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伏击
大宝十年的九月十三日,晨。
南乡镇的清晨被蒙上了一层茫茫的白气,虽然这一天已经是霜降节气了,不过五岭隔绝了北风和从北方荒原挟带而来的寒气,此时即便是在山区的南乡镇都见不到一点寒霜。
随着第一缕朝阳斜斜地照到船篷上,伍彦柔就醒了过来,中军急骤的鼓声也将全军震醒了,不过镇子里面却是安静得很,在码头边就看不到一个乡民出来探头探脑。
伍彦柔对此却是习以为常了,南汉军在国中行动,百姓们躲还躲不及呢,这些如狼似虎般的军士们能够被主帅约束住不去骚扰他们,他们就应该谢天谢地了。将麾下约束住,也是伍彦柔命令全军在船上歇息的原因之一,否则的话,虽然在傍晚时分上岸安营扎寨已经来不及了,镇子上的数百民居总还是能够安置下一两个指挥的,但是那样稍微一放松,说不定一个晚上就能把镇上的百姓祸害得不浅。
南乡镇的百姓不来围观大军上岸,伍彦柔是一点都不在意,他能够在昨晚把全军控制在船上没有进镇去骚扰百姓,他就已经很满意了。
鼓声当中,码头边上的一艘艘船都热闹了起来,军士们纷纷起身洗漱用饭,然后在都头、队长们的吆喝声中整队下船。
伍彦柔早早地下船指挥全军行动,贺州应援军连士卒带民夫三万余人,除了留下少数水手看护船只,那也还有将近三万人,南乡镇的码头虽然不小,短时间内却也下不了这么多人。好在码头边的河岸还算平坦开阔,整个船队全部靠岸架起桥板来,倒是赶得及让全军在一个时辰内上岸完成集结,只是不靠码头的军士们稍微麻烦一些而已。
当然最麻烦的还是伍彦柔。
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舍舟登岸和整队集结,光靠着每艘船上的都头、队长们吆喝那是完不成的,必须有中军令旗的统一调度指挥,而军士们下船的时候都是面朝岸上,要时不时地转头察看船上的旗令显然是很不方便的,所以伍彦柔和他的旗牌官是第一批登岸的人员。
码头上的地势十分平坦,四下里没有一个高台,旗牌官们倒是无所谓,令旗反正是举得高高的,又正对着军士们下船的方向,也不怕他们看不见旗令,只是伍彦柔站在人群中却是难以观察到全局。
然而这却是难不倒伍彦柔。军情紧急,贺州那里正在苦盼着援军,大军需要尽快完成上岸集结的任务,然后向北疾行百余里驰援贺州,自然是没有时间等着他们在这里慢慢地搭建指挥高台,不过随军的帐篷、胡床之类的装具多得是,帐篷一时间用不上,胡床却是可以用来给伍彦柔垫脚的。
当张思钧在南乡镇的驿馆当中踏实地睡了一觉醒来,正赶上东边不远处南汉军擂鼓起床,而等到张思钧草草地抹了一把脸吞了几口饭爬上屋顶的时候,南汉军已经在一批批地下船了。
透过千里镜观察码头方面局势的张思钧,第一眼就注意到了伍彦柔这群人,那些旗牌官们频繁挥舞令旗的威势,由不得张思钧不注意,而高踞于胡床之上顾盼自雄的伍彦柔,更是如同夜晚的萤火虫一样吸引了张思钧的目光。
双方距离是如此的近,张思钧都感觉到,如果自己使用最新式的火铳的话,怕是可以直接狙杀了南汉军的这员主将。
当然,这个想法未免过于大胆夸张了,双方的实际距离肯定超过了三百步,即使以张思钧这样的军中第一流火铳术,铳子要上靶都必须靠蒙。而且双方隔着这么远的距离,铳子的杀伤力也已经大减,只要不是直接命中对方的头部,那就几乎不可能将其击杀,而远隔三百步想要命中对方的头部,那无疑相当于要铳子打中靶子的红心,这可要比让铳子上靶的难度高得多了。
所以张思钧也就是在脑海中稍微地yy了一下亲手击毙敌军主将的场景,最终却是什么都没有做——百中无一的命中率,他可不会这样去打草惊蛇。
眼看着南汉军已经下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再想重新上船逃遁几乎已经不可能——只要伏波旅第六军从南乡镇的民居、街巷之中冲出来,向南汉军集结的码头逼近,这些南汉军就完全没有机会在他们的铳子打击下完成上船逃遁的动作。
是的,南乡镇的那几百户居民早就被周军劝离了,此时的镇子里面就只有伏波旅第六军埋伏着,而镇子外面还有一万贺州道行营军队协助他们作战,包围贺州城的就只有一万周军加上一两万民夫。
自从被周军围困之后,贺州城内的南汉守军就彻底地闭门不出,压根没有尝试过出城野战和破围。贺州道行营都部署何继筠并没有奢望能够马上破城,于是很快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扫清贺州外围的工作中去了,困住心惊胆裂的贺州守军,有一万大军加上一两万民夫的辅助,那是完全足够的。
把围攻贺州城的事情交给了行营副都部署王继勋和行营都监梁迥,何继筠亲自领军向南扫荡,以伏波旅第六军为核心,沿途的南汉守军、官役被一扫而光,南乡镇也早在九月十一日这天易主。
只是在何继筠率军越过南乡镇继续向南进军的时候,撒出去的斥候却回报贺江之中有一支南汉军的大船队正在向北赶来,何继筠不得不停止了南进的脚步。
在综合分析了贺州附近的地形地势之后,何继筠的目光立刻就聚焦到了南乡镇,他心中已经笃定,这支南汉军的大船队将会在这里舍舟登岸驰援贺州,南乡镇正是伏击的好地点。
在张思钧看来,都部署布置的这一次伏击已经接近完美的成功,此时的南汉军大部分已经下船了,一旦伏兵四起,他们根本就来不及逃跑。而且这些南汉军的军纪真的是十分废弛,任凭他们的主将就站在胡床上亲自指挥,旁边的旗牌官将令旗摇个不停,第一批登岸的南汉军已经下来半个时辰了,岸上的军队还是乱糟糟的不成行列,更有一些民夫胡乱地杵在那里干扰着军队的集结整队。
眼下如此散乱的敌军,其中还有更加散漫的民夫,虽然看着人数颇多,张思钧也是内心深信不疑,甚至都不需要伏波旅出手,光是镇子外面的那一万伏兵就足以将南汉军赶到贺江里面去喂鱼了。
想到这里,张思钧又转头向南乡镇西面的山包看了一眼,何继筠的中军位置就安排在那个地方,虽然离得镇子有一点距离,但是借助千里镜还是可以将码头旁边的形势看个一清二楚的,以何继筠的宿将经验,应当把握得住伏兵出击的时机。
当然,在战前何继筠也给了张思钧充分的应急之权,如果他判断伏波旅出击的最佳时刻到了,那么哪怕中军没有号令,张思钧都可以下令伏波旅发起攻击,而全军将会以伏波旅的铳声为指令。
不过张思钧还是希望总攻的命令由山包上的中军下达为好。
就在此时,那个山包上忽然挑起了几杆令旗,随着五色令旗在晨霭中挥舞招展,激越的鼓声也从西边传了过来。
“旗牌官,吹号进攻!”
中军的号令来得正是时候,张思钧身背的火铳早就饥渴难耐了。
从使用弓矢转到使用火铳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了,自小就善击剑、挽强弓的张思钧已经从一个神箭手转化成为了一个神射手,火铳相对于弓矢的诸多优势当中,尤其适合于样貌短小精干的他。虽然作为一个军都指挥使,张思钧已经少有亲临一线操铳上阵的时候,就连多数的指挥使都在使用手铳,但是张思钧却在手铳之外还给自己保留了一杆火铳。
手铳的射程和杀伤力实在是太软绵绵了,而且装弹和火铳同样麻烦,根本就不适合两军阵前的厮杀,基本上就是用于指挥与自卫的摆设,张思钧还是喜欢火铳的巨大威力和长射程,即使是在指挥全军作战的时候,他还是经常会拿出火铳来过一过手瘾。
当然,军器监最新生产的六弹巢转轮手铳的装弹已经比以前大为改观了,虽然一次装满六个弹巢的时候还是比较麻烦,但是可以一次性装好六枚铳子,这就相当于之前的六支手铳了,这样的手铳才是适合伏波旅的手铳。
这种手铳显然是得益于军器监最新研制成功的那个啥铜火帽,只有用铜火帽来发火,才有可能事先给六个弹巢装好铳子,要是像以前的燧发手铳,转到下方的弹巢早就把引火药倾倒掉了。
不过现在张思钧背后的这杆火铳同样是用铜火帽发火的,其击发反应迅猛,燃速快,因而铳子出膛的时间比以前的燧发铳要短了许多,仅仅因为这个,火铳的射击精度就往上提高了一大截。
中军那边传来的鼓声已经开始在南汉军中造成了小小的混乱,张思钧无视了这种混乱,收起了千里镜,将背后的火铳操在手中,然后平静地抬起了手中的火铳,瞄准了那个高踞于胡床上的敌将。</p>
南乡镇的清晨被蒙上了一层茫茫的白气,虽然这一天已经是霜降节气了,不过五岭隔绝了北风和从北方荒原挟带而来的寒气,此时即便是在山区的南乡镇都见不到一点寒霜。
随着第一缕朝阳斜斜地照到船篷上,伍彦柔就醒了过来,中军急骤的鼓声也将全军震醒了,不过镇子里面却是安静得很,在码头边就看不到一个乡民出来探头探脑。
伍彦柔对此却是习以为常了,南汉军在国中行动,百姓们躲还躲不及呢,这些如狼似虎般的军士们能够被主帅约束住不去骚扰他们,他们就应该谢天谢地了。将麾下约束住,也是伍彦柔命令全军在船上歇息的原因之一,否则的话,虽然在傍晚时分上岸安营扎寨已经来不及了,镇子上的数百民居总还是能够安置下一两个指挥的,但是那样稍微一放松,说不定一个晚上就能把镇上的百姓祸害得不浅。
南乡镇的百姓不来围观大军上岸,伍彦柔是一点都不在意,他能够在昨晚把全军控制在船上没有进镇去骚扰百姓,他就已经很满意了。
鼓声当中,码头边上的一艘艘船都热闹了起来,军士们纷纷起身洗漱用饭,然后在都头、队长们的吆喝声中整队下船。
伍彦柔早早地下船指挥全军行动,贺州应援军连士卒带民夫三万余人,除了留下少数水手看护船只,那也还有将近三万人,南乡镇的码头虽然不小,短时间内却也下不了这么多人。好在码头边的河岸还算平坦开阔,整个船队全部靠岸架起桥板来,倒是赶得及让全军在一个时辰内上岸完成集结,只是不靠码头的军士们稍微麻烦一些而已。
当然最麻烦的还是伍彦柔。
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舍舟登岸和整队集结,光靠着每艘船上的都头、队长们吆喝那是完不成的,必须有中军令旗的统一调度指挥,而军士们下船的时候都是面朝岸上,要时不时地转头察看船上的旗令显然是很不方便的,所以伍彦柔和他的旗牌官是第一批登岸的人员。
码头上的地势十分平坦,四下里没有一个高台,旗牌官们倒是无所谓,令旗反正是举得高高的,又正对着军士们下船的方向,也不怕他们看不见旗令,只是伍彦柔站在人群中却是难以观察到全局。
然而这却是难不倒伍彦柔。军情紧急,贺州那里正在苦盼着援军,大军需要尽快完成上岸集结的任务,然后向北疾行百余里驰援贺州,自然是没有时间等着他们在这里慢慢地搭建指挥高台,不过随军的帐篷、胡床之类的装具多得是,帐篷一时间用不上,胡床却是可以用来给伍彦柔垫脚的。
当张思钧在南乡镇的驿馆当中踏实地睡了一觉醒来,正赶上东边不远处南汉军擂鼓起床,而等到张思钧草草地抹了一把脸吞了几口饭爬上屋顶的时候,南汉军已经在一批批地下船了。
透过千里镜观察码头方面局势的张思钧,第一眼就注意到了伍彦柔这群人,那些旗牌官们频繁挥舞令旗的威势,由不得张思钧不注意,而高踞于胡床之上顾盼自雄的伍彦柔,更是如同夜晚的萤火虫一样吸引了张思钧的目光。
双方距离是如此的近,张思钧都感觉到,如果自己使用最新式的火铳的话,怕是可以直接狙杀了南汉军的这员主将。
当然,这个想法未免过于大胆夸张了,双方的实际距离肯定超过了三百步,即使以张思钧这样的军中第一流火铳术,铳子要上靶都必须靠蒙。而且双方隔着这么远的距离,铳子的杀伤力也已经大减,只要不是直接命中对方的头部,那就几乎不可能将其击杀,而远隔三百步想要命中对方的头部,那无疑相当于要铳子打中靶子的红心,这可要比让铳子上靶的难度高得多了。
所以张思钧也就是在脑海中稍微地yy了一下亲手击毙敌军主将的场景,最终却是什么都没有做——百中无一的命中率,他可不会这样去打草惊蛇。
眼看着南汉军已经下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再想重新上船逃遁几乎已经不可能——只要伏波旅第六军从南乡镇的民居、街巷之中冲出来,向南汉军集结的码头逼近,这些南汉军就完全没有机会在他们的铳子打击下完成上船逃遁的动作。
是的,南乡镇的那几百户居民早就被周军劝离了,此时的镇子里面就只有伏波旅第六军埋伏着,而镇子外面还有一万贺州道行营军队协助他们作战,包围贺州城的就只有一万周军加上一两万民夫。
自从被周军围困之后,贺州城内的南汉守军就彻底地闭门不出,压根没有尝试过出城野战和破围。贺州道行营都部署何继筠并没有奢望能够马上破城,于是很快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扫清贺州外围的工作中去了,困住心惊胆裂的贺州守军,有一万大军加上一两万民夫的辅助,那是完全足够的。
把围攻贺州城的事情交给了行营副都部署王继勋和行营都监梁迥,何继筠亲自领军向南扫荡,以伏波旅第六军为核心,沿途的南汉守军、官役被一扫而光,南乡镇也早在九月十一日这天易主。
只是在何继筠率军越过南乡镇继续向南进军的时候,撒出去的斥候却回报贺江之中有一支南汉军的大船队正在向北赶来,何继筠不得不停止了南进的脚步。
在综合分析了贺州附近的地形地势之后,何继筠的目光立刻就聚焦到了南乡镇,他心中已经笃定,这支南汉军的大船队将会在这里舍舟登岸驰援贺州,南乡镇正是伏击的好地点。
在张思钧看来,都部署布置的这一次伏击已经接近完美的成功,此时的南汉军大部分已经下船了,一旦伏兵四起,他们根本就来不及逃跑。而且这些南汉军的军纪真的是十分废弛,任凭他们的主将就站在胡床上亲自指挥,旁边的旗牌官将令旗摇个不停,第一批登岸的南汉军已经下来半个时辰了,岸上的军队还是乱糟糟的不成行列,更有一些民夫胡乱地杵在那里干扰着军队的集结整队。
眼下如此散乱的敌军,其中还有更加散漫的民夫,虽然看着人数颇多,张思钧也是内心深信不疑,甚至都不需要伏波旅出手,光是镇子外面的那一万伏兵就足以将南汉军赶到贺江里面去喂鱼了。
想到这里,张思钧又转头向南乡镇西面的山包看了一眼,何继筠的中军位置就安排在那个地方,虽然离得镇子有一点距离,但是借助千里镜还是可以将码头旁边的形势看个一清二楚的,以何继筠的宿将经验,应当把握得住伏兵出击的时机。
当然,在战前何继筠也给了张思钧充分的应急之权,如果他判断伏波旅出击的最佳时刻到了,那么哪怕中军没有号令,张思钧都可以下令伏波旅发起攻击,而全军将会以伏波旅的铳声为指令。
不过张思钧还是希望总攻的命令由山包上的中军下达为好。
就在此时,那个山包上忽然挑起了几杆令旗,随着五色令旗在晨霭中挥舞招展,激越的鼓声也从西边传了过来。
“旗牌官,吹号进攻!”
中军的号令来得正是时候,张思钧身背的火铳早就饥渴难耐了。
从使用弓矢转到使用火铳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了,自小就善击剑、挽强弓的张思钧已经从一个神箭手转化成为了一个神射手,火铳相对于弓矢的诸多优势当中,尤其适合于样貌短小精干的他。虽然作为一个军都指挥使,张思钧已经少有亲临一线操铳上阵的时候,就连多数的指挥使都在使用手铳,但是张思钧却在手铳之外还给自己保留了一杆火铳。
手铳的射程和杀伤力实在是太软绵绵了,而且装弹和火铳同样麻烦,根本就不适合两军阵前的厮杀,基本上就是用于指挥与自卫的摆设,张思钧还是喜欢火铳的巨大威力和长射程,即使是在指挥全军作战的时候,他还是经常会拿出火铳来过一过手瘾。
当然,军器监最新生产的六弹巢转轮手铳的装弹已经比以前大为改观了,虽然一次装满六个弹巢的时候还是比较麻烦,但是可以一次性装好六枚铳子,这就相当于之前的六支手铳了,这样的手铳才是适合伏波旅的手铳。
这种手铳显然是得益于军器监最新研制成功的那个啥铜火帽,只有用铜火帽来发火,才有可能事先给六个弹巢装好铳子,要是像以前的燧发手铳,转到下方的弹巢早就把引火药倾倒掉了。
不过现在张思钧背后的这杆火铳同样是用铜火帽发火的,其击发反应迅猛,燃速快,因而铳子出膛的时间比以前的燧发铳要短了许多,仅仅因为这个,火铳的射击精度就往上提高了一大截。
中军那边传来的鼓声已经开始在南汉军中造成了小小的混乱,张思钧无视了这种混乱,收起了千里镜,将背后的火铳操在手中,然后平静地抬起了手中的火铳,瞄准了那个高踞于胡床上的敌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