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初入战国 第四章 洞香春(下)
洞香春有三室天下闻名,其一是酒室,无论是以寒山寒泉酿之、满溢肃杀之气而著称的赵酒,还是孤寒萧瑟的燕酒,淡酸淡甜的宋酒,抑或是凛冽苦辣的秦酒,无论哪国人都能在洞香春的酒室中找到那来自故乡的熟悉味道,因而但凡来此品酒之人皆能尽兴而归;其二乃论堂,战国之天下大抵七分,各国士子官吏皆为己国忧心不已,而对敌国之策妄加揣测,而在大梁城内,诸国名流汇聚,每一相逢难免会对天下大势产生一番口舌之争,大梁的酒肆则往往成为众人论战之场所,洞香春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洞香春特在院内开辟一专室取名为论堂,其中宽阔舒适,专供客人们聚议重大国事;其三则为棋室,洞香春专门从宅院中选了一间清幽雅静的去处为棋室,疏落有致的排列数十张绿玉案,每案各置做工考究的红木棋枰,专供客人纹枰手谈,而在大堂中则赫然挂一方特制的巨大木质棋盘,两侧永远站着两名女棋童。寻常时日,吏员士子们饮酒聚谈激烈辩驳之后,便三三两两的来到这棋室之中对弈,将那无穷的机谋杀心尽显黑白搏杀之中。若有特出高手或弈者请求,大堂执事便会布置大盘解说,供大堂中客人仔细品评大盘棋势,遇到精彩处便喝彩叫好。
棋室中最显眼的,当是大盘下立在玉石架上的一张厚厚的铜板。铜板上镌刻着八个大字——连灭六国者,赏万金!战国士子无不懂棋,棋道杀伐中,士子们每每将对方与自己比做相互交战的两国一决生死。大堂中常有诸如“燕国死矣”的叹息或“齐国得三城”的喝彩声,这便是众人对弈局的大势评判。时间长了,洞香春便将这习俗变成了一种棋外的规则,使弈者竞争更加激烈。弈者进厅入座,棋童便会捧来一个铜鼎,鼎中是刻着字的七大战国与三十余中小诸侯国的圆形铜板。弈者伸手抓出一枚铜板,上面的国号便是自己一方的代号。若双方都摸到了大国,围观者便会助兴高喊:“燕楚大战,好!”若一方是大国而另一方是小诸侯,人们便会替小诸侯摇头叹息,若小诸侯一方胜了,人们便会加倍的兴奋喊好。若这时厅中恰恰有该国士子,他们便会高兴的请胜利者和客人们饮酒,而且会将这看做是国运的暗示。洞香春立下规矩,但有连灭“六大战国”而“得”天下者,赏万金!然而数十年来从来没有人在这里那怕是连灭五大战国,所以那铜板镌刻的悬赏文告竟是始终不能拆除。正因为这种搏弈规矩与风云动荡的天下大势隐隐暗合,所以那种国运与棋道交相刺激的诱惑,是其他聚谈甚或论战都不能替代的。
宋病己甫一看到那块铜板时,心中跃起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好大的口气!战国之时,金的计量单位是镒,而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万金之数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须知如魏国这样的天下第一大强国,国府库存金也不过百万,这万金之数只怕堪比一些小诸侯国国库数年所入,若是谁当真连灭了七国,当真是应了那句一夜暴富的老话了。不过却从未听说过有人能赢走那万金,各种缘由大抵只有个中之人才知晓。
而宋病己此行虽不是为了这万金之资,但是所求倒也与这有关。他知道自己现在似乎百无一用,但是却偏偏又想找个能轻松营生的活路,这样的想法看起来多少有些荒诞不经,可宋病己却偏就觉得自己能寻到了这样件美事。
这件差事便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风气说起,春秋战国各诸侯乃至显赫一时的大臣们皆有个鲜明的习气与后世截然不同,那就是养士,特别是在战国,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大凡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及以后的赵惠文王、燕昭王、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有千人以上的门客。尤其是后世闻名的“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据史书记载,这四人门下的食客都超过三千人。他们用自己的俸禄养如此多的食客自然不仅仅的一时兴起,而是为了在自己身边聚拢人才。秦昭襄王称赞孟尝君善于结交各种人才,说:“孟君门下,如通物之市,无物不有。”平原君门下也人才济济,“文武备具”,他曾自夸:一旦有事,“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信陵君手下的门客甚至可以潜伏在赵王的身边,他所得到的机击信息甚至比他的国君魏安僖王还快、还准确。人才的大量集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信陵君“仁而下士”,使得周围数千里的游士“争往归之”,“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其他三位公子,对社会产生的威慑力也大致相同。在后世,因为人才选拔任用的完善,天下之士有了正规的渠道谋个出身,自然少有人会愿意再混迹在某位大臣府中,说得好听点叫幕僚,而在大多数人眼里不过只是个教书先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一展所学。同时因为君权的高度集中,那些皇帝们更不能容忍自己手下有个收揽人才比自己还多的大臣存在,大臣们自然也不敢冒着皇上的猜忌而大肆蓄养门吏食客,万一被疑有反心,而被政敌参上一本,那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当然也有蓄意私养食客,意图谋反之人,譬如那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的叛乱,以及后来淮南王刘安),因而这股养士之风才慢慢的消散开去。
如此多的食客,身份本领自然各有不同,其中更不乏滥竽充数之人。宋病己只恨自己生不逢时,比那魏国的信陵君早了那么些年头,不然或可混入这三千食客之中,饱食终日。这倒并不是他看低自身,只是宋病己深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如今的自己布衣白身,亦无任何经济来源,在家还要受白眼,唯今首要的目标便是能养活自身。而能成为某大家的门客自是一条捷径,若是想要妄想一步登天岂非白日做梦?
不过其他人的食客只怕就没这么好当了,没点本事别人也不会拿正眼瞧你。宋病己深知这一点,因而殚精竭虑思考自己到底还有何长处,直到某日不小心路过这洞香春,瞥见那大堂中端放的铜板之时,不禁豁然开朗,抚掌大笑道:“果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宋病己早就该想到这琴棋书画四绝之中,棋道乃最是源远流长,战国之世棋道便已在平名百姓及达官贵人中风靡起来,好棋之人更是不胜枚举,而那些棋艺高深的棋士更是许多名臣府上的座上宾。说来不巧,宋病己虽百无一用,却唯独略通此道。他前世所在的世界,那些个应试的填鸭教育让人无语,偏偏还爱极了做点表面文章,也是所谓的“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明明是填鸭的应试教育,却每年要空喊几声“素质教育”的假大空口号。非但如此,上面的高层还立了几个空名目来当个幌子。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但凡考生在音体美等科目有个人特长,便会在高考中予以加分的鼓励,美名其曰:全面发展。而围棋便是体育大类的其中一个小项目,自打知晓了学棋可以在高考中获得额外的分数,那每年的冲段少年便是翻了好几番,无端让职业棋手的门槛也跟着水涨船高。而宋病己当年也是其中之一,而且天资聪颖,甚至那是教他下棋的老师们都交口称其颇有下棋天赋(也不知是不是违心之言),鼓励他往职业棋手发展,虽然最后的冲段功亏一篑,但是毕竟是练了这么多年,棋谱打了数千盘,宋病己的棋艺拿到自己那块地头上的业余界也算是一方强豪了,省报组织的几次业余围棋比赛通常亦能进到三甲之列。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宋病己有此等棋艺,那为何不学毛遂自荐,去到某位大人的府上亲自登门求一差事,岂不是更显诚意。宋病己并不是没想到这点,可惜他不过一布衣白身,如何能见得到那些日理万机的大人们,只怕那些看门人见到宋病己如此一身寒碜的模样,却还想去求见己家主人,指不定寻个什么由头打发了事,哪会特意去通报,要知道即便是那毛遂,也是先当了三年平原君的门客,才有机会展露锋芒。正是有鉴于此,宋病己才打定主意,借洞香春小露下身手,只要在这里打出了名气,还愁会没有好棋之人来寻自己么?这也是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道理。
棋室中最显眼的,当是大盘下立在玉石架上的一张厚厚的铜板。铜板上镌刻着八个大字——连灭六国者,赏万金!战国士子无不懂棋,棋道杀伐中,士子们每每将对方与自己比做相互交战的两国一决生死。大堂中常有诸如“燕国死矣”的叹息或“齐国得三城”的喝彩声,这便是众人对弈局的大势评判。时间长了,洞香春便将这习俗变成了一种棋外的规则,使弈者竞争更加激烈。弈者进厅入座,棋童便会捧来一个铜鼎,鼎中是刻着字的七大战国与三十余中小诸侯国的圆形铜板。弈者伸手抓出一枚铜板,上面的国号便是自己一方的代号。若双方都摸到了大国,围观者便会助兴高喊:“燕楚大战,好!”若一方是大国而另一方是小诸侯,人们便会替小诸侯摇头叹息,若小诸侯一方胜了,人们便会加倍的兴奋喊好。若这时厅中恰恰有该国士子,他们便会高兴的请胜利者和客人们饮酒,而且会将这看做是国运的暗示。洞香春立下规矩,但有连灭“六大战国”而“得”天下者,赏万金!然而数十年来从来没有人在这里那怕是连灭五大战国,所以那铜板镌刻的悬赏文告竟是始终不能拆除。正因为这种搏弈规矩与风云动荡的天下大势隐隐暗合,所以那种国运与棋道交相刺激的诱惑,是其他聚谈甚或论战都不能替代的。
宋病己甫一看到那块铜板时,心中跃起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好大的口气!战国之时,金的计量单位是镒,而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万金之数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须知如魏国这样的天下第一大强国,国府库存金也不过百万,这万金之数只怕堪比一些小诸侯国国库数年所入,若是谁当真连灭了七国,当真是应了那句一夜暴富的老话了。不过却从未听说过有人能赢走那万金,各种缘由大抵只有个中之人才知晓。
而宋病己此行虽不是为了这万金之资,但是所求倒也与这有关。他知道自己现在似乎百无一用,但是却偏偏又想找个能轻松营生的活路,这样的想法看起来多少有些荒诞不经,可宋病己却偏就觉得自己能寻到了这样件美事。
这件差事便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的风气说起,春秋战国各诸侯乃至显赫一时的大臣们皆有个鲜明的习气与后世截然不同,那就是养士,特别是在战国,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大凡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及以后的赵惠文王、燕昭王、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有千人以上的门客。尤其是后世闻名的“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据史书记载,这四人门下的食客都超过三千人。他们用自己的俸禄养如此多的食客自然不仅仅的一时兴起,而是为了在自己身边聚拢人才。秦昭襄王称赞孟尝君善于结交各种人才,说:“孟君门下,如通物之市,无物不有。”平原君门下也人才济济,“文武备具”,他曾自夸:一旦有事,“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信陵君手下的门客甚至可以潜伏在赵王的身边,他所得到的机击信息甚至比他的国君魏安僖王还快、还准确。人才的大量集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信陵君“仁而下士”,使得周围数千里的游士“争往归之”,“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其他三位公子,对社会产生的威慑力也大致相同。在后世,因为人才选拔任用的完善,天下之士有了正规的渠道谋个出身,自然少有人会愿意再混迹在某位大臣府中,说得好听点叫幕僚,而在大多数人眼里不过只是个教书先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一展所学。同时因为君权的高度集中,那些皇帝们更不能容忍自己手下有个收揽人才比自己还多的大臣存在,大臣们自然也不敢冒着皇上的猜忌而大肆蓄养门吏食客,万一被疑有反心,而被政敌参上一本,那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当然也有蓄意私养食客,意图谋反之人,譬如那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的叛乱,以及后来淮南王刘安),因而这股养士之风才慢慢的消散开去。
如此多的食客,身份本领自然各有不同,其中更不乏滥竽充数之人。宋病己只恨自己生不逢时,比那魏国的信陵君早了那么些年头,不然或可混入这三千食客之中,饱食终日。这倒并不是他看低自身,只是宋病己深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如今的自己布衣白身,亦无任何经济来源,在家还要受白眼,唯今首要的目标便是能养活自身。而能成为某大家的门客自是一条捷径,若是想要妄想一步登天岂非白日做梦?
不过其他人的食客只怕就没这么好当了,没点本事别人也不会拿正眼瞧你。宋病己深知这一点,因而殚精竭虑思考自己到底还有何长处,直到某日不小心路过这洞香春,瞥见那大堂中端放的铜板之时,不禁豁然开朗,抚掌大笑道:“果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宋病己早就该想到这琴棋书画四绝之中,棋道乃最是源远流长,战国之世棋道便已在平名百姓及达官贵人中风靡起来,好棋之人更是不胜枚举,而那些棋艺高深的棋士更是许多名臣府上的座上宾。说来不巧,宋病己虽百无一用,却唯独略通此道。他前世所在的世界,那些个应试的填鸭教育让人无语,偏偏还爱极了做点表面文章,也是所谓的“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明明是填鸭的应试教育,却每年要空喊几声“素质教育”的假大空口号。非但如此,上面的高层还立了几个空名目来当个幌子。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但凡考生在音体美等科目有个人特长,便会在高考中予以加分的鼓励,美名其曰:全面发展。而围棋便是体育大类的其中一个小项目,自打知晓了学棋可以在高考中获得额外的分数,那每年的冲段少年便是翻了好几番,无端让职业棋手的门槛也跟着水涨船高。而宋病己当年也是其中之一,而且天资聪颖,甚至那是教他下棋的老师们都交口称其颇有下棋天赋(也不知是不是违心之言),鼓励他往职业棋手发展,虽然最后的冲段功亏一篑,但是毕竟是练了这么多年,棋谱打了数千盘,宋病己的棋艺拿到自己那块地头上的业余界也算是一方强豪了,省报组织的几次业余围棋比赛通常亦能进到三甲之列。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宋病己有此等棋艺,那为何不学毛遂自荐,去到某位大人的府上亲自登门求一差事,岂不是更显诚意。宋病己并不是没想到这点,可惜他不过一布衣白身,如何能见得到那些日理万机的大人们,只怕那些看门人见到宋病己如此一身寒碜的模样,却还想去求见己家主人,指不定寻个什么由头打发了事,哪会特意去通报,要知道即便是那毛遂,也是先当了三年平原君的门客,才有机会展露锋芒。正是有鉴于此,宋病己才打定主意,借洞香春小露下身手,只要在这里打出了名气,还愁会没有好棋之人来寻自己么?这也是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