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三百五十二章 韩国—遏日的一环
第二卷平津狼烟第三百五十二章韩国—遏日的一环
第三百五十二章韩国—遏日的一环
循序渐进的前景是优良的,但如果南洋联邦和美国使中国方面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即中国的缓和表示是出于示弱或害怕,那中国方面敏感的自尊和愤怒便会毁了这一切的努力。由网友上传==所以,黄历要想达到目的,便要使中国方面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的可能性已经不那么大了,中美交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苏联的要挟是切实的,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也需要警惕。不管这些理由是真的,还是照顾中国的面子,都是必须的。
访问的日程已经有了计划,既然打着旅游的幌子,就不能直奔中国,总要装出个样子。在外人看来是如此,但黄历还有着其他的目的,肩负着其它的任务。巴基斯坦、越南王国、柬埔寨、韩国、香港等地,都将留下黄历的脚步,
印度、老挝战争、日本,集中了南洋联邦政府关注的目光,作为被延续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者,黄历有资格、有身份与相关国家进行探讨和交换。印度和老挝战争是老问题,日本是新问题,黄历特别对韩国的访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此时的韩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朴正熙的日子并不好过,也能够说是内忧外患俱在,令他不敢稍有松懈,也因为如此,他与南洋联邦的关系更为密切,以此来抵消美国的不满和压力。
美国对朴正熙政权的不满由来已久,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美国人之所以反对军人政权,是因为他们违背了美国人的自由观念,这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独一无二的美国特产。美国人认为,他们能够把**向任何国家简单地传播,因为韩国人民也倾向这一美好的政治制度。
对此,朴正熙曾反唇相讥:“韩国以一九四八年时的条件,套上了美国高度发达的**制度,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别指望它能深深扎根,这种想法就好像一个婴儿没有经过妊娠期的发育成熟就生出来了,或者象一个一百磅重的人借了一件二百五十磅大汉穿的西服,竭力使自己穿得文雅。”
的确,从韩国一九四八年以来的**实验中,橡皮图章式的美国**只是形成了不协作、分裂和骚乱,朴正熙接管了政府之后,使骚乱渐变为稳定有序,同时他大张旗鼓地实施其社会、经济、政治计划,也使美国慢慢地开始对军人政府另眼相看了。在**的纽带联系下,美国接受了朴正熙,让他参加全球的**大合唱。
在肯尼迪执政期间,曾邀请朴正熙访问了华盛顿,从而使两国关系出现了一次**,访美结束时,两国发表了一项联合公报,重申了两国间“保守的友谊”,表明了美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韩国的支持。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年轻的、极有个性的总统肯尼迪,在公报中明确地督促韩国必须“尽快”完成政权向民间政府的过渡。这里便蕴藏着朴正熙的军人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冲突另一个方面。
美国认为,朴正熙的一系列稳固自己地位的做法,严峻地打击了原有的亲美势力,间接或间接地触动并损害美国在韩国的既得利益,从而引起美国的极大忧愁和不安。而且,军人和政治搅在一起,长期下去有可能被拖入政治上的真空状态,因而,美国几次逼朴“还政于民”,由“军政”变为“民政”。亲美的老政客也乘这个机会上街闹事,抵制朴正熙的军事**统治。连朴正熙军事集团内部的李周一、金东河等实力派人物也从这个集团中分裂出来,准备组织反朴政变。
迫于这种形势,朴正熙为了缓和美国和亲美政客的压力,缓和人民对军事政权的不满和反抗,于一九六二年采用国民投票的方式,通过了新宪法。朴正熙的目的是想避免各党成员屡次地改变初衷和派别活动,使党派政治稳定化,更是为了遏制反朴势力的丛生和延长。
而朴正熙为了缓解国内外压力,曾多次言辞恳切地表示,“当革命任务完成时,将把政权归还给有良心的政治家”,“自己无意参加总统竞选,还是要回到本职岗位上去”。
到了一九六三年初,朴正熙对能否全力进行总统选举这个问题举棋不定,因为他曾多次许诺“还政于民”,言辞恳切地表白自己不参加总统竞选。但他是个言而无信的人,他心中的权力欲向他呼吁:现在不是退下的时辰!
这个问题不断苦苦折磨着他,从他一早醒来到进入梦乡,角逐总统大权现在无疑是他前进的导向标,他希望戏剧性地、出人不测地冲上权力之巅。但他又必须对作出的保证负责,从表面上讲他必须从政治上退出。
朴正熙在用自己的感觉加以分析后,深深地陷入了一种苦境:从个人角度上看,连他自己也很难分清他的行动是出于个人野心还是对国家利益的考虑。但他历来信奉的原则是,“任何决定都应出于对形势的考虑和关怀,而不是个人好恶和求荣**”。反对派的政治家们不断指责他利欲熏心,现在他不得不扪心自问:在现实上,这些指控能否有一定根据?
其实朴正熙对个人声誉并不十分看重,他不断是个内向不露的人,但名声却像一个令人讨厌的不速之客不停地叩着他的大门,但休想钻进他的思想与行动中去。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想扬名就得有大象般的厚脸皮和禅师一般的冷静。言犹在耳,实际行动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这些漂亮的言谈只是朴正熙所惯用的一种权术罢了。
对此,朴正熙辩解道:每一个韩国人必须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锻炼一种内在的自制,最好不喜欢自由,至少不向往绝对的自由。因为韩国不能为了装潢宪法的门面,而把自由镌刻在大理石上拼命标榜,人民在晚上睡觉前要吃饱肚子,自由并不能处理饥肠辘辘的问题。
……
第三百五十二章韩国—遏日的一环
循序渐进的前景是优良的,但如果南洋联邦和美国使中国方面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即中国的缓和表示是出于示弱或害怕,那中国方面敏感的自尊和愤怒便会毁了这一切的努力。由网友上传==所以,黄历要想达到目的,便要使中国方面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扩大印度支那战争的可能性已经不那么大了,中美交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苏联的要挟是切实的,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也需要警惕。不管这些理由是真的,还是照顾中国的面子,都是必须的。
访问的日程已经有了计划,既然打着旅游的幌子,就不能直奔中国,总要装出个样子。在外人看来是如此,但黄历还有着其他的目的,肩负着其它的任务。巴基斯坦、越南王国、柬埔寨、韩国、香港等地,都将留下黄历的脚步,
印度、老挝战争、日本,集中了南洋联邦政府关注的目光,作为被延续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者,黄历有资格、有身份与相关国家进行探讨和交换。印度和老挝战争是老问题,日本是新问题,黄历特别对韩国的访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此时的韩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朴正熙的日子并不好过,也能够说是内忧外患俱在,令他不敢稍有松懈,也因为如此,他与南洋联邦的关系更为密切,以此来抵消美国的不满和压力。
美国对朴正熙政权的不满由来已久,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美国人之所以反对军人政权,是因为他们违背了美国人的自由观念,这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独一无二的美国特产。美国人认为,他们能够把**向任何国家简单地传播,因为韩国人民也倾向这一美好的政治制度。
对此,朴正熙曾反唇相讥:“韩国以一九四八年时的条件,套上了美国高度发达的**制度,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别指望它能深深扎根,这种想法就好像一个婴儿没有经过妊娠期的发育成熟就生出来了,或者象一个一百磅重的人借了一件二百五十磅大汉穿的西服,竭力使自己穿得文雅。”
的确,从韩国一九四八年以来的**实验中,橡皮图章式的美国**只是形成了不协作、分裂和骚乱,朴正熙接管了政府之后,使骚乱渐变为稳定有序,同时他大张旗鼓地实施其社会、经济、政治计划,也使美国慢慢地开始对军人政府另眼相看了。在**的纽带联系下,美国接受了朴正熙,让他参加全球的**大合唱。
在肯尼迪执政期间,曾邀请朴正熙访问了华盛顿,从而使两国关系出现了一次**,访美结束时,两国发表了一项联合公报,重申了两国间“保守的友谊”,表明了美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韩国的支持。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年轻的、极有个性的总统肯尼迪,在公报中明确地督促韩国必须“尽快”完成政权向民间政府的过渡。这里便蕴藏着朴正熙的军人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冲突另一个方面。
美国认为,朴正熙的一系列稳固自己地位的做法,严峻地打击了原有的亲美势力,间接或间接地触动并损害美国在韩国的既得利益,从而引起美国的极大忧愁和不安。而且,军人和政治搅在一起,长期下去有可能被拖入政治上的真空状态,因而,美国几次逼朴“还政于民”,由“军政”变为“民政”。亲美的老政客也乘这个机会上街闹事,抵制朴正熙的军事**统治。连朴正熙军事集团内部的李周一、金东河等实力派人物也从这个集团中分裂出来,准备组织反朴政变。
迫于这种形势,朴正熙为了缓和美国和亲美政客的压力,缓和人民对军事政权的不满和反抗,于一九六二年采用国民投票的方式,通过了新宪法。朴正熙的目的是想避免各党成员屡次地改变初衷和派别活动,使党派政治稳定化,更是为了遏制反朴势力的丛生和延长。
而朴正熙为了缓解国内外压力,曾多次言辞恳切地表示,“当革命任务完成时,将把政权归还给有良心的政治家”,“自己无意参加总统竞选,还是要回到本职岗位上去”。
到了一九六三年初,朴正熙对能否全力进行总统选举这个问题举棋不定,因为他曾多次许诺“还政于民”,言辞恳切地表白自己不参加总统竞选。但他是个言而无信的人,他心中的权力欲向他呼吁:现在不是退下的时辰!
这个问题不断苦苦折磨着他,从他一早醒来到进入梦乡,角逐总统大权现在无疑是他前进的导向标,他希望戏剧性地、出人不测地冲上权力之巅。但他又必须对作出的保证负责,从表面上讲他必须从政治上退出。
朴正熙在用自己的感觉加以分析后,深深地陷入了一种苦境:从个人角度上看,连他自己也很难分清他的行动是出于个人野心还是对国家利益的考虑。但他历来信奉的原则是,“任何决定都应出于对形势的考虑和关怀,而不是个人好恶和求荣**”。反对派的政治家们不断指责他利欲熏心,现在他不得不扪心自问:在现实上,这些指控能否有一定根据?
其实朴正熙对个人声誉并不十分看重,他不断是个内向不露的人,但名声却像一个令人讨厌的不速之客不停地叩着他的大门,但休想钻进他的思想与行动中去。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想扬名就得有大象般的厚脸皮和禅师一般的冷静。言犹在耳,实际行动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这些漂亮的言谈只是朴正熙所惯用的一种权术罢了。
对此,朴正熙辩解道:每一个韩国人必须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锻炼一种内在的自制,最好不喜欢自由,至少不向往绝对的自由。因为韩国不能为了装潢宪法的门面,而把自由镌刻在大理石上拼命标榜,人民在晚上睡觉前要吃饱肚子,自由并不能处理饥肠辘辘的问题。
……