/非常文学/
然则郭炜确实不知道除了张遇贤之外,更早就还有人用过“永乐”年号了,这可真是丢脸啊……主要是让人颇有挫折感。张遇贤这事吧,主要还是离得近,所以大臣们或许有些敏感,否则的话,一个只闹腾了一两年却根本没有成事的流贼,他们用过的“年号”啥的有必要去避忌么?再说郭炜原本是寄希望于大臣们不会去关心二十多年前远在岭南发生的一点小民变,所以压根就不会知道呢。
可是现在一看,不光是有人知道张遇贤在二十多年前用过了“永乐”年号,更要命的是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就有人用过了。前凉……张重华……真要说起来郭炜也是有一点印象的,那是西晋崩溃以后少有的在北方站住了脚的汉人政权,而且还是在凉州一带,当时可是托庇了不少从中原、关中流落出来的汉民呢,不过你为什么要用这个“永乐”年号啊?!
不爽,郭炜心中是相当的不爽。
“既然如此……那么‘永昌’这个年号如何?”
虽然心里面是特别青睐“永乐”,而且郭炜自家也没有什么避忌的意思,毕竟他本人是不迷信这些的,而且在曾经的历史上,后来的朱棣用这个年号也没有妨碍国富民强么……但是入乡随俗,时人的一些忌讳可以慢慢地去移风易俗,却万万不能对面硬撞。
那么就退而求其次吧,永乐不行就永昌了,郭炜就不信自己用了“永昌”便会和李自成一个走势,再说这些人肯定不会知道李自成的。
“‘永昌’年号就越发不妥了。”然而王着的话当场就打破了郭炜的幻梦,让他的心咯噔一下子,隐约地已经知道自己肯定又是疏忽了什么,“在前朝武周时期,女主便用过了这个年号。”
这这这……不会这么寸吧?!
郭炜简直要仰天长叹了,好容易自己琢磨了两个很满意的年号,不光是有主打的,另外还有一个备选,结果这样的双保险都被破了!武则天竟然用过“永昌”这个年号!难怪李自成会败亡了……被打击得有些迁怒情绪的郭炜,这个时候已经忘记了自己本来是不怎么迷信预兆的了。
怎么办?
有司交上来的这些拟制都缺些劲头,而且还有几个郭炜相当不喜欢的,尽管“太平兴国”也不赖,不过历史上宋朝的那些年号在他的心目中都已经被打上了“软绵绵”的先天印记,能不用他肯定是不会用的。
自己去想既有气魄又有文采还不会和历史重复的年号?郭炜可没有进士甲科的自信,这不直接山寨的两个都被驳了么?
难道要再退而求其次,去山寨“宣德”或者“弘治”?这两个年号的寓意倒也不差,不过郭炜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总感觉它们差着一口气,既衬不上自己的志向,估摸着也衬不上自己今后的作为。这样的两个年号,分明是留给自己的子孙用的么……
再者说了,有了前面的两个教训,郭炜可不敢保证“宣德”和“弘治”就不会发生重复的事情了,本身就不算是优选,如果还会发生重复而屡屡暴露自己在经史教育方面的缺失,那可真是没有意味。
眼珠子一转,再略略扫了一眼殿内的众臣,郭炜的心情慢慢地宁定下来。重复算什么?好年号就不怕重复!只要摆正了道理就行。而且……就算多少有些强词夺理又怎样?反正自己现在的威望如日中天,在和契丹进入暂时的和平时期之后,自己还正筹谋着在国内搞搞制度建设呢,到时候多少是会伤害一些既得利益阶层的,不如就趁现在用不伤及实际利益的年号问题来测试一下自己的威望,将来真动手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更加有底了。
郭炜清了清嗓子,努力平缓着语气说道:“武周的女主曾经用过‘永昌’年号?牝鸡司晨,本非正道,想来她的年号都是虚有其表,既不足以表征国运,也不足以干扰后世,所以我朝不必去避武周年号了……而且武周的年号繁多,后世却又何必因此变乱之政而多有顾忌?”
郭炜的这番话倒是歪打正着了,其实他原先就不知道武则天用过了“永昌”年号,却又怎么会知道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年号繁多呢?他说这话完全是出于面子问题,加上他有一些小聪明,直接就推测出武则天用过很多年号——不然的话,武则天称帝也就是二十年的样子,为啥在他的印象里面就没有什么武周的年号呢?唐高祖的武德和唐太宗的贞观一以贯之且不说,唐玄宗也有开元和天宝这样名垂青史的年号嘛~
不过看看众臣的表情,郭炜就知道自己并没有能真正地说服他们,不管是因为武则天这个女主很独特也罢,还是因为武周属于李唐的变态也罢,总之他们的确是不怎么赞成改元“永昌”的。想想也是,武周的国号也是“周”,要是再用一个相同的年号,很难不让人误会的。
“若是说武周篡自李唐,同属于一统汉土的大朝,所以我朝不合适用和它们重复的年号,那么前凉张重华只是边鄙小国,又只是称王而非僭位,总不至于影响我大朝声威吧?若是这也要避,那么东瀛、高丽乃至交趾都效仿中夏使用了年号,难道朝廷还要去搜寻了解这些蛮荒小国的仪典而便于回避么?至于张遇贤辈,一个只存在了两年的流贼何足挂齿……”
郭炜朗声说道,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强词夺理之处。的确,在他看来,前凉只是前朝乱世当中的一个小王国而已,这可不同于前蜀那种称帝的政权,严格说起来还真是和日本、高丽、交趾的地位差不多,凭什么中原王朝要避让他?在这些事情上面就应该以我为主。
“这个……”
王溥想要说些什么,一时间却又说不出来。
“就这样吧,朕意已决。”郭炜,没等王溥说下去,马上出声打断了他,“朕属意两个年号,一个是‘永乐’,一个是‘永昌’,至于和前世的重复,一个是边鄙小国,一个是牝鸡司晨,朕并不在意。众卿就在这两个当中进行选择吧。”
既然皇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群臣还能有什么选择呢?相比起武则天这个大家尽量避免提起的女主来,张重华显然是更没有存在感的。
于是就在显德十六年十一月初五,郭炜率领众藩和朝臣亲至南郊举行冬至大祭之后,朝廷正式宣布改元永乐。
!@#
“这个……”王溥有些尴尬,虽然说他是乾佑年间的进士甲科,现在又主管着礼部,但是他还真是不知道,“为何没有‘永乐’,臣也是着实不知,或者先向有司询问一下,嗣后再定年号?”
“‘永乐’年号有些不妥,因为十六国时期前凉桓王张重华就已经用过了。.
出言补充的是首相王着,其实也是一个乾佑年间的进士,然则他对史传的记忆力却远非王溥可比了。
吕胤也在此时适时地插话补充道:“不光是十六国时期有人用,天福年间岭南流贼张遇贤僭号‘中天八国王’,伪王年号也是‘永乐’。”
“唔……”
郭炜暗中一嘬牙花子,当然在外形上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威严,嘴唇紧逼着,只是轻轻的唔了一声。
难怪历史上的赵大曾经说过“宰相须用读书人”!他当时感叹的就是年号问题吧……历史上宋朝的第二个年号“乾德”,就是命宰相赵普等人撰前世所无年号以进的,结果在灭蜀以后的战利品当中发现背有“乾德四年铸”字样的铜镜,结果再去问赵普也没有寻到答案,最终还是问过了翰林学士窦仪才知道,原来前蜀王衍就用过这个年号了。
这件事很扫赵匡胤的面子,当然,赵普回答不上来的窘态和赵匡胤随后的那句话又很扫赵普的面子,难怪赵普以后要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来给自己解嘲了。
不过眼下看来,这还不光是读书人的问题,赵普那是小吏出身,在经史方面远不如窦仪这等宿儒那很正常,不过进士甲科的王溥在这方面被进士王着比下去了,多半就只是因为记忆力的问题,所以郭炜就大可不必去发“宰相当用读书人”的感慨了。
再说吕胤虽然也算读书人,却不是应举而是以父荫出身,他可不还是知道点史籍都未必记载了的逸闻?当然,这或许和他兵部尚书的任职有关系,平定岭南之后的一些图籍都过了他的手,所以知道张遇贤的事情倒是并不奇怪。
当然不奇怪了,其实郭炜自己都知道张遇贤其人其事呢——一个崇拜郭威的军史爱好者,对五代的历史多有涉猎是很正常的,再加上“农民起义”的特殊性,这个知识点被他掌握了当真不算稀奇。/非常文学/
然则郭炜确实不知道除了张遇贤之外,更早就还有人用过“永乐”年号了,这可真是丢脸啊……主要是让人颇有挫折感。张遇贤这事吧,主要还是离得近,所以大臣们或许有些敏感,否则的话,一个只闹腾了一两年却根本没有成事的流贼,他们用过的“年号”啥的有必要去避忌么?再说郭炜原本是寄希望于大臣们不会去关心二十多年前远在岭南发生的一点小民变,所以压根就不会知道呢。
可是现在一看,不光是有人知道张遇贤在二十多年前用过了“永乐”年号,更要命的是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就有人用过了。前凉……张重华……真要说起来郭炜也是有一点印象的,那是西晋崩溃以后少有的在北方站住了脚的汉人政权,而且还是在凉州一带,当时可是托庇了不少从中原、关中流落出来的汉民呢,不过你为什么要用这个“永乐”年号啊?!
不爽,郭炜心中是相当的不爽。
“既然如此……那么‘永昌’这个年号如何?”
虽然心里面是特别青睐“永乐”,而且郭炜自家也没有什么避忌的意思,毕竟他本人是不迷信这些的,而且在曾经的历史上,后来的朱棣用这个年号也没有妨碍国富民强么……但是入乡随俗,时人的一些忌讳可以慢慢地去移风易俗,却万万不能对面硬撞。
那么就退而求其次吧,永乐不行就永昌了,郭炜就不信自己用了“永昌”便会和李自成一个走势,再说这些人肯定不会知道李自成的。
“‘永昌’年号就越发不妥了。”然而王着的话当场就打破了郭炜的幻梦,让他的心咯噔一下子,隐约地已经知道自己肯定又是疏忽了什么,“在前朝武周时期,女主便用过了这个年号。”
这这这……不会这么寸吧?!
郭炜简直要仰天长叹了,好容易自己琢磨了两个很满意的年号,不光是有主打的,另外还有一个备选,结果这样的双保险都被破了!武则天竟然用过“永昌”这个年号!难怪李自成会败亡了……被打击得有些迁怒情绪的郭炜,这个时候已经忘记了自己本来是不怎么迷信预兆的了。
怎么办?
有司交上来的这些拟制都缺些劲头,而且还有几个郭炜相当不喜欢的,尽管“太平兴国”也不赖,不过历史上宋朝的那些年号在他的心目中都已经被打上了“软绵绵”的先天印记,能不用他肯定是不会用的。
自己去想既有气魄又有文采还不会和历史重复的年号?郭炜可没有进士甲科的自信,这不直接山寨的两个都被驳了么?
难道要再退而求其次,去山寨“宣德”或者“弘治”?这两个年号的寓意倒也不差,不过郭炜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总感觉它们差着一口气,既衬不上自己的志向,估摸着也衬不上自己今后的作为。这样的两个年号,分明是留给自己的子孙用的么……
再者说了,有了前面的两个教训,郭炜可不敢保证“宣德”和“弘治”就不会发生重复的事情了,本身就不算是优选,如果还会发生重复而屡屡暴露自己在经史教育方面的缺失,那可真是没有意味。
眼珠子一转,再略略扫了一眼殿内的众臣,郭炜的心情慢慢地宁定下来。重复算什么?好年号就不怕重复!只要摆正了道理就行。而且……就算多少有些强词夺理又怎样?反正自己现在的威望如日中天,在和契丹进入暂时的和平时期之后,自己还正筹谋着在国内搞搞制度建设呢,到时候多少是会伤害一些既得利益阶层的,不如就趁现在用不伤及实际利益的年号问题来测试一下自己的威望,将来真动手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更加有底了。
郭炜清了清嗓子,努力平缓着语气说道:“武周的女主曾经用过‘永昌’年号?牝鸡司晨,本非正道,想来她的年号都是虚有其表,既不足以表征国运,也不足以干扰后世,所以我朝不必去避武周年号了……而且武周的年号繁多,后世却又何必因此变乱之政而多有顾忌?”
郭炜的这番话倒是歪打正着了,其实他原先就不知道武则天用过了“永昌”年号,却又怎么会知道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年号繁多呢?他说这话完全是出于面子问题,加上他有一些小聪明,直接就推测出武则天用过很多年号——不然的话,武则天称帝也就是二十年的样子,为啥在他的印象里面就没有什么武周的年号呢?唐高祖的武德和唐太宗的贞观一以贯之且不说,唐玄宗也有开元和天宝这样名垂青史的年号嘛~
不过看看众臣的表情,郭炜就知道自己并没有能真正地说服他们,不管是因为武则天这个女主很独特也罢,还是因为武周属于李唐的变态也罢,总之他们的确是不怎么赞成改元“永昌”的。想想也是,武周的国号也是“周”,要是再用一个相同的年号,很难不让人误会的。
“若是说武周篡自李唐,同属于一统汉土的大朝,所以我朝不合适用和它们重复的年号,那么前凉张重华只是边鄙小国,又只是称王而非僭位,总不至于影响我大朝声威吧?若是这也要避,那么东瀛、高丽乃至交趾都效仿中夏使用了年号,难道朝廷还要去搜寻了解这些蛮荒小国的仪典而便于回避么?至于张遇贤辈,一个只存在了两年的流贼何足挂齿……”
郭炜朗声说道,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强词夺理之处。的确,在他看来,前凉只是前朝乱世当中的一个小王国而已,这可不同于前蜀那种称帝的政权,严格说起来还真是和日本、高丽、交趾的地位差不多,凭什么中原王朝要避让他?在这些事情上面就应该以我为主。
“这个……”
王溥想要说些什么,一时间却又说不出来。
“就这样吧,朕意已决。”郭炜,没等王溥说下去,马上出声打断了他,“朕属意两个年号,一个是‘永乐’,一个是‘永昌’,至于和前世的重复,一个是边鄙小国,一个是牝鸡司晨,朕并不在意。众卿就在这两个当中进行选择吧。”
既然皇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群臣还能有什么选择呢?相比起武则天这个大家尽量避免提起的女主来,张重华显然是更没有存在感的。
于是就在显德十六年十一月初五,郭炜率领众藩和朝臣亲至南郊举行冬至大祭之后,朝廷正式宣布改元永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