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3章、贾诩谈儒道(上)
“那你……就长话短说。”凌巴不容置疑的口气,让现场的气氛,一时间竟然凝固住了,贾诩都不由滞了滞,顿了顿,才笑道:“等我、等我好好想想吧!”
凌巴无言以对,但已是说明了肯定。
然后,是片刻的沉默……不管是凌巴,还是贾诩,到了此时,却似乎都无话可说,既然没有话题好开头,那就只能闭嘴,等待着贾诩“想好了”然后开口打破气氛。
两个人眼神都是闪烁着,虽然谁都没有开口率先打破这份沉寂,但显然此时两人各自心里面,也都在转着自己的想法。
凌巴是想着,自己接下去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够继续掌握主动权,引导着贾诩一步步走入自己设计好了的瓮中;不过他也不会那么托大,知道贾诩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虽然现在两个人的地位,不单纯算是敌我,但在面对的时候,确实还是有些不自在。
而贾诩呢,或许真的像他说的,在考虑着怎么开口、怎么说;也或许……谁知道呢。
“我问你,你对儒家,到底了解多少;对道家,又到底了解多少?”终于过了好一会儿,贾诩才突然开口又是问道,双眼盯着凌巴,眼眸中目光炯炯,让凌巴不由一滞。而他这一滞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贾诩话中的内容本身。
他不明白,贾诩怎么会突然问出这么一个问题来,貌似这和自己今天来这里要谈的话题,没什么关系吧?更和自己要和贾诩讨论的事情也没有关系,可贾诩总不成无缘无故地扯开话题,既然开口了,那就是他已经“想好了”怎么开口,要说的也应该就是回答自己的问题,难道说是这个问题里面,有着什么自己一时想不到的深层含义,而且和自己问的想知道的那个问题有关系的?不过心中纵有万般疑惑,现在一时却也无法得到解答。
不过他也不问出来,他知道贾诩这样的人,不会随便的开玩笑,他问这么一个问题,必然其中是有深意的,而自己不知道,只是自己暂时想不到那么多罢了。
想了一下,在脑海里筹措了一下措辞,凌巴深吸口气,实话实说道:“说实话,对这两家,我的了解都很浅薄。两家的历史么,说不上谁更久远,而且其思想也各有特色。儒家起源于春秋时期,仲尼祖师推崇先周礼仪大道,思想自成一体,讲求的,是克己、守礼,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追求大同世界;而至于道家学说,则是出自老聃,后经战国庄周继承并发扬光大,讲究的是无为而治、清静自然、休为一体,庄周更是独创逍遥道,究人生至理。两派说起来,从单纯学术角度,也应该说是各有优劣、各有千秋,不过也因为时代和背景的不同,所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至少先朝文景治世,就是因为高祖建朝以来,一直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也即奉行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道,对于当时经历大秦横征暴敛、更有楚汉争雄之时,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百废俱兴的国家局面,起了很好的缓冲的效果。后来,才有了文景、武帝乃至于先汉三百年统治、百年强盛。而至于儒家,这一家,最早在先秦时代,是很不受重视的,因为和当时的历史趋势、时代背景和特定环境,都不太符合,而且孔老夫子所谓的大同社会,说起来也不太现实,所以后来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以法家为本,兼采各家,却同时又要大力打击儒家,甚至焚书坑儒,废儒家经典六艺,以致如今“乐”仍为遗憾;但等到了先朝汉武时期,董仲舒上表“天人三策”,龙颜大悦,欣以为然,并推举全国,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其中难免有其与祖母窦太后争权之部份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当时无为而治的黄老,已经不再适应了当时百废俱兴、国力昌盛的现实局势了。”只是刚一说完,凌巴下意识心底就是一惊,似乎,这样的对话,已经是有违了自己的本意了,而自己刚才说的那番话,显然也有些过了,自己的情绪一时没有控制好,便成了这样,到头来,原来还是被这贾诩“算计”了。
不过只是这样想着,凌巴反而没有失落和愤怒的情绪,而是觉得这么才算正常。
很正常不是么?这至少证明了,贾诩果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言语间对人也是丝毫不会让的。
“……呵呵,我现在倒是有些好奇了,听说你最初也不过是一个贱民出身,怎么却有此等见识和勇力,就好像……嗯,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贾诩或许只是开玩笑的一句,却叫刚回过神来听到的凌巴心底猛然地一抽搐。
自己还是表现的太过抢眼了啊,尤其是自己还有从前那个前身那样的“历史记录”,前后对比一下,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本不应该是自己所能够表现出来的一面,毕竟前后对比相差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中间没有能够解释得通的理由,任谁也无法轻易接受这点。而凌巴之所以也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不过是因为在过去的时候,几乎从来没有人直接在自己面前点出过这一点,所以凌巴也几乎是下意识的就忽略了,却没有想到此时在这里被贾诩再度提起来。
但心惊也只是一刹那,凌巴的心境,到了如今,可没有那么容易被破,刚才又有了对贾诩的一点警惕,心防戒备了起来,而且来之前他做好了充足准备,自然也包括了心理上的准备,只是悄然将自己心头想法深藏了起来,凌巴淡淡笑了笑,道:“只是一时急言,难免有些错漏不足之处,先生且听听就是了,当不得真的。”贾诩却是摇摇头,说出了自己的评价:“你说的总体,倒也不差,昔日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优有劣,但历史自有其定论,此时却不好评价。”
凌巴认真听着,他开始觉得,这个话题,或许不像是他想的那么“偏题”了,里面还隐藏着什么?他说不清楚,但直觉上,感觉不会差的。
“但你对于儒家,还有道家的认识,终究还是太过浅薄,落入了如这天下间大部分人一般的俗套境地。”贾诩又说道,只是在褒过之后,终究还是开始“贬”了。
凌巴听得忍不住翻个白眼,心说都是你让我说的,说的不好也没有必要这么贬低吧?再说了吧,自己说的这些,虽然不算系统完整,但要说“俗套”,也应该称不上的,毕竟这也是后世“总结”的“经验”嘛,哪有这么不堪,被这丫的随便一句话就批驳得一无是处了?
贾诩却根本不管凌巴是什么想法,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回忆的状态里,眼中闪烁起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光芒,“其实,先秦时代,思想文化何其璀璨,即便是汉武风流,司马相如之赋、太公史记笔触,亦不能够与之比肩,那个时代,是一个真正文化层起、文人辈出的时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又各有所擅,自然,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没有一种完全完美的思想,有的,只是最符合需要的。除儒、道两家之外,尚且还有墨巨子的墨家、孙伯灵的兵家、韩非子的法家……阴阳家、名家……那,才是真正的百家争鸣之世!”
凌巴无言以对,但已是说明了肯定。
然后,是片刻的沉默……不管是凌巴,还是贾诩,到了此时,却似乎都无话可说,既然没有话题好开头,那就只能闭嘴,等待着贾诩“想好了”然后开口打破气氛。
两个人眼神都是闪烁着,虽然谁都没有开口率先打破这份沉寂,但显然此时两人各自心里面,也都在转着自己的想法。
凌巴是想着,自己接下去该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够继续掌握主动权,引导着贾诩一步步走入自己设计好了的瓮中;不过他也不会那么托大,知道贾诩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虽然现在两个人的地位,不单纯算是敌我,但在面对的时候,确实还是有些不自在。
而贾诩呢,或许真的像他说的,在考虑着怎么开口、怎么说;也或许……谁知道呢。
“我问你,你对儒家,到底了解多少;对道家,又到底了解多少?”终于过了好一会儿,贾诩才突然开口又是问道,双眼盯着凌巴,眼眸中目光炯炯,让凌巴不由一滞。而他这一滞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贾诩话中的内容本身。
他不明白,贾诩怎么会突然问出这么一个问题来,貌似这和自己今天来这里要谈的话题,没什么关系吧?更和自己要和贾诩讨论的事情也没有关系,可贾诩总不成无缘无故地扯开话题,既然开口了,那就是他已经“想好了”怎么开口,要说的也应该就是回答自己的问题,难道说是这个问题里面,有着什么自己一时想不到的深层含义,而且和自己问的想知道的那个问题有关系的?不过心中纵有万般疑惑,现在一时却也无法得到解答。
不过他也不问出来,他知道贾诩这样的人,不会随便的开玩笑,他问这么一个问题,必然其中是有深意的,而自己不知道,只是自己暂时想不到那么多罢了。
想了一下,在脑海里筹措了一下措辞,凌巴深吸口气,实话实说道:“说实话,对这两家,我的了解都很浅薄。两家的历史么,说不上谁更久远,而且其思想也各有特色。儒家起源于春秋时期,仲尼祖师推崇先周礼仪大道,思想自成一体,讲求的,是克己、守礼,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追求大同世界;而至于道家学说,则是出自老聃,后经战国庄周继承并发扬光大,讲究的是无为而治、清静自然、休为一体,庄周更是独创逍遥道,究人生至理。两派说起来,从单纯学术角度,也应该说是各有优劣、各有千秋,不过也因为时代和背景的不同,所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至少先朝文景治世,就是因为高祖建朝以来,一直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也即奉行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道,对于当时经历大秦横征暴敛、更有楚汉争雄之时,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百废俱兴的国家局面,起了很好的缓冲的效果。后来,才有了文景、武帝乃至于先汉三百年统治、百年强盛。而至于儒家,这一家,最早在先秦时代,是很不受重视的,因为和当时的历史趋势、时代背景和特定环境,都不太符合,而且孔老夫子所谓的大同社会,说起来也不太现实,所以后来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以法家为本,兼采各家,却同时又要大力打击儒家,甚至焚书坑儒,废儒家经典六艺,以致如今“乐”仍为遗憾;但等到了先朝汉武时期,董仲舒上表“天人三策”,龙颜大悦,欣以为然,并推举全国,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其中难免有其与祖母窦太后争权之部份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当时无为而治的黄老,已经不再适应了当时百废俱兴、国力昌盛的现实局势了。”只是刚一说完,凌巴下意识心底就是一惊,似乎,这样的对话,已经是有违了自己的本意了,而自己刚才说的那番话,显然也有些过了,自己的情绪一时没有控制好,便成了这样,到头来,原来还是被这贾诩“算计”了。
不过只是这样想着,凌巴反而没有失落和愤怒的情绪,而是觉得这么才算正常。
很正常不是么?这至少证明了,贾诩果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言语间对人也是丝毫不会让的。
“……呵呵,我现在倒是有些好奇了,听说你最初也不过是一个贱民出身,怎么却有此等见识和勇力,就好像……嗯,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贾诩或许只是开玩笑的一句,却叫刚回过神来听到的凌巴心底猛然地一抽搐。
自己还是表现的太过抢眼了啊,尤其是自己还有从前那个前身那样的“历史记录”,前后对比一下,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本不应该是自己所能够表现出来的一面,毕竟前后对比相差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中间没有能够解释得通的理由,任谁也无法轻易接受这点。而凌巴之所以也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不过是因为在过去的时候,几乎从来没有人直接在自己面前点出过这一点,所以凌巴也几乎是下意识的就忽略了,却没有想到此时在这里被贾诩再度提起来。
但心惊也只是一刹那,凌巴的心境,到了如今,可没有那么容易被破,刚才又有了对贾诩的一点警惕,心防戒备了起来,而且来之前他做好了充足准备,自然也包括了心理上的准备,只是悄然将自己心头想法深藏了起来,凌巴淡淡笑了笑,道:“只是一时急言,难免有些错漏不足之处,先生且听听就是了,当不得真的。”贾诩却是摇摇头,说出了自己的评价:“你说的总体,倒也不差,昔日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优有劣,但历史自有其定论,此时却不好评价。”
凌巴认真听着,他开始觉得,这个话题,或许不像是他想的那么“偏题”了,里面还隐藏着什么?他说不清楚,但直觉上,感觉不会差的。
“但你对于儒家,还有道家的认识,终究还是太过浅薄,落入了如这天下间大部分人一般的俗套境地。”贾诩又说道,只是在褒过之后,终究还是开始“贬”了。
凌巴听得忍不住翻个白眼,心说都是你让我说的,说的不好也没有必要这么贬低吧?再说了吧,自己说的这些,虽然不算系统完整,但要说“俗套”,也应该称不上的,毕竟这也是后世“总结”的“经验”嘛,哪有这么不堪,被这丫的随便一句话就批驳得一无是处了?
贾诩却根本不管凌巴是什么想法,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回忆的状态里,眼中闪烁起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光芒,“其实,先秦时代,思想文化何其璀璨,即便是汉武风流,司马相如之赋、太公史记笔触,亦不能够与之比肩,那个时代,是一个真正文化层起、文人辈出的时代。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又各有所擅,自然,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没有一种完全完美的思想,有的,只是最符合需要的。除儒、道两家之外,尚且还有墨巨子的墨家、孙伯灵的兵家、韩非子的法家……阴阳家、名家……那,才是真正的百家争鸣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