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百七十)上原勇作的迷惑
(二百七十)上原勇作的迷惑
“我明白了。”吴佩孚虽然听得有些恼火,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蒋百里刚才已经说出了问题的本质。
“有时候,数据要分怎么看。有人只愿意看到好的一面,而不愿意承认一些基本的事实。”杨朔铭看着吴佩孚,嘴上却在向蒋百里发问,“百里兄,日本有多少人口?”
“九千一百万。”
“咱们中国呢?”
“四万万三千二百万。”
“中国的国土面积?”
“约一千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当时可不是九百六十万,特注。)
“日本的国土面积呢?”
“约三十七万平方公里。”
“在有些人看来,论人,我们为日本的五倍,论地方,我们为敌三十倍。没有打不赢日本的道理。”杨朔铭说道,“但真是这样的吗?”
“现代战争都以钢铁和国力取胜,绝非单纯以人力物力决定。”吴佩孚点了点头,表示明白杨朔铭的意思。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人就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总是愿意空喊口号,有如前清时的清流,在我看来,此辈误国误民,无有不可杀者。”“我知道咱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尤其我辈身为军人,就当马革裹尸,精忠报国。但是我所考虑的,是国家之前途,民族存亡之大计。不是一场战争的得失,如果我们就这样持续的和日本人消耗下去,我军纵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如果力量耗尽却不能取胜,百姓惨遭屠戮,江山毁于一旦,即使我辈捐躯沙场,我们能够逃脱亡国的历史罪责么?”
听到杨朔铭的最后一句话,一股凉意好象虫子一样爬上吴佩孚的心头,让他一时间悚然无语。
“瀚之所言虽是,但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怕是很多人不会理解你的苦心。”吴佩孚说道,“且不说乱党煽动,即以当前国民抗日呼声高涨来看,公开对日和谈亦不可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就如同施参事刚才所言,和、战之争并非一无可取,并且和与战也不是绝对对立之物,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关键在于,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趋其利,避其弊,才能转化困境,变被动为主动。”蒋百里在一旁说道。
“这一次对日作战的目标,和民国四年时类似,即以战促和。只有以战促和,以和求安,才能鼓舞民众志气,使日本人不至于得寸进尺,确保天下长治久安。这种情形好比下棋,棋手必须掌握全盘攻防,进退有序,善于转化不利形势,这样才能应对自如化险为夷。”杨朔铭说道,“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于,我国同日本战事一起,英美列强决不会熟视无睹。如果日本吞并我国,西方列强绝不会坐视自身利益受损,放任日本称霸亚洲而袖手旁观,但如果我国灭掉日本——虽然说目前这种可能性不大——西方列强同样也不会坐视,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称霸东方的日本,同样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实力超过日本的中国存在。”
“那样的话,咱们可就是引火烧身了。”蒋百赶时髦笑了笑,说道,“现在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已经同中日战争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一旦这烧身之火烧疼英美,英美必将出面遏制,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日本人。”
“他们讲求的是均势和制衡。一旦出现打破均势的情况,日本肯定会和英美一道来对付我们,因为日本绝不会考虑同英美开战。”蔡锷说道。“我和百里曾经留学日本,谙熟大和民族欺软怕硬的性格。别看日本人在亚洲为所欲为称王称霸,他们从天皇到平民都患有‘恐欧症’,视西洋人为妖魔鬼怪。据说威风八面的明治天皇有句流传于世的名言:‘宁可忍耐,千万别同英美开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吴佩孚握紧的拳头慢慢的放松开来,此刻他的思想已经挣脱了现实夹缝的束缚,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窗外的凉风习习拂来,淤积于心头的烦躁不安此时消失殆尽,让他的精神为之一振。
“英美一向自号是热爱和平和正义的国家,他们前些日子还称决不能容忍日本人在中国的胡作非为。英美公使不止一次保证,英美政府将全力保障中国的独立和平,以防止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向东方蔓延。”施肇基说道,“这其实就是表明,他们想要调停战事,不愿意看到有一方坐大。”
“那就是说,咱们现在应该保存实力,不要让英美得出我们有凌驾于日本之上的迹象,以后才好发展,是这个意思吧?”吴佩孚转向杨朔铭问道。
朔铭点了点头,“而且苏俄对英美日本以及我国也是很大的威胁,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一并解决。”
正在这时,一侍卫悄悄的进来,向杨朔铭报告早晨山下又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听到侍卫的报告,蔡锷吴佩孚等人的眼中不自觉的闪过一丝担忧之色,但杨朔铭却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他知道了,并没有显得太过在意。
杨朔铭本人对此并不担心,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超级电脑眼”的帮助,任何企图暗算他本人的阴谋都是微不足道的和注定不会成功的。
但是,他必须要从源头阻止这些阴谋向他身边的人乃至整个中国扩散
“现在和谈的结果,是日本政府同意放弃在我国的所有权益,但他们似乎并不打算把台湾和朝鲜交给咱们,”杨朔铭说道,“朝鲜那边咱们可以适当的让一让,但台湾必须收回。”
“我觉得,日本恐怕不会同意放弃朝鲜和台湾。”施肇基答道。
“我们可以和他们做一笔交易,”杨朔铭的嘴角突然现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当然,咱们交易出去的东西,可是慷他人之慨的。”
听到杨朔铭说出“慷他人之慨”这句话来,在座的所有人都是一愣。
此时的杨朔铭,目光忽然落在了墙上的巨幅地图上,蔡锷、蒋百里和吴佩孚注意到杨朔铭盯着的中、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位置,不由得恍然大悟。
1921年10月6日,英美两国政府提出联合调停中日战事。
10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逊代表美国政府发表谈话,提出解决中日战事的四点建议。并提议双方马上停火。
10月13日,中国政府公开表示接受美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10月14日,日本政府表示接受英美和平建议,举行和谈,但并未表示接受美国的停火建议。
日本,东京,皇宫。
两辆美国制造的汽车一前一后驶过了护城河,穿过空荡荡的肃静的皇宫广场公园,又沿着砂石铺成的整齐的林荫道行驶了大约五分钟,然后悄无声息地停在戒备森严的门外的石阶下面。
一名身材高大的侍从武官上前拉开车门。
“上原将军,请跟我觐见天皇陛下。”
这是大正十年十月下旬的一天中午,赤道北半球热辣辣的太阳凶猛地照耀着没有人影的皇宫建筑群祥和宁静的林间空地,身材矮小的日本陆军大将上原勇作被侍从武官带领着,亦步亦趋地穿行在被称作“圣地”的宫内石径上。上原勇作肃穆地走着,他面部表情庄严而呆板,腰杆挺直,军人的脚步努力迈得又直又标准。但是挎在腰间的那柄长把军刀不停地击打着他的脚踝,妨碍了军人腿部动作的完整性,这就使得他的全部努力看上去好象一个出了毛病的机器人,磕磕绊绊而又身不由己。
来到高大阴森的温明殿,这是供奉天照大神“御灵”和皇室祭祖的地方,按照通常惯例,除皇室成员和极少数的贵族重臣外,一般大臣的脚步到此为止,任何人不得越雷池一步。但是这位天皇御侍武官的脚步并没有停留,他带领上原勇作绕过大殿,登上了一段石阶,又在幽静的长廊里穿行了大约十分钟,然后来到天皇陛下御批和办公的西式御学问所甄见厅。
此时的上原勇作感到一阵类似高血压发作的少见的眩晕,血液上涌,胸口闷胀,呼吸迫促,以至于耳朵也开始嗡嗡作响。在这个都城藩士出身的日本陆军大将戎马生涯效忠帝国的一生中,他从未敢于奢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天皇御所并单独受到召见。但是这个荣耀的时刻毕竟突然降临了,由于缺少足够的精神和心理准备,上原勇作在这个重大的幸福面前显得有些头重脚轻和手足无措。
尤其是在前线的战事完全处于一团糟的时候。
上原勇作遵从指示摘下了军刀,双手交给站在门口的御侍长,然后身体相当僵直地被领进一间名为“凤凰殿”的甄见厅内。内室里空无一人,天皇虽然降旨召见,但是并没有说明什么时候见,或者说见与不见都取决于天皇的兴致,因此心潮澎湃的老军人只好虔诚地跪在地上,保持一种随时准备接受召见的鞠躬姿势。
其实这个时候,大正天皇和皇后陛下正在两百米外的“吹上御所”睡午觉。天皇睡觉当然是一件很神圣的大事,因为正在睡觉的人一旦被吵醒往往脾气都很大,所以御侍们绝不敢冒着触犯龙颜的风险去叫醒天皇,尤其是在天皇的精神状况愈来愈差的情况下。
心事重重的陆军大将就始终保持这种接近体罚的恭敬姿势面壁而跪。在东京十月的酷热天气中,在充满桐油和松木气息的神圣的小甄见室里,头发已经花白的六十五岁的日本老人上原勇作就这样一动不动地跪在地上,等候那个因“望远镜事件”而声名远播的天皇难得恩赐和召见,有确凿的资料表明,那一天上原将军至少在地上跪了一个小时。有一刻他感到很热,大汗淋漓,一条腿不争气地隐隐作痛,甚至腰部的肌肉也因为承受不住身体的重压而开始痉挛。
“人,毕竟是老了……”上原勇作伏在地上悲哀地想道,“天皇陛下到底想要我做什么?我还能为天皇陛下做点什么贡献呢?”
九十分钟过去了,上原勇作用坚强的意志和异乎寻常的精神力量,把自己变成一尊纹丝不动的雕像,凝固地和默默无闻地向皇室表达着自己的忠诚。时间仿佛在无休无止的寂静中停滞了,甄见室如同被人遗忘了整整一个世纪,将军的大脑甚至开始出现空白与现实交替的种种幻觉。
恍惚间,他甚至感到自己置身于硝烟弥漫的中国战场。
就在最近一段时间,前线败绩的消息一再传来,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根本不相信,战无不胜的帝国军队会被他们一向瞧不起的支那军队所打败。
但不管日本人民信不信,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由于日本陆军在大陆的处境日益不利,一向和海军不怎么对付的上原勇作破天荒的寄希望于海军能够取得胜利,打破中国人的海上封锁夺得制海权,保证陆军的后援。但让他失望的是,日本海军并没有同中国海军进行主力决战,而是缩手缩脚的打了一场稀里糊涂的夜战,损失了两艘主力舰,遭受了惨重而丢脸的失败。
尽管海军方面不承认失败,并声称损失无关紧要,日本新建成的四艘新式战列舰已经完成了训练,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准备同中国海军进行正式决战,但此时的上原勇作,对战局已经不抱什么信心了。
“爱卿平身,请上前……朕要……说话……”
上原勇作的耳畔突然响起了一个微弱并且含糊不清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来自于遥远的太空,又好象来自于浑沌迷蒙的梦中。他艰难地站直身体,向前踉跑两步,这才看清他的君主已经坐在室内的菊花宝座上朝他微笑。这笑容无疑是极为神圣的,仁慈的,光彩夺目和高高在上的。此时全日本至高无上的大正天皇身穿一件精美的睡衣,脖子上有一圈泛白的汗渍,上原勇作甚至能够闻到天皇身上有一股淡淡的类似隔夜食品的汗酸味。
“朕将赋予爱卿一项重任,这是实现我大日本帝国近百年来宏伟大业的关键时刻,爱卿务必知难而进坚韧持久,不负朕之厚望。”
此时大正天皇正和颜悦色地看着上原勇作,脸上没有丝毫怪罪之意。
宫内大臣随即打开一卷诏书,抑扬顿挫地念起来,上原勇作赶紧再次匐伏地,屏住呼吸,洗耳恭听。那些最高指示如同玑珠一般从大臣口中响亮地跳出来,叮叮当当地溅落在地上。
“……帝国之利益,民族之强盛,亚洲及东方国家之繁荣……帝国军队扫荡西伯利亚大陆的苏俄势力,实施开明措施,重建仁慈政府……兹赐命陆军大将上原勇作为帝国西伯利亚派遣军总司令,即日前往西伯利亚作战……钦此。”
大正天皇相当和蔼可亲地站起来,亲手把一柄镶有皇室菊花银徽的御赐长刀放在将军面前。
皇恩浩荡如日月,如雨露,如滚滚江河,如滔滔大海。此时的上原勇作,早已感动得泪眼模糊,心如窒息,他本想摸一摸大正天皇的手,或者亲一亲陛下仁慈的脚,但是他不敢,他甚至连直起身来道一声“万岁……万万岁”的勇气都消失了,就象所有过于幸福或者过于绝望的人会都暂时丧失思维和语言表达功能一样。不知过了多久,当匍伏在地的将军从幸福的眩晕中慢慢抬起头来时,室内早已空无一人。只有站在门口的御侍武官正见惯不惊地朝他微笑。
上原勇作感到一轮耀眼的恩泽万物的太阳高挂空中,它的巨大热能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炙烤着上原勇作的全身。现在这轮太阳正冉冉升起、照耀在上原勇作的心中。此时作为个人存在的上原勇作已经被融化了,一切理性、思想、道义、人性统统被融化在天皇陛下的耀眼光芒里。此时上原勇作生存的目的只剩下一个,那就是努力打仗或者勤奋工作,为天皇而不是自己以及别的什么更充足的理由而战,去完成征服西伯利亚的任务。
等等……西伯利亚?
为什么是西伯利亚?而不是满蒙,支那?
现在增兵西伯利亚?海参崴已经在支那军队的手中了啊
更何况,海军刚刚吃了败仗,中国海军对日本本土的封锁并没有解除,中国潜艇还在日本通往日本沿海港口的各条航线上出没,前些时候运兵去离日本仅隔着一条海峡的朝鲜半岛的行动都遭到了重大的损失,现在竟然要去远在万里的西伯利亚?……
上原勇作的额头渗出了汗珠,他现在甚至怀疑刚才大正天皇赐给自己的荣耀,是不是一场因“脑疾”而产生的恶作剧。
但诏书上所写的话,却不可能是恶作剧。.。
更多到,地址
“我明白了。”吴佩孚虽然听得有些恼火,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蒋百里刚才已经说出了问题的本质。
“有时候,数据要分怎么看。有人只愿意看到好的一面,而不愿意承认一些基本的事实。”杨朔铭看着吴佩孚,嘴上却在向蒋百里发问,“百里兄,日本有多少人口?”
“九千一百万。”
“咱们中国呢?”
“四万万三千二百万。”
“中国的国土面积?”
“约一千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当时可不是九百六十万,特注。)
“日本的国土面积呢?”
“约三十七万平方公里。”
“在有些人看来,论人,我们为日本的五倍,论地方,我们为敌三十倍。没有打不赢日本的道理。”杨朔铭说道,“但真是这样的吗?”
“现代战争都以钢铁和国力取胜,绝非单纯以人力物力决定。”吴佩孚点了点头,表示明白杨朔铭的意思。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人就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总是愿意空喊口号,有如前清时的清流,在我看来,此辈误国误民,无有不可杀者。”“我知道咱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尤其我辈身为军人,就当马革裹尸,精忠报国。但是我所考虑的,是国家之前途,民族存亡之大计。不是一场战争的得失,如果我们就这样持续的和日本人消耗下去,我军纵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如果力量耗尽却不能取胜,百姓惨遭屠戮,江山毁于一旦,即使我辈捐躯沙场,我们能够逃脱亡国的历史罪责么?”
听到杨朔铭的最后一句话,一股凉意好象虫子一样爬上吴佩孚的心头,让他一时间悚然无语。
“瀚之所言虽是,但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怕是很多人不会理解你的苦心。”吴佩孚说道,“且不说乱党煽动,即以当前国民抗日呼声高涨来看,公开对日和谈亦不可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就如同施参事刚才所言,和、战之争并非一无可取,并且和与战也不是绝对对立之物,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关键在于,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趋其利,避其弊,才能转化困境,变被动为主动。”蒋百里在一旁说道。
“这一次对日作战的目标,和民国四年时类似,即以战促和。只有以战促和,以和求安,才能鼓舞民众志气,使日本人不至于得寸进尺,确保天下长治久安。这种情形好比下棋,棋手必须掌握全盘攻防,进退有序,善于转化不利形势,这样才能应对自如化险为夷。”杨朔铭说道,“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于,我国同日本战事一起,英美列强决不会熟视无睹。如果日本吞并我国,西方列强绝不会坐视自身利益受损,放任日本称霸亚洲而袖手旁观,但如果我国灭掉日本——虽然说目前这种可能性不大——西方列强同样也不会坐视,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称霸东方的日本,同样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实力超过日本的中国存在。”
“那样的话,咱们可就是引火烧身了。”蒋百赶时髦笑了笑,说道,“现在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已经同中日战争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一旦这烧身之火烧疼英美,英美必将出面遏制,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日本人。”
“他们讲求的是均势和制衡。一旦出现打破均势的情况,日本肯定会和英美一道来对付我们,因为日本绝不会考虑同英美开战。”蔡锷说道。“我和百里曾经留学日本,谙熟大和民族欺软怕硬的性格。别看日本人在亚洲为所欲为称王称霸,他们从天皇到平民都患有‘恐欧症’,视西洋人为妖魔鬼怪。据说威风八面的明治天皇有句流传于世的名言:‘宁可忍耐,千万别同英美开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吴佩孚握紧的拳头慢慢的放松开来,此刻他的思想已经挣脱了现实夹缝的束缚,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窗外的凉风习习拂来,淤积于心头的烦躁不安此时消失殆尽,让他的精神为之一振。
“英美一向自号是热爱和平和正义的国家,他们前些日子还称决不能容忍日本人在中国的胡作非为。英美公使不止一次保证,英美政府将全力保障中国的独立和平,以防止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向东方蔓延。”施肇基说道,“这其实就是表明,他们想要调停战事,不愿意看到有一方坐大。”
“那就是说,咱们现在应该保存实力,不要让英美得出我们有凌驾于日本之上的迹象,以后才好发展,是这个意思吧?”吴佩孚转向杨朔铭问道。
朔铭点了点头,“而且苏俄对英美日本以及我国也是很大的威胁,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一并解决。”
正在这时,一侍卫悄悄的进来,向杨朔铭报告早晨山下又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听到侍卫的报告,蔡锷吴佩孚等人的眼中不自觉的闪过一丝担忧之色,但杨朔铭却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他知道了,并没有显得太过在意。
杨朔铭本人对此并不担心,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超级电脑眼”的帮助,任何企图暗算他本人的阴谋都是微不足道的和注定不会成功的。
但是,他必须要从源头阻止这些阴谋向他身边的人乃至整个中国扩散
“现在和谈的结果,是日本政府同意放弃在我国的所有权益,但他们似乎并不打算把台湾和朝鲜交给咱们,”杨朔铭说道,“朝鲜那边咱们可以适当的让一让,但台湾必须收回。”
“我觉得,日本恐怕不会同意放弃朝鲜和台湾。”施肇基答道。
“我们可以和他们做一笔交易,”杨朔铭的嘴角突然现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当然,咱们交易出去的东西,可是慷他人之慨的。”
听到杨朔铭说出“慷他人之慨”这句话来,在座的所有人都是一愣。
此时的杨朔铭,目光忽然落在了墙上的巨幅地图上,蔡锷、蒋百里和吴佩孚注意到杨朔铭盯着的中、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位置,不由得恍然大悟。
1921年10月6日,英美两国政府提出联合调停中日战事。
10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逊代表美国政府发表谈话,提出解决中日战事的四点建议。并提议双方马上停火。
10月13日,中国政府公开表示接受美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10月14日,日本政府表示接受英美和平建议,举行和谈,但并未表示接受美国的停火建议。
日本,东京,皇宫。
两辆美国制造的汽车一前一后驶过了护城河,穿过空荡荡的肃静的皇宫广场公园,又沿着砂石铺成的整齐的林荫道行驶了大约五分钟,然后悄无声息地停在戒备森严的门外的石阶下面。
一名身材高大的侍从武官上前拉开车门。
“上原将军,请跟我觐见天皇陛下。”
这是大正十年十月下旬的一天中午,赤道北半球热辣辣的太阳凶猛地照耀着没有人影的皇宫建筑群祥和宁静的林间空地,身材矮小的日本陆军大将上原勇作被侍从武官带领着,亦步亦趋地穿行在被称作“圣地”的宫内石径上。上原勇作肃穆地走着,他面部表情庄严而呆板,腰杆挺直,军人的脚步努力迈得又直又标准。但是挎在腰间的那柄长把军刀不停地击打着他的脚踝,妨碍了军人腿部动作的完整性,这就使得他的全部努力看上去好象一个出了毛病的机器人,磕磕绊绊而又身不由己。
来到高大阴森的温明殿,这是供奉天照大神“御灵”和皇室祭祖的地方,按照通常惯例,除皇室成员和极少数的贵族重臣外,一般大臣的脚步到此为止,任何人不得越雷池一步。但是这位天皇御侍武官的脚步并没有停留,他带领上原勇作绕过大殿,登上了一段石阶,又在幽静的长廊里穿行了大约十分钟,然后来到天皇陛下御批和办公的西式御学问所甄见厅。
此时的上原勇作感到一阵类似高血压发作的少见的眩晕,血液上涌,胸口闷胀,呼吸迫促,以至于耳朵也开始嗡嗡作响。在这个都城藩士出身的日本陆军大将戎马生涯效忠帝国的一生中,他从未敢于奢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天皇御所并单独受到召见。但是这个荣耀的时刻毕竟突然降临了,由于缺少足够的精神和心理准备,上原勇作在这个重大的幸福面前显得有些头重脚轻和手足无措。
尤其是在前线的战事完全处于一团糟的时候。
上原勇作遵从指示摘下了军刀,双手交给站在门口的御侍长,然后身体相当僵直地被领进一间名为“凤凰殿”的甄见厅内。内室里空无一人,天皇虽然降旨召见,但是并没有说明什么时候见,或者说见与不见都取决于天皇的兴致,因此心潮澎湃的老军人只好虔诚地跪在地上,保持一种随时准备接受召见的鞠躬姿势。
其实这个时候,大正天皇和皇后陛下正在两百米外的“吹上御所”睡午觉。天皇睡觉当然是一件很神圣的大事,因为正在睡觉的人一旦被吵醒往往脾气都很大,所以御侍们绝不敢冒着触犯龙颜的风险去叫醒天皇,尤其是在天皇的精神状况愈来愈差的情况下。
心事重重的陆军大将就始终保持这种接近体罚的恭敬姿势面壁而跪。在东京十月的酷热天气中,在充满桐油和松木气息的神圣的小甄见室里,头发已经花白的六十五岁的日本老人上原勇作就这样一动不动地跪在地上,等候那个因“望远镜事件”而声名远播的天皇难得恩赐和召见,有确凿的资料表明,那一天上原将军至少在地上跪了一个小时。有一刻他感到很热,大汗淋漓,一条腿不争气地隐隐作痛,甚至腰部的肌肉也因为承受不住身体的重压而开始痉挛。
“人,毕竟是老了……”上原勇作伏在地上悲哀地想道,“天皇陛下到底想要我做什么?我还能为天皇陛下做点什么贡献呢?”
九十分钟过去了,上原勇作用坚强的意志和异乎寻常的精神力量,把自己变成一尊纹丝不动的雕像,凝固地和默默无闻地向皇室表达着自己的忠诚。时间仿佛在无休无止的寂静中停滞了,甄见室如同被人遗忘了整整一个世纪,将军的大脑甚至开始出现空白与现实交替的种种幻觉。
恍惚间,他甚至感到自己置身于硝烟弥漫的中国战场。
就在最近一段时间,前线败绩的消息一再传来,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根本不相信,战无不胜的帝国军队会被他们一向瞧不起的支那军队所打败。
但不管日本人民信不信,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由于日本陆军在大陆的处境日益不利,一向和海军不怎么对付的上原勇作破天荒的寄希望于海军能够取得胜利,打破中国人的海上封锁夺得制海权,保证陆军的后援。但让他失望的是,日本海军并没有同中国海军进行主力决战,而是缩手缩脚的打了一场稀里糊涂的夜战,损失了两艘主力舰,遭受了惨重而丢脸的失败。
尽管海军方面不承认失败,并声称损失无关紧要,日本新建成的四艘新式战列舰已经完成了训练,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准备同中国海军进行正式决战,但此时的上原勇作,对战局已经不抱什么信心了。
“爱卿平身,请上前……朕要……说话……”
上原勇作的耳畔突然响起了一个微弱并且含糊不清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来自于遥远的太空,又好象来自于浑沌迷蒙的梦中。他艰难地站直身体,向前踉跑两步,这才看清他的君主已经坐在室内的菊花宝座上朝他微笑。这笑容无疑是极为神圣的,仁慈的,光彩夺目和高高在上的。此时全日本至高无上的大正天皇身穿一件精美的睡衣,脖子上有一圈泛白的汗渍,上原勇作甚至能够闻到天皇身上有一股淡淡的类似隔夜食品的汗酸味。
“朕将赋予爱卿一项重任,这是实现我大日本帝国近百年来宏伟大业的关键时刻,爱卿务必知难而进坚韧持久,不负朕之厚望。”
此时大正天皇正和颜悦色地看着上原勇作,脸上没有丝毫怪罪之意。
宫内大臣随即打开一卷诏书,抑扬顿挫地念起来,上原勇作赶紧再次匐伏地,屏住呼吸,洗耳恭听。那些最高指示如同玑珠一般从大臣口中响亮地跳出来,叮叮当当地溅落在地上。
“……帝国之利益,民族之强盛,亚洲及东方国家之繁荣……帝国军队扫荡西伯利亚大陆的苏俄势力,实施开明措施,重建仁慈政府……兹赐命陆军大将上原勇作为帝国西伯利亚派遣军总司令,即日前往西伯利亚作战……钦此。”
大正天皇相当和蔼可亲地站起来,亲手把一柄镶有皇室菊花银徽的御赐长刀放在将军面前。
皇恩浩荡如日月,如雨露,如滚滚江河,如滔滔大海。此时的上原勇作,早已感动得泪眼模糊,心如窒息,他本想摸一摸大正天皇的手,或者亲一亲陛下仁慈的脚,但是他不敢,他甚至连直起身来道一声“万岁……万万岁”的勇气都消失了,就象所有过于幸福或者过于绝望的人会都暂时丧失思维和语言表达功能一样。不知过了多久,当匍伏在地的将军从幸福的眩晕中慢慢抬起头来时,室内早已空无一人。只有站在门口的御侍武官正见惯不惊地朝他微笑。
上原勇作感到一轮耀眼的恩泽万物的太阳高挂空中,它的巨大热能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炙烤着上原勇作的全身。现在这轮太阳正冉冉升起、照耀在上原勇作的心中。此时作为个人存在的上原勇作已经被融化了,一切理性、思想、道义、人性统统被融化在天皇陛下的耀眼光芒里。此时上原勇作生存的目的只剩下一个,那就是努力打仗或者勤奋工作,为天皇而不是自己以及别的什么更充足的理由而战,去完成征服西伯利亚的任务。
等等……西伯利亚?
为什么是西伯利亚?而不是满蒙,支那?
现在增兵西伯利亚?海参崴已经在支那军队的手中了啊
更何况,海军刚刚吃了败仗,中国海军对日本本土的封锁并没有解除,中国潜艇还在日本通往日本沿海港口的各条航线上出没,前些时候运兵去离日本仅隔着一条海峡的朝鲜半岛的行动都遭到了重大的损失,现在竟然要去远在万里的西伯利亚?……
上原勇作的额头渗出了汗珠,他现在甚至怀疑刚才大正天皇赐给自己的荣耀,是不是一场因“脑疾”而产生的恶作剧。
但诏书上所写的话,却不可能是恶作剧。.。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