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3章、第一课
() 中平七年六月末,皇帝刘协下诏,改年号征平(原本刘辩在位时年号,只用了短短不到一个月,还没有完全得到天下公认,就已经随着刘辩的退位而走入历史舞台,而后重启中平年号,为了避免hún淆,所以后来记载这段历史依然沿用中平,直到现在)为大元,取一元复始万象之意,尽管有部分大臣包括礼仪官都对此颇有异议。
他们有异议的原因也很有趣,就是因为对如今朝政的不满,对于董卓的不满,直接化为了对于董卓做出的许多举措的抗议和反对,也就是说差不多他提出的就反对,他反对的就赞成这种完全唱反调的感觉,而且这种人在朝廷里可有不少;当然他们并不明着冲撞,一旦发现董卓有发怒的迹象,立刻偃旗息鼓,让董卓直接打空拳,他也感觉无奈,可无可奈何,毕竟李儒说得没错,朝堂还需要这些人来维持正常运作,只要没有触犯到底线,都还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董卓知道这一切都是凌巴这个幕后推手搞的,不知道会不会郁闷到吐血,而凌巴本也没想过要为他设置什么阻碍,也算是一个恶趣味,就是要让他郁闷,什么时候都郁闷。
当然改年号本身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这些人纯粹是吃饱了没事干,不止董卓郁闷,凌巴自己有时候也会小小的郁闷一下,因为这种时候董卓总是会将他也拖出来当挡箭牌,而那些人看着自己幽怨的眼神,让凌巴简直怀疑朝会之后等待自己的会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幸好这只是想象,并没有成为现实,而凌巴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真正提出了建设xìn建议的,比如说现在这种时候,大元这个年号并不合乎实际,虽然有“当朝诽谤”大将军的嫌疑,但出乎意料的是董卓并未因此生气,而是直接跳过不提,将这些人忽视了。
后尽管过程并不完全顺利,但在如今董卓几乎一手遮天的情况下,是以其一己的铁腕手段一力推行之下还是一下就通过了,而后便是张贴皇榜昭告天下。
至此,在中平的年号彻底被人丢尽了垃圾堆里,不再使用,而中平七年同年直接变为大元元年,这一年也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其后,在一次朝会上,大将军董卓宣布了皇太妃(王美人)的“懿旨”,敕封车骑将军、琅琊侯凌巴凌卫为帝师。
因为何太后的突然“失踪”,尽管在朝堂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lànhá,但很多之前还在苦恼这小皇帝刘协和其母亲此前不过是一个皇帝宠妃而且品阶不过只有美人的王美人的身份的不搭调,似乎现在也可以找到解决的办了,这点说来何太后还真有些悲剧,虽然有人去找尤其是董卓疯狂的派人到处去找她,而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只是为了得到这个nv人了,是想要找出在背后捣鬼的人,可惜在洛阳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凌巴,在藏人这种事情上绝对不是董卓这个还算是外来户的势力可以比拟的,虽然现在硬实力比不过董卓,但凌巴也正是因为有着暗中这众多底牌在手,所以也并不怕他。
其实就暗中刺杀这种念头,在凌巴脑中也不是没有起过,不过想到了董卓这家伙本身南征北战看那身形就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且可能也是因为知道自己如今在洛阳乃至天下基本是众矢之的,可能还有李儒的劝告,所以他平常出入都带着大量的shì卫,这些亲卫都十分忠心而且实力强大,可不是那种单纯的huā架,所以要在这方面下手很难得逞,而且凌巴到现在可还记得当初董卓死后西凉军分崩离析引发恐怖的动luàn,那样恐怕洛阳立刻就会成为一个百战之地,而且将可能直接引发连锁反应,让许多本来没有冒出头来的暗中势力一个个浮现的话,那可就不好处理了,这种事情总归还是要考虑周全然后慢慢来好的。
总之现在后宫众嫔妃的代言人从何太后过渡到了王美人也就是现在的皇太妃——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有办直接让她成为皇太后,所以只能够折衷,而对于这个皇太妃,或许是从何太后的事情上得到了教训,也或许是李儒的意见起到了效果,董卓倒是并没有做出什么僭越的行为来。
不过关于凌巴被尊为帝师的这一宣告一出,从朝堂一直bō及到了民间,顿时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这也是凌巴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巨大。
实际上这所谓帝师,并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个荣耀,简单地说来像是后来的“名誉主席”之类的角sè。
而说起来,这个荣誉可以说是全天下读书人都为之神往的,也因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比之之前的改年号还要加引人注目,而一场的讨论风bō在文人中间展开,几乎形成了一个漩涡中心,也直接影响到了那些对他们那个世界总是抱着敬畏心态的平民百姓们,这一场lànhá浩浩dàndàn,从朝廷传播出去,以洛阳为中心开始,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了天下各地,而后bō及范围遍及全天下,再然后却是出人意料地又从各地加热烈的反响开始,重“反há”回了洛阳。
相比起洛阳来,凌巴在各地方除了类似青州这样特殊的极个别地区,大部分地方对他这个人没有一个成型的概念,尤其像是汝南这儿,因为凌巴之前“拐走”了他们的“月旦评”主角许劭的缘故,对这个如今大汉年轻的巨头可并没有什么好感,这也就导致了凌巴的本来和董卓这个被凌巴安排全天下有意传播开来的“国贼”走近多了一份“证据”,若不是这样凌巴一个武夫董卓为什么要将这么重要的一个地位给他?
不过凌巴对这些都不清楚,就算是清楚了也不会去在意的,他会答应下董卓的请求,当然不是看不清隐藏在这后面的危险杀招。
如果凌巴没有猜错,这大概又是李儒的手笔,而其后在和郭嘉、贾诩sī议的时候他们也看出了这一点,只是他们都没有反对凌巴这样的选择,尽管这不一定代表赞同,但至少说明对于这样的结果他们也都没有一定的把握,凌巴的选择像是在赌博。
他也的确是有些赌博的味道,万一自己对了呢?越是不确定、越是未知的挑战,对凌巴来说他反而容易接受些。
董卓想要以此转移外人的视线、让自己顶替他做一面盾牌?好吧,自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不过这一次和刘协亲近的机会凌巴可不会放弃,要知道之前刘协几乎是被实际囚禁在宫里的,凌巴想要见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今有这么一个光明正大的机会,他巴不得呢。
凌巴对李儒和董卓有着相当的了解,而相反他们对自己却并不了解,即便是李儒肯定也只以为凌巴不过是一个单纯厉害些的武夫,这样信息的不平等,这、就是凌巴大的优势。
至于这件事情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现在谁也不知道,但谁都知道,现在散播下的种,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到时候就是见真章的时刻。
而在外界,对于这件事情一番的争议,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要对车骑将军口诛笔伐,从这点上来说,当初董卓想要以此将凌巴推上风口làn尖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朝野内外就不用说了,那些文臣有些本身就是天下闻名的名士、大儒,就连孔融、郑玄、卢植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没有办成为帝师,他凌巴又算是哪根葱,之前还是以武将出身,自来文人相轻,但在对武人这一方面却是难得统一口径、一致对外,何况这个武人虽然声望极高,但他现在窃据的可是天下文人看重的高荣誉的一个位,难道他真的不想活了?
面对这种情况,凌巴只能够尽量保持低调,听说很多文人对于这个决定报以极大的不满,他们认为现在朝廷是小人当道,董卓也就罢了,谁都知道这家伙是一个贱贼,可凌巴本来因为平定黄巾之luàn的劳还有之前在皇宫大火中救回了先帝的……尸体,这些都将其声望推至了顶峰,但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狠,而之前算是对他希望很大,如今说起来失望自然也就大了,就连火灾的旧账都有人翻出来了,说是凌巴早就图谋不轨之类的,这些当然没什么人会当真,毕竟事情已经成定局了,当时也有权威的御医们确定了先帝之死是“积劳成疾”,可这种“乡野之论”在这种敏感时刻也意外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不过这些都是小lànhuā,真正席卷天下的还是文人士族们的口诛笔伐,当然也仅此而已,而且连带着还是不忘将董卓也捎带上,这算是对凌巴唯一的安慰了吧。
此时的凌巴却全然不理会吵翻了锅的外面的天下如何,他正在皇宫里准备给小皇帝刘协的第一堂课,当然,是作为“帝师”的第一堂课……
他们有异议的原因也很有趣,就是因为对如今朝政的不满,对于董卓的不满,直接化为了对于董卓做出的许多举措的抗议和反对,也就是说差不多他提出的就反对,他反对的就赞成这种完全唱反调的感觉,而且这种人在朝廷里可有不少;当然他们并不明着冲撞,一旦发现董卓有发怒的迹象,立刻偃旗息鼓,让董卓直接打空拳,他也感觉无奈,可无可奈何,毕竟李儒说得没错,朝堂还需要这些人来维持正常运作,只要没有触犯到底线,都还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董卓知道这一切都是凌巴这个幕后推手搞的,不知道会不会郁闷到吐血,而凌巴本也没想过要为他设置什么阻碍,也算是一个恶趣味,就是要让他郁闷,什么时候都郁闷。
当然改年号本身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这些人纯粹是吃饱了没事干,不止董卓郁闷,凌巴自己有时候也会小小的郁闷一下,因为这种时候董卓总是会将他也拖出来当挡箭牌,而那些人看着自己幽怨的眼神,让凌巴简直怀疑朝会之后等待自己的会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幸好这只是想象,并没有成为现实,而凌巴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真正提出了建设xìn建议的,比如说现在这种时候,大元这个年号并不合乎实际,虽然有“当朝诽谤”大将军的嫌疑,但出乎意料的是董卓并未因此生气,而是直接跳过不提,将这些人忽视了。
后尽管过程并不完全顺利,但在如今董卓几乎一手遮天的情况下,是以其一己的铁腕手段一力推行之下还是一下就通过了,而后便是张贴皇榜昭告天下。
至此,在中平的年号彻底被人丢尽了垃圾堆里,不再使用,而中平七年同年直接变为大元元年,这一年也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其后,在一次朝会上,大将军董卓宣布了皇太妃(王美人)的“懿旨”,敕封车骑将军、琅琊侯凌巴凌卫为帝师。
因为何太后的突然“失踪”,尽管在朝堂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lànhá,但很多之前还在苦恼这小皇帝刘协和其母亲此前不过是一个皇帝宠妃而且品阶不过只有美人的王美人的身份的不搭调,似乎现在也可以找到解决的办了,这点说来何太后还真有些悲剧,虽然有人去找尤其是董卓疯狂的派人到处去找她,而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只是为了得到这个nv人了,是想要找出在背后捣鬼的人,可惜在洛阳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凌巴,在藏人这种事情上绝对不是董卓这个还算是外来户的势力可以比拟的,虽然现在硬实力比不过董卓,但凌巴也正是因为有着暗中这众多底牌在手,所以也并不怕他。
其实就暗中刺杀这种念头,在凌巴脑中也不是没有起过,不过想到了董卓这家伙本身南征北战看那身形就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且可能也是因为知道自己如今在洛阳乃至天下基本是众矢之的,可能还有李儒的劝告,所以他平常出入都带着大量的shì卫,这些亲卫都十分忠心而且实力强大,可不是那种单纯的huā架,所以要在这方面下手很难得逞,而且凌巴到现在可还记得当初董卓死后西凉军分崩离析引发恐怖的动luàn,那样恐怕洛阳立刻就会成为一个百战之地,而且将可能直接引发连锁反应,让许多本来没有冒出头来的暗中势力一个个浮现的话,那可就不好处理了,这种事情总归还是要考虑周全然后慢慢来好的。
总之现在后宫众嫔妃的代言人从何太后过渡到了王美人也就是现在的皇太妃——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有办直接让她成为皇太后,所以只能够折衷,而对于这个皇太妃,或许是从何太后的事情上得到了教训,也或许是李儒的意见起到了效果,董卓倒是并没有做出什么僭越的行为来。
不过关于凌巴被尊为帝师的这一宣告一出,从朝堂一直bō及到了民间,顿时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这也是凌巴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巨大。
实际上这所谓帝师,并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个荣耀,简单地说来像是后来的“名誉主席”之类的角sè。
而说起来,这个荣誉可以说是全天下读书人都为之神往的,也因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比之之前的改年号还要加引人注目,而一场的讨论风bō在文人中间展开,几乎形成了一个漩涡中心,也直接影响到了那些对他们那个世界总是抱着敬畏心态的平民百姓们,这一场lànhá浩浩dàndàn,从朝廷传播出去,以洛阳为中心开始,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了天下各地,而后bō及范围遍及全天下,再然后却是出人意料地又从各地加热烈的反响开始,重“反há”回了洛阳。
相比起洛阳来,凌巴在各地方除了类似青州这样特殊的极个别地区,大部分地方对他这个人没有一个成型的概念,尤其像是汝南这儿,因为凌巴之前“拐走”了他们的“月旦评”主角许劭的缘故,对这个如今大汉年轻的巨头可并没有什么好感,这也就导致了凌巴的本来和董卓这个被凌巴安排全天下有意传播开来的“国贼”走近多了一份“证据”,若不是这样凌巴一个武夫董卓为什么要将这么重要的一个地位给他?
不过凌巴对这些都不清楚,就算是清楚了也不会去在意的,他会答应下董卓的请求,当然不是看不清隐藏在这后面的危险杀招。
如果凌巴没有猜错,这大概又是李儒的手笔,而其后在和郭嘉、贾诩sī议的时候他们也看出了这一点,只是他们都没有反对凌巴这样的选择,尽管这不一定代表赞同,但至少说明对于这样的结果他们也都没有一定的把握,凌巴的选择像是在赌博。
他也的确是有些赌博的味道,万一自己对了呢?越是不确定、越是未知的挑战,对凌巴来说他反而容易接受些。
董卓想要以此转移外人的视线、让自己顶替他做一面盾牌?好吧,自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不过这一次和刘协亲近的机会凌巴可不会放弃,要知道之前刘协几乎是被实际囚禁在宫里的,凌巴想要见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今有这么一个光明正大的机会,他巴不得呢。
凌巴对李儒和董卓有着相当的了解,而相反他们对自己却并不了解,即便是李儒肯定也只以为凌巴不过是一个单纯厉害些的武夫,这样信息的不平等,这、就是凌巴大的优势。
至于这件事情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现在谁也不知道,但谁都知道,现在散播下的种,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到时候就是见真章的时刻。
而在外界,对于这件事情一番的争议,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要对车骑将军口诛笔伐,从这点上来说,当初董卓想要以此将凌巴推上风口làn尖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朝野内外就不用说了,那些文臣有些本身就是天下闻名的名士、大儒,就连孔融、郑玄、卢植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没有办成为帝师,他凌巴又算是哪根葱,之前还是以武将出身,自来文人相轻,但在对武人这一方面却是难得统一口径、一致对外,何况这个武人虽然声望极高,但他现在窃据的可是天下文人看重的高荣誉的一个位,难道他真的不想活了?
面对这种情况,凌巴只能够尽量保持低调,听说很多文人对于这个决定报以极大的不满,他们认为现在朝廷是小人当道,董卓也就罢了,谁都知道这家伙是一个贱贼,可凌巴本来因为平定黄巾之luàn的劳还有之前在皇宫大火中救回了先帝的……尸体,这些都将其声望推至了顶峰,但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狠,而之前算是对他希望很大,如今说起来失望自然也就大了,就连火灾的旧账都有人翻出来了,说是凌巴早就图谋不轨之类的,这些当然没什么人会当真,毕竟事情已经成定局了,当时也有权威的御医们确定了先帝之死是“积劳成疾”,可这种“乡野之论”在这种敏感时刻也意外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不过这些都是小lànhuā,真正席卷天下的还是文人士族们的口诛笔伐,当然也仅此而已,而且连带着还是不忘将董卓也捎带上,这算是对凌巴唯一的安慰了吧。
此时的凌巴却全然不理会吵翻了锅的外面的天下如何,他正在皇宫里准备给小皇帝刘协的第一堂课,当然,是作为“帝师”的第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